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图示法是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它能将复杂的历史比较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下面哪一幅图反映了229年三国鼎立的形势( )
A.
B.
C.
D.
2、春秋时期,促进农业上的深耕细作,并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条件的是( )
A.人们重视使用肥料
B.水利工程的兴修
C.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
D.青铜器在农业生产中的使用
3、东汉“光武中兴”和西汉“文景之治”在本质上的相同点是( )
A. 中央集权制度的完善 B. 调整统治政策实现稳定与发展
C. 生产力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D. 我国经济重心开始东移
4、秦始皇认为他开创的帝业能够世代相继,传之万世,但秦始皇死后仅三年,秦朝就灭亡了,这是因为
A.秦朝的制度落后
B.秦朝施行暴政丧失民心
C.秦朝采用儒家学说治国
D.秦朝时外患严重
5、“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诗句反映的现象与下列哪一制度有关( )
A.分封制
B.郡县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6、唐太宗时,文成公主入藏,唐蕃和亲;唐玄宗统治时期,册封东北粟末鞅布族首领大祚荣为渤 海郡王;唐中宗时,唐蕃再度和亲,金城公主人藏。这些措施的共同作用是
A.开放了社会风气
B.繁荣了文学艺术
C.推动了民族交融
D.发展了对外交往
7、隋朝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继秦汉之后,又一次实现了统一,时间是( )
A. 公元前589年 B. 公元前221年 C. 221年 D. 589年
8、孙中山先生曾在一篇祭文中这样说道:“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先生这里赞扬的是
A.女娲
B.炎帝
C.黄帝
D.大禹
9、造成西晋统治短暂的直接原因是
A.少数民族大量内迁 B.豪强地主势力恶性膨胀
C.统治集团内部争权夺利 D.士族势力削弱中央集权
10、小明同学在暑期游学时,参观一处原始聚落遗址博物馆,看到了下图文物和原始居民的房屋复原图。他参观的是( )
A.元谋人博物馆
B.周口店遗址博物馆
C.西安半坡博物馆
D.河姆渡遗址博物馆
11、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广泛应用和大规模地兴修水利增加了农业产量,从而使经济有了极大地发展,这也使得一些人成为有闲阶层,有时间去从事自己的学术活动。由此推断,这一时( )
A.大规模的土地兼并
B.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
C.诸侯争霸战争局面
D.精耕细作的生产方式
12、为了方便记忆,小明画了下面这张示意图,此示意图反映的内容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等级制
D.世袭制
13、《资治通鉴》是我国古代一部杰出的史学巨著。下列对该著作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B.书名的意思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
C.由著名史学家司马光主持编写
D.记载了上起战国下至五代的历史
14、“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易之方向。”这是台湾亲民党宋楚瑜率团拜谒哪位英雄人物的祭文?( )
A.炎帝
B.黄帝
C.尧
D.禹
15、按时间顺序排列下列事件( )
①第一个五年计划制定②我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制度③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④土地改革完成
A. ①②③④ B. ④①③② C. ④①②③ D. ②①③④
16、七八千年前的浙江地区,地势低洼,气候温暖湿润,雨水充沛。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不是当时该地居民做法的是( )
A.建造干栏式房屋
B.修建木结构水井
C.住在洞穴中
D.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乐器
17、制作年代尺,可以更有效的学习历史,下面是小明同学复习夏商周朝代更替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④”部分应该是( )
A.盘庚迁殷
B.武王伐纣
C.国人暴动
D.平王东迁
18、以下关于唐太宗和隋文帝的共同之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开国皇帝 ②重视发展生产
③提倡节俭 ④在位时社会经济繁荣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19、“武帝施主父之策,下推恩之令,使诸侯王得分户邑,以封子弟”。文中“推恩之令”在当时的最大作用是
A. 削弱了王国势力 B. 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 C. 加强了王国势力 D. 促进了政治上的大一统
20、下列朝代,曾以洛阳为都城的有
①东周②秦朝③西汉④东汉⑤北魏
A.①④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⑤
21、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是________。我国有文字可靠的历史从________开始的。
4战国时期,蜀郡郡守李冰修建了________,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________”。
22、《________》是西汉武帝时期史学家司马迁编撰的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书是北朝贾思勰撰写的《________》。
23、在约__________年,汤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二个奴隶制王朝。
24、公元前206年,汉高祖刘邦定都咸阳,建立西汉。 ( )
25、______开通______是古代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26、历史人物影响着历史进程的发展,按要求写出下列历史人物的主要事迹。
(1)他的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懂得人工取火,他是:
(2)在他生活的地方,发现了迄今为止我国最早的木结构水井,他是:
(3)他具有“部落首领”和“奴隶国家国王”的双重身份,他是:
(4)他领导牧野之战,率军占领商都,商朝灭亡,他是:
(5)他任用管仲为相,进行改革,他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个霸主,他是:
(6)他修建的水利工程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他是:
(7)他认为人们要顺应自然,主张无为而治,他是:
(8)他提出仁者爱人,实行仁政,主张“有教无类”,他是:
(9)他强调以法治国,树立君主的权威,他是:
27、唐太宗时,___________西游天竺,根据他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___________》是研究中外交流的珍贵文献。
28、约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 ______王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 ______年,嬴政建立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9、公元前______年,秦孝公任用商鞅主持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公元前______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建立秦朝,定都咸阳。
30、按要求填出下列少数民族政权相对应的内容:①西夏政权的都城:___________;②元朝统一全国的时间___________。
31、连线
(1)司马光 a.《史记》
(2)司马迁 b.《资治通鉴》
(3)李白 c.诗圣
(4)杜甫 d.诗仙
(5)关汉卿 e.《窦娥冤》
32、请到举宋元时期的大都市三例。
33、【感悟对外政策】
中国需要世界,世界也需要中国。我国古代时期,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广泛开展,不仅使中华文明更加辉煌,而且促进了世界文明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永乐三年(1403年)六月,……将士卒二万七千八百余人,多赍金币,造大舶、修四十四丈,广十八丈者六十二;自苏州刘家河泛海至福建,复自福建虎门扬帆,首达占城(今越南),以次遍历诸国。”
——摘自《明史》
材料二 “就像一具木乃伊,一直密闭在棺材里,不与外界接触。”
“与外界隔绝,曾是保存旧中国的首要条件。”
——马克思
请回答:
(1)材料一描述的是哪一重大事件?该事件具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2)材料二是马克思对清朝哪一对外政策的评价?该政策造成了什么消极影响?
(3)以古可以鉴今,谈谈你对目前我国坚持对外开放的必要性的认识。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