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诗歌,完成题目。
【甲】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
【乙】
望月有感
白居易
自河南经乱,关内阻饥,兄弟离散,各在一处。因望月有感,聊书所怀,寄上浮梁大兄、於潜七兄、乌江十五兄,兼示符离及下邽弟妹。
时难年荒世业①空,弟兄羁旅②各西东。
田园寥落③干戈④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⑤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注释】①世业:世代传下的产业。②羁旅:漂泊。③寥落:荒芜零落。④干戈:本指两种武器,这里指战争。⑤九秋:秋天。
对两首诗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甲】【乙】都通过诗文前小序介绍了写作的原因和背景。
B.【甲】词问天、问月,归根结底是问人生。寓哲理于抒情中,是这篇词的一个显著特点。
C.【乙】诗颈联运用比喻的修辞,形象而传神地写出诗人饱经战乱、兄弟离散的飘零之苦。
D.【甲】【乙】尾句都是巧借明月寄托对远隔千里的兄弟的挂念,都表现了作者旷达的态度和乐观的精神。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
A.日本政府公然制造事端编造谎言,指责我国海军的正常巡航,其目的是不屑置辩的。
B.上海华联超市出售染色馒头的恶性事件,实在是骇人听闻。
C.北朝著名的《张猛龙碑》苍劲古朴,而“南帖”名作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则灵动洒脱,两者大相径庭。
D.领导干部要对人民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切实负起责任,决不允许马虎从事,敷衍塞责,玩忽职守。
3、下面加点词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小城市房价走向如何,已经成为老百姓经常挂在嘴边的炙手可热的话题。
B.辩论赛上,他引经据典,挥洒自如,气势夺人,为赛队夺冠立下了汗马功劳。
C.中国海监船前往我国钓鱼岛海域正常巡航,日本军舰再次拦截,消息传来,大家无不义愤填膺。
D.“靠山吃山,靠海吃海”,不仅是一个因地制宜的变通,更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存之道。
4、下列各句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错误的一项是()
A.“我在开花!”它们在笑。“我在开花!”它们嚷嚷。(反复、拟人)
B.如果说自然的智慧是大海,那么,人类的智慧就只是大海中的一个小水滴。(比喻)
C.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排比)
D.我难道就没有应该责备自己的地方吗?我不是常让你们丢下功课替我浇花吗?(设问)
5、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耶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
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蔽采椽之居;背①湖山之观,而适桑麻之野。始至之日,岁比②不登③,盗贼满野,狱讼充斥;而斋厨索然,日食杞菊。人固疑余之不乐也。处之期年,而貌加丰,发之白者,日以反黑。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④予之拙也。于是治其园圃,洁其庭字,伐安丘、高密之木,以修补破败,为苟全之计。而园之北,因城以为台者旧矣,稍葺⑤而新之。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台高而安深而明夏凉而冬温。雨雪之朝,风月之夕,予未尝不在,客未尝不从。撷园蔬,取池鱼,酿秫⑥酒,瀹⑦脱栗而食之,曰:“乐哉游乎!”
方是时,予弟子由,适在济南,闻而赋之,且名其台曰“超然”,以见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
(节选自苏轼《超然台记》)
【注释】①背:远离。②比:连续,常常。③登:丰收。④安:以……为安,这里是习惯的意思。⑤葺(qì):原指用茅草覆盖房子,后泛指修理房屋。⑥秫(shú):黏高粱,可以做烧酒。⑦瀹(yuè):煮。
【1】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人固疑余之不乐也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岳阳楼记》)
B.去雕墙之美 乃记之而去(《小石潭记》)
C.发之白者 射者中(《醉翁亭记》)
D.闻而赋之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时相与登览,放意肆志焉。
(2)予既乐其风俗之淳,而其吏民亦安予之拙也。
【3】用“/”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两处。
台 高 而 安 深 而 明 夏 凉 而 冬 温
【4】【甲】文点明醉翁亭得名原因的句子是A______(请用文中原句回答),【乙】文点明“超然台”得名原因的句子是B______(请用文中原句回答)。两文以“乐”为主线,【甲】文表现了欧阳修C______(用四字短语填空)的政治理想,【乙】文表现了苏轼D______的人生态度(用四字短语填空)。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后面小题
渔家傲·秋思
(北宋)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从炼字的角度赏析“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的“异”字。
【2】“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抒发了将士们怎样的情怀?
7、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答题。
材料一 国家是大家的。爱国是每个人的本分。——陶行知
若能做一朵小小的浪花奔腾,呼啸加入献身者的滚滚洪流中推动人类历史向前发展,我觉得这才是一生中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事情。——黄大年
材料二 某中学对该校九年级的学生就阅读“爱国题材”作品的情况进行调查,统计结果如下:
如何看待每周的升旗仪式 | 对国歌的看法 | 你喜欢的作品 | 你所阅读的爱国题材作品来源 | ||||
是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机会 | 30% | 喜欢 | 15% | 爱国题材 | 8% | 历史和道法课本 | 81% |
是学校的一种例行活动 | 70% | 没有感觉 | 85% | 武侠言情小说或漫画 | 92% | 其他文学作品 | 19% |
(1)阅读材料一,写出你的理解。
(2)请根据材料二表格,归纳出两条主要信息。
(3)某中学决定举办一场关于爱国主义的讲座,下面是学校办公室草拟的通知,请指出通知中的不恰当之处(只需填写序号),并指出修改意见。
通知
①为了让同学们过个有意义的清明节,②学校4月2日上午9点决定在阶梯教室举办关于“爱国主义教育”的讲座。③我们届时将邀请刘教授给大家做精彩的专题讲座。④请同学们按时莅临会场聆听讲座。
⑤2019年4月1日
××中学办公室
8、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杜甫《月夜忆舍弟》一诗的颔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表达对人们美好祝愿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岱《湖心亭看雪》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下一白。”描绘出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雪夜图。
(4)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9、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被妖魔化的沙尘暴
①刚刚掠过我国及日本的沙尘暴,所到之处,飞沙走石、黄沙弥漫。一时间舆情沸腾。
②然而,人类没有必要、也没有能力阻挡沙尘暴的发生。
③沙尘暴古已有之,且有一定的周期性。早在几千万年前,青藏高原的隆起,阻挡了来自印度洋湿润的西南季风,在中亚和我国的西北地区形成了大范围的干旱和荒漠区,这一区域又正处在西风带上。这些是沙尘暴形成的根本原因,与人类的活动无关。但人类发展过程中的过度放牧、开垦种植和砍伐森林,使许多土地裸露,确实增加了沙尘暴的强度和频次。
④沙尘暴作为一种自然现象,是地球自然生态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和其他许多自然现象相互关联、互为因果。假如我们消灭了沙尘暴及其源头的沙漠干旱地区,也就消灭了地球上的多种自然生态,绝灭了适应干旱气候的一切物种,并会引起全球所有自然系统的更加可怕的反馈和报复,甚至引发我们难以想象的灾难。
⑤沙尘暴所造成的危害人人可见,但并非有害无利。
⑥首先,沙尘暴塑造了近百万平方公里的黄土高原。正是黄土高原疏松土壤的易耕性,才使我们的先民择此生根繁衍。沙尘暴还使荒芜死寂的诸多海岛身披沃土,从夏威夷群岛、日本列岛到我国的庙岛群岛,无一不是沙尘暴的受益者。其次,沙尘暴所迁移的沙尘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一些地区土壤的不足。如撒哈拉沙漠每年 因沙尘暴向亚马逊盆地输入的沙尘量就有约1300万吨,相当于该地区每年每公顷增加了190公斤的肥沃土壤。沙尘暴能有效地缓解酸雨。沙尘含有丰富的钙等碱性阳离子,这些外来的和地面扬起的碱性沙尘都能有效地中和酸雨。我国北方地区工业很发达,但除了个别城市以外很少有酸雨发生,这与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有很大关系。沙尘暴还维系了海洋生态系统的循环与稳定。沙尘含有丰富的营养物,一些海域淤泥中的营养物约40 010是由沙尘暴带入的,促进了该海域生物的繁茂。
⑦事实上,处在什么自然带上.就有什么样的降水和温度,就只能生长什么样的植被,这是人类所不能改变的。
⑧我们见多了在草地植树防风沙却把草地变成沙地的人为灾祸。干旱半干旱地区那点可怜的降水也许能够满足小草生长的需要,但当我们人为地植入大树,那点水就远远不够供树木生长。于是树木就凭借其根系向四周和地下深处吸夺水分,周边的小草很快就枯死了。没有了为大树储备水分的绿草,大树小树也逃脱不了死亡的命运,最终留下的只是一片又一片沙地、一棵又一棵枯树。
⑨沙尘暴就是一种自然现象,只是近代人类过度的放牧或农耕,以及自以为是的人工改造,才加剧了其危害程度。 (本文有删改)
【1】根据文意,谈谈沙尘暴的益处?
【2】根据文意,谈谈我们应该怎样科学地认识沙尘暴?
10、阅读《角儿》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小小说)
生死抉择
傍晚时分,滔滔洪水铺天盖地而来!
舍不得离开家园又终于不得不离开家园的刘大爷,看到洪水已经漫上桥面,才拄着拐杖,扶着桥栏杆,带着孙儿,小心翼翼地涉水过桥。
走着走着,他突然发现原本好端端的桥栏杆有一两丈不见了,于是用木杖探试,才知道这座五孔桥中间的一孔已被洪水冲塌。多危险哪——要不是这断栏杆提醒他,爷孙俩再往前跨出一步,就会双双葬身激流之中!
于是爷孙俩赶紧掉头往回走,打算爬上屋后的小山逃生避险。
爷孙俩刚走回桥头,就看见不远处有一辆汽车正向大桥开过来。
险在眉睫!
刘大爷当机立断,赶紧迎着这辆汽车奔去,站在公路中间,频频挥动手中的木杖示意并大声呼喊:“大桥断了!”
然而不知为什么,车上那位留着长发的司机不仅没有因此停车,反而突然加大马力,不顾有木杖阻挡,快速绕过立在路当中的刘大爷,猛地冲上断桥,在刘大爷雷喊风吼般的“啊呀”声中冲入河底。
“爷爷,这位叔叔为什么要自个儿寻死?”
“孩子,你不懂。他不是寻死,而是求生!他加大马力是为了尽快逃离险境。”刘大爷一边惋惜地拾起被车碾断了的木杖,一边说。
“你给他挥手,他为什么不肯停车?”
“风声雨声太大,他听不见我的喊声,他误认为咱爷孙俩要搭他的车逃难,他不愿为咱耽误他宝贵的时间,可是他哪里知道前边等他的是这样一条死路!唉,可惜我的木杖太短,没能挡住他。”
“他怎么敢碾断你的木杖?”
“这是非常时期。别说碾断一根木杖,甚至还可能把我撞倒,从我身上碾过去呢。”
“爷爷,洪水越来越大了,咱们还是赶快上山吧,犯不着在这儿拿生命去冒险。”
“我还要等一等。你听,远处又有汽车开过来了。我还得在这儿拦车,把大桥断了的消息告诉他们。你先抄小路上山,别在这儿等我。”
“如果他们还像刚才那位叔叔那样,甚至对着你开过来怎么办?”
“不能这样想。世上的人不都是一个样。如果再过来的司机仍误认为我要搭车逃难,却愿意把车停下来,那么他就因此得知这一险情,同时也会因此大难不死。如果……如果他不肯停下,一意孤行,硬要去死,咱也挡不住。是死是活,现在只能让人家去选择。但是我绝不能见死不救!”
正说话间,又一辆汽车驶近了大桥。
刘大爷猛地推了孙子一掌,吼道:“你——快走!”紧接着几大步跨过去,视死如归地又一次站在了公路中间。
(文本二·议论性文本)
小小说讲究语言的精练、结构的旖旎,更讲究结尾的出人意料。读者没有猜到(或者猜到结局有难度) ,而作家想到了,并且是合情合理、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结局,就是好的结尾。只有一味追求离奇古怪,却违反事物发展变化规律、违背生活逻辑的为“奇”而“奇”的结尾,才被读者所厌弃,被评论者所批斥,才没有市场。只要符合生活与事物的逻辑,出人意料的结尾,应该是小小说人的毕生追求。
优秀的小小说关注“意料之外”的情节,更着意于超越“意料之外”的内容经营,因而其立意不是局限的、固着的,而是具有变动性、延展性、可扩充性。从语言到情节到整个文本都具有很强的艺术张力,具有金玉般的质地、经典性的魅力。
斯里兰卡作家希万迪·拉纳辛哈的《漂亮的女佣》,表面上看是一篇反映家庭生活的作品,实质上却是一篇反映社会问题的小说。作家追求的是“意料之外”,更是 “不止于‘意料之外’”,实现了对于单纯的“意料之外”的超越。
《漂亮的女佣》情节是这样的: 一对夫妇找了一个漂亮的女佣,很能干,夫妇很满意。但是不久她提出辞职,问她为啥,她说她怀孕了。这对夫妻不能生养,提出只要她留下,他们愿意收养孩子。于是女佣留下了。但过了不久,女佣又说她怀孕了,又要辞职。夫妻俩再次挽留她并说要收养孩子。如是三次。可是过了不久,女佣又一次找到主人,语气坚定地要求辞职。读者读到这里,一般都会猜测结尾。比如顺着阅读惯性认为女佣又怀孕了,甚至会猜测男主人是这些孩子的生身父亲,这一次要走的人可能是女主人。这样的结局挺合“出人意料”的规则,符合小小说的“规矩”,也符合生活的逻辑。但是,作家给出的结尾却不是这样的。作家给出的结尾初读似乎味道有点淡,但它耐得住你仔细品味,而且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漂亮的女佣》的结尾是这样的: 女佣再次摇摇头: “我一定要走,现在,这里的孩子太多,我实在照顾不过来了。”
仅从字面意思去理解,“这里的孩子太多,我实在照顾不过来了”是一个提出辞职的冠冕堂皇的理由,但如果知道这些孩子都是女佣所生,你就会对于女佣的思维哭笑不得了。住在别人的家里,吃别人给的饭,穿别人给的衣,用别人的物资供奉着自己的孩子,还拿着一份薪水,却嫌工作累,要辞职离开。引发读者对于资本主义社会里家庭生活的深层思考:一切都被物化了。承继关系是一种纸上契约关系,血脉的延续则一文不值。而没有物质基础的亲情,是一种可怜的、苍白的痈赘。小小说关注人类普遍的生存处境,使文本从个体走向群体,从偶然现象进入必然世界。小小说达到这个地步,就搭上“经典”这部列车,而与小幽默、小玩意儿划清了界限。
“意料之外”是对于文本的“常规”情节走向的一种转折,所看重的是故事性、趣味性、可读性,“不止于意料之外”所看重的则是故事背后的意蕴,它追求更有趣味和更加可读。作家如何从追求“意料之外”到追求“不止于意料之外”,与作家的思想境界密切相关。如上,作家的思想境界高,不把女佣的生活变故作为一种偶然事件去考量,而是将其置放在社会生活大背景下作为一种必然结局去思考,这样才达到了“不止于意料之外”的结局。
【1】阅读(文本一),完成下面问题。
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文中“刘大爷”这一人物形象的品质。
【2】如果让你续写(文本一),你的情节设置是让下一辆汽车停下来还是冲过去?请结合(文本二)的理论,说明你这样设置的理由。
【3】晓霞发现小说家对于小说中道具的选择很有意思。请你结合下面的链接材料,分析(文本一)中的道具“木杖”和《儒林外史》中的道具“箸”(筷子)的作用。
(链接一·小说片段)
两人进来,先是静斋见过,范进上来叙师生之礼。汤知县再三谦让,奉坐吃茶,同静斋叙了些阔别的话;又把范进的文章称赞了一番,问道:“因何不去会试?”范进方才说道:“先母见背,遵制丁忧。”汤知县大惊,忙叫换去了吉服;拱进后堂,摆上酒来。席上燕窝、鸡、鸭,此外就是广东出的柔鱼、苦瓜,也做两碗。知县安了席坐下,用的都是银镶杯箸。范进退前缩后的不举杯箸,知县不解其故。静斋笑道:“世先生因遵制,想是不用这个杯箸。”知县忙叫换去,换了一个磁杯,一双象牙箸来,范进又不肯举。静斋道:“这个箸也不用。”随即换了一双白颜色竹子的来,方才罢了。知县疑惑他居丧如此尽礼,倘或不用荤酒,却是不曾备办。落后看见他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元子送在嘴里,方才放心。
(链接二·议论性文章片段)
道具,在小说艺术美的创造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具体运用也是千变万化,因题材、主题而异。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就是它必须是情节的血肉,应该具有高度的有机性和合情理性。契诃夫说:“凡是跟小说没有直接关系的东西,一概得毫不留情地删掉。要是您在头一章里提到墙上挂着枪,那么在第二章或者第三章里就一定得开枪。如果不开枪,那管枪就不必挂在那儿。”小说中的道具,不是由主观随意性左右的“牵线木偶”,招之即来,挥之即去,而应参预情节的发展过程,是作品的整体统一的美不可缺少的因素,起着烘托性格、创造意境、揭示主题的作用,这是道具的有机性。道具的设置还应该是合情合理的,有坚实的社会生活基础,符合作品中的规定情境、人物独特的性格以及具体的人物关系的要求。
(1)“木杖”(《生死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箸”(《儒林外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感恩老兵
(1)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2)军乐队奏响了迎宾典,礼炮轰鸣,年轻的军官和士兵们庄严地抬起右臂——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女王站起来了,总统站起来了,总理、首相和部长们站起来了,来自世界各地的不同年龄、不同肤色、不同性别的民众也站起来了,并且用不同的语言欢呼——老人们知道这是在向他们致敬!
(3)这是在诺曼底——这些耄耋老人都是60年前在这里登陆的老兵。他们的很多战友长眠在这里,他们自己也曾经准备把血洒在奥马哈海滩上。今天他们之所以故地重游,就是为了接受欢呼,享受荣耀。希拉克总统在一个礼宾官的陪同下,再次向他们授予了法兰西共和国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然后致辞说,法国和欧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4)老兵此时此刻都在想些什么?我不得而知。曾经拍摄了以诺曼底登陆为背景的影片《拯救大兵瑞恩》的好莱坞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在纪念仪式后引用父亲当年的一句话形容这些健在老兵的心境:“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如果真是这样的话,老兵们可以放心了,他们不仅没有被遗忘,在这一刻还受到了全世界的注目。60年前,当他们在枪林弹雨中冲上滩头的时候,可能没有想过会有今天,但有了今天,他们当年的牺牲,便全都得到了补偿。
(5)诺曼底的庆典也吸引了万里之外的中国人的目光,有的媒体开始寻找参加过登陆作战的中国人。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在诺曼底战斗过的中国人固然值得给予最大的关注,但那些在我们自己的国土上和日寇拼过刺刀的老兵,是不是也应该受到我们同样的关注呢?那些在卢沟桥、平型关、台儿庄以及在八年漫长的战争中,所有在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浴血奋战过的老兵,他们都在哪里呢?我们是不是也应该选一个适当的日子,比如“七七卢沟桥事变纪念日”、“八一五日本投降纪念日”……让他们胸前挂满勋章地接受我们的欢呼和敬意,然后庄严地告诉他们:中国和亚洲对他们永远感激!
(6)但,这个想法对中国的老兵们可能太奢侈了。实际上,有些中国老兵的故事听起来让人辛酸。不久前,经历了卢沟桥事变的老兵付锡庆老人去世了。当年他是29军38师张自忠将军麾下的一名机枪手,在北京南苑和日本鬼子进行过肉博,并因此失去了一条腿,后来作为天津的一名清洁工度过了自己的余生。另一位同样经历卢沟桥事变的老兵杨云峰,要饭甚至要到了“抗日战争纪念馆”……
(7)我们是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吗?好像不是。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不正是我们的格言吗?但我们的感恩似乎从来都是朝着上方的:市长挤了一回公交车,我们会感恩;无端坐了冤狱又被平反,我们会感恩;老板欠的薪金终于发下来了,我们会感恩。但对那些为了国家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献出了青春乃至生命的老兵,我们为什么不感恩呢?
(8)一个不知道感恩的民族是不会有未来的。老兵们已经不多了,而且还在不停地凋零。抗战爆发时20岁的老兵,今年(2004年,编者注)就应该是87岁高龄了;抗战胜利时20岁的老兵,今年也应该是79岁高龄了。一位接受了“荣誉军团骑士勋章”的美国老兵霍斯勒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明年(2005年,编者注)是抗战胜利60周年,我希望我们也能看到一个隆重的庆典,能够听到有人对他们说“我们永远感激”,能够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听到他们欣慰地说:“我感到付出的一切都很值得”——如果我们错过了这个时刻,我们可能就再也没有机会了!
【1】文章先写____,再写____,最后亮出自己的主张:______。
【2】揣摩下面语句的好处。
湛蓝的大海,金黄色的沙滩,在法兰西六月的晨风中,一队身着军服的耄耋老人蹒跚着走来。清朗的阳光打在他们脸上,他们胸前的勋章熠熠生辉。
【3】说说下面语句的含义。
我们不怕死亡,我们怕被遗忘。
【4】文章说:“这条消息让我的,心里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觉。”阅读第(5)自然段,分析作者感觉复杂的原因是什么?
【5】联系你的生活感触,运用排比手法,就“感恩”写一句话。
示例:感恩,是一种美好的情感,是人性和人的高贵之所在,是道德良性互动的润滑剂。
感恩,是____________,是_________ ,是_____________。
12、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写一篇文章。
题目一:《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一文告诉我们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息息相关。其实在我们的生活中,个人和集体,个人和家庭的关系又何尝不是如此,请将“ 好,才会好”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题目二:每个人都有可以能成为理想中的你,从事你所喜爱的职业。未来,你或许是名医术高超的医生,或许是位诲人不倦的老师,一名保家卫国的将士……请你发挥想象,以“我的一天”为题目,写一写梦想成真后的充实而有意义的一天。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1)请将作文题目抄写在答题卡上。
(2)字数在600-800之间。
(3)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