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的诗句中与儿童生活无关的一项是( )
A.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B.稚子金盆脱晓冰,彩丝穿取当银征。
C.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D.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2、下面漫画的含义,说得准确的是( )
A.呼吁人们保护鸟类。
B.呼吁人们不能滥伐树木,要保护环境。
C.呼吁人们要关注啄木鸟的生存现状。
3、下面选词填空正确的一项是( )
人世中的许多事,( )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 )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 )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 )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 )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 )是水到渠成的。
A.只要 也 更 只要 终究 都
B.只要 只要 也 更 终究 都
C.只要 也 都 更 只要 终究
D.终究 只要 也 更 只要 都
4、看拼音,写词语。
xiàn mù máo tíng yùn wèi jiāo lǜ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dǎo tā chóu xiè xūn táo huǐ miè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 _________
5、补充词语。
( )( )于世 ( )经风( ) 气势( )( )
( )然( )景 ( )回( )应 断( )绝( )
威风( )( ) ( ) 妙 ( )伦 郁郁( )( )
6、补充词语,并将词语按要求分类。
A.( )开( )笑 B.完( )归( ) C.金( )辉( )
D.( )智多( ) E.( )沥血 F.( )忘形
G.( )心积( ) H.( )多端 I.举( )闻( )
褒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贬义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先将下列词语补充完整,然后按要求完成练习。
( )计多( ) ( )光( )彩
( )鸿( )野 内( )外( )
( )心( )血 ( )言不( ) 处心( ) 浮想( )
(1)请用画“ ”词语写一句话:______________。
(2)在上述词语中与“( )心( )血”感情色彩相反的四字词语是_____________。
(3)同一个意思有不同的表达方式,请写出和画波浪线的词语意思一样的俗语:___________。
8、用“然”组成的词语填空。
( )我是常州人,但从未听过“蛙竹棵”这个地方。大家都说那是个“世外桃源”。今天我( )经过,进去一看,( )名不虚传。若不是亲眼所见,我真不相信深山里( )藏着这么美的小山庄。
9、阅读。
《鸟的天堂》(节选)
【甲】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好像在把它的全部生命力展示给我们看。那么多的绿叶,一簇堆在另一簇上面,不留一点儿缝隙。那翠绿的颜色,明亮地照耀着我们的眼睛,似乎每一片绿叶上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这美丽的南国的树!
【乙】起初周围是静寂的。后来忽然起了一声鸟叫。我们把手一拍,便看见一只大鸟飞了起来。接着又看见第二只,第三只。我们继续拍掌,树上就变得热闹了,到处都是鸟声,到处都是鸟影。大的,小的,花的,黑的,有的站在树枝上叫、有的飞起来,有的在扑翅膀。
【1】【甲】段是对榕树的___________(填“静态”或“动态”)描写。
【2】“榕树”正值茂盛的时期主要体现在:一是______;二是画横线的句子形象地表现了__________
10、课外阅读。
动物的奇特语言
①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juē)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白色的“信号”,在绿色丛林地带非常显眼,可以告诉自己的同类:跟我来,快逃跑。工蜂发现蜜源后,会通过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把蜜源的距离和方向告诉自己的同伴。
②动物的气味是一种特殊的“语言”。一种雌蛾在交配产卵前仅能分泌0.1微克的性外激素,但雄蛾依靠头部的触角甚至在1公里外都能接收到这种信号。蜜蜂分群时,蜂王离开原来的蜂巢到另一个地方,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使失散的蜜蜂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能很快组成一个新的蜂群。
③当然,动物的声音更是一种重要的“语言”。据动物学家研究。猪有23种声音信号,狐狸有36种声音信号。在模仿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海豚是一种很聪明的哺乳动物,其大脑的体积和表面积远大于其他灵长动物,科学工作者正试图破译海豚的语言,使人与海豚进行“对话”。
【1】文章从动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来说明动物奇特的语言。
【2】概括第①段的主要意思,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蜂把蜜源信息告诉同伴的方法。
B.鹿科动物向同类发出警报信号的方法。
C.动物的动作是一种常见的“语言”。
D.工蜂会跳圆形舞和“8”字摆尾舞。
【3】判断下列句子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鹿科动物的小尾巴反面是白色的,当它们遇到危险时,就会把尾巴撅起,露出反面的白色,像摇动着的白色“信号”……(打比方)______
(2)蜜蜂分群时,蜂王离开原来的蜂巢到另一个地方,能分泌一种聚集激素,使失散的蜜蜂聚集在自己的周围,能很快组成一个新的蜂群。(作比较)______
(3)一种雌蛾在交配产卵前仅能分泌0.1微克的性外激素,但雄蛾依靠头部的触角甚至在1公里外都能接收到这种信号。(列数字)______
(4)在模仿声音能力方面,一种叫库科尼亚的鹦鹉“会说”上百个单词和几十句话。(举例子)______
【4】如果将下面的两个例子补入文章中,应分别补入哪一段呢?
(1)雄孔雀在求偶时,会翩翩起舞,来表达对雌孔雀的“爱慕”。(应补入第_______段)
(2)蚜虫发现七星瓢虫等天敌前来袭击时,马上分泌报警激素,警告其他蚜虫不要前来,以免被吃。(应补入第_______段)
11、课内巩固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让明亮的眼睛
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
用绚丽的色彩
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
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
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
青山说:攀登吧,
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激情!
绿水说:前进吧,
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
去吧,天空会撒开片片云锦,
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
去吧,大地会吹来阵阵微风,
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1.课文题目的特点是________。
A.采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B.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
C.采用了夸张的修辞方法
2.课文第三、四小节采用了___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绿色大自然对少年朋友的_________。
A、比喻;热情 B、拟人;热情 C、比喻;希望
3. 祖国敞开了绿色的大门,
给孩子一片清凉的绿阴。
去吧,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
去吧,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这段话即是文章的开头,也是文章的________,这样的_______并不是简单的重复,篇首是对主题的_______,篇末是全诗的_______。
A、结尾;重复;总结;升华 B、结尾;反复;总结;总结 C、结尾;反复;暗示;升华
4. 第二、三、四、五小节是诗的主体部分,诗人紧紧围绕“_______”、“_______”来驰骋想象,探索大自然神奇的秘密,感受大自然绚丽的景色。
A、去呼吸山水间芬芳的空气、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B、去发现翠竹的挺拔、去描绘果园的丰收
C、让明亮的眼睛、用绚丽的色彩
12、阅读训练。
远离海啸
日本有一个临海的小村庄,村庄后面有座大山,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通过山坡上的稻田一直向上伸展。这里的农民一年到头都在田里辛勤地劳动。大山之巅可以鸟瞰大海和村庄,那里住着一位睿智的老人,他跟孙子塔达生活在一起。平常村民每次遇到难题便登门向老人请教,大家都非常尊敬他。
有一天,天气异常闷热,老大爷坐在门口歇凉。他望着山脚下的村庄和一片金黄的稻田。那里有90多户人家和一座庙,村民们正在庙里载歌载舞,庆祝今年的丰收。
塔达走近爷爷身边,往山下望去,家家屋顶竖着竹竿,挂着灯笼,屋顶上色彩鲜艳的旗子,垂挂在阴沉闷热的空气中。
“这是发生地震的天气。”老人边说边注视着海岸四周,只见海水突然间变成黑色,从村庄的周围海岸退回去了,最后只剩下光溜溜的沙滩和礁石。老人预料即将发生可怕的海啸!必须立刻向村民发出警报。可是山路很远,送信已来不及,告诉山下庙里的僧人撞钟报警,也一样没有时间了!
在千钧一发之际,老人对塔达说:“快给我点着一个火把!”塔达立刻点着一个松枝火把,跑出去递给爷爷。老人拿着燃烧的火把向自家稻田跑去。田里的水稻早已成熟待收,十分干燥,这一片宝贵的稻子是他一年辛勤劳动的结晶,也是他明年的生活来源。但老人毫不犹豫地将稻田点着了,稻谷立刻燃烧起来,浓烟滚滚。
塔达失声痛哭,赶忙阻拦。老人一手把他推开,在不同的位置点燃那成熟的稻田。山下的人看见山上滚滚浓烟,以为老人出事了,都不约而同地往山上跑。村民赶来救火了,老人却阻止他们,高喊着:“让火继续烧吧,巨大的灾难将要降临了!”众人以为老人疯了。所有的村民都上来了,老人的稻田已化为灰烬了。老人镇静地说:“稻田是我点火烧的,山下的人都上来了吗?”村长生气地说:“所有的人都让你骗上山来了!”老人抬手指向大海:“你们看!”大家回头一看,只见铺天盖地的海水已经卷着几丈高的浪头扑向小村庄,一会儿,小村庄不见了。
人们在痛失家园的时候,更感激这位可敬的老人,是他的大智大勇和一年的劳动果实拯救了大家,换回了400条宝贵的生命。
【1】从文中找出与句子意思相应的词语写在括号里。
(1)人们又唱又跳,形容非常欢乐热闹。 ( )
(2)千钧的重量系在一根头发上,比喻极其危险。 ( )
(3)没有经过商量而彼此一致。 ( )
【2】按要求写词语。
(1)表示“看”的一字、二字、四字词语各一个。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2)含有( )天( )地的成语。
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3】本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写的,请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起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短文,你知道海啸有哪些特征?请在文中用“____”画出来。
【5】你能根据内容给短文换一个题目吗?请写在横线上。
_________
【6】读了短文,你觉得老人可敬在哪些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外短文,完成练习。
树木怎样过冬
树木在冬天里会不会冻死?当然会冻死。
如果一棵树整个冻透了,连心儿都冻了冰,那就冻死了。在我们这里,如果冬天特别冷,而且雪下得少,就会冻死不少树木——其中大多数是小树。幸亏树木都有防寒妙策,它们有办法使寒气不致深入到自己身体内部去;不然所有的树木都得死光了。
吸收营养、生长发育、传宗接代——这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消耗大量的热。树木,在一个夏天里,积蓄起充分的能量,到冬天,就不再吸收营养,不再生长发育,不再把能量消耗在繁殖后代上。它们停止活动,进入深沉的睡眠。
树叶呼出大量的热——因此,冬天树木不要树叶!树木抛掉树叶,放弃树叶,就是为了把(维护 维持)生命所不可缺少的热,保存在自己身体里面。再说,从树枝上脱落的树叶,在地上腐烂了,也会发热,保护娇嫩的树根,不叫树根冻坏。
这还不算!每一棵树都有一副甲胄,保护植物的活的“皮肉”不受寒气的侵袭。每年,整个夏天,树木都在它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栓组织——死的间层。木栓不透水,也不透空气。空气停滞在它的气孔中,阻挡树木活机体中的热,不使热向外散发。树的年龄越大,它的木栓层就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枝嫩干细的小树强。
树木不仅有木栓甲胄。如果严寒把这层甲胄穿过了,那它会在植物的活机体中,遇到一道可靠的化学防御线。冬季前,树液里会积蓄起各种盐类和变为糖的淀粉。盐类和糖的溶液是有很大抗寒能力的。
不过,树木最好的防寒设备,是松软的雪被。大家都知道,细心的园丁们故意把怕冷的小果树弯到地上,用雪把它们埋起来,这样,小果树就暖和多了。在多雪的冬天,白雪像条鸭绒被似的,把森林(遮挡 覆盖)起来;那时,不管天气怎样冷,树木也不害怕了。
不管严冬怎样残暴,它也冻不死我们北方的森林!
我们的“森林王子”可以抵御住一切暴风雪的袭击。
【1】用“√”在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
【2】冬天,树木为了防止热量的损失是有妙招的,文章先写____________,接着写________,再写_______,最后写________________以及园丁用松软的雪被保护树木。
【3】为什么冬天树木不需要树叶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短文的题目非常好,请写出其中的好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最后称树木为“森林王子”,这一称呼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积累与运用
门口的鲜花
女儿进门的时候,惊异地大睁着黑色的眼睛, 她手里拿着一束白色的蔷薇。她兴奋地说,妈妈你看,不知道谁把这束花插在咱们家的铁门上。我打开铁门,抚摸着那铁门上雕着花纹的栏杆。女儿指给我插花的地方。我望着走廊里向上向下的楼梯, 那里空荡荡的。
我看着女儿。有一种说不清的温暖漫上来。我不懂为什么会有这不留姓名的遗落。花枝在女儿的手中烂漫。那幽幽的香弥漫着。
那是个宁静的黄昏。
瓶中的蔷薇还没有凋落,一天傍晚,我回家的时候,又赫然在那雕花的铁门上,看到了一枝太阳般的迎春花。那伸展的枝,那枝上明丽的黄。我被那花枝惊呆了。我伫立在我家的铁门前,伫立在那
míng mèi( )的黄颜色前,我被那黄色照耀着,静默无语……最后我还是怯怯地伸出了手臂去触碰那灿烂的黄色。我把它们摘下来,然后走进了自己的家。
女儿接过了那枝花。她再度惊异地问我,妈妈,会是谁呢?
我在心里极力搜寻朋友们的面容,但到底还是不知道会是谁。没有人来说起过,也没有谁把电话打来。
然后是很多这样的傍晚。插在雕花铁门上的,有云片般的紫丁香,还有鲜红的月季……差不多整个的春季,我们一直无由地接受着这美的kuì zèng( )。
当然,我们想知道那是谁,为什么?
有几次在看到了花束之后,我便如侦探般地从一楼一直走到顶楼。我可能是想证明门口插着鲜花的不只我们一家,但最后的结果依然是,整整的六层楼上唯有我们在接受着那花的问候。而我的女儿也许是太好奇了,或者是她太想最终将谜团解开,于是在一段时间里,她四处查询,她睁大着黑色的眼睛几乎问遍了楼里所有的小朋友。
她说她问过小燕姐姐,小燕姐姐只是抿着嘴, 摇摇头。
她说她也问过小牛哥哥,小牛哥哥只是哈哈大 笑。
于是她又找到梁英姐姐,梁英姐姐说,她从来不摘花儿,摘花儿要罚款。
我的宝贝女儿只好luò mò( )地回来,她失望地告诉我,妈妈,送花的不是他们,是大人吧?女儿猜,是大人把花送给你的吧?
不,不是,花是给你的,我对女儿说。而且我真的一直坚信那花是给她的。她那么纯真善良,而且总是大睁着明亮的黑眼睛。她是个大家都很喜欢的小姑娘,况且,所有的大小朋友们都知道她喜欢花儿,那么那一束束烂漫的美丽为什么不是给她的呢?
后来我对女儿说,我们再不要管是谁了。
就这样,整个的春季就成了花的季节。
【1】读拼音,在文中的括号里填上词语。
【2】摘录短文中所写的花名,你发现作者叙事的顺序了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短文在叙述时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画“——”的句子,写出本文的中心思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发挥你的想像,以“总算找到了那个送鲜花的人”一句为开头,写出故事的情节,要符合短文的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课内阅读
西风胡杨
胡杨,秋天最美的树,是一亿三千万年前留下的最古老的树种,只生在沙漠。全世界百分之九十的胡杨在中国新疆的塔里木。我去过塔里木。在那里,一边是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一边是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胡杨林。
胡杨,是最坚韧的树。胡杨的根茎很长,能深达二十米,穿透虚浮漂移的流沙,去寻找地下的泥土,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零上四十摄氏度的炙热中耸立,能在零下四十摄氏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黄沙。
【1】写出下列词语的反义词。
古老——(_____) 坚韧——(_____)
【2】胡杨,是最美的树,是因为世界第一大的三千八百平方千米的塔里木____就生长在世界第二大的三十多万平方千米的______大沙漠旁边,成为了一道最美的风景。
【3】这段短文主要用的说明方法是(____)
①打比方 ②列数字 ③分类别
【4】说胡杨是最坚韧的树,是因为胡杨的____很长,能深达二十米,去寻找地下的_____,并深深植根于大地。它能在炙热和_____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_____。
【5】这段短文主要讲了胡杨的_____和_____。
16、哨卡(节选)
①早上,将军正在另一个哨卡的战士宿舍里。屋外(______),发出阵阵怵人的尖啸。雪珠夹杂着小冰块击打着门扉,发出啪啪的声响。将军站起身,戴上厚厚的皮军帽,扶正,命令道:“走!”好几个人围过来,面有难色:“首长,路太险,天太坏,下次吧!”将军摆摆手,掀开厚厚的棉帘。他凝望着远处的山峰,全然不顾漫天的飞雪和彻骨的寒风。上校走到将军面前,贴近他的耳朵,几次请求说:“太危险了……”上校是从军二十几年的老兵了,长年的高原生活使他的脸色变得紫黑。“战士们更危险,走!”将军拍拍上校的肩,打断了他的话。
②经过近三小时的攀登,将军率领的一行人终于踏上了海拔五千余米的哨卡。由于处在最高峰,四周一无遮拦,狂风夹杂着雪片打在脸上,像刀割般疼痛。三名士兵列队迎接将军一行人,将军与他们一一握手。
③风雪中,哨卡上伫立着一位浑身是雪、眉毛上结着白霜的战士。将军走过去握住他的手。忽然,将军注视起他来: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将军问:“当兵几年了?”“五年。”“一直在这儿?”“不,以前在三千米,前年来的。”
④将军的目光严厉起来。他转过身,盯着上校:“不是有高海拔地区执勤年限规定吗?他,这么长时间,为什么?”上校嗫嚅着,盯了哨兵一眼。将军显然是生气了,他提高嗓门:“你就这样带兵﹖嗯?”上校避开将军的目光,轻声说:“这儿是艰苦,可总得……”“假如是你的亲人,你会怎么样?”这时,一个随员走过来,悄声对将军说:“他是上校的……亲弟弟……”
⑤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突然,他脚一碰,立正,向上校,向他弟弟,向所有的军人,行了个军礼。所有的人都立正,向将军行了一个军礼,他们的眼中都闪着泪花。
⑥风雪中,一群军人伫立在高高的山峰上,犹如一座汉白玉群雕。远远望去,他们已与群山( ),支撑在天地之间。
【1】给文中的括号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序号)
A.狂风怒号 B.波涛汹涌 C.各有所长 D.融为一体
【2】画横线的句子是属于( )(A.人物描写 B.环境描写),这样描写的作用是______
【3】下列句子主要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选择恰当的选项将序号填入括号内。
A.语言描写 B.动作描写 C.心理描写 D.神态描写 E.外貌描写
(1)这位战士又黑又瘦,显得憔悴甚至苍老。( )
(2)将军问:“当兵几年了?”“五年。”( )
【4】短文中描写将军往哨卡攀登时的艰难很细致,根据短文内容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说明将军好久没有攀登了,所以失去了耐力与技巧。( )
B.说明哨卡的环境恶劣,突出边防战士的艰苦。( )
【5】读“将军惊愕地注视着上校,又回头看了看持枪的战士。”这句话,联系上下文理解“惊愕”的意思是_________。当时将军可能在想:_________
【6】上校将自己的弟弟安排在最艰苦的地方执勤,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7】将军在得知哨兵长时间在高海拔地区执勤时,表现是________________,在知道那位战士是上校的弟弟后,向所有的军人________________,由此看出将军是一个________________的人。
【8】对短文最后一个自然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军人顽强的意志和坚定的信念。
B.军人站在高高的山峰,显得比别的人要高很多。
C.突出刻画了军人坚守高峰的高大形象,给读者展示一幅壮观的画面。
17、阅读
父亲的招牌动作
我的父亲是一个普通的乡村小学老师。我刚学走路时,常被父亲的手指牵着。父亲只温柔地伸出一根食指让我抓住。抓着那指头,我总是感到很安全。倘若我抓不紧摔倒了,父亲仍只是伸着那根食指,等着我自己从地上爬起来。那时候我就明白了一个道理:凡事得靠自己。
父亲教书认真,对我尤其严格。批改我的作文时,他连一个标点符号都不放过。他总是威严地伸出一根食指,指到作文本上。指点我将作文改得更好,让我紧张得直冒汗,这种紧张的感觉有时让我受不了。后来父亲不教我了,我当时庆幸地想,好在父亲只教了我一年。但如今,我也庆幸地想,好在父亲教了我这一年。
上了初中,我仿佛走出了父亲指尖的影响。走向了更广阔的世界。直到那年我参加高考,父亲送我到考点,我知道父亲会和其他上千名家长一道,在校门外的树下一直等到我们走出来。当我独自走进校门十几步远,我觉得越来越紧张,猛然回头,只见校门口密密麻麻的人群中,却有一根食指坚定地、有力量地伸出,那是父亲的招牌动作!我心里顿时就踏实了,转过头自信地向考场走去。
大学毕业,我要离家远行工作,那天清早,寒风凛冽,呵气成霜。父亲送我到车站。好不容易挤上火车在靠窗的座位坐下,第一次离开家乡的我,心里不免有些空落落的。忽然,我听到车窗上“笃笃”的声音,原来是父亲踮着脚尖站在窗外,用右手食指的指尖急匆匆地敲打着窗子。然后,他凑到窗前重重地哈了一口气,窗玻璃上立即朦胧了一小片。我看不见父亲那沧桑的脸,却看见了一个字——“信”。那是父亲用指尖在窗外一笔一划地反过来写的。我明白,父亲是让我多往家写信,我朝窗外的父亲重重地点了点头。
从那以后,在风雨人生中,我总会想起父亲伸出的那根食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 )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 )着我,曾经在大考来临前( )着我,曾经在旅途孤独中( )着我。
后来,我也做了父亲。当我的孩子开始抓住我的食指学习走路时,我才体会到,我给孩子的,绝不仅是一根手指的力量……
【1】填空。
①父亲的招牌动作是:_____。
②围绕“父亲的招牌动作”,作者在1~4自然段回忆了四个场景。照样子用简练的语言概括这些场景。
场景一:刚学走路时,父亲只让我抓住他的食指,摔倒了也等着我自己爬起来。
场景二:批改作文时,父亲威严地伸出一根食指,_____。
场景三:参加高考时,父亲_____。
场景四:离家远行时,父亲_____。
【2】在“离家远行”这一场景中,对父亲的 描写表现出了他对“我”深深的爱,请在文中至少找到两处,用“ ”画下来。
【3】选择。
①第5自然段是对前面四个场景的总结,请结合场景内容,照样子选择合适的词语,将序号填入括号。
从那以后,在风雨人生中,我总会想起父亲伸出的那根食指,它曾经在泥泞的道路上(D)着我,曾经在浩瀚的学海里(____)着我,曾经在大考来临前(____) 着我,曾经在旅途孤独中(____)着我。
A.温暖
B.鼓励
C.指点
D.牵引
②为突出父亲对“我的一生”都产生了影响,短文是按照(____)记叙的。
A.事情发展顺序
B.时间顺序
C.游览顺序
③下面关于本文结尾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 (多选)。
A.从全文看,文章的结尾与开头相照应
B.结尾很妙,写出了父爱在两代人之间传承
C.结尾不好,应把孩子学走路写得更具体
【4】结合短文内容或写作目的,为短文换一个题目。
换成:《_____》
18、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滴水穿石的启示(片段)
现代著名书画家齐白石,在他数( shǔ shù )十年的艺术生涯中,始终没有停止过挥毫作画。他的画室里挂着用以自勉的条幅:“不教(jiāo jiào )一日闲过。”就是到了晚年,也仍( rēng réng )然坚持每天花三幅。正是因为白石老人坚持不懈地创作,他的技艺才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你看,古今中外所有成就事业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不都是靠着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才“滴穿” 一块块“顽石”,最终取得成功的吗?
【1】用“√”标出括号中正确的读音。
【2】从文中找出三组意思相反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挥毫作画”的“毫”意思 ____________,“坚持不懈”的“懈”意思是________ 。
【4】文中“不教一日闲过”这句话的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 。在你的积累中,也表达这一意思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顽石”指的是_____________ ,“滴穿”这个词上加上引号,表示 ________________ 。
19、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松树
松树,不是寻常的树木可以比拟的。不管是暖和的春天、炎热的夏日、清爽的秋季,或是寒风透骨的隆冬,它都一样青葱苍翠和茂盛,充分表现出坚强的性格和不屈不挠的精神。
春天里,草木都长出了嫩绿的叶。松树当然不会例外,也蓬勃地生长,在和煦的阳光下,静静地听着人们的赞美。
转眼间,炎热的夏天来了。阳光虽然猛烈,但是松树的叶子,更长得密密麻麻的,一点儿怕热的样子也没有,它随着风儿摆动,发出令人爱听的松涛声。
秋风过后,梧桐的叶儿开始脱落了,其他的树林,都披上了黄色的衣裳;往日顽皮的小草,也不再那么活泼了,显得有些憔悴的模样。只有直立的松树,依然如故。它昂着头,任由风吹霜打,流露出一股英勇不屈的气概。
在呼呼的寒风吹袭下,草儿全都枯萎了。有些树枝上仅剩的黄叶,也都剥落了,余下光秃秃的残枝,在北风中战栗。这时,就只有那苍劲的松树,仍然披着翠绿的衣裳,英勇无畏地挺立着。天气越是严寒,越是显出它那坚强刻苦的性格。
我们要像松树一样,有坚强的意志,有刻苦耐劳的精神。
【1】“松树当然不会例外”中的“例外”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概括本文中心,正确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括号中填上恰当的词,使它成为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的一段话。
松树一年四季表现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春天________________;夏天________________;秋天________________;冬天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写松树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用比喻的的修辞手法把“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的情景写出来。
雨点儿落在窗玻璃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缩句。
(1) 受检阅的部队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 的乐曲声中,由东往西, 缓缓进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他用强有力的语调向全世界发出新中国的声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毛主席在群众一阵又一阵的掌声中宣读中央人民政府的公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从天而降的石块把敌人砸得屁滚尿流。 (改为“被”字句)
23、作文。
你一定读了很多书,把自己的感觉与同学们分享一下吧!题目自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