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吾社之行为士先者,为之声义
A.为巡船所物色 B.而为之记 C.故今之墓中全乎为五人也 D.而幸生也何为
2、下列成语全是褒义的一项是( )
A.娓娓动听 一文不名 博闻强记 伶牙俐齿
B.身临其境 百步穿杨 道貌岸然 一表人才
C.铁面无私 执法如山 两袖清风 一尘不染
D.扶危济困 任人唯贤 六亲不认 半途而废
3、国内除太原外,还有一些城市也被称作龙城。但下列城市不被称为龙城的是( )
A.江苏常州 B.陕西西安 C.甘肃天水 D.河南濮阳
4、下面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红海行动》中“蛟龙突击队”收到中国人质被恐怖分子劫持的消息,众人临危受命,最终成功营救出被困人质。
②“一带一路”建设是大家共同的事,国家无论大小、实力无论强弱,只要敞开胸怀,真诚面对,谁都可以在这幅时代画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③欧洲多国经济长期低增长、高支出、高福利社会制度已经积羽沉舟,对这一制度进行的每项改革都遇到极大的公众阻力,举步维艰。
④改革成为两会的最强音,新时代的中国,将矢志不渝地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推进经济建设、社会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
⑤春节特别节目《味道》播出的《记忆中的年味》以富有草根气息的语调,把中国饮食文化讲述得栩栩如生,让人们大饱眼福。
⑥春天到了,公园里到处可见盛开的花朵,听到悦耳的鸟鸣,真是春意阑珊,好一副美丽的风景画。
A. ①③⑤ B. ②④⑥ C. ②③④ D. ③⑤⑥
5、下列各句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求人可使报秦者 B.客有吹洞箫者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文儒”型知识阶层出现于我国的中古时期,从根本上代表着我国政治型文人的基本文化人格特征,对当时的文学创作、政治运转和文化建设产生了深远影响。
“文儒”型知识阶层中的代表人物多集政治高位、文坛宗伯和学林领袖等多重身份于一身,作为一个特殊的知识阶层,其发展历史大致经历了从思想观念的初步成熟到现实文人阶层的大量涌现,再到文士个性的分化流变等三个阶段。每一阶段都有各具风采的典型士人,其所产生的历史作用深刻体现出“文儒”发展的嬗变轨迹,并展示了不同的时代文化风采。
南北朝后期是“文儒”思想观念初步成熟的关键时期,这与当时南北方的统治者重视文化建设密不可分,其文化上的争锋实际隐舍了争夺文化主导权的意味。虽然此时的“文儒”还未形成一个影响广泛的知识阶层,但在思想观念意义上已渐趋成熟。
盛唐时期是“文儒”型知识阶层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大量“文儒”型士人不断涌现,以张说、苏珽为代表的“燕许大手笔”式的具有广泛影响的文化人物,作为时代文化心态的典型表现,深刻影响着当时著名文人的创作和思想。李白、王维、杜甫等都是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无不受“文儒”型知识阶层的影响而具有其心态特征。
更为重要的是,汉宋儒学的嬗变强化了“文儒”文化影响的普遍性,重塑了我国宋代以后文人的文化身份和思想观念。宋代以后,中国进入“近世”时期,古典文明逐渐形成较为固定的格局模式,其中体现于文人形态方面,则是明清时期的“文儒”型知识阶层大致延续两宋模式,分成在朝为官的政治型、修身治学的思想型和潇洒为文的文艺型三大群体。在遭逢时代变迁与政治浮沉的特殊背景下,他们会适当调适思想心态,寻求自我精神的安顿之所。
“文儒”带给我们的文化启示,主要表现为如下两点:一是唐宋以来古典型士人的思想心态与“文儒”密不可分,儒学作为影响我国士人心态最为深刻的学说流派,其魅力正是通过“文儒”得到充分的体现。
二是与“文儒”互为表里、我国古代特有的“文”之观念,既不同于清末民国初从西方传入的纯文学观念.也不同于今日生活中对文学的认识。“文儒”给我们展现的是生动的中国古典之“文”的美妙图景,这无疑对当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人文话语体系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文儒”是先秦儒学“尚文”传统长期孕育的士人典型代表,其融汇政治、学术与文学的特征,不仅规范了古典士人的政治取向和文化情怀,对我们今天站在时代的新起点上,重塑中华文明的新气象与新格局也具有积极而深刻的启迪。
(节选自李伟《文儒》,《光明日报》2018年01月08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 “文儒”型知识分子集政治高位、文坛宗伯和学林领袖等多重身份于一身,其形成历史久远,对政治及文化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B. “文儒”作为特殊的知识分子阶层,纵观其发展历程,大致经历了思想准备、现实涌现、个性分流三个阶段,展现了不同的时代特色。
C. 由于争夺文化主导权的需要,南北方的统治阶级普遍重视文化建设,为“文儒”在南北朝后期形成广泛影响力的知识阶层奠定了基础。
D. 唐朝是“文儒”从思想观念走向现实化的时期,涌现了大量文儒型士人,证明“文儒”文化影响的普遍性得到了强化。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文章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衔接与过渡自然,中心主旨突出,全篇论述浅显易懂。
B. 文章全篇围绕儒家学派这一话题,阐述了其产生、发展的过程,并明确指出其影响。
C. 文章前半部分从三个发展阶段论述“文儒”的时代影响,举例手法使其更具说服力。
D. 文章结尾部分从思想观念、文学观念等方面阐述了“文儒”对当今社会的文化启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典文明格局模式逐渐稳定,使得政治型、思想型和文艺型的“文儒”知识分子也逐渐成为南北朝时期以后的主流。
B. 唐宋以后古代士人的思想心态受儒学的影响比较深刻,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融汇政治、学术与文学等特色的人文话语体系的建设。
C. 中国古典之“文”的观念经由“文儒”的创作而呈现出生动美妙的图景,与西方的纯文学观念迥然有异,即使在今天仍具有借鉴意义。
D. 受先秦儒学传统的影响,“文儒”作为典型代表所展现的时代特征,对古代知识分子的政治取向和文化情怀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7、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限选其中4道题)。
(1)莫春者,_________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_____________,风乎舞雩,咏而归。 (《论语·子路、曾暂、冉有、公西华侍坐》)
(2)鹏之徒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3)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诸葛亮《出师表》)
(4)衔远山,吞长江,__________,横无际涯,_____________,气象万千。(范仲淹《岳阳楼记》)
(5)楼船夜雪瓜洲渡,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镜中衰鬓已先斑。(陆游《书愤》)
(6)_________________,毕竟东流去。__________________,山深闻鹧鸪。(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
8、按要求填空。
(1)______________,此心吾与白鸥盟。(黄庭坚《登快阁》)
(2)淮左名都,竹西佳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扬州慢》)
(3)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明了他对“学”与“思”关系的思考。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了国家内外失据以致覆灭的原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 以形象写声音,生动地描给出琵琶声由婉转流畅到沉滞凝重的变化,是白居易《琵琶行》中的佳句。
(3)辛弃疾《永遇乐》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美刘裕率军北伐的气势,也表明自己坚决抗金的主张。
10、根据相关情景,填写名句。
(1)在《逍遥游》中描绘鲲鹏体形硕大无比,变化神奇莫测,奋飞时双翼遮天蔽日,激起的水花达三千里,奋飞直上九万里的高空。即使如此,在作者看来也并非逍遥,因为它依然有所待的句子是: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宋荣子看淡了世间的荣辱,不会因为外界的评价而更加奋勉或沮丧。
(3)《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对比手法,说明小的智慧比不上大的智慧,小的寿命赶不上大的寿命。
(4)《逍遥游》的主旨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举现实生活中的实例,通过舟的浮动对水的依赖性,从而得出结论来说明大鹏鸟的飞翔对风的依赖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6)《逍遥游》中以“朝菌”和“蟪蛄”为例来说明“小年”一词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庄子在奇妙莫测的描写后,接着对现实社会的四种人进行了具体描述,文中描写这四种人的句子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作者在彻底否定了“有所待”的万物和现实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观点——“无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遥并列举了三类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________,淡烟暮霭相遮蔽。________,禾黍秋风听马嘶。
(王实甫《长亭送别》)
(2)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__________,铁骑突出刀枪鸣。
(白居易《琵琶行》)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________。
(李白《蜀道难》
(4)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
(《论语》)
(5)氓之蚩蚩,抱布贸丝。________,________。
(《诗经·氓》)
1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紫骝①马
秦韬玉
渥洼②奇骨本难求,况是豪家重紫骝。
臕③大宜悬银压胯,力浑欺却玉衔头。
生狞④弄影风随起,躞蹀⑤冲尘汗满沟。
若遇丈夫皆调御,任从骑取觅封侯。
[注]①紫骝:骏马名。②渥洼:神马。③臕:同“膘”。④生狞:凶猛。⑤躞蹀:小步跑。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使用递进句式,通过写骏马世间难见,更何况富贵人家看重紫骝马来表现紫骝马的珍奇。
B.颈联用比喻手法描写紫骝马发怒狂奔的快速,用夸张手法表现紫骝马小步跑而扬起的风尘。
C.尾联两句是假设关系,一个“若”字体现出诗人梦想求得朝廷赏识的强烈愿望。
D.诗歌托物言志,借物喻人,借紫骝马不被重用来表现诗人现实生活的不平遭遇。
【2】诗歌颔联的含意是什么?在塑造紫骝马的形象时运用了哪些描写手法?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情表
李密
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摧,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对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臣以险衅,夙遭闵凶 衅:祸患
B.茕茕子立,形影相吊 孑:孤单
C.本图宦达,不矜名节 矜:怜惜
D.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薄:迫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是考察和推荐的意思,这是古代的察举制,汉代开始,推举孝顺父母.品行方正的人担任官职。
B.“皇天后土”指天和土神,天地或天地神灵的总称,古时迷信天地能主持公道,主宰万物,也写作“后土皇天”。
C.“诏书”是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文书。从周代开始用诏书,诏书便成为皇帝布告臣民的专用文书。
D.“陛下”是古代对帝王的尊称,译为“您”。陛,原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不能直呼天子,必先呼台下的侍者而告之,慢慢地转变成了对帝王的称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密就晋武帝征召他出来做官一事,陈说他不能立即应诏赴职的原因。但在陈述时,却委婉尽情,感人至深,创造了一篇有浓厚感情色彩的抒情名作。
B.在文章中,李密陈述自己的不幸遭遇,以及与祖母的深厚感情和亲密关系,旨在以此为请求暂缓赴任的理由,以期得到晋武帝的同情和谅解。
C.李密从“臣之进退,实为狼狈”至“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叙写欲奉诏就职,而祖母病情日笃,实为进退两难。
D.从全文看,李密自始至终围绕一个“孝”字大做文章,但又不离一个“忠”字。对孝与忠的陈述,又是层层深入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2)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14、有一首题目为《生活》的小诗,全诗只有一个字——网。请你为这首小诗写一个短评。要求:有评价,有分析,条理清楚,1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