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这里所说的“血”,是昌化鸡血石地子中所含有的红色斑块和斑点。 , , 。 , , 。鸡血石的红色以鲜红为贵,嫣红次之,其他依次排列等级。
①其中要害是个“鲜”字
②身份便会大跌
③如做成的鸡鸭血汤之血色
④指的是“新鲜”和“鲜红”
⑤血的红色要恰如刚宰杀的鸡流淌下来的鲜红淋漓的血
⑥若血隔日持久,其色必变暗,之后渐成紫黑
A.①⑤④③⑥②
B.⑤①④⑥③②
C.⑤⑥②①③④
D.①③②⑤④⑥
2、下列关于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先后排序,有误的一项是
A. 立春一谷雨一惊蛰一清明
B. 立夏一小满一 夏至一小暑
C. 立秋一处署一白露一寒露
D. 立冬一大雪一冬至一大寒
3、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就这样开始了十年浩劫中逆来顺受的苦难生活,既责备自己,又想保全自己。
B.在婆婆面前,她是一个谨慎的媳妇,多年来婆媳之间相敬如宾,关系十分融洽。
C.大自然的巧夺天工,造就了梵净山如诗如画的美景,置身其中,真是令人陶醉。
D.那次在车站,突然发现站在面前的是我的小学同桌,虽说多年不见,依然一见如故。
4、“杏林”一词和下列哪个职业有关?( )
A.医生 B.教师 C.园丁 D.画家
5、下列对加点词语的古今义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魏晋(古义:更不用说。今义:连词,不管,不论。)
B.人生几何(古义:多少。今义:几何学。)
C.明明如月(古义:明亮。今义:显然如此;确实。)
D.复得返自然(古义:理所当然的。今义:自然界。)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纸寿千年,墨韵万变”是国画大师刘海粟对宣纸的评价。这句话非常好地概括出了宣纸的特色。宣纸润墨性强,易产生丰富的墨韵变化。古人云:落笔宣纸,墨分五色。这里说的“墨分五色”是指墨色在宣纸上的丰富变化,《历代名画记》解释是“浓、淡、干、湿、焦”。画家们则要求水墨在宣纸上的变化要能适应画家的创作意图,即浓墨处新鲜发亮;淡墨处层次分明;湿墨处淋漓尽致;干墨处刚柔相济;焦墨处挺拔传神。
以科学的手法加以研究则会发现,宣纸的润墨性之所以好,首先在于其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这种纤维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不大一样,除纤维的规整度好、柔软适度之外,尤其是经自然干燥以后,青檀纤维细胞壁会发生收缩,出现了许多与纤维平行排列的“皱纹”;另外,“皱纹”中还积留着不少自然形成的碳酸钙微粒,是造纸过程中产生的。深藏在青檀纤维内的碱性的碳酸钙微粒,既能提高吸附墨、水的能力,又能起到中和作用,防止纤维素发生酸性降解;宣纸的润墨性还与纸本身含有的青檀纤维量以及它的变形状况有关。当纸面吸附墨、水以后,扩散的纵横向之比、吸墨的深浅和浓淡分明的层次感,主要依宣纸的品种和纸的“陈化”时间来决定。故有经验的书画家常用的是特净皮或净皮宣,并且不用当年买来的新宣纸而用陈年宣纸,以利作画时发挥润墨性的功效。
巧用宣纸的润墨性,画家黄胄还向笔者介绍过这样一段故事。有一次他准备画一幅冬雪主题的画,当他勾勒出人物的面形之后,想用笔端蘸墨时,不巧把笔伸错了地方——放进了红色颜料盘里。接着,黄胄又在清水缸里沾点水,刚悬手腕,一不小心,色滴恰好溅落在人物面颊上,湿润成一滩。他大吃一惊,赶忙顺手拿起桌边放着的作废画纸贴上去。这个无意的动作却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人物的面颊上顿时泛起了红晕,而且眼睫毛也悄然出现了。他仔细地琢磨,反复地试笔,终于搞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晕染技法。
历代的许多书画珍品借助于宣纸才能保存和流传下来,所以有着宣纸“纸寿千年”的说法。这种说法有没有根据呢?笔者所在的研究小组花了4年时间,对宣纸等7种不同的纸张进行了老化对比试验。结果测出:新闻纸的寿命是150年左右;书写纸的寿命是400~500年:铜版纸的寿命约为700年;宣纸的寿命长达1050年,而且这个数值还是下限。
为什么宣纸的寿命如此之长?通过电子显微镜、酸碱性、微量元素分析等研究手段,揭示了其中的秘密。首先,青檀纤维与木材纤维、竹子纤维不大一样,它的均整度高,同时纤维圆浑、细胞壁上皱纹分布均匀,皱纹内积留的碳酸钙微粒也助于其延寿。再者,宣纸的加工工艺处理条件温和,使纸内纤维没有受到伤害,而且制作时较少接触金属的器具,故纸中所含金属离子极少,不易引发其他化学变化。同时,纸内的碳酸钙含量有时高达7%~10%,使宣纸呈中性至弱碱性。这样即使在不良的外界条件下,也不会诱发出变色基团或者受空气中酸性分子的破坏。
(摘自《国宝宣纸,人类遗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说法不仅形象地概括了宣纸寿命长的特点,而且突出了墨色在宣纸上变化丰富的特点。
B.宣纸润墨性好的主要原因是宣纸主要原料青檀皮纤维的细胞壁的结构与木材、稻麦草纤维的细胞壁结构大不一样。
C.现代画家刘海粟“纸寿千年,墨韵万变”的评价,是宣纸寿命长的有力佐证,也很好地概括了宣纸的最主要特点。
D.青檀纤维细胞壁上分布均匀的皱纹内积留有碳酸钙微粒,加工工艺处理条件温和是宣纸寿命长的真正原因所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从纸的寿命、墨韵变化两个角度,揭示了宣纸之所以会被历朝历代的书画家所选择的原因。
B.文章引用古人的“落笔宣纸,墨分五色”的话,运用了引用论证,说明墨色在宣纸上的丰富变化。
C.文章通过写画家黄胄搞成了一种独具风格的晕染技法的故事,用例证法说明宣纸的润墨性极好的特点。
D.文章用新闻纸、书写纸和宣纸老化试验数据作比较,用道理论据证明了宣纸“纸寿千年”说法的科学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宣纸的润墨性与宣纸的“陈化”时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陈化时间长的陈年宣纸的润墨性一定好于当年制成的新宣纸。
B.宣纸的寿命达1050年,而且这个数值还是下限。这句话是形象地解释了“纸寿千年”的含义,宣纸能够保存1050年以上。
C.“墨韵万变”指落笔宣纸,墨色会在宣纸上呈现出丰富变化,即指墨色在宣纸上会经历浓、淡、干、温、焦五种颜色的变化过程。
D.许多书画中独具风格的技法的形成就得益于宣纸的润墨性,如果不是在宣纸上创作,像画家黄胄的晕染技法就不可能形成。
7、读课文,然后用课文语句回答。
①入梦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由现实转入梦境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由梦境转入现实的过渡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揭示全诗主题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老子》在列举车子、器皿、屋室等物品来阐释“有”与“无”的关系后,做总结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子》对偏执的人、自以为是的人以及自我炫耀的人都给予了理性的警告,其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是对自我夸耀之人的劝谏。
(3)《老子》不断强调积累的重要性,先用“合抱之木”来阐述,接着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形象说理,最后指出走一千里路,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的的道理。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之必可行也。(《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滕王阁序》)
(3)素不闻诗书之训,激昂大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张溥《五人墓碑记》)
(4)______________, 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东城渐觉风光好。穀皱波纹迎客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祁《玉楼春》)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2)鼎铛玉石,金块珠砾,____________,秦人视之,亦不甚惜。(杜牧《阿房宫赋》)
(3)自伐者无功,____________。(《老子》四章)
(4)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____________。(司马迁《屈原列传》)
(5)李白的诗歌豪放飘逸,“____________,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凸显了蜀道的雄奇险峻;杜甫的诗歌结构严整,“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表达了对诸葛亮才干、德行的称颂。
11、默写。
(1)东船西舫悄无言,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2) _________________,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3)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4)执手相看泪眼,________________。(柳永《雨霖铃》)
(5)倏尔远逝,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柳宗元《小石潭记》)
(6)________________,珠帘暮卷西山雨。(王勃《滕王阁》)
(7)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_________。(《礼记》)
(8)树德务滋,_____________。(《尚书》)
12、中唐诗坛上出现的《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以出神入化的描写创设了神奇的音乐境界,堪称千古绝唱。比较这两首学过的诗,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表现手法的选择上来看,《琵琶行》主要用______,写琵琶女弹奏前试弦调音是“转轴拨弦”,弹奏时是“低眉信手续续弹”;而《李凭箜篌引》主要用______,通过幻想境界的瑰奇,烘托了箜篌奇异美妙的声音。
(2)在表现内容的侧重上来看,《琵琶行》主要是突出表现琵琶女这个人物形象,对音乐的精妙描写只是为表现琵琶女服务的。《李凭箜篌引》主要是突出表现_____。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郑继之,字伯孝,襄阳人。嘉靖四十四年进士。除余干知县。迁户部主事,历郎中。进四川副使,以养亲归。服阙,久之不出。万历十九年,用给事中陈尚象荐,起官江西,进右参政。东征师罢,吏部尚书李戴议留戍兵万五千,令朝鲜供亿。继之曰:“既留兵,自当转饷,奈何疲敝属国。”议者韪之。
四十一年,吏部尚书赵焕罢。时帝虽倦勤,特谨铨部选,久不除代。以继之有清望,明年二月乃召之代焕。继之久处散地,无党援。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
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大智同官赵国琦以为言。大智怒,构于继之逐之去。由是,御史孙居相、张五典等援年例故事以争,且为光房称枉,吏科都给事中李瑾亦以失职抗疏劾大智。大智乃引疾去。继之亦不为辩。
至明年二月,胡来朝为文选,出兵科都给事中张国儒、御史马孟祯、徐良彦于外,复不咨都察院、吏科。国儒已推京卿,法不当出外;孟祯、良彦则素忤党人,故来朝抑之。继之不能禁。时居相等已去国,独瑾再争,诋继之、来朝甚力。来朝党思以众力胜之,于是诸御史群起攻瑾。瑾争之强,疏三上。来朝等亦三疏诋讦,来朝乃言:“年例、协赞之旨,实秉国者调停两袒,非可为制,乞改前令从事。”帝一无所处分。瑾方奉使,自引去。四十五年,大计京官,继之与李鋕司其事,给事中徐绍吉佐之,所去留悉出绍吉等意,继之受成而已。一时与党人异趣者,贬黜殆尽。
继之以笃老累疏乞休,帝辄慰留不允。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又数年卒,年九十二。赠少保。
(选自《明史·列传第一百一十三》,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B. 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C. 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D. 文选郎中王大智者/继之所倚信/比考选科道中书舍人/张光房当预而持议/颇右于玉立/李三才/遂见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户部,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的疆土、屯田、户籍、赋税等事宜,最高长官为户部尚书。
B. 服阙,古礼规定,父母死后,须守丧三年,期满除去丧服。为官者为父母守孝一般要解除官职。
C. 大计,明清两代考核外官的制度。每三年对官吏政绩考察一次,这项制度始于周代,明朝成为定制。
D. 疏,中国古代文书的一类,又称“奏疏”“奏议”,是古代臣僚向帝王进言所用的文书的统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郑继之很有见解。对于东征后的留守军队要朝鲜供应给养一事,他提出反对意见,认为不能让属国疲敝,得到大家肯定。
B. 郑继之深得信任。吏部尚书赵焕被罢免后,皇上对于这个重要职位长久不任命接替的人,最后才让郑继之接替这个职务。
C. 郑继之绝不护短。王大智是郑继之所信赖依靠的人,但当其被人上疏弹劾、不得不托病辞职而去时,郑继之未替其辩护。
D. 郑继之远离党争。郑继之长期处于闲散位置,没有党羽支持;他也没有参与党派争斗,但仍被徐绍吉等人谴责,遭贬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然是时言路持权,齐、楚、浙三党尤横,大僚进退惟其喜怒。
(2)明年春,稽首阙下,出郊待命。帝闻,命乘传归。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
“中国梦是历史的、现实的,也是未来的;是广大人民的,更是青年一代的。新时代中国青年必将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永不停滞的前进姿态,在接续奋斗中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变为现实。”
——2022年4月21日公众号山城学术圈《新时代的中国青年》
材料二:
“古人云:‘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年轻朋友们,当我们遇到艰难时刻;不要灰心,不要沮丧。只要努力,总是会有收获。希望,总是在失望甚至绝望时产生的,并召唤我们重整旗鼓,奋勇前进。一个人可以被生活打败,但是不能被它打倒。”
——2022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莫言写给青年朋友的一封信《不被大风吹倒》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以振华中学青年学生的身份完成写作。
①2022年5月4日,在学校“庆祝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演讲稿;
②参加高三学生成人仪式后,给三十岁时的自己写一封信。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