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芜湖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西汉文学家刘向曾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②现在有些国家在医院专门开设图书馆,推崇“书籍疗法”,道理就在这里。

    ③他把读书比作一帖药,善读书可以消除愚昧使人聪明。

    ④书可以祛病,古人认为书是一种特殊的药。

    ⑤其实读书不仅是药,而且是一帖良药,具有解郁作用和宣泄效果。

    A.④⑤①③② B.④①③⑤② C.④②⑤①③ D.①③④⑤②

  • 2、下列词语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A.和颜悦色       杳无消息       藏污纳垢       惨绝人寰

    B.殚精竭虑       抑扬顿挫       神秘莫测       鹤立鸡群

    C.振聋发溃       出言不逊       意趣盎然       器宇轩盎

    D.震耳欲聋       诚惶诚恐       翘首以待       粗制滥造

  • 3、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件小事把他的虚伪暴露得淋漓尽致

    B.诵读经典对提升学生修养,陶冶学生性情的作用是不容置疑的。

    C.现实生活中,我们不必为平凡而义愤填膺,因为平凡也是一种美丽。

    D.在创建文明城市的过程中,依然存在乱涂乱画、乱扔垃圾等现象,对此,我们不能熟视无睹

  • 4、下列选项中,每对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都不同的一项是(   )

    A.业/音  哭/心病狂  断取义/东西望

    B.诲/书  德/言相顾  佝丈人/伛提携

    C.和/动  让/百丈师  愤忘食/令人

    D.门/子  厌/性循环  饱终日/古不化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郅都

    ①郅都者,杨人也。以郎事孝文帝。孝景时,都为中郎将,敢直谏,面折大臣于朝。尝从帝入上林,贾姬如厕,野彘卒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自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一姬复一姬进,天下所少宁贾姬等乎?陛下纵自轻,奈宗庙太后何!”上还,彘亦去。太后闻之,赐都金百斤,由此重郢都。

    ②济南瞷氏宗人三百余家,豪滑,二千石莫能制,于是景帝乃拜都为济南太守。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旁十余郡守畏都如大府。

    ③都为人勇,有气力,公廉,不发私书,问无所受,请寄无所听。常自称曰:“已倍亲而仕,身固当奉职死节官下,终不顾妻子矣。”

    ④郅都迁为中尉。丞相条侯至贵倨也,而都揖丞相。是时民朴,畏罪自重,而都独先严酷,致行法不避贵戚,列侯宗室见都侧目而视,号曰“苍鹰”。

    ⑤临江王征诣中尉府对簿,临江王欲得刀笔为书谢上,而都禁吏不予。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窦太后闻之,怒,以危法都,都免归家。

    ⑥孝景帝乃使使持节拜都为雁门太守,而便道之官,得以便宜从事。匈奴素闻郅都节,居边,为兵去,竟郅都死不近雁门。匈奴至为偶人象郅都,令骑驰射,莫能中,见惮如此。匈奴患之。窦太后乃竟中都以汉法。景帝曰:“都忠臣。”欲释之。窦太后曰:“临江王独非忠臣邪?”于是遂斩郅都。

    (选自《史记•酷吏列传》,有删减)

    注:①瞷:jiàn。②二千石:郡守俸禄为二千石,世因称郡守为“二千石”。③倍:同“背”,违背,这里是离开的意思。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一姬复一姬进   亡:失去

    B.问无所受   遗:遗留

    C.以危法   中:中伤

    D.为兵去   引:率领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至则族灭瞷氏首恶,余皆股栗。居岁余,郡中不拾遗。

    (2)魏其侯使人以间与临江王。临江王既为书谢上,因自杀。

    【3】郅都为什么被司马迁列入列传中“酷吏”一类呢?请结合文中其相关事例概括作答。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下面小题。

    月夜忆舍弟

    杜甫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太常引·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诗首联从听觉、视觉两方面描绘了边塞秋景,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

    B.乙词“直下看”指目光一直往下看,这看似简单的口语化表达增加了词作的豪放之气。

    C.乙词运用嫦娥奔月、砍斫桂树等典故,使词的意蕴深刻、情感更加含蓄。

    D.两首诗词虚实分明,甲诗实写眼前景象,独具现实主义色彩;乙词虚写想象之景,独具浪漫主义色彩。

    【2】甲、乙都在吟诵秋月,请简要分析两者在表现手法上的相同点与情感表达上的不同点。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搜集资料是语文学习过程中常常用到的一项基本技能。临沂市某校八年级学生在开展“怎样搜集资料”的综合性学习活动中,语文老师明确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进行资料搜集。以下是学生搜集到的两则材料,请你结合材料内容,根据要求参与完成活动任务。

    材料一:①中华国学经典指中华文化中最优秀,最精华,最有价值的典范性著作。②专家疾呼“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进中小学课堂”,“国家应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引入国家实验课程。”③不少地方中小学已开设国学教育科。

    材料二:目前,全世界已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了400多所孔子学院。有关部门选取《弟子规》《三字经》《论语》《孟子》等国学文化经典,编写出版了《中华传统文化视听读本》,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

    (1)阅读“材料一”和“材料二”,你从两则材料中获得了什么信息?

    (2)材料一有两处标点符号使用错误,请指出并提出修改意见。

    A. __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 ____________处,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仿照画线的句子在横线上续写一句话,使之与画线句构成一组排比句。

    初中语文课本为你打开了一扇文学之门,里面有多姿多彩的形象。朔方的雪像雨的精魂,奏唱出热烈的赞歌勇敢的海燕像预言家,昭示着光明的未来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按要求填空。

    (1)寄书长不达,____________。(杜甫《月夜忆舍弟》)

    (2)______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3)寂寂江山摇落处,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____________,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5)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中“________”至今仍常常被人引用,并赋予它以新的意义,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

    (6)请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默写完整。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题。

    人生需要回一回头 (孙道荣)

    ①母亲从老家来。从火车站接到母亲,穿过车站广场,向停车场走去。母亲年纪大了,走得慢,虽然他放慢了脚步,但母亲还是落在了后面。

    ②上了车,母亲忽然心疼地对他说,你的背怎么有点驼了?是不是趴在桌子上太久了?他是做文字工作的,每天都要伏案头十个小时。他点点头,没关系的。母亲轻声说,可你爸在你这个年纪的时候,腰杆还挺直的呢,你要照顾好自己啊。

    ③父亲去世已经八年多了。记忆中的父亲,印象最深刻的,是他生命中的最后时光,躺在病床上,蜷缩成一团,干瘦,脸色蜡黄,了无生气。但只要子女来到病榻前看望他,他就会强撑着坐起来,面带笑容。父亲的背影,他还真记不大清了。从小,他就喜欢走在前面,大步流星,或者奔跑。总能听到身后的父亲或者母亲,大声地提醒他,慢点,注意安全。因为总是跑在前面,他很少看到父母的背影,或者是看到了,却根本没有留意?

    ④父亲的背影,到底是怎样的?他一边开车,一边努力地回忆。脑海中浮现的,却都是父亲忙碌的身影,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他看了一眼后视镜,与坐在后排的母亲,目光碰到了一起,母亲一直在盯着他看,盯着他的背影看。

    ⑤他的心猛地颤抖了一下。

    ⑥人到中年,他发觉自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时常怀旧,变得多愁善感了。

    ⑦脑海中突然跳出来一个背影,是儿子的。

    ⑧那是去年秋天,他和妻子一起,送儿子去成都上大学,顺便旅游一趟。陪儿子办好了入学手续,在学校门口,和儿子告别。儿子转身向校园走去。这时,一辆开往火车站的公交车来了,他喊妻子赶紧上车,妻子却一动不动,目不转睛地向校园里张望,他循着妻子的目光看过去,在来来往往的人群中,他一眼就看到了儿子的背影,瘦削,高大。公交车开走了。他和妻子一直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消失在尽头的拐弯处。儿子一直没有回头。他看到妻子的眼里,噙着热泪。妻子叹了口气,心疼地说,儿子太瘦了,你看他的背影,跟个电线杆似的。

    ⑨儿子不会知道,妈妈和爸爸一直在他的背后,默默地注视着他 渐渐远去的背影。

    ⑩就 像那天一样,儿子留在他脑海中的,有很多很多背影。

    ⑾从儿子蹒跚地迈出人生的第一步那天开始,他和妻子,似乎就习惯了他的背影。儿子学步了,他小心翼翼地跟在儿子的身后,随时张开双臂,以防儿子绊倒;儿子会跑步了,他一路小跑跟在后面,不时地提醒儿子,注意别摔倒。看着儿子轻快矫健的背影,他露出了开心的微笑;儿子上学了,每天送儿子到学校门口,目送儿子背着书包走进校园了,他才放心地离开;儿子高考的时候,他答应儿子,不送他,以免给他造成精神压力。儿子一走出家门,他和妻子就走到窗前,看着儿子走出居民楼,向小区外走去,直到他的背影,完全看不见了。

    ⑿他知道,随着儿子一天天长大,留给他和妻子的,将是更多的背影。

    ⒀他忽然意识到,身为人子,他却很少关注自己父母的背影。年少时上课读朱自清的《背影》,他怎么也体会不到朱自清先生的那份情感,甚至觉得作者太煽情了。等到自己长大成年了,目送的,也大多是自己孩子的背影。很少有父亲,或者母亲的背影。他总是走在前面,他像自己的儿子一样,把背影留给了父母双亲。

    ⒁车开到小区外。他打开车 门,搀扶母亲下车。他和母亲一起,向自己的家走去。路上,他故意放慢脚步,走在了母亲的后面。母亲七十多岁了,腰板还不错,但是,步履已经有点蹒跚,迈着碎步。母亲真的老了。

    ⒂母亲突然回头。他揉揉眼睛,加快了脚步,和母亲并肩,缓缓地向家走去。

    ⒃有时候,人生需要回一回头。回头,你就会看见,默默地注视着你背影的那个人。那个人,一定是这个世界上深爱着你的人。

    【1】结合全文内容,分析标题“人生需要回一回头”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中说,在“他”的脑海中对父亲“竟然没有想起一个完整的背影”,为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⑧段详写妻子和“他”望着儿子走进校园的背影一事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段,揣摩“他 ”望着母亲背影时的心理活动,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描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的感悟。

    【材料链接】  上海外贸学院开学典礼上放了一部15分钟的短片《父母的背影》,这是学校安排几位教师和高年级学生,在迎接大学新生的现场用相机拍摄的800多个感人的画面,而后从中遴选几十张照片编制而成。在荧屏上,学生看到自己父母和同学父母送儿女入校时的情景:有的顶着骄阳,汗涔涔地背着儿女的行囊,赶来办理报到手续;有的帮儿女挂蚊帐,整理杂物,安排他们的生活;有的对儿女唠唠叨叨,嘱咐这嘱咐那,好好读书,常给家里打电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①文学经典是一个弹性概念,通常是指那些影响长存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具有典范、指标、基石的意义。其实,这些作品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物权印痕,切合历史上中(产)等阶级的总体心理需求——因为只有读书人才可能掌控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以及向公众传导文学信号的职能。这样说的意思是,草民对民间迷信插得上手,对文学却不大够得着。权贵对公文插得上手,对文学也不大够得着。因此,经过一段不太长的岁月,迷信与公文不知何处去,很多文学作品却依赖众多读书人的齐心合力,仍能顽强地保值增值,一次次重返书架。

    ②读书人五花八门,并非统一的整体。有的白皮肤,有的黑皮肤;有的信基督,有的皈依佛门;有的敢担当,有的颇颓废;有的傍权贵,有的走江湖……于是产生不同的文学标尺,也是常情。但不管他们之间差别多大,既然都读书,既然都在书里泡,就如同一群棋友对棋艺还是会形成大致相近的规则。这样,《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其“经典性”也许跨不出政治红区的边界;《阿凡提的故事》的“经典性”不一定能在基督教地区有效;但《罗密欧与朱丽叶》《西厢记》《红楼梦》之类就不一样了。这些读书人共有的美人梦、精英闷骚、愤世纠结,能引起更广泛和更持久的共鸣,成为兴奋的更大公约数。

    ③这印证了一种后现代主义的说法:凡经典都是建构之物,有一个经典化的过程,常常取决于什么人、为了什么、凭借什么来上下其手。

    ④在这里,较小的公约数常常离不开政治、宗教、经济等方面的特定推力;而较大的公约数则有赖于知识界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⑤不过,这并非事实的全部。地摊上那些花哨的畅销读物能不能成为经典?那么多涉性、涉金、涉官、涉暴的文字,明明挠到了很多人的痒痒肉,不胫而走,呼风唤雨,为什么就很难碰上什么“经典化”的好运气?甚至捞不到一个较小公约数?可见,建构并非无条件的,无法由知识话语权一类来随心所欲。在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笔下,葡萄酒是法兰西人建构出来的一种文化图腾,不一定天经地义。这也许没错。但法兰西人再任性,再有能耐,也没法把阴沟水建构成什么至尊国宝。这里的区别在于:与阴沟水不同,葡萄酒具备了基础条件,具备了候补图腾的可能性,在营养、口感、气味、色泽等方面显示出无可替代的价值优势。这就是后现代主义者不应忘记的另一半真相:思想与艺术终究是硬道理。

    ⑥天不变道亦不变,道不变文亦不变。只要人还没有变成机器人,只要这个最大的“天(自然)”还没变,那么某种普遍的人性之道,或说人类较为广泛和持久的价值共约,就会经典化的隐秘门槛,把泡沫逐渐淘汰。托尔斯泰作为一个“思想大户”(切入宗教、道德、政治的时代焦点),乔伊斯作为一个“艺术大户”(竟然发现、开发、释放出意识流这等奇物),就这样跨入了门槛。还有一些“资源大户”,比如《西游记》(佛教文化资源)、《聊斋志异》(道教文化资源)、《三国演义》(王侯文化资源)、《水浒传》(江湖文化资源)等,也是各得先机,各成气象,成为不易绕过去的大块头——至少在中国是如此。相比之下,大仲马、张恨水一类超级写手,再热闹也还是偏轻偏小,在大指标上不给力,最可能就被建构者们的目光跳过去。

    ⑦不难看出,经典化是一个动态过程,却是一种有限界的分布函数。换句话说,“建构”是文化权重者们做的加法;而淘汰和遗忘则取决于天下人心,是更多人在更久岁月里操作的减法,一种力度更大的减法。

    ⑧前者有偶然性;后者有必然性。换句话说,前者是运之所成,靠机缘;后者则是命之所限,靠实力和品质。

    1下列对“经典”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通常指那些具有典范、指标、基石意义的作品,经典也是一个弹性概念。

    B. 经典往往由知识精英们创作而成,经典作品身上大多留有知识精英的思想痕迹。

    C. 读书人掌握着评说、课堂、图书馆、文学史,所以经典的确定往往与他们有关。

    D. 经典切合读书人的总体心里需求,所以他们齐心协力,使经典的价值经久不衰。

    2下列对“经典化”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经典化”的过程有赖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区的读书人对文学作品大致相近的评价标准。

    B. “经典化”往往离不开某些方面的特定推力,更离不开读书人更为广泛的通则和共鸣。

    C. “经典化”往往经由特定的人,基于特定的目的、凭借特定的方式来建构。

    D. “经典化”的结果最终取决于天下人心对精英们的“建构”的淘汰和遗忘程度。

    3下列对“畅销读物无法成为经典”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畅销读物往往不具备成为经典所必需的良好的思想性和艺术性。

    B. 畅销读物虽然能够流行于世,但却过不了经典化的隐秘门槛。

    C. 畅销读物往往不符合人类长久以来秉持的较为广泛的价值共约。

    D. 畅销读物虽然能够被“建构”,但却无法经受时间的检验。

  • 11、阅读《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完成下面小题。

    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

    朱成玉

    ①那时我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满目落红,遍地枯草,大有“晚景凄凉”的味道。在我自己看来,当时的窘境甚至不如隔壁的那个孤寡老人。

    ②他没有退休金,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酒算是他一天中唯一的一点乐趣吧。只有在喝点小酒的时候,那院子里才有了点儿活人的气息。那样的时候,我甚至能听到他哼着一些古老而神秘的曲调。

    ③他的院子里堆着的都是捡来的没来得及去卖的破烂,就是这廉价的破烂,竟然也遭遇了盗贼。那盗贼就是我。

    ④高考落榜后,父母让我去工厂做学徒工,我不去,关起门来坚持写作,梦想有一天可以写出名堂来。苍白无力的青春,空洞的辞藻,自然无法让我写出多么出彩的文章来。消极的我开始变得颓废,抽烟酗酒打架“无恶不作”,邻家隔几天就上门来和父母讨说法,父母气急败坏,不再给我零花钱,任凭我“自生自灭”。我要写稿投稿,没钱买稿纸和邮票,只好打了他的主意,因为我注意到,他那些垃圾里,有一些本子,是可以拿来用的。

    ⑤他并没有太严厉地呵斥,只是对我说:“你不好好读书,来这破烂堆里翻个啥?破烂就是破烂,还能翻出什么稀罕玩意来?”说完他就往那对破烂里一躺,和那堆破烂融为一体,好像要告诉我,那破烂是他的,也就他把那破烂当有用的东西吧。“嘿嘿,我也是个破烂。你来翻翻,看我口袋里有没有点儿值钱的东西。”

    ⑥我的脸羞臊得通红,只好和他坦白,说自己看中了他捡来的那些本子。

    ⑦“不过话说回来,破烂也分两种,一种是完全没有用的,一种是还有一点利用价值的,比如我捡的这种,还是可以换回一点钱的。”那天他喝了酒,心情不错,没有和我发火。借着酒劲儿,还对我进行了一番教诲,“人啊,不管多糟糕,哪怕你狼狈得像个垃圾一样,只要用心,你也会是那可以回收利用的。相反,你若自暴自弃,沉沦堕落,那么你就是把自己扔进了不可回收的垃圾箱。”

    ⑧听着这话,一点不像一个捡破烂的老人说的,反倒像我的语文老师在课堂上给我讲的。

    ⑨为了“惩罚”我,他说,“去给我把窗玻璃给擦了吧,很久没擦了,都看不到外面的东西了。”

    ⑩我只好乖乖地就去擦玻璃。玻璃擦干净了,晦暗的屋子一下子亮堂了起来。他心情很好,招呼我喝一口。我捏着鼻子喝了一口,辣得不行,直吐舌头,他倒是乐得前仰后合。

    最后,他在自己的垃圾里仔细挑拣,把那些我能用到的本子都给了我。

    “该惩罚也惩罚了,不过你既然帮我把玻璃擦得那么干净,也得奖励奖励,这些就奖励给你吧。”

    我流着泪接过那一摞本子,脏兮兮、皱巴巴已近迟暮的本子,我却坚信自己,可以在那上面写出干干净净,青春靓丽的文字来。

    一度以为,自己荒废了光阴,不可救药。但这个可敬的老人让我知道,时光还没有被我用旧,只是蒙上了一层灰垢而已。只要用心去擦一擦,那隐匿起来的时光随时都可以亮洁如新。

    (选自《当代青年》)

    【1】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为什么“我”刚刚20岁,却在经历人生的秋天?

    【2】简要分析老人要“惩罚”和“奖励”我的原因。

    【3】文章第⑦段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4】通读全文,为什么那个“每日里靠捡拾垃圾艰难度日,喝点小酒作乐的孤寡老人”,最后在“我”的眼里成为了“可敬的老人”?(多角度分析)

    【5】谈谈你对文章标题“时光不旧,只是落满尘灰”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远的路;人生,就是一个不辍前行不断成长的历程。一路记下的也许是含泪的笑,相携的手;也许是厚积薄发、收获成功的喜悦,也许是徘徊时仁爱者的呵护,睿智者的指引。成长回眸,值得思索的也许是心灵对生命的允诺;也许是换个角度思考的智慧和豁达;也许是战胜困难、毅者无疆的勇敢……回眸间,盘点曾经岁月中的记忆或对成长的理解、感悟,你一定有所收获。

    请以“成长回眸”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文体不限。(2)书写规范,卷面整洁。(3)字数不少于550字。(4)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学校等敏感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