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物体的结构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以下生物特征与其适应环境不匹配的是( )
A.鸟的前肢变成翼-空中飞行
B.仙人掌叶变成针状-干旱沙漠
C.北欧长期生活的人鼻腔更长-寒冷环境
D.北极熊皮下有厚厚的脂肪层-炎热沙漠
2、动物体由小长大的过程中经过了一系列的变化。根据图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①表示细胞分裂,在此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最明显
B.④表示细胞分化,形成不同组织的细胞,存在形态结构的差异
C.动物体的细胞分化可以形成保护组织
D.②③形成的新细胞所含遗传物质与原细胞相同
3、如图是关于细胞分裂、分化和生长的示意图,据图说法错误的是( )
A.过程1、2、3、4是生物体生长发育的基础
B.过程4表示细胞分化,结果是形成了不同的组织
C.过程2、3表示细胞分裂,该过程中染色体的变化较明显
D.过程1表示细胞的生长,细胞能从周围环境中吸收营养物质
4、央视纪录片《蔚蓝之境》以我国近海为舞台,着眼海洋生态和资源,用唯美鲜活的影像和故事化的讲述,呈现了一片神秘、壮阔的蔚蓝之境。下列关于海洋生态系统说法正确的是( )
A.每年制造氧气量占地球总量的70%
B.被称为“地球之肾”
C.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D.与其他生态系统各自独立、互不相干
5、在“探究阳光在植物生长中的作用”的实验中,正确的步骤顺序是( )
①用酒精去掉叶绿素 ②把天竺葵放在光下照射 ③把天竺葵叶片用黑纸遮盖一部分 ④把天竺葵放在黑暗处一昼夜 ⑤把部分遮光的叶片摘下,去掉黑纸 ⑥用清水漂洗叶片后滴加碘酒
A.②④③⑤⑥①
B.④③②⑤①⑥
C.②③④⑤①⑥
D.④②③①⑤⑥
6、把大米种到地里,没有长出水稻,原因是( )
A.土壤温度太低
B.土壤潮湿不够
C.种子的胚已破坏
D.阳光不够充分
7、蒸腾作用是植物体重要的生理活动之一。以下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植物在不同条件下蒸腾速率是相同的
B.蒸腾作用为水和无机盐运输提供动力
C.蒸腾作用有助于降低叶片表面的温度
D.为了提高成活率,可以在阴天或傍晚移栽植物
8、下列植物中,全身都能从环境中吸收水和无机盐,并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是( )
A.藻类植物
B.蕨类植物
C.苔藓植物
D.种子植物
9、如果用显微镜观察到的物象位于视野的左上方,要想将物象调至正中央,则标本的移动方向为( )
A.正上方
B.正下方
C.右下方
D.左上方
10、下列谚语中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选项 | 谚语 | 生物特征 |
A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 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
B |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 | 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C | 一母生九子,连母十个样 | 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征 |
D | 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 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A.A
B.B
C.C
D.D
11、从2021年开始,我国实施一对夫妻可以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有利于改善我国人口结构、落实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保持我国人力资源禀赋优势。为了了解各年龄段市民对此政策的看法,下列较适合的方法是( )
A.调查法
B.实验法
C.观察法
D.资料分析法
12、植物呼吸作用的实质是( )
A.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
B.合成有机物,贮存能量
C.吸收氧气,放出二氧化碳
D.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气
13、我们从市场上购买的柑橘,有的表面打了“蜡”,这主要是抑制了植物细胞的( )
A.光合作用
B.分裂分化
C.蒸腾作用
D.呼吸作用
14、泛舟微山湖,小明看到“鱼戏莲叶间”的画面。关于鱼和莲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描述,错误的是( )
A.鱼和莲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都是细胞
B.细胞分裂使它们的细胞数目增多
C.细胞分化使它们形成不同的组织
D.鱼和莲的结构层次均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生物体
15、下图中肌肉细胞与神经细胞形态差异较大,但两者均具有( )
A.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B.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线粒体
C.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叶绿体
D.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液泡
16、下表表示某健康成年人血浆、肾小囊内液体和输尿管中液体三个样本中部分成分的含量(单位:g/100mL),根据数据判断,样品甲、乙、丙依次是( )
部分成分 | 甲 | 乙 | 丙 |
蛋白质 | 8 | 0 | 0.03 |
葡萄糖 | 0.1 | 0 | 0.1 |
尿素 | 0.03 | 1.8 | 0.03 |
无机盐 | 0.72 | 1.1 | 0.72 |
A.血浆、尿液、原尿
B.原尿、尿液、血浆
C.原尿、血浆、尿液
D.血浆、原尿、尿液
17、洋葱鳞片叶内表皮细胞与人口腔上皮细胞相比,特有的结构是:( )
A.叶绿体和液泡
B.细胞壁、叶绿体和液泡
C.细胞壁和液泡
D.线粒体和液泡
18、下列诗词中描述的生命现象与所体现的生物特征,不相符的是( )
选项 | 诗词 | 生物的特征 |
A | 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 | 能够生长 |
B |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 能生长繁殖 |
C | 更无柳絮因风起,惟有葵花向日倾 | 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
D | 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 | 能够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
A.A
B.B
C.C
D.D
19、“泡椒凤爪”是人们喜爱的小吃,鸡爪多“筋”,其中“筋”属于( )
A.肌肉组织
B.神经组织
C.结缔组织
D.上皮组织
20、细胞分裂后,新生的细胞的遗传物质( )
A.和原来细胞一样
B.比原来细胞多一倍
C.比原来细胞少一倍
D.差不多
21、在一个多细胞的生物体内,细胞经过分裂和___________,形成组织。
22、大米中的淀粉在人体内最终被分解成________被吸收。
23、晴天的上午,我们在一株盆栽植物上将一枝条的叶片套上一个透明的塑料袋,扎紧袋口,过一段时间后,塑料袋内出现了一些小水珠,这是有植物体散发出来的水蒸汽凝结而成的,它是_________的结果。下午打开口袋,迅速将一支快熄灭的火柴棍伸进袋内,火柴复燃了,这说明袋内的_________比较丰富,这是_________的结果。傍晚再套上塑料袋,并扎紧袋口。第二天天亮前打开袋口,迅速伸进一根燃着的火柴,火柴很快熄灭了,说明了袋内的二氧化碳比较丰富,而这是_________的结果。
24、小明在探究“影响叶绿素形成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设计了以下方案。
提出问题:光照会影响叶绿素的形成吗?
作出假设:光照能够影响叶绿素的形成。
实施方案:如下表所示。
组别 | 甲组 | 乙组 |
环境条件 | 遮光、适宜的温度和湿度 |
|
实验材料 | 20株长出第一片幼叶的小麦幼苗 |
|
处理方法 | 将甲、乙两组小麦幼苗栽种在相同的土壤中,在各自的环境中生长10天 |
(1)请你在表格中完善实验方案中乙组的环境条件和实验材料。____________
(2)预期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归纳结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5、生物的特征包括________ .
26、在人的消化系统中,淀粉的消化从 开始的,蛋白质的消化从 开始的,脂肪的消化只能在 内进行。
27、地衣分布广泛,从赤道到两极都有地衣的身影,甚至能够生长在岩石表面,这体现了生物能____环境;生长在岩石表面的壳状地衣能够分必地衣酸,地衣酸能溶解岩石,因此地衣常被誉为岩石风化的“先锋生物”,这体现了生物能够____环境;地衣对大气污染极为敏感,当空气严重污染时,地衣会受到严重影响,甚至死亡,在大气污染严重的地带,地衣几乎绝迹,这体现了生。__环境的相对性。
28、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是 、 和适宜的温度.
29、叶片的结构包括表皮、___和叶脉三部分。
30、被世人誉为“试管婴儿之父”的英国生理学家罗伯特·爱德华兹荣获2010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委会称赞他“帮助全球10%的夫妇免受无法生育的困扰”。
(1)“试管婴儿”的生命始于一个细胞,这个细胞叫 ,其胚胎发育的主要场所是 (试管/子宫)。
(2)某女输卵管双侧堵塞,则因 不能进行而不能生育后代。医生为其进行了体外人工受精,卵细胞取自她的 ,精子取自她丈夫的 。
(3)受精卵最初的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来自_____________________。几天后由受精卵发育成的胚胎要移植到母体的 内继续发育,并通过脐带和___________________从母体获得营养物质。
31、请将左边食物的字母填在右边可以预防疾病的括号里
32、植物细胞的叶绿体能够进行呼吸作用,为植物的生命活动提供能量。(_____)
33、如图所示为植物个体发育不同时期结构层次,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甲到乙的过程a称为细胞的___,一个细胞经过此过程会形成___个子细胞。
(2)在a过程中,细胞核中的___变化最明显,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___(选填“不变”或“减少”)。
(3)过程b称为细胞的___,该过程的结果是形成了___(选填“相同”或“不同”)的细胞群,每个细胞群都是由形态相似、结构和功能相同的细胞连合在一起形成的,这样的细胞群我们称之为___。
(4)据图写出植物体的结构层次:细胞→___→___→植物体。
34、某生物学习小组同学为探究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进行如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回答有关问题:
(1)本实验提出的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馒头在滴加碘液后变蓝是因为馒头中含有________。
(3)2号试管不变蓝的原因是___________。
(4)能说明唾液对馒头有消化作用的两支试管是________.其变量是________。
(5)该实验可以形成_______组对照实验。
(6)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