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白沙县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 他善于读书,常常能从书中断章取义,并恰如其分地运用在自己的文章中。

    B. 在昆虫的美丽国度里,大家恪尽职守,一切井然有序。

    C. 出类拔萃的捉鳖人,南方水乡每个县总有几个,而登峰造极的,几个县才有一个。

    D. 自知之明的人,犯了错误也不可怕,他会从中吸取教训。

     

  • 2、下列对《邹忌讽齐王纳谏》的概括与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本文结构严谨。“比美”“讽谏”“纳谏”“三赏三变”等内容有详有略,详略得当。

    B.邹忌能够讽谏成功,除了他有高超的讽谏艺术之外,与齐威王的善于纳谏也分不开。

    C.本文的中心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

    D.本文以邹忌与徐公比美的生活小事比喻治国大事,道理由浅入深,极具说服力。

  • 3、你认为以下哪一项对课文中语句的理解是正确的( )

    A. “朗丹差一点儿也跟她进入坟墓。”这说明他妻子将肺炎传染给了朗丹,害得他也差点死去。

    B. 朗丹遇到的第一位珠宝商人误会了他惊讶的原因,这里的原因是指朗丹认为珠宝商人要价过高。

    C. 当朗丹将妻子的遗物卖到一万八千法郎时,却耻于进首饰店拿钱,并且用一只颤巍巍的手将钱放在衣袋里,这说明朗丹认为自己的行为可耻,也暗示出他很心虚,情感也很复杂。

    D. 朗丹将自己的典当所得从二十万法郎夸耀到三十、四十万法郎,这说明他认为实际价值会不断上涨的。

  • 4、选出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     

    A.《孟子》是记录孟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著作,共七篇,宋代把它和《大学》《中庸》《论语》合称为“四书”。孟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儒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

    B.《湖心亭看雪》选自《陶庵梦忆》,作者张岱,字宗子,号陶庵,明末清初文学家。

    C.“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出自陶渊明的《饮酒》(其五)。陶渊明,东晋诗人,一名潜,字元亮,他描绘的“世外桃源”寄托了美好的社会理想。

    D.《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甲)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西湖

    袁宏道

    从武林门而西,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则已心飞湖上也。午刻入昭庆,茶毕,即棹小舟入湖。山色如娥,花光如颊,才一举头,已不觉目酣神醉。此时欲下一语描写不得,大约如东阿王梦中初遇洛神时也。余游西湖始此,时万历丁酉二月十四日也。

    (注释)①昭庆:指西湖北岸的昭庆寺。②东阿王:曹植。③洛神:洛水的女神。曹植《洛神赋》中对洛神之美有极其惊艳的描写。

    1解释下面的加横线字词。

    (1)湖中人鸟声俱____________  

    (2)余饮三大白而别_______

    (3)望保叔塔突兀层崖中________  

    (4)即小舟入湖_____________

    (5)已不觉目神醉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2)温风如酒,波纹如绫。

    3试简要分析“独往湖心亭看雪”一句中“独”字的表达效果。

    4下列句子表达错误的一项是(   )

    A.“痴”与课文开头“独往湖心亭看雪”相呼应,写出了作者超然脱俗的性格。

    B.《湖心亭看雪》用简练朴素,不加渲染的白描手法写景;《西湖》用生动的比喻写景。

    C.作者写作本文时,明朝已经灭亡,可是他仍然用明朝的年号,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D.作者以舟子的喃喃之语来收束全文,画龙点睛,深化意境。对此迷人雪境,“痴”情人不止“我”一个,这也是一种巧妙的正面描写。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歌颈联已经成为流传千古的佳句,你认为理由是什么?(提示:可从其哲理性及表情达意方面来思考)

    【2】前人评论这首诗时曾说:“尾联看似平淡,实乃点睛之笔,不能忽略”。请赏析尾联中的“长精神”三字。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请探究文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同村的那些成年男女,舌头基本定型,扭转已经非常困难,他们再也经受不起方言带来的打击,只得在城市里寻找能说方言的同乡;在外没扛多久,就回家守着方言味道的山山水水,不再外出。

    (摘自2012年第7期《散文选刊·方言》)

    【材料二】

    36%的学生不了解上海话,46%的学生几乎不使用上海话交流,仅有8%的学生会在校园里用上海话与同学或老师交流。

    (摘自2017年《上海市中小学沪语使用情况及教学调查报告》)

    【材料三】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和重要表现形式,不同的方言对应的是多元化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最典型的是一些地方曲艺,如花鼓戏、相声等。往往是依托于方言的背景,方能展现其特色与魅力。那么一旦方言表败,其对应的文化表现形式也将随之凋零。

    (摘自2017年7月13日《光明日报》)

    (1)边远地区经济落后的原因有多种,就材料看,原因之一是什么?

    (2)根据材料,说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需要做好哪两方面的工作。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________________。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2________________,欲语泪先流。(李清照《武陵春》)

    3________________,可怜白发生!(辛弃疾《破阵子》)

    4)疑怪昨宵春梦好, ________________。(晏殊《破阵子》)

    5)会挽雕弓如满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6)《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一致。

    7)《陈涉世家》有陈胜两句豪言壮语:一句表达自己胸怀大志的:“__________________” ;一句写男儿当自强的:“__________________”

    8)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人们在奉献的同时,也成就了自己高尚的人格。我们学过的古诗词中就有许多表现奉献精神的诗句,请你写出其中的两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飞翔的学费》,回答后面小题。

    飞翔的学费

    初秋的天,有些热。

    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作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一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凡事小心点,多留个心眼。”父亲又叮嘱了他一遍,然后扭头蹒跚地往回走。父亲年轻的时候开山炸石,一块石头砸在了他的脚背上,留下了残疾,走路一瘸一拐的。

    望着父亲逐渐远去的背影,他心里酸酸的,不是滋味。这次去大学报到,本来,父亲说好了要去送他的。然而,临行的时候,父亲还是变了卦。也许,父亲太在意他的跛足,他怕他的形象给上大学的儿子丢了人。

    “小二,你等等。”还没走出多远,父亲在背后喊他。不知道什么时候父亲又踅身回来了,看上去,父亲很着急,走路的姿势摇摆得像一架风车。

    他快走了几步,迎上父亲。“怎么了,爹?”“爹还是不放心你的学费哩。”他下意识地摸了摸缝在衬衣口袋里的钱,鼓鼓的,也硬硬的。这些学费,都是父亲东挪西借筹措来的。就为了这几千块钱,跛足的父亲,走村串乡,不知道跑了多少山路,也不知道说了多少好话。

    “这钱,装在口袋里,爹还是不放心,要不,咱换个地方?”父亲像是和他商量,又像是在自言自语。

    “哪……放在哪儿好呢?”他有些迷惑。因为在他想来,实在没有什么更好的地方能妥善地藏了这比命还重要的钱。

    “要不,把钱塞进袜筒里,这样,穿在脚底下,是不是更安全?”父亲眼神中跳跃着兴奋和喜悦,仿佛一颗忐忑的心,就要藏在一个最安全的地方了。

    父子俩坐在山路上,小心翼翼地拆开缝在衬衣上的密密麻麻的针脚,把钱分成两堆,极认真地塞进袜底,然后,再慢慢地穿上鞋,系紧鞋带。

    他和父亲站起来,父亲看了一眼他的鞋,说:“这回,该没事了。”也许,父亲是真的放心了,他额头上的皱纹一道一道舒展开来,蓄积在其中的汗水,没遮拦地滑了下来。

    与父亲再次分别之后没走多长时间,他便觉得脚底疙疙瘩瘩的,不舒服。这段山路虽然只有12里,但他不知道是不是能坚持到镇里的车站。因为,他觉得脚底下又滑又湿——钱大概已经被汗水浸透了。

    找了一个山峁,他坐下来,慢慢脱下鞋,又小心地脱下袜子,他吓了一跳:由于汗水的浸泡,再加上脚底的磨蹭,上面几张钞票已经严重变形,而且,图案也变得模糊不清了。他慌了,赶紧脱下另一只鞋,迅速扯下袜子,抽出里边的钱。也许,那一刻,他吓坏了,吓坏了的他慌得有些手忙脚乱,这时,一阵风刮来,一沓钞票,像平地里惊起的一群蝴蝶,飘飘扬扬,四散飞了起来——

    他的脑袋“轰”的一声,一刹那,天塌地陷。

    一张张的钱,就像四散了的魂魄,他赶紧四下里寻找。石头下、草丛间、树坑里、沟渠底、远处、近处、高处、低处,他都找遍了。他一边找,一边哭,他不敢回去告诉父亲,怕父亲承受不住这个打击。一直找到下午,仍然有500元钱,不见下落。放弃寻找后,他果断地把剩余的钱重新装进那个衬衣口袋里,然后,抱得紧紧的,奔向镇里的车站——也许,他能做的,他该做的,只剩下这些了。

    一直到大学,他都紧紧地抱着那件衬衣,以及衬衣口袋里的钱。交了学费,他已经没有一分钱生活费了。他没有把路上发生的事情告诉学校,他只是说,自己家庭困难,需要勤工俭学。系里很爽快,除了在餐厅给他找了一份工作外,还减免了他的一部分学费。

    开学典礼之后,他给父亲写了一封信,信里说,一路上,乘汽车,换火车,都很顺利。大学不错,系里的老师对他也不错,一切都好,希望家里不要挂念他。

    信寄出去不久,就收到了父亲的回信。父亲说,前些日子,有人谣传说,一个学生的钱被风刮跑了,还有人说是你,爹没相信。爹说,这事不会发生在咱们身上,爹对你放心着哩。大字不识几个的父亲,只歪歪扭扭回了这么几行字,信的最后,是这样一句话:儿子,你长大了。

    一霎时,他泪流满面。

    1围绕着“学费”这一线索,试概括本文的主要情节。(每一个横线上填一个动词)

    藏学费——   学费—— 学费

    2自选角度,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在给儿子的回信中父亲为什么说“儿子,你长大了”?

    4文章结尾这样写道:“霎时,他泪流满面。”请试着揣摩“他”此时的心理活动,用第一人称表达出来。(不少于50字)

    5请结合文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分析一下父亲的形象。

     

  • 10、阅读《雨儿》,回答问题。

    雨儿

    ①我每天打一通电话,不管在世界上哪个角落。电话接通,第一句话一定是:“我──是你的女儿。”如果是越洋长途,等那六个字穿越渺渺大气层进入她的耳朵,那需要一点时间。然后她说:

    ②“对,那就是我。”

    ③“喔,雨儿你在哪里?”

    ④“我在香港。”

    ⑤“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⑥“我昨天才去看你,今早刚离开你。”

    ⑦再过一个礼拜。

    ⑧“你是哪一位?”

    ⑨“我是你的女儿。”

    ⑩“雨儿?我只有一个雨儿啊。你现在在哪里?”

    “我在香港。”

    “你怎么都不来看我,你什么时候来看我?”……

    到潮洲看她时,习惯独睡的我就陪她睡。像带孩子一样把被子裹好她身体,放周璇的《天涯歌女》,只留下洗手间的小灯,然后在她身边躺下。等她睡着。

    天微微亮,她轻轻走到我身边,没声没息地坐下来。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声音愈来愈弱,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年老的女人,都会这样吗?

    我一边写,一边说,“干嘛那么早起?给你弄杯热牛奶好吗?”

    她不说话,无声地觑了我好一阵子,然后轻轻说:“你好像我的雨儿。”

    我抬起头,摸摸她灰白色稀疏的头发,说:“妈,我就是您的雨儿。”

    她极惊奇地看着我,大大地惊讶,大大地开心:“就是说嘛,觉得好像,没想到真的是你。说起来古怪,态度很友善,她也说她是我的雨儿。”

    “昨晚那个人就是我啊。”我把冰牛奶倒进玻璃杯中,然后把杯子放进微波炉。远处隐隐传来公鸡的啼声。

    “那你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她一脸困惑。

    “我从台北来看你。”

    “你怎么会从台北来呢?”她努力地想把事情弄清楚,接过热牛奶,继续探询,你怎么会不在我身边呢?你是不是我养大的?是什么人把你养大的呢?”

    我坐下来,把她瘦弱的手捧在我掌心里,看着她。她的眼睛还是很亮,在浅浅的晨光中,我竟分不清那究竟是她年轻时的锋芒余光,一个留在大陆,四个在台湾长大。你不但亲自把每一个都养大,没博士的那个很会赚钱。他们全是你一手栽培的。”

    眼里满是惊奇,她说:“这么好?那……你是做什么工作的?今年几岁?结婚了没有?”

    我们从盘古开天谈起,谈着谈着,天,一点一点亮起。

    有时候,我让女佣带着她到阳明山来找我。我就把时间整个调慢,带她“台北一日游”。第一站,她好奇地瞪着满堂裸身的女人目不转睛,然后开始品头论足。我快动作抓住她的手,大声笑着说:“哈,不好意思啊,那个雨人好肥喔。”

    第二站,搭公车,红五号,她静静看着窗外流荡过去的风景,窗玻璃映出她自己的颜容;她的眼神迷离,时空飘忽。

    到了士林站。我说:“妈,这是你生平第一次搭捷运,坐在这里,给你拍一张照片。

    她娴静地坐下,两手放在膝上。刚好后面有一丛浓绿的树,旁边坐着一个孤单的老人。

    “你的雨儿要看见你笑,妈妈。”

    她看着我,微笑了。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

    (选自龙应台散文集《目送》)

    注:写作本文时,作者的母亲已患老年痴呆症。

    (1)文章主要写了“我”与母亲之间的哪几件事情,请用简洁语言概括。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中的画线句“身子愈来愈瘦,脚步愈来愈轻,神情愈来愈退缩,也就是说,人逐渐逐渐退为影子。

    (3)文章为什么以“雨儿”为题?请结合文章内容进行简要分析。

    (4)结合全文,说说你对文末画线句“我这才注意到,她穿着黑衣白领”的理解。

    (5)无论是在龙应台娓娓的叙述中,还是在曾热映的公益类节目《忘不了餐厅》中,我们都能感受到那种遗忘与守望的温暖碰撞,在忙碌的都市生活中,我们应如何尽孝?

  • 11、阅读《恐惧时人体会如何反应?》一文,完成小题,

    ①恐惧首先是一种生存机制。当我们的感官觉察到某种事物可能会对我们造成威胁时,大脑便会激活一系列身体反应,让我们奋起抗争,或是赶紧逃脱。俄亥俄州立大学的凯瑟琳·布朗洛维博士解释说:“通常来说,这些都是可能会让你丧命的东西,如登高、猛兽、闪电、蜘蛛、在漆黑的小巷中追在你身后的人等。人们一般会对这些事物做出特定的恐惧反应。”此外,由于受文化民俗等的影响,人们可能会对一些特定的事物感到恐惧,如黑猫或恐怖小丑等。

    ②布朗洛维指出,恐惧是由大脑颞叶中一处名叫杏仁核的结构进行调节的。当紧张的情绪激活了杏仁核之后,杏仁核便会让你暂时无法做出清醒的思考,好让身体调集起全部能量、应对威胁。这时大脑释放出的神经化学物质和激素会使心率上升、呼吸加快、肠道的血液减少、更多的血液流入肌肉,让你做好战斗或逃跑的准备。

    ③身体在面对可能致命的事物时,有一些反应是从远古的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但如今已经用处不大了。比如当我们的皮肤由于恐惧而出现鸡皮疙瘩时,胳膊上也会寒毛直坚,但这既不能帮助我们和敌人战斗,又不能帮助我们迅速逃离。但在远古时期,人类祖先身上本来就生着厚厚的毛发,如果毛发竖了起来,就会使体型显得更大、更吓人。

    ④吓得呆若木鸡也是一种常见的反应,就像被车灯照到的鹿会吓得一动不动一样。布朗洛维指出,正被天敌追捕的动物身上常常出现这种行为。“如果你一动不动的话,天敌就有可能看不见你,不会注意到你,你或许就能逃过一劫。”

    ⑤人类在婴儿时就会感到恐惧,他们可能会害怕吵闹的声音,突然的移动以及陌生的面庞等。幼儿则会害怕一些成人知道并不存在的东西,如床底下藏着怪物,衣柜里藏着绷带怪人等等。儿童要到7岁左右,才能区分真实存在的威胁和想象出来的威胁。

    ⑥与其它动物不同的是,人类能够对恐惧情绪进行分析处理,一旦判断出自己并非身处危险之中,便不会再害怕了。“我们也会受到惊吓,但我们不会像受惊的免子那样直接跑开,而是会对情境做出重新评估。如果意识到自己并不需要战斗或逃跑,”布朗洛维说道,“然后就一切照旧。”

    ⑦生活中,有些人甚至会故意让自己体验惊恐的感觉,如看恐怖片、坐过山车等。他们追求的是恐惧感褪去之后、在身体释放的化学物质影响下产生的狂喜感觉。

    1简要概括,恐惧时人体会有哪些反应。

    2第⑥段划线句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恐惧只是人类进化形成的一种生存机制。

    B. 恐惧时人体的所有反应都是对我们有益的。

    C. 人类在婴幼儿时期就会感到恐惧,其与成人无异。

    D. 与其他动物不同,人类能够理性面对恐惧。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当幼鹰到足够大的时候,鹰妈妈便把巢穴里松软的铺垫物全部扔出去,这样,幼鹰们就被树枝上的针刺扎到,不得不爬到巢穴的边缘。而此时,鹰妈妈就把它们从巢穴的边缘赶下去。当这些幼鹰开始坠向谷底时,它们就会拼命地拍打翅膀来阻止自己继续下落。最后,它们的性命保住了,因为它们掌握了作为一只鹰必须具备的最基本的本领——飞翔!

    要求:

    ①根据你对材料的理解,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②可以记叙经历,抒发感情,发表见解……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改写。

    ③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