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白城市2024年届高三年级第二次模拟考试(三模)语文试卷带答案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 (jiàn)   合(qì)   乞骨(hái) 一一样(mó)

    B. 绕(yǐnɡ )  生(yǎn) 惶然(huánɡ) 凶神恶(shà)

    C. (jí) 左(rěn) 圆周(lǜ)    召不应(lěi)

    D. (miǎo) 笨(yú)   对论(xiānɡ) 博读者一(càn)

  • 2、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小说课的兴起,应__________于大学教育理念和制度的探索创新。在以往的文学教育中,文学史、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三者虽不至于分疆而治,但很难做到亲密无间。小说课却几乎__________地实现了三者的交叉融合。当小说课从口头讲授到整理出版时,它的接受对象也就从学生听众扩展至读者大众。在后续的传播中,小说课所彰显的文学趣味、观念和立场,对大众的文学解读、文学消费和文学接受可能会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在这个意义上,小说课的兴起密切__________着文学生活的变迁。

    A.归功 自然而然 关联

    B.归结 大势所趋 关联

    C.归功 大势所趋 关注

    D.归结 自然而然 关注

  • 3、某同学从自己所读的文章里选出以下三组,为每组文章拟一个标题,编成集子。所拟标题与各组文章对应最恰当的一项是(   )

    第一组:《谁能够筑墙垣,围住杜鹃》《现实世界你也可以很诗意》《万人如海一身藏》《关起门来做皇帝》

    第二组:《长城修缮别成破坏》《“破四旧”中的文化看客心理》《远去的吴侬软语——打破方言差异之我见》《胡同文化》

    第三组:《那湖·那塔——燕园留念》《怀念长发飘飘的时代》《万岁,高三(二)》

    A.隔绝喧嚣  破立学问  青春琴弦

    B.古韵新风  文化责任  时代变迁

    C.古韵新风  破立学问  时代变迁

    D.隔绝喧嚣  文化责任  青春琴弦

  •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 编纂   鞭笞 讥诮 义愤填赝

    B. 寒暄   崔嵬 桀骜 销声匿迹

    C. 鲭鲨   湮没 眩晕 畏葸不前

    D. 琐屑   磐石 杜撰 叱咤风云

  • 5、对下列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的温暖)   (身体)   (收拢、聚集)

    B.缩(皱缩)   间或一轮(偶尔)   享(喜爱、羡慕)

    C.沸反天(满)   陷(幽深)   (安闲)

    D.(轻蔑)   罪(抵偿)   不相识(向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章太守

    夏坚勇

    来到扬州,听到了欧阳修吟诵《朝中措》的声音,那声音凝固在平山堂前的石碑上。平山堂是欧阳修任扬州太守时所建,但这首词却是他离任多年后在开封写的,当时他已经升任翰林学士、忆及当年在扬州的外放生涯、却相当留恋、特别是词中的“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几句,很有点洋洋自得的意味。在和自然山水的秋波对接中,他超越了时空,也超越了自我,成了一座城市的代表性诗人。

    庆历六年九月,欧阳修出任滁州知州,他自然是很失意的。官船沿汴水入淮河迤逦而行,两岸柳黄霜白,满眼秋色,长空中传来几声雁鸣,凄清而悠长,一种莫名的惆怅感袭上他的心头。迁徙之路本来就是孤独而荒凉的,偏又逢上这萧索的秋景。他走进了滁州西南的琅琊山,山光水色中流出了中国散文史上的灿烂名篇《醉翁亭记》。这是一篇赏心悦目的游记,更是一曲心灵的咏叹和吟唱。500多字的散文以10个“乐”字一以赏之,那令现代人读来颇有点拗口的“之乐”“而乐”“其乐”和“之乐其乐”中,似乎透出作者压抑不住的朗笑。其实作者的内心深潜着巨大的悲愁,究竟是山壑林泉之美暂时掩盖了他心灵深处的痛苦,还是原生态的自然山水升华了他的人生境界,使他以一种更为高远旷达的眼光来审视生命呢?似乎很难说清楚。反正《醉翁亭记》诞生了,诞生在一个失意官僚的踉跄醉步之下,诞生在夕阳和山影的多情顾盼之中,诞生在心灵的困顿和再生之后。它那摇曳多姿的情韵,不仅让无数后人为之心折,而且当时就产生了轰动效应。

    对于绝大多数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在他们身上,兼济天下的使命感常常消磨在壮志难酬的扼腕之中。他们的一生总是在“忧”字上作文章,一个梦魇般的“忧”字,成了中国文人千古不绝的浩叹。从屈原到后来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士大夫,几乎概莫能外。看看汨罗江畔那幽怨的足迹吧,徘徊复徘徊,凝聚着的正是“政治失恋”的巨大痛苦。这就难怪另一位“文章太守”范仲淹发出“进亦忧,退亦忧”的感慨,并把这归结为一种“古仁人之心”。生死以之的忧悲意识,构成了中国文人普遍而独特的精神图谱,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从来就不曾真正潇洒过。

    长庆二年,白居易外任于杭州。一般认为,这位香山居士是很会享受的,所谓“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是他生活的一大乐趣。但这只是太守生活的一个侧面。十一月的大寒天,太守在官邸里围炉拥裘时,想到的却是老百姓连粗布袄裤都穿不上身的困窘,两种生活境遇的反差,使他陷入深深的愧疚之中。只要看看白居易写过的另外一些诗篇,如《观刈麦》《杜陵叟》《卖炭翁》等,就可以知道这并非诗人无病呻吟的矫情,而是发自心灵深处的人道主义呼唤。

    庆历八年二月,欧阳修由滁州调任扬州,第二年正月迁知颖州,时间不到一年。史料中没有留下多少他在扬州的政绩,只有一座平山堂。欧阳修走了,从烟柳繁华的扬州走向颖州小城,回望古城的二分明月和平山堂的烟雨楼台,一直纠缠着中国文人的那个“忧”字又浮上心头。

    一般来说,那些被称为文章太守的人物在调任州郡之前,都在中央做过官,而且已经有了相当大的文名。京城的文化圈子很热闹,大家总认为那里是步入文坛,再由此进入政界的捷径。但总的说来,那是一个贵族化的文化圈子。现在,有几位高手从那个圈子里走出来,走进了远离京城的山野乡风之中。他们听到了民众的歌声,歌声抑扬而俚俗,直往人的心里去。

    这里没有僻字险韵、奇崛幽深,也没有精警诡谲、狱丽凄清,有的只是缠绵深宛的情致、行云流水般的清新和那段野性的穿透力。刘禹锡外放到夔州时,就深深地被这种“四方之歌”陶醉过,且看这位大诗人是何等欣喜:“聆其音,中黄钟之羽,卒章激讦如吴声。虽伧伫不可分,而含思宛转,有《淇奥》之艳。”听得多了,自己的诗风也自觉不自觉地发生了变化、文人诗和民歌在这里找到了流溢着生活质感的契合点,一股不同于京城贵族文化圈内的新的诗风悄然崛起。

    欧阳修先后知滁州、扬州、颖州、亳州、青州、蔡州,他晚年写了不少“思颖诗”,诗中体现出一种历尽沧桑后的悲慨和解悟,“富贵浮云,俯仰流年二十春”,不论是繁华宴赏还是治平功业都已成为过去,在晚年的孤寂中以静观平和的心态去反思,当会悟出好多人生意味的,这是“太守情结”中相当典型的心态。但不管怎么说,生活给了他一次机遇,让他从喧闹的京城走向了山村水郭和寻常巷陌,从逼仄的文学圈子走向了更广阔的社会空间,接纳了乡野的呼唤和民众的歌哭。当初离开京城的时候,不是苦凄凄的很委屈吗?现在看来,那实在是一次幸运的放逐和人生的大造化。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由“听到了欧旧修吟诵《朝中措》的声音”起笔,进而引出写作话题“文章太守”,然后联想与话题相关的诸多形象,可谓形散神聚。

    B.文章融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叙事让读者了解到了“文章太守”的故事,抒情让文章感情充沛,而议论又让文章具有一定的理性色彩。

    C.文章多处引用相关诗文,引用手法的使用在充实文章内容的同时,又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同时也有利于展现人物形象的特点。

    D.文章主体部分以时间先后顺序并主要通过自然环境烘托来刻画欧阳修旷达的形象,此形象特点与《赤壁赋》中“苏子”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2】请从修辞与句式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3】“穷而后工”在中国文化领域中十分常见,请结合文本对其加以分析,并谈谈其给予你的启示。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5题,共 2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以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了整天空想不如片刻学习收获大的道理。

    (2)《曹刿论战》中,曹刿“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气息,如引用“五丁开山”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出场时壮观的场面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江面美景,与“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两句是:“___________。”

    (3)杜甫在《登高》中描写秋风烈烈、猿啼鸟飞的肃杀景象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 9、补全下面的句子。[任选6空,超过6空,按前6空评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孟子》二章)

    (2)分野中峰变,___________________。(王维《终南山》)

    (3)___________________,燕尾绣蝥弧。(卢纶《塞下曲》)

    (4)___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5)落花水香茅舍晚,_______________。(马致远《寿阳曲·远浦帆归》)

    (6)盈盈一水间,___________________。(《迢迢牵牛星》)

    (7)靡不有初,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大雅·荡》)

    (8)_________________,决胜千里之外。(司马迁《史记·留侯列传》)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月是古诗文中常见的意象。苏轼在《赤壁赋》中仰见明月初升便道“______________”;李煜面对春日的风月在《虞美人》中感慨“______________”;曹操《短歌行》里用“______________”的疑问来喻指人才难求。

  • 11、补写出下列句中空缺的部分。

    (1)《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诗人谪居浔阳时居住环境地势低洼潮湿又杂竹丛生。

    (2)《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曹操水军被烧毁的一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词《渔家傲》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既表达对家乡的思念,又包含功业未就、无法归家的无奈。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2、送友人寻越中山水

    李 白

    闻道稽山去,偏宜谢客才。

    千岩泉洒落,万壑树萦回。

    东海横秦望,西陵绕越台。

    清霜镜晓,涛白雪山来。

    八月枚乘笔,三吴张翰杯。

    此中多逸兴,早晚向天台。

    注释:①谢客,即谢灵运,浙江会稽人。②秦望,山名,在绍兴南部。③湖,指镜湖。④枚乘,西汉辞赋家,古淮阴人,因在七国叛乱前后两次上谏吴王而显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一、二句扣题落笔,点明了去处,巧用典故,盛赞友人风流才干堪压谢灵运。

    B.三、四句有动有静,简笔勾勒出会稽山千岩竞秀、万壑争流的灵动与气势美。

    C.九、十句以"枚乘笔”“张翰杯”侧面表现越中山水美景与美食佳肴的魅力。

    D.全诗情感充盈,览山水之兴,观人文之趣,抒胸中之情,可谓“逸兴”飞扬。

    【2】“湖清”一联,有使“通篇生色”的美誉,请赏析这一联的妙处。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丁内忧去职。服未除而从兄彖卒。昂幼孤,为彖所养,乃制期服。服阕,除右军邵陵王长史。永元末,义师至京师,州牧郡守皆望风降款,昂独拒境不受命。高祖手书喻曰根本既倾技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昂答曰:“食人之禄,而顿忘一旦。非惟物议不可,亦恐明公鄙之。”后建康城平,昂束身诣阙,高祖宥之不问也。天监二年,以为后军临川王参军事。昂奉启谢曰:“臣东国贱人,学行何取,推恩及罪,在臣实大,敢乞辞之。”不许。六年,征为吏部尚书,累表陈让,徒为左民尚书,兼右仆射。十四年,马仙琕破魏军于朐山,诏权假昂节,往劳军。

    (节选自《梁书·袁昂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B.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C.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D.根本既倾/枝叶安附/岂若翻然改图/自招多福/进则远害全身/退则长守禄位/若同恶不悛/大军一临/诛及三族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丁内忧”是指遭逢母亲丧事。旧制,父母死后,子女要守丧谓之“丁忧”。

    B.高祖用于称谓曾祖父的父亲,后多用于开国皇帝的庙号,本文即是后者。

    C.吏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诏”表示帝王对臣民的命令,表示这种意思的词语还有制、诰、敕、谕等。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2019年12月23日新华社曾推出“我们的新时代·字述2019”年终系列报道,以十个关键字为题,每天一篇,讲述我们的时代故事。这一活动引发强烈共鸣。

    身处时代浪潮中,青年的你或耳闻,或目睹,对我们的时代,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周遭的人、事、现象,一定也有自己的体悟。你又会如何讲述你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悟呢?

    请以“字述   ”为题,写一篇记叙类的文章。

    要求:补足标题;可用一个关键字也可用两三个关键字讲述;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0
题数 14

类型 高考模拟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