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东周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下列各国中,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的诸侯国是
①齐国
②楚国
③晋国
④赵国。
A.①②
B.②③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2、下列关于古代丝绸之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张骞对开通丝绸之路作出重大贡献
B.西域的葡萄、石榴等经此路传入中原
C.从西汉都城洛阳出发,直达西亚和非洲
D.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
3、贾思勰《齐民要术》里记载:“张骞使西域,得大蒜。”由此可见,我国中原人民吃上大蒜,最早只能是( )
A.秦时期
B.西汉时期
C.东汉时期
D.南北朝时期
4、唐朝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鼎盛时期,开创这一盛世局面的帝王首推( )
A.唐高祖李渊
B.唐太宗李世民
C.武则天
D.唐玄宗李隆基
5、继王羲之以后最有成就的书法家是( )
A.颜真卿 B.吴道子
C.柳公权 D.阎立本
6、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最有可能在如图所示著作中查找到
A.陈胜、吴广起义 B.曹操统一北方
C.东汉外戚宦官专权 D.北魏孝文帝改革
7、回顾历史,唐诗像一道虹,跨越时空,璀璨依旧。以下是哪一人物诗歌的主要特点
A.杜甫
B.李白
C.白居易
D.苏轼
8、关于战国时期的战争,在《孟子》一书中这样说:“争地以战,杀人盈(满)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此言论表明当时的战争( )
A.因争夺王位爆发
B.都是具有正义性
C.往往是以弱胜强
D.极具残酷和惨烈
9、下列选项中,证明了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的遗址是( )
A.北京人遗址
B.元谋人遗址
C.河姆渡遗址
D.半坡遗址
10、继承刘徽的以“极限”思维求圆周率的方法,并将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第七位的是( )
A.顾恺之
B.贾思勰
C.王羲之
D.祖冲之
11、西周时期,用鼎制度明确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士三鼎或一鼎。”材料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西周社会等级森严
B.西周社会的腐败现象严重
C.西周手工业中冶铜业落后
D.西周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
12、杜甫的诗《无家别》中有“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黎。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之句。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是( )
A.隋末暴政
B.安史之乱
C.黄巢起义
D.倭寇之患
13、下图是《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百篇》的目录截图,图中空白书名号中应填写的内容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子
14、历史文物是后人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通过下图所示文物,我们可以了解哪一时期的历史( )
A.夏朝
B.商朝
C.西周
D.汉朝
15、传说中,植五谷,尝百草,制历法,兴贸易,开创了我国原始农业文明的始祖是 ( )
A. 黄帝 B. 炎帝 C. 蚩尤 D. 嫘祖
16、秦统一后,在全国使用的通行货币是( )
A.秦半两
B.五铢钱
C.刀币
D.纸币
17、……都鄙(全国)廪庾(粮仓)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皇仓)之粟(粮)陈陈相因(逐年增加,陈粮上压陈粮),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守闾阎者(普通百姓)食梁肉,为吏者长子孙(普通公差人员无事可做,子孙长大后仍愿继承其职)……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细耻辱焉(厌弃做耻辱的事)。《史记•平准书》描述的是( )
A.夏朝建立
B.商汤灭夏
C.文景之治
D.七国叛乱
18、文娱委员李敏看到下图的乐器时,立即脱口而出它是
A. 萧
B. 编磬
C. 鼓
D. 编钟
19、公元266年,司马炎自立为帝,改国号为晋,以洛阳为都,史称
A.曹魏
B.西晋
C.东晋
D.后晋
20、我国古代的春秋争霸战争给社会的发展带来巨大影响。下列不属于春秋争霸战争的影响是( )
A.给人民带来痛苦和灾难
B.进一步加快了国家统一的步伐
C.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国家
D.促进了民族的融合
21、【创制纸币世界最早】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是____。
22、根据提示信息写出相应的内容
(1)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2)由李冰主持设计修建的防洪灌溉工程——
(3)老子的代表作品——
(4)张角领导的起义——
(5)被后世称为“医圣”的是——
23、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歌中提到的“阳关”和“玉门关”以西的地方在汉朝时被称为______。
24、元朝设置_________,这是历史上中央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北宋画家张择端的《________》描绘了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和繁华景象;
25、根据提示写出相关的历史名词。
(1)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称为________。
(2)战国初年,被韩、赵、魏三家大夫瓜分的是________。
(3)秦国在成都附近修建的综合性水利枢纽是________。
(4)秦朝都城在________。
26、夏朝建立于________年;公元前________年,犬戎攻破镐京,西周灭亡;
27、十六国时期,氐族苻氏建立的______________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与南方的东晋形成对峙局面,随后在______________(战争)中被东晋打败。
28、下图为《战国七雄图》,请仔细观察地图,并在英文字母A﹣G后填写对应国家名称
A B C D E F G 。
29、______采用疏导的方法治理洪水,三过家门而不入。
30、将朝代的代号字母按先后顺序排列填入空内。
A.西周 B.秦 C.夏 D.南北朝 E.三国
→商→ →春秋→战国→ →汉→ →西晋→ 。
31、请把下题涉及的正确地名用连线的方式连接起来。
大运河的中心 天竺
唐朝的都城 洛阳
玄奘西行目的地 吐蕃
文成公主入藏目的地 日本
鉴真东渡目的地 长安
32、列举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33、经济重心南移是古代中国经济格局的巨大变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经济重心南移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东汉末年到东晋初期;唐朝中叶到五代时期;北宋末年到南宋初期;北方人民多次大规模的南迁,在给南方带来人口压力的同时,也为南方经济的开发和进步创造了条件和机遇。到北宋时期,南方经济已经显出超过北方的强劲势头,而南宋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已成为定局。
(1)根据材料一,指出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大体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材料二 西汉至北宋南方人口的变迁
朝代 | 南方 | 北方 |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人口(户) |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 |
西汉 | 2470685 | 19.8% | 9985785 | 80.2% |
唐代 | 3920415 | 43.2% | 5148529 | 56.8% |
北宋 | 11224760 | 62.9% | 6624296 | 37.1% |
——杨远《西汉至北宋中国经济文化向南发展》
材料三
图1 | 秧马(摹自元代王祯《农书》) 图2 |
(2)根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
材料四 元朝时南北经济差距继续扩大。全国大部分人口和税收集中在江南。为将南方财赋顺利北运,元朝重新开通了大运河,改变隋唐时迂回曲折的航线,大大缩短了航程。元朝还创造性地开辟了长途海运航线,主要任务也是运输江南的粮食。南方经济发展带动了文化的进步。北宋时,南方人在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中优势明显,朝廷被迫采取南北分卷制度,各自分配名额,分别录取。自南宋起,江浙一带尤其成为人才集中的地区。
——根据国编课标版教材《中外历史纲要》
(3)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