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秦朝统一后,“不亲其民,以暴力统治为主要手段”。下列秦朝措施能证明以上观点的是( )
A.统一文字
B.严刑苛法
C.设立郡县
D.统一度量衡
2、下列两幅图片共同反映了
A.寺院建筑的中国化
B.雕塑艺术的古朴与精湛
C.文化传播者的坚韧
D.佛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3、下列历史贡献中不属于隋 朝的是 ( )
A. 创设科举制
B. 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 实现南北重新统一
D. 完善科举制
4、《三字经》有这样的文字:“周辙东,王纲坠。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这反映当时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人类文明的起源 B.早期国家的产生
C.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D.大一统时代
5、下列有关我国境内早期人类及其生活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元谋人知道使用火 ②北京人能用打制方法制作出尖状器、刮削器等石器
③北京人生活在周口店龙骨山上 ④元谋人生活在黄河流域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
6、下列文物中能够反映我国原始农耕时代生活的是
①人面鱼纹盆 ② 北京人使用的石器 ③ 骨耜 ④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稻谷
A.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7、“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侍”。如果你生活在战国后期,要到当时最强大的国家去谋求职位,你应该去的国家是( )
A.齐国
B.秦国
C.燕国
D.赵国
8、夏朝开始出现中国最早的青铜礼器鼎,另外有青铜酒器爵、盂(hé)等。商朝青铜酒器以觚(gū)爵、單(jiǎ)为主,数量多少是区分贵族等级的标志。西周崇尚礼制,青铜器以礼器鼎、簋(guǐ)为主,这与前朝明显不同。周王朝还为礼器使用规格制定了制度,鼎和簋配合使用,鼎是奇数,簋配偶数,如天子为九鼎八簋,诸侯为七鼎六簋,卿大夫为五鼎四簋等。这段材料反映的文明被称为
A.石器文明 B.农耕文明 C.青铜文明 D.商业文明
9、学习了“百家争鸣”知识后,同学们在一起讨论本班任课老师的管理风格,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①语文老师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谙儒家真谛
②数学老师深入了解学生,知己知彼,颇有道家风范
③英语老师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典型墨家做法
④历史老师严格执行班规,照章办事,深受法家影响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10、秦朝的疆域,最南达到
A.东海
B.南海
C.长城
D.陇西
11、宋代流行一句谚语:“做人莫做军,做铁莫做针。”导致这一社会现象的原因是宋朝实施
A.中央集权政策
B.重文轻武政策
C.废除武官政策
D.降低进士科地位
12、远古时期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的居民是( )
A.山顶洞人
B.北京人
C.半坡居民
D.河姆渡人
13、他是一名史学家,用十多年的时间写出了我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他公正记事,爱憎分明,秉笔直书,对中国史学发展产生深远影响。文中的“他”是:
A.司马迁 B.祖冲之 C.司马光 D.班固
14、《孟子・告子》记载:“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陈述职守,即汇报工作)……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率军队讨伐)。”这段材料阐述了
A. 诸侯必须向天子交纳贡品
B. 诸侯必须天天向周天子汇报工作
C. 诸侯可以率兵讨伐周天子
D. 诸侯向周天子应尽的义务
15、隋朝与秦朝的相似之处有( )
①结束长期分裂割据,实现全国统一
②创立过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制度
③修建过大规模工程
④短暂统一,二世而亡。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6、如图反映出某朝代的统治局面。该局面
A.出现在西汉时期 B.使皇帝只受制于外戚
C.造成严重的社会动荡 D.形成的根本原因是皇帝年幼
17、如下图是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中某一种发明的外传时间示意图,根据图片反映的信息,可知这一发明指的是( )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指南针 D. 活字印刷术
18、西汉初年,汉文帝借“缇萦救父”之事而下诏废除“肉刑”。这反映了汉初统治者( )
“堤萦救父”想象图
A.重视“以德化民” B.减轻赋税和徭役
C.勤俭治国 D.鼓励农业生产
19、某历史学习兴趣小组对战国时期的历史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他们拟定了以下研究主题,其中最合适的是
A. 新旧交替:社会剧烈变革的时代
B. 反抗暴秦:宁有种乎的悲壮呐喊
C. 道教产生:奠定传统文化的根基
D. 逐鹿天下:争夺帝位的楚汉之争
20、“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变成“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历史现象反映出( )
A.诸侯与周王的隶属关系
B.周天子依附于诸侯
C.周王室的势力大大衰落
D.周朝政局逐渐稳定
21、将下列图片与相关选项选择搭配起来?
①明朝 ②元朝 ③清朝 ④宋朝 ⑤隋朝
①一( ) ②一( ) ③一( ) ④一( ) ⑤一( )
22、唐朝后期,起义军在____的率领下,转战南北,并攻入长安,建立政权,给唐朝统治以致命的打击;1644年4月,百万大军在____的统一指挥下,对北京城发起猛烈进攻,不到两天就攻进了城内,统治长达276年的明王朝,最终被农民起义推翻了。
23、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历史信息
(1)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是从————————朝开始的。
(2)为了巩固统治,西周推行的制度——————。
(3)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是————————。
(4)战国时期在成都西北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是————。
24、10世纪初,耶律阿保机建立了(_______)国,都城在(__________)
25、“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九州道路无豺虎,远行不劳吉日出。”大诗人杜甫的这首经典诗称颂的是____
26、公元前_______年,秦孝公起用_________变法。
27、公元前119年,西汉大将卫青、________率领精骑出击匈奴,在漠北大败匈奴。
28、春秋时期,晋文公对内整顿朝政,对外“尊王攘夷”,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 )
_______________改正:_________________
29、根据提示写出相应的战役名称。
(1)炎黄联合战败了蚩尤的战役﹣﹣ 。
(2)项羽以少胜多打败秦军的战役﹣﹣ 。
(3)为曹操统一北方奠定基础的战役﹣﹣ 。
30、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古人类是____人,在我国的____省。
31、
(1)( )颜真卿 A.《送子天王图》
(2)( )柳公权 B.《步辇图》
(3)( )阎立本 C.《玄秘塔碑》
(4)( )吴道子 D.《颜氏家庙碑》
32、列举唐朝的陶瓷器精品三例。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大美百科全书》中说:“我们所知道的最早的考试制度,是中国所采用的选举制度,及其定期举行的考试。”
材料二 (明太祖)谕中书省臣曰:“朕设科举,求天下贤才以资任用。今所司多取文词之士用之,不能措诸行事者甚重。朕以实心求贤,而天下以虚文(不切实际)应之,甚非所以称朕意也。其暂罢天下科举。”
——《明史纪事本末》
材料三 明清思想家顾炎武曾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四百六十余人也。”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说的考试制度始于何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这一制度在早期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明太祖设科举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要“暂罢天下科举”?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顾炎武为什么要抨击科举制度?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