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端午节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B.通读经典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情操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C.对待学习,我们应该有一丝不苟的态度,对任何细小的问题都要吹毛求疵。
D.杨绛先生为人谦逊低调,做学问孜孜不倦,钱钟书先生评价她:最贤的妻,最才的女。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有教养的人懂得珍惜别人的时间,国王的礼貌是恪守时间。
B.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
C.我感到一种不言而喻的恐惧,一种同亲人隔绝、同大地分离的孤独感油然而生。
D.“正确答案只有一个”这种思维模式,在我们头脑中已不知不觉地根深蒂固。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驾驭(yù) 狡黠(xiá) 污秽(huì) 铢两悉称(chèng)
B.盘桓(huán) 契(qì)合 聪颖(yǐng) 信手拈(niān)来
C.径(jìng)自 诡谲(jué) 苟(góu)安 蹑(niè)手蹑脚
D.喷(pēn)薄 囫(fú)囵 忌讳(huì) 两肋(lèi)插刀
4、下列加点字释义有误的一项是( )
A. 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由上看下)
B. 醉翁之意不在酒(情趣)
C. 野芳发而幽香(花)
D. 佳木秀而繁阴(秀美)
5、 鱼我所欲也(节选)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本文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万钟于我何加焉!
【3】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批评了“行道之人”和“乞人”的行为。
B.选段认为人不应该为了利益而放弃道义。
C.选段认为见利忘义是迷失本心的表现。
D.选段运用对比和排比,态度鲜明,语势强烈。
6、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字,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的小序是什么意思,有何作用?
【2】《苕溪渔隐丛话》说:“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尽废。”请你谈谈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的认识。
7、班级准备召开“岁月如歌——我们的初中生活”主题活动,请你参加相关活动。
(1)【活动一】班委会决定制作一份班史纪念册,拟约请班主任王老师写班史序言。请你去邀请王老师,你会怎么说?
(2)【活动二】班长向大家解说班史纪念册编写思路并征询建议,请你提出建议。
班长说:“班级素描”这部分拟分为“本纪”“列传”两个栏目,请你们说一说具体怎么做。
你说:
(3)【活动三】班委会征集班史纪念册封面设计,请你用说明的表达方式介绍自己的设计亮点,40字以内(可以从构图元素、构图设计、设计效果等方面任选一点说明)。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
①沉舟侧畔千帆过,__________________。(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②俱往矣,__________________,还看今朝。(毛泽东《沁园春·雪》)
③大雪三日,__________________。(张岱《湖心亭看雪》)
④停杯投箸不能食,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其一)]
⑤__________________,湘水无情吊岂知?(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⑥但愿人长久,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⑦野芳发而幽香,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⑧《醉翁亭记》中全文主线,为下文写景抒情定下基调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
(2)默写温庭筠的《商山早行》后四句。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神奇的人体“天网”
①前不久,德国科学家在观察人体免疫系统对付细菌的过程中意外发现,在那些被人体灭菌勇士白血球杀死的细菌周围,经常会看到一些丝体物质。起初,他们以为这是显微镜的镜片不干净导致的观察错觉。但后来他们发现,这些丝状体物总是在细菌进入人体后,很快就出现在细菌周围。它们相互缠绕,构成了网。这些网就像蜘蛛网那样,能够迅速把细菌横七竖八地粘在上面,从而将细菌擒拿。随后,这些网就密切配合人体白细胞里的其他物质,把被擒拿的细菌毒杀或者吞吃掉。
②更为奇特的是,这种由丝状体物质构成的网还能对人体内健康的细胞起到保护作用。实验发现,在对付病毒的战斗中,有一种细胞分泌出来的蛋白酶在同细菌作战的时候,有时候会伤及无辜,给人体健康细胞造成伤害。为了避免或减少这种伤害事件的发生,这个网凭借自身的粘性,主动把这些蛋白酶集中到病菌密集的局部地方,帮助它们认准来犯之敌,同时避免误伤健康细胞。
③最让人感动的是,这些由丝状体物质编成的网,在发挥完杀敌和护体作用后;就自行化解,神秘地消失了。
④那么,人体内的“天网”是谁抛出的?它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
⑤科学家对中性粒细胞已经了解得比较透彻了,知道它们是人体白血球中的主力成员:正常人每立方毫米的血液大约有白血球5000-10000个,这其中,中性粒细胞就占了55%-70%。他们也知道,中性粒细胞具有追踪病菌和吞噬,毒杀细菌的能力,是人体内抵御病毒最出色的勇士。但中性粒细胞究竟与“天网”有没有关系,还是个未知数。
⑥在电子显微镜下,德国科学家对一群中性粒细胞进行了追踪观察,结果发现,中性粒细胞在有细菌的环境里,会马上被唤醒并向细菌围拢。当它们靠近细菌后,先前没有出现的“天网”不久便悄然出现了,但在没有细菌出现的环境里,则只有中性粒细胞在自由活动,唯独不见“天网”的踪影。那么,“天网”究竟是中性粒细胞抛出的呢,还是细菌抛出的呢?“天网”到底是由什么物质编织的呢?
⑦德国科学家通过细致观察和辨认,最后揭开了谜底。原来,白血球里的中性粒细胞在发现细菌入侵的敌情后,会马上奔赴疆场,与细菌拼杀。这些投入到疆场的中性粒细胞注定要成为烈士,因为它们就像是过河的小卒,从不知道退路在哪里,而且它们的寿命只有几个小时。这些投入疆场的勇士,在与细菌拼杀到筋疲力尽的时候,便自行“剖腹”解体,从体内抛出丝状体物质。众多勇士的丝状体物质缠绕在一起,就构成了细菌难逃的“天网”。让人惊讶的是,构成“天网”的丝状体物质,恰恰就是隐藏在中性粒细胞内部的DNA!
⑧DNA竟然会在危机时刻挺身而出,织“网”杀敌——这可是长久以来有关DNA的从未有过的重大发现!
⑨人体内由DNA编织的“天网”被发现后,这种奇特现象立即触发了许多医学家的联想和灵感。他们发现,过去许多非常难解的医学迷案,现在看来可能与人体“天网”有关。
【1】通读全文,概括什么是“天网”。
【2】试分析第五段主要使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简要概括科学家发现中性粒细胞与“天网”关系的过程。
【4】文中的中性粒细胞能让你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哪些人?试举两例并简要分析。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乡在远方
(1)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流浪者。
(2)几十年来,我漂泊不定、浪迹天涯。我走过田野、穿过城市,我到过许多许多地方。
(3)我从哪里来?哪儿是我的故园我的家乡?
(4)我不知道。
(5)19岁那年我离开了杭州城。水光潋滟、山色空濛的西子潮畔是我的出生地。离杭州100里水路的江南小镇洛舍是我的外婆家。
(6)然而,我只是杭州的一个过客,我的祖籍在广东新会。我长到30岁时,才同我的父母一起回过广东老家。老家有翡翠般的小河、密密的甘蔗林和神秘幽静的榕树岛,夕阳西下时,我看见大翅长脖的白鹳灰鹳急急盘旋回巢,巨大的榕树林上空遮天蔽日,鸟声盈盈。那就是闻名于世的小鸟天堂。新会县世为葵乡,小河碧绿的水波上,一串串细长的小船满载清香弥漫的葵叶,沉甸甸贴水而行,悠悠远去……
(7)但老家于我,却已无故园的感觉。没有一个人认识我,我也并不真正认识一个人。我甚至说不出一句完整地道的家乡方言。我和我早年离家的父亲,犹如被放逐的弃儿,在陌生的乡音里,茫然寻找辨别着这块土地残留给自已的根性。
(8)梦中常常出现的是江南。暑假寒假,坐小火轮去洛舍镇外婆家。镇东头有一座大石桥,夏天时许多光屁股的孩子从桥墩上往河里跳水,那小河连着烟波浩淼的洛舍洋,我曾经在桥下淘米,竹编的淘箩湿淋淋从水里拎起,珍珠般的白米上扑扑蹦跳着一条小鱼儿……
(9)而外婆早已过世了。外婆走时就带走了故乡。其实外婆外公也不是地道的浙江人氏。听说外婆的祖上是江苏丹阳人,不知何年移来德清洛舍;又听说洛舍其名是早年此地曾有一支移民来自洛阳,洛阳人之舍,谓之洛舍。由此看来,外婆外公的祖籍也难以考证,我魂牵梦系的江南小镇,又何为我的故乡?
(10)所以对于我从小出生长大的杭州城,便有了一种隐隐的隔膜和猜疑。自然,我喜欢西湖的柔和淡泊,喜欢植物园的绿草地和春天时香得醉人的含笑花,喜欢冬天时满山的翠竹和苍郁的香樟树……但它们只是我摇篮上的饰带和点缀,我欣赏它们赞美它们但它们不属于我。每次我回杭州探望父母,在嘈杂喧闹的街巷里,自己身上那种从遥远的异地带来的“生人味”,总使我觉得同这里的温馨和湿润格格不入……
(11)我究竟来自何方?
(12)更多的时候,我会凝神默想着那遥远的冰雪之地。想起笼罩在雾霭中的幽蓝色的小兴安岭群山。踏着没膝深的雪地进山去,灌木林里尚未封冻的山泉一路叮咚欢歌,偶有暖泉顺坡溢流,便把低洼地的塔头墩子水晶一般封存,可窥见冰层下碧玉般的青草。山里无风的日子,静谧的柞树林中轻轻慢慢地飘着小清雪,落在头巾上,不化,一会儿就亮晶晶地披了一肩,是雪女王送你的礼物。若闭上眼睛,能听见雪花亲吻着树叶的声音。那是我21岁的生命中,第一次发现原来落雪有声,如桑蚕啜叶,婴童吮乳,声声有情。
(13)那时住帐篷,炉筒一夜夜燃着粗壮的大木棒,隆隆如森林火车如林场的牵引拖拉机轰响。时时还夹着山脚下传来的咔咔冰崩声……山林里的早晨宁静而妩媚,坡上的林梢一抹玫瑰红,淡紫色的炊烟缠绵缭绕,门前的白雪地上,又印上了夜里悄悄来过的不知名的小动物一条条丝带般的脚印儿,细细辨认,如梅花如柳梢亦如一个个问号,清晰又杂乱地蜿蜒于雪原,消失于密林深处……
(14)小小的脚印沉浮于无边的雪野之上,恰如我们飘泊动荡的青春年华。
(15)我19岁便离开了我的出生地杭州城,走向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16)那时我曾日夜思念我的西湖,我的故园在温暖的南方。
(17)但现在我知道,我已没有了故乡。我们总是在走,一边走一边播撒着全世界都能生长的种子。我们随遇而安、落地生根;既来则定、四海为家。我们像一群新时代的游牧民族,一群永无归宿的流浪移民。也许我走过了太多的地方,我已有了太多的第二故乡。
(18)然而在城市闷热窒息的夏日里,我仍时时想起北方的原野,那融进了我们青春血汗的土地。那里的一切粗犷而质朴。20年的日月就把我这样一个纤弱的江南女子,磨砺得柔韧而坚实起来。以后的日子,我也许还会继续流浪,在这极大又极小的世界上,寻觅着、创造着自己精神的家园。
【1】在写北大荒生活前,作者写了新会、洛舍、杭州三个故乡,请说说作者眼中这三个故乡的共同点。
【2】解释“我究竟来自何方”在文中的含意。
【3】身在城市,作者为何时时想起那遥远而寒冷的北大荒?
【4】为了表达对远方故乡的追寻,作者主要运用了怎样的表现手法?请结合本文内容简要分析。
【5】作者笔下的“故乡”究竟指什么?给你什么启示?请结合原文并联系现实加以探究。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故事为笺传力量,落墨磅礴续华章
①好的故事,入耳入心入神;好的故事,旨蕴磅礴,力量不绝,可改个人命运,可展民族形象。许多过往,记录在故事之中。故事,是蕴含力量的信笺,是现实的流布。
②诚如朱光潜先生所说,每一刻的故事都是新鲜的,每一个人也都是说故事、写故事、传故事的人。故事为笺,承载和传播着丰富无穷的力量,而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需要我们不断去挖掘、丰富故事的力量,落墨于崭新时代,续写华章。
③故事为笺,传递人间温情,烧烤有味,更燃灿烂烟火。且看那因为一次温暖约定而爆火的“淄博烧烤”,“良心秤”、志愿者、公开信……故事里充满着感人的真诚力量。这一封故事信笺,记录了一个个普通人最真挚的情感,不仅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流沟通筑起流畅通道,而且让真情长久流传。这是当今的人间烟火,也是当今中国故事中的小花一朵。
④故事为笺,传递文化力量,乡村落墨,续写振兴华章。且看那山水之间的贵州台盘村,上演着“村BA”的精彩故事。这一赛事源于民族特色“六月六”吃新节,传承已久。它不需要高端的球场,不需要昂贵的门票,球员和观众都是当地村民,然而现场气氛却堪比职业联赛,越来越受到关注。这个故事里,不仅仅有着体育的力量,还传递着鲜明的民族形象和丰富的文化力量。这力量源于乡土,壮大于新时代,且日益磅礴。
⑤故事为笺,将个人命运和民族形象紧密相连,讲好中国故事,使我民族形象更为靓丽。这是前辈故事中的力量传承,是当今模范故事中的力量呈现,亦是我辈理应承担的责任。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科技报国,故事中的力量磅礴万千;屠呦呦等模范以传统医药救济众生,故事中的力量温暖生命;邓清明、桂海潮等勇士以永无止息的精神探索苍穹,故事中的力量令人心潮澎湃……
⑥古往今来,英才俊秀层出不穷,宛若星辰闪耀。他们的故事里,有人格的魅力,有文化的力量,更有深沉的家国情怀。这些故事传递着我们的中国力量,在诗词文句里,在青山绿水间,在翩跹舞姿中,在向着苍穹和深海的征途上,在每一个人的命运变迁里,也在世界望向中国的眼眸里。
⑦“能记住多远的过去,就能看见多远的未来。”时代昂扬向上的曲线,当是中国青年前行的轨迹。用心感受故事里的力量,用优秀故事里的力量筑牢精神的龙骨,让我们落墨当下,续写华章,共同写就具有磅礴之力的故事。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②段运用了什么论据,有什么作用?
【3】请指出选文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4】下面是一个初中生演讲稿中的一段文字,你认为好故事的内涵是什么?请你结合对选文画线部分的理解,也用排比句式写出来。
讲好故事触动心灵
每个人小时候都有几本故事书,里面有无数精彩的故事,《伊索寓言》启迪智慧,《爱的教育》涵养心灵,《红岩》震撼人心,但故事又不只局限于书本,每个人一生的任何一个片段是故事,每个民族的任何一段历史也都是故事。寓情于事,寓理于事。好的故事是荡起涟漪的一滴水,好的故事是点亮人心的打火石,好的故事是展示形象的宣传栏。讲好故事,才能打动人的心灵。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三位旅者结伴去一个小庙投宿,半路被一个巨大的石头挡住,爬上去、绕过去都是不可能的。天色已晚,在这荒芜人烟的地方另找别处投宿也不可能了。
三个人正发着愁,走出一个和尚,背着一个大褡裢,手捧一只破钵,口里念念有词:“此路是我开,此路是我踩,要从此路过,留下买路财,施主想过去吗?每人交100文钱就可以过去。”
第一个人毫不犹豫的掏出100文钱,另外两个人则讨价还价。和尚将饭钵往石头上一扣,石头不见了,交钱的人过去了,和尚将饭钵拿开,石头又变回原来的摸样挡着路。第二个人不再犹豫,掏出100文钱也想过去,这时和尚说:“现在涨到200文了!”那人只好给了200文,也过去了。见此情景,第三个人慌忙拿出200文钱,和尚说:“不行,现在涨到300文了!”那人纳闷,问:“这是为什么?”。和尚说:“回避困难的时间愈长,付出的利息自然就愈多!”
要求:①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600字。②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