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不属于二十四史的是( )
A.《旧唐书》
B.《史记》
C.《明史》
D.《左传》
2、下列哪位皇帝的墓碑是“无字碑”? ( )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3、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原野黄土搭建起最华丽的舞台,锥(zhuī)筒麻袋装饰成最昂贵的道具,铁锤(chuí)红砖变成最有魅力的话筒,他用对生活和文艺的热诚来致敬自己的梦想。
B.维护考试公平秩序,保障众多考生的权利,有关部门应将厘(lí)清考试相关人员的权利边界列入议程清单,让兜(dōu)售经验这种生意不再是无风险的一本万厉的买卖。
C.风驰电掣(chè)的科幻创作黄金时代呼啸(xiào)而过,叶永烈转型进行纪实文学写作。从科幻到传记,从想象到纪实,几乎是相反的两个领域,但他都做得风生水起。
D.火箭呼啸而去、飞船摇曳(yè)而落,瑰(guì)丽地球和深邃太空之间的一去一回,勾勒出一幕人类探索宇宙的壮丽图景,同时这也开启着中国一个全新的航天时代。
4、选出与“好自相扶将”的“相”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 )
①及时相遣归 ②会不相从许 ③还必相迎取 ④嬉戏莫相忘 ⑤誓天不相负 ⑥蹑履相逢迎 ⑦怅然遥相望
⑧不得便相许 ⑨登即相许和 ⑩叶叶相交通
A. ①④⑩ B. ②③⑤⑧ C. ⑥⑦⑨ D. ②④⑥⑧
5、有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下面哪一个选项不是上面这句歌词的逻辑推论( )
A.只有经历风雨,才能看见彩虹。
B.若经历风雨,则能看见彩虹。
C.除非经历风雨,否则不能看见彩虹。
D.凡看见彩虹的都应该是经历过风雨的。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学研究有两条腿,一条是文学史,一条是文学批评,在一条腿向前迈的时候,另一条腿就要先停一停,踏在地上;否则,我们的身体就不容易保持平衡了。
文学史框架建立在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之上,要据这个价值体系分出优劣、高下、主次乃至正反两个方面,在一定时期,首先确定的是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这就是那时所建立的文学史框架的要求,文学史框架要有统一性,不能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各行其是,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文学史就不要一天一改。
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说明研究者已经对其中一系列主要问题有了相对集中的认识,至少那些文学史的编写者承认这个框架是合理的,是有他们自己的文学感受和理解做根据的,不是人云亦云,不是别人一有异议就要改弦易辙的,文学史有自己的力量,尤其是文学史教材,文学史教材因其编写者大多是学科里有权威性的专家和学者,而有着更广泛的可信度,能够让更广大的文学史阅读者或教材使用者放心接受,人们首先通过文学史建立起对这个学科范围内的作家与作品的基本观点和基本印象,一旦有了相对固定的文学史框架,就不必担心不同人有不同的观点,因为这些与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不同的观点,充其量只是将自己的不同意见充分表达出来罢了。它们对文学史框架的影响只是局部的,对现行文学史有局部的充实和微调的作用,在一般情况下,不可能从根本上改变人们对那些在文学史上已经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家和作品的认识,人们不会从认识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而至于认识不到杜甫诗的文学价值。与此同时,文学批评是个人化的,多样化的,自然有不同意见的发生,现行文学史的编写者和同意现行文学史观点的研究者同样会以个人身份参加到文学研究的行列之中,以平等的姿态与持有不同意见的批评者进行讨论,总之,文学史的力量是强大的,它像一道堤坝一样阻挡着文学批评的潮水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并在这种冲击中发生着渐进性的变化,但文学史永远只是一个粗略的框架,不可能穷尽对所有作家和所有文学作品的认识;它是被文学史家精心挑选和组织起来的文学知识和思想,而不是这个学科的文学知识和思想的全部,更不是这个学科研究活动的终结形式。以文学史框架为参考,展开更广泛细致的阐释、分析、讨论和研究,就成了这个学科研究的主体内容,而这些都是在文学批评的范围内进行的,文学史就建立在此文学批评活动的基础之上,没有文学批评的繁荣发展,任何一部文学史都无法独立地支撑起自己。文学批评不能以文学史框架的要求为当然标准,而要以批评者自己的真实感受和理解为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实际地、深入地进入到文学世界,将其中更丰富、更具体、更隐蔽的价值和意义充分发掘出来,争取别人的理解和同情,从而给文学史的写作不断注入新血液。
(摘编自王富仁《文学史与文学批评》)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框架以相对确定的价值体系为基础,代表一定时期内文学批评的共同标准。
B.文学史教材的出现,标志着文学研究者对文学史框架的合理性有了一致的认识。
C.文学批评可能不断对已有的文学史形成冲击,从而促使文学史发生渐进性变化。
D.文学批评的出发点是批评者自己对文学的真实感受和理解,而不是文学史的结论。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两条腿”走路的比喻,形象地论证了文学史和文学批评的相互关系。
B.文章提及杜甫诗,说明对文学史上得到充分论述的作品,人们的认识有稳定性。
C.文章在分析了文学批评的性质之后,又进一步指出了文学批评者应具有的态度。
D.文章在情感态度上表现出倾向性,在文学史与文学批评二者之间更青睐文学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文学史与文学批评的研究方式有较大差异,文学史编写者应避免介入文学批评。
B.因为文学史无法穷尽对作家和作品的认识,所以拾遗补缺才是文学批评的任务。
C.没有广泛细致的文学批评,文学史就失去了基础,文学研究活力也会受到影响。
D.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研究的深入,否定并取代前人撰写的文学史是有必要的。
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_____________________,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信誓旦旦,不思其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3)_____________________,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4)鹏之徙于南冥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去以六月息者也。(《庄子·逍遥游》)
(5)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屈原《湘夫人》)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鱼我所欲也》认为仁人志士面对生命和大义的抉择,要有“________”的决断;如果禁不住物质诱惑,就容易导致“______”。
(2)李白在《蜀道难》中以浪漫主义的手法歌咏了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_______,_______”两句分别夸饰了山峰之高,凸显了绝壁之险。
(3)古代人常借“孙仲谋”表达对英雄的感叹,如苏轼曾经发出“生子还如孙仲谋”的赞叹,而辛弃疾也留下了“________,________”的名句。
9、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
(1)《桃花源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典型的农村生活情景,成为后世山水田园诗歌的典范。
(2)《逍遥游》中,蜩与学鸠谈到飞翔时,说自己只能“______________”,所以它们嘲讽大鹏鸟“_______________”。
(3)《登高》一诗中,极写自己羁旅之愁和孤独之感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崇尚武力,刑罚极为严苛,这在《过秦论》中秦始皇吞并天下时所采用的举措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能体现出来。
(2)汉朝在中国历史上统治强盛,古诗文中唐代诗人经常用“汉”代替“唐”来称谓,如高适的《燕歌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鸡作为中国百姓最熟悉的动物之一,曾被无数诗人写入诗篇之中,或展现田园风貌,或寄托复杂感情,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见贤思齐焉,____________。(《论语•里仁》)
(2)心非木石岂无感?____________。(鲍照《拟行路难》)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倒置式的暗喻,以璀璨晶亮的星星来比喻镜子,既贴切又形象。
(4)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对上文赤壁壮丽的景色进行了概括性描写,又引出了下文对周瑜的追忆。
12、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
[正宫]小粱州·九日渡江
汤式
秋风汪上棹孤舟,烟水悠悠,伤心无句赋登楼[注]。山容瘦,老树替人愁。
樽前醉把茱萸嗅,问相知几个白头?乐可酬,人非旧。黄花时候,难比旧风流。
【注】汉末王粲南投刘表,未受重用,寓居襄阳十余年。建安九年秋,王粲偶登襄阳城
楼,纵目四望;百感交集,作《登楼赋》以抒心志。
【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题目“九日渡江”,交代了时令、地点和创作背景:时逢重阳节,作者却漂泊在江上,为世事而奔忙,不免触景伤怀,挥毫作此小令。
B. 前两句写秋风瑟瑟、烟水苍茫,作者乘一叶孤舟漂流于浩渺无边的江上。秋风萧瑟、江水浩茫反衬作者的形单影只和悲凉孤寂的心情。
C. 第三句用典衬情,古今处境相似,不过王粲还能登高纵目,作赋抒怀;而自己连登高楼赏美景都不可能,抚今追昔,伤心之情难以言表。
D. 四、五句移情人景,补写“伤心无句赋登楼”的原因:秋山显得那么形容枯瘦,萧萧老树也似乎在替人发愁,山、树如此,人何以堪!
E. 六、七句紧扣题中的“九日”,抒写羁旅漂泊、人生无常的感慨,重阳日在他乡与相知好友共把茱萸,花前醉倒,感叹彼此头发已花白。
【2】本曲的下片使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句子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马隆,字孝兴,东平平陆人。少而智勇,好立名节。魏究州刺史令狐愚坐事伏诛,举州无敢收者。隆以武吏托称愚客,以私财殡葬,服丧三年,列植松柏,礼毕乃还,一州以为美谈。泰始中,武帝将兴伐吴之役,下诏曰:“吴会未平,宜得猛士以济武功。”究州举隆才堪良将。初,凉州刺史杨欣失羌戎之和,隆陈其必败。俄而欣为虏所没,河西断绝,帝每有西顾之忧,临朝而叹曰;“谁能为我讨此虏通凉州者乎?”朝臣莫对。隆进曰:“陛下若能任臣,臣能平之。”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隆曰:“陛下若能任臣,当听臣自任。”帝曰:“云何?”隆曰:“臣请募勇士三千人,无问所从来,率之鼓行而西,禀陛下威德,丑虏何足灭哉!”帝许之,乃以隆为武威太守。公卿金曰:“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帝弗纳。隆立标简试。自旦至申,得三千五百人,隆曰:“足矣。”因请自至武库选杖。于是西渡温水。虏树机能等以众万计,或乘险以遏隆前,或设伏以截隆后。隆依八阵图作偏箱车,路狭则为木屋施于车上,且战且前,弓矢所及,应弦而倒。奇谋间发,出敌不意。或夹道累磁石,贼负铁铠,行不得前。隆卒悉被犀甲,无所留碍。转战千里,杀伤以千数。自隆之西,音问断绝,朝廷忧之,或谓已没。后隆使夜到,帝抚掌欢笑。朝议加隆将士勋赏,赐爵加秩各有差。太康初,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房据险距守,隆令军士皆负农器,若田者。成奚以隆无征讨意,御众稍怠。隆因其无备,进兵击破之。毕隆之政,不敢为寇。
(节选自《晋书·列传第二十七》,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B.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C.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D.朝廷以西平荒毁/宜时兴复/以隆为平虏护军/西平太守将/所领精兵/又给牙门一军/屯据西平/时南虏成奚每为边患/隆至帅军/讨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客,文中指门客,是古代寄食于贵族门下并为之服务的人。
B.泰始,是晋武帝年号。年号纪年法始于西汉汉武帝时期。
C.申,指申时,古代十二个时辰之一,指下午一点至三点。
D.爵,指爵位。古代爵位有很多,如亲王、郡王、公、侯、伯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马隆既勇且义,赢得州人称赞。兖州刺史令狐愚犯罪被杀,无人敢替他收尸,马隆不但自己出钱给他举行殡葬仪式,还服丧三年。
B.马隆勇于担当,能够毛遂自荐。皇帝有西顾之忧,而朝臣们又都无言以对,马隆主动请命,后率勇士三千多人,与敌厮杀。
C.马隆亲历亲为,带兵自有一套。朝廷和地方兵力众多,可直接调用,马隆却自立标准,亲自选拔,不仅如此,还亲自采买武器。
D.马隆熟习军阵,并且善于巧制。马隆作战时曾根据八阵图制作偏箱车,道路狭窄就制造木屋放在车上,边战斗边前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曰:“必能灭贼,何为不任?顾视卿方略何如耳。”
(2)六军既众,州郡兵多,但当用之,不宜横设赏募以乱常典。
【5】马隆采取何种措施麻痹成奚,使之懈怠?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70年前,八路军三五九旅响应“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开垦南泥湾,战胜重重困难,把一个荆棘遍野、荒无人烟的南泥湾,变成了“处处是庄稼,遍地是牛羊”的“陕北好江南”。
当下,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面对错综复杂国际形势,无论是国家、民族,还是企业、个人,我们仍然需要“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南泥湾精神。
请综合以上材料,以“新时期与南泥湾精神”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