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潜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在西晋末年,下列不属于内迁的民族是(       

    A.藏族

    B.匈奴

    C.鲜卑

    D.氐族

  • 2、如果为中华文明探源,你认为最为可信的依据是(     

    A.远古传说

    B.考古发现

    C.文献记载

    D.调查问卷

  • 3、春秋时期创立的儒家思想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在我国思想文化领域长期居于主导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

    A. 孟子

    B. 老子

    C. 庄子

    D. 孔子

  • 4、小明同学整理了以下知识点:元朝时设立宣政院、澎湖巡检司,明朝时戚继光荡平倭寇,清朝时郑成功驱逐荷兰殖民者,清朝册封达赖、班禅,设置驻藏大臣等等。如果综合上述史实确定一个主题,较为合理的是(     

    A.经济的发展与繁荣

    B.文化的碰撞与交流

    C.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D.外交的开放与危机

  • 5、《中国汉字听写大赛》电视栏目再次展示了汉字的独特魅力。秦朝全国统一使用的字体是

    A.

    B.

    C.

    D.

  • 6、中共中央发布改进工作作风的八项规定,大力提倡厉行勤俭节约、严守廉洁从政。历史上曾有戒奢从俭的帝王,其典范是

    A.唐太宗 B.汉武帝 C.武则天 D.忽必烈

     

  • 7、考察历史遗址是我们学习历史最直观的方法,下面是我国原始社会人类生活的遗址,依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

    A. ①②③④   B. ②①③④

    C. ③①②④   D. ②③①④

  • 8、宋辽边境“生育蕃息,牛羊披野戴白之人,不识干戈”,反映澶渊之盟后

    A. 宋辽之间维持长久和平

    B. 北方经济出现繁荣

    C. 宋辽友好平等

    D. 北宋强盛

  • 9、如下图所示是陕西半坡遗址出土的石器,根据这些石器遗迹可以推断出,半坡原始居民(     

    A.已从事农业生产

    B.会人工种植水稻

    C.以捕鱼狩猎为生

    D.住半地穴式房屋

  • 10、隋朝灭亡最根本的原因是:(   )

    A. 权臣当道   B. 隋炀帝的暴政   C. 土地兼并严重   D. 隋末农民起义

  • 11、历史阶段特征通常是指一个历史阶段在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呈现的带有普遍性特点的特殊之处。对辽宋夏金元时期阶段特征描述最准确的是

    A.政权并立,经济繁荣

    B.国家统一,社会安定

    C.藩镇割据,武将专权

    D.科技发达,社会转型

  • 12、故宫博物院里有一块牌匾上写着中正仁和,其中的思想来自于(   )

    A. 道家   B. 儒家   C. 法家   D. 墨家

  • 13、唐朝诗人皮日休有诗云:“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 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主持开凿“此河”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隋炀帝

    C.汉武帝

    D.汉高祖

  • 14、秦始皇自称“始皇帝”,希望自己的子孙能够把皇帝之位千秋万代地继承下去,但秦朝最终却短命而亡。下列不属于秦朝灭亡原因的是( )

    A. 赋税、徭役沉重   B. 刑法严苛

    C. 秦二世昏庸无道   D. 统一了文字货币

     

  • 15、美国作家哈里森·李尔兹伯曾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行军’……是为避开蒋介石的魔爪而进行一次生死攸关、征途漫漫的撤退,是一场危在旦夕的战斗。”这里的“行军”指

    A.北伐战争

    B.红军长征

    C.转战陕北

    D.挺进大别山

  • 16、明朝时废除丞相、撤销中书省由六部分理朝政和清朝时设立军机处,其主要目的都是( )

    A. 加强中外交往   B. 促进经济重心南移

    C. 加强君主集权   D. 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 17、黄巢在青年时代写的“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表达了他的愿望是(  

    A.等待时机改天换地

    B.思念亲人登高远望

    C.怀才不遇心灰意冷

    D.壮志凌云报效祖国

  • 18、秦朝中央政权机构中负责掌管监察事务的是

    A丞相

    B.太尉

    C.御史大夫

    D.郡守

     

  • 19、下面几种主张,哪一种是孟子的思想?(  

    A.主张兼爱、非攻

    B.“民贵君轻”,人民的力量不可轻视

    C.历史总是向前进步的,后代总是胜过前代

    D.要求统治者爱惜民力,体察民意,反对苛政和任意刑杀

  • 20、“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表现包括( )

    ①修建水利工程,荒地变良田;②种植水稻采用育秧移栽;

    ③犁耕和粪肥得到推广;④小麦推广到江南。

    A.①② B.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八王之乱的经过:晋惠帝在位时,手握重兵的八个封王起兵争夺中央政权,史称“______”。

  • 22、商鞅变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3、《兰亭序》在我国享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誉,它的作者是__________。

  • 24、唐朝时期,为了学习中国的先进文化,日本派遣使节到中国,当时称为“____”;明成祖称帝后,派____率领船队出使西洋,主要目的是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

  • 25、1662年   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了台湾,成为中国古代历史上的民族英雄;1839 领导的虎门销烟,显示了中华民族反对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成为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英雄。

     

  • 26、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是《_____________》,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是《______________》。

  • 27、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著名的石窟艺术代表有山西大同的云冈石窟和河南洛阳的 ______

  • 28、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在成都附近的岷江上修建了________

  • 29、宋朝经济发展迅速,成就突出,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应内容

    (1)粮食产量跃居粮食作物首位——

    (2)后来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3)闻名世界的大商港——

    (4)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30、汉初统治者吸取了秦朝速亡的教训,采取了______的政策。到汉文帝、汉景时期,政治清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一时期被称为_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

    事件名称   内容和意义

    南昌起义   打出了“工农革命军”的旗帜

    八七会议 确立了中国共产党对军队的绝对领导

    三湾改编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第一枪

    秋收起义 “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著名诊断

    古田起义 “思想建党,政治建军”的建党建军原则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根据下列提示的信息,列举出相应的历史人物。

    (1)楚汉之争——

    (2)“文景之治”——

    (3)颁布“推恩令”——

    (4)“光武中兴”——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和辽、西夏、金经过多年的战争后,选择了议和,双方互通贸易,开始出现“人人安居”的局面。

    材料二:今世用人,大半以文士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材料三:隋王朝废除了九品中正制,取消了官吏任用的门第限制。开皇七年,隋文帝命诸州每年举送三人到中央参加秀才、明经两科考试。隋炀帝时又添设了进士科。

    ——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四:她统治时期,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不拘一格选拔人才,扩大了统治基础。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材料一中的和议对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什么积极作用。

    (2)材料二反映了北宋时期推行的什么国策?结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分析实行这一国策产生的影响?

    (3)依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正式确立的标志是什么?

    (4)根据材料三,概括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选材标准分别是什么?

    (5)材料四中的“她”是谁?试举两例谈谈她对科举制的贡献。

    (6)通过以上材料及所学知识,说说科举制的创立与发展有什么意义?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