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一模)语文试卷及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3月19日凌晨结束的2018年伯明翰全英羽毛球公开赛男单比赛上,22岁的石宇奇击败了老大哥林丹,将自己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全英赛冠军收入囊中。

    B. 是什么给了一个民族取之不尽的动力,是什么给了一个国家绝处逢生的支柱?是伟大的人民,是中国人民在长期奋斗中发展、继承与培育起来的伟大民族精神。

    C. 《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海洋生态环境状况稳中向好,海水质量总体有所提高,典型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和生物多样性保持稳定,海洋功能区环境状况基本满足使用。

    D. 设立河北雄安新区,是党中央深人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雄安新区,是继深圳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的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 2、依次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也许没赶上看见三十年前的月亮。年轻的人想着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像朵云轩信笺上落了一滴泪珠,_________。老年人回忆中的三十年前的月亮是欢愉的,比眼前的月亮大,圆,_____;_________隔着三十年的辛苦路往回看,再好的月色也不免带点_________。

    A.陈旧而迷糊              然而       凄凉

    B.透明而宁静              可是       伤感

    C.冰凉而模糊              只要       冷清

    D.朦胧而冰冷              即使       悲凉

  • 3、下列文学常识和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人纪年主要有干支纪年和帝王纪年。干支纪年,是用十天干(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十二地支(子丑寅卯辰已午未申酉戌亥)依次两两相配而成的一种纪年方法。干支纪年六十年周而复始。帝王纪年是按照帝王即位的年次或庙号来纪年的。

    B. 《汉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史学家和文学家。

    C.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的长篇小说代表作。集中体现了“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法国19世纪伟大的浪漫主义文学家。代表作有《悲惨世界》《海上劳工》《笑面人》。

    D. 莎士比亚,英国文艺复兴时排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人文主义最杰出的代表,近代欧洲文学的奠基者之一。四大悲剧:《哈姆莱特》《罗密欧与朱丽叶》《李尔王》《麦克白》。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城镇化中的乡愁概念是情感________,同时也是物质文明的________。留住乡愁,保存乡村文化记忆,使之融入城市多元化的文脉,才可能有诗意的栖居。

    乡愁,是散文的精神土壤。从古到今,个人的生存方式虽有不同,却都离不开与________的关联。散文是个人的,同时也是社会的。独善其身与兼济天下的平衡,是中国散文传统的审美特征。一部现当代散文史,是时代精神原乡的缩影,是以真切的生命体验书写的。回到生活本身,才有立足大地的散文生活,这也正是生活艺术的________。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归属 趋向 现世 本质

    B.归依 趋向 现时 本源

    C.归依 取向 现世 本质

    D.归属 取向 现时 本源

  • 5、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作为周守藏室之史,老子整天读着政府档案馆中保存的文献。看多了,不是与世同浊,心肠随之冷酷,便是 ,超凡入化,蜕化出一颗大慈大悲的心灵。当老子带着满头风霜,一脸慈悲,走出守藏室时,他已 人生的厚壁。他心如止水。一切把戏他都已经 ,各色人物他也都似曾相识,周朝九州幅裂,山河将崩,“金玉满堂,莫之能守”。

    A.改头换面             看穿       了如指掌

    B.脱胎换骨             看穿       如数家珍

    C.改头换面             洞穿       如数家珍

    D.脱胎换骨             洞穿       了如指掌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材料一

    几千年来,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孕育、巩固、创新,不断丰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众多标识性的古代文艺观念,为传统文化形塑了品格,推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久远传承。

    中国古代早期的文艺观念,比较注重文艺的政教功用,偏重于文治目标,而非文辞艺术本身。《论语·阳货篇》记载说:“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兴、观、群、怨既有结构逻辑,又有各自功能,是缺一不可、环环相扣的有机整体。以“兴”引譬连类,发出对社会现实的观与感;以“观”认识社会风俗的盛与衰,量度国家政治的兴与败;以“群”实现互更交流,形成命运共同体,推动社会共同进步;以“怨”美刺不足,期于政治修明,社会和谐。这一文艺观念滋养的政治文化传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大道之行,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政治意志和匡世决心,让中华民族一次次在磨难坎坷中化危为机。

    唐宋以来盛行的“文以载道”观念,则进一步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核。无论是韩愈提出的“文以明道”,还是周敦颐提出的“文以载道”,最初都是为了矫正“文胜于质”的文艺弊病,摆脱文人对技巧、文辞、修饰的偏执迷恋,重新恢复文艺内容的重要价值。宋代以后,“文以载道”观念成为普遍的文化共识和社会规范,要求创作者秉持正确的价值观、使命感和深弘气度,在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中从事文化创造,用文学艺术的有形表达反映广泛的生活现实,传递社会的主流价值思想,引导、带动、升华人们的精神世界。可以说,“文以载道”在以文育人、以文弘业、以文培元、以文立心、以文铸魂中体现出一种基础、广泛、深厚的文化自信。

    中国古代文艺观念博大精深、内涵丰富,具有强大的包容性与生命力,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认识理解古代文艺观念的重要贡献,有助于全面揭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历程与发展机制,更好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取材于蔡美云、张含、刘凤泉等人的文章)

    材料二

    在20世纪80年代之后,许多学者强调中国古代文学的文化研究,因为他们发现那些产生于西方创作实践之上的文艺理论并不适合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更重要的是,用西方的价值尺度来衡量中国古代文学成就高低的做法,既不能真正认识中国传统文学的真实面貌,也难以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因此,必须找到一种既符合现代文学观念,又能涵盖与解释中国古代文学现象的研究方式。

    事实上,中西方的文艺观念在基本理念上存在着一定共性。比如说文学应该是审美的,应该是作者的精妙构思与出众才华的体现,应该是用语言去进行形象与意象的创造等。但是中国古代对文学构思与文采的重视,并不是在任何朝代与任何作家、批评家那里都能被无保留地认可的。比如,汉代以前人们比较重视文学的政教意义,而中唐以后古文运动的兴起就是以批判骈体文为前提,反对只讲究形式美,更强调文学作品的政教功用,对其文学特征则有所忽视,从而减弱了文章的审美色彩。

    中国古代文学是一个可以确定中心,但又边界相当模糊的领域。它就像一棵树,人们能够看清其树干与枝叶,却并不能轻易弄清其根须究竟伸向何处。根须不是整个树,但没有根须,却永远不可能长成真正的树。因此,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既要紧紧抓住其审美的基本特征,从而总结出适合于世界的共同的文学经验与文学理论;同时又要深入探讨各家思想学派对文学的不同看法与复杂影响,像儒家的诗教观念、道家的解脱理论、禅宗的妙悟境界等,都是中国所独有并且曾经对中国古代文学产生过重大影响的观念。

    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既需要照顾中国历史发展的独特性,又需要广阔的世界视野,需要现代学者以更为弘通的视野与严密的思维能力去进行重新选择、深入研究与公允评判。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在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其在此基础上所产生的文学现象时,都必须要作出自己的选择,以寻找出文学据以成立的核心观念与发展推进的主要线索。

    (取材于左东岭等人的文章)

    【1】根据材料一,下列认识不符合中国古代“文治”观念的一项是(     

    A.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论语》)

    B.为世用者,百篇无害;不为世用,一章无补。(王充)

    C.吟咏风谣,流连哀思者,谓之文。(萧绎)

    D.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白居易)

    【2】根据材料一,下列对文中“文以载道”观念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内容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根本目的是要彻底清除“文胜于质”的积弊。

    C.主张关注生活现实,强调传递主流价值思想。

    D.有利于创作者践履社会责任、赓续文化传统。

    【3】根据材料二,下列对于文意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文化入手研究中国古代文学,有助于评估中国文学的真正价值。

    B.中西方文艺观念的价值尺度存在较大差异,但基本理念是一致的。

    C.相关的文化研究表明,影响中国古代文学发展的因素多而且复杂。

    D.回归中国本体与建立中国话语,要尊重本体实际,也要广泛借鉴。

    【4】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古文运动对骈体文的抵制和批判,影响了当时社会对文学作品的审美要求。

    B.从文艺观念及其创作实践来看,中国古代对作品政教功用的认同最为普遍。

    C.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不同的思想学派对中国文学的看法和影响完全不一样。

    D.面对各自的传统文艺观念及以此为基础的文学现象时,中西认识的冲突会加剧。

    【5】请综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概括当下研究中国古代文艺观念的价值。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总括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无尽剥削和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陆游《书愤》在今昔对比中强烈地抒发岁月蹉跎、壮志难酬的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中国古典诗词中,“舟”有不同的形态,如扁舟、孤舟、轻舟、渔舟、兰舟。请从这五种“舟”中任选其二,各写一句古诗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写阿房宫中的钉头闪耀,比粮仓的粮食还要多。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两句是作者用二人能共同享用自然界的无穷宝物劝慰朋友。

    (3)为了使诗文表达更加生动有趣等,古代诗文中常常会借“木”说理,比如:“____________”。

  •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景乃诗之媒,情乃诗之胚。”触景生情——情景相生——情景交融,是诗歌意境创作的基本途径之一。《小石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情景交融,表现出诗人压抑的心情。

    (2)“芝兰生于幽谷,不以无人而不芳。”“兰”作为高洁有节操的象征,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如《赤壁赋》中苏轼饮酒扣舷的歌词“____________”,又如屈原在《离骚》中调转车头后走在水边“____________”。

    (3)旧时凡遇祭祀、婚嫁、安葬等大事,都选吉利日子举行,称“择吉”。《诗经·氓》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恰能印证这一习俗。

  • 10、应用填空题。

    (1)在中国的诗词文化里,“酒“与“愁”总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如曹操《短歌行》“___________,人生几何?”“何以解忧?___________”。

    (2)古代诗文中有许多写鸟的句子,如陶渊明《归园田居》中的“___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李白《蜀道难》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猿猱欲度愁攀援”,杜甫《蜀相》中的“映阶碧草自春色,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白居易《琵琶行》“座中泣下谁最多?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蜀相》“出师未捷身先死,_________________”,《登岳阳楼》“戎马关山北,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两句通过写阿房宫中音乐之繁盛来批评“秦爱纷奢”。

    (2)温庭筠《菩萨蛮(小山重叠金明灭)》中,运用反衬手法通过描写女子服饰的华美写出其孤独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姚鼐《登泰山记》中,“____________”两句写初登山顶刹那间所见到的景色,赋予了苍山以生命,形象地展现了山上积雪的光彩。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寒食寄郑起侍郎

    杨徽之

    清明时节出郊原,寂寂山城柳映门。

    水隔淡烟修竹寺,路经疏雨落花村。

    天寒酒薄难成醉,地迥楼高易断魂。

    回首故山千里外,别离心绪向谁言?

    注:①此诗写于北宋干德(963~968)初,杨徽之被贬为外官之时。②寒食,指寒食节,一般在清明节前一两天,故寒食、清明常并举。宋时风俗,清明节这天人们常外出春游,踏春赏花、荡秋千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题目鲜明地点出了时间,交代了赋诗的对象,暗示了诗人与郑起的亲密关系。

    B.首联以“郊原”“山城”点明诗人出游的地点,叠词“寂寂”奠定了诗歌情感基调。

    C.颔联寓情于景,写出了色调淡雅、风物凄清之景,与前面的“寂寂山城”相呼应。

    D.尾联写诗人回望故乡,然而故乡远在千里之外,强化了本诗所表达的思乡主旨。

    【2】“酒”是诗歌中常见的意象,本诗写到“天寒酒薄难成醉”,李清照《声声慢》中有“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的句子,请结合全诗比较二者借“酒”来抒发的情感的异同。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各题。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人也。周幼孤,与母兄同居。既长,耽古笃学,家贫未尝问产业,诵读典籍,欣然独笑,以忘寝食。研精六经,尤善书札,颇晓天文;诸子文章,非心所存,不悉遍视;身长八尺,体貌素朴,推诚不饰。

    建兴中,丞相亮领益州牧,命周为劝学从事。亮卒于敌庭,周在家闻问,即便奔赴,寻有诏书禁断,惟周以速行得达。大将军蒋琬领刺史,徙为典学从事,总州之学者。后主立太子,以周为仆,转家令。时后主颇出游观,增广声乐。周上疏谏曰:“昔王莽之败,豪杰并起,跨州据郡,欲弄神器,于是贤才智士思望所归,未必以其势之广狭,惟其德之薄厚也。是故于时更始、公孙述及诸有大众者多已广大,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景耀六年冬,魏大将军邓艾克江由,长驱而前。而蜀本谓敌不便至,不作城守调度。及闻艾已入阴平,百姓扰扰,皆进山野,不可禁制。后主使臣群会议,计无所出。或以为蜀之与吴,本为和国,宜可奔吴;或以为南中七郡,阻险斗绝,易以自守,宜可奔南。惟周以为:“自古以来,无寄他国为天子者也,今若入吴,固当臣服。且政理不殊,则大能吞小,此数之自然也。由此言之,则魏能并吴,吴不能并魏明矣。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于是遂从周策。刘氏无虞,一邦蒙赖,周之谋也。

    时晋文王为魏相国,以周有全国之功,封阳城亭侯。又下书辟周,周发至汉中,因疾不进。六年,至冬卒。

    (摘编自《三国志•杜周杜许孟来尹李谯郤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B.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C.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D. 且若欲奔南/则当早为之计/然后可果今/大敌以近/祸败将及/群小之心/无一可保/恐发足之/日其变不测/何至南之有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六经”指《诗》《书》《礼》《易》《御》《春秋》六部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儒家经典。

    B. “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圣旨”是封建社会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

    C. “疏”是古代用来分条说明的一种文体。“上疏”是指臣子向帝王分条陈述意见的文书。

    D. “封侯”是指封拜侯爵,如诸葛亮被封为武乡侯。“封阳城亭侯”即被封拜为阳城亭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谯周行事迅速。谯周在家中听到诸葛亮在魏国境内逝世的消息后,立马前往奔丧,等到禁止奔丧的诏书下达,他已抵达诸葛亮身边。

    B. 谯周善于进谏。后主刘禅常常外出游玩,增加供奉音乐的人数,谯周以王莽败亡之后贤才智士选择归附之人的史实,上疏进行劝谏。

    C. 谯周一身傲骨。他认为,自古以来,没有寄依别国而作天子的事,如果后主投奔吴国,君臣都要在吴王面前称臣,有失蜀国的尊严。

    D. 谯周见解明智。魏国大将邓艾率兵长驱入蜀,在君臣无计可出之际,他力拒投吴和入南的动议,力主投魏,终使蜀国君臣得以保全。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然莫不快情恣欲,怠于为善,游猎饮食,不恤民物。

    ⑵等为小称臣,孰与为大?再辱之耻,何与一辱?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有人帮你,是你的幸运;无人帮你,是公正的命运。没有人该为你做什么,因为生命是你自己的,你得为自己负责。——《中国传统文化》公众号

    (2)梦在前方,路在脚下。自胜者强,自强者胜。——习近平

    作为生活在这个大时代的青年,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你面向青年读者,结合以上材料,为《中国青年报》的“时代青年”栏目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