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文段正确是顺序是( )
①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 ②要这样才能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 ③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 ④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 ⑤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A.①②④⑤③ B.①⑤④③②
C.①④⑤③② D.①②⑤④③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人生从来就是一场艰难的旅行,生活磨蚀着我们,我们必须承受生活的① ______。因此,不必为失败而抱怨,也不必为胜利而忘形。磨与承受磨的过程会痛,这种痛就是成长的内涵。在磨的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不谙世事、轻浮急躁,必然收获精明干练、②______。人类正是历经③______而甘之如饴,才使我们的生命演绎得如此波澜起伏、跌宕有致,如诗如画、④_______……
A.①磨砺 ②世故圆滑 ③磨难 ④如痴如醉
B.①磨难 ②世故圆滑 ③磨砺 ④如梦如歌
C.①磨难 ②成熟稳重 ③磨砺 ④如痴如醉
D.①磨砺 ②成熟稳重 ③磨难 ④如梦如歌
3、有同学设计了下面这副对联,以表达对长征的敬意。在对联横线处填入短语,内容和形式都恰当的一项是
上联:红军长征,跋涉 ① ,丈量 ② ;
下联:志士苦战,历经 ③ ,魂舞 ④ 。
A.①九死一生 ②千山万水 ③神州大地 ④华夏长空
B.①千山万水 ②神州大地 ③九死一生 ④华夏长空
C.①千山万水 ②华夏长空 ③九死一生 ④神州大地
D.①神州大地 ②华夏长空 ③千山万水 ④九死一生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无误的一项是( )
A.拮据(jū) 掺杂(cān) 豢养(juàn) 歇斯底里(xiē)
B.桑梓(zhǐ) 愧赧(nǎn) 衣衫褴褛(lǚ) 矫揉造作(jiáo)
C.摧残(cuī) 筵席(yán) 觥筹交错(gōng) 孜孜不倦(zī)
D.诓骗(kuāng) 恣睢(zhì) 持之以恒(hén) 鸠占鹊巢(jiū)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田饶谓鲁哀公曰:“臣将去君而鸿鹄举①矣。”哀公曰:“何谓也?”田饶曰:“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②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仁也;守夜不失时,信也。鸡虽有此五者君犹曰瀹③而食之何则以其所从来近也。夫鸿鹄一举千里,止君园池,食君鱼鳖,啄君菽粟;无此五者,君犹贵之,以其所从来远也。臣请鸿鹄举矣。”
哀公曰:“止!吾书子之言。”田饶曰:“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荫其树者不折其枝。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遂去之燕。
燕立以为相。三年,燕之政大平,国无盗贼。哀公闻之,慨然太息,为之避寝三月,抽损上服④,曰:“不慎其前而悔其后,何可复得。”
(注释)①举:飞去。②傅距:傅,附着;距,雄鸡脚掌后面像脚趾一样突起的部分。③瀹(yuè):煮。④抽损上服:降低衣物标准。
【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
(1)臣将去君而鸿鹄举矣 去:
(2)守夜不失时,信也 信:
(3)无此五者,君犹贵之 贵:
【2】请用“/”为文中加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鸡 虽 有 此 五 者 君 犹 曰 瀹 而 食 之 何 则 以 其 所 从 来 近 也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田饶事鲁哀公而不见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鱼我所欲也》)
B.以其所从来远也
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送东阳马生序》)
C.臣闻食其食者不毁其器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 (《湖心亭看雪》)
D.三年,燕之政大平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岳阳楼记》)
【4】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食相呼,仁也。
(2)有士不用,何书其言为?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请你说说词的上阙是如何围绕“异”写来写景的?
【2】全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7、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正式列入联合国非遗名录,世界遗产再添“中国符号”。下面两句诗,你能推断它们所描述的分别是二十四节气中哪一节气吗?(填序号)
①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________)
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______)
A.霜降 B.立春 C.白露 D.惊蛰
8、根据提示,填写下列诗文中空缺的内容。
(1)____________,夜吟应觉月光寒。(李商隐《无题》)
(2)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3)汉文有道恩犹薄,____________?(刘长卿《长沙过贾谊宅》)
(4)不应有恨,__________?(苏轼《水调歌头》)
(5)我国育种专家群培育出的小麦良种是小麦连年丰收的密码。但得苍生饱,不畏路途艰。一代代育种人虽曾遭遇“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的艰难坎坷,却始终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的济世情怀深耕中原沃土、革新育种技术,让中国人的饭碗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9、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也说胸怀
俗语说,“将军额上可跑马,宰相肚里能撑船”“大人有大量” “君子量大,小人气大”,一个人有多大胸怀就能有多大的气度。法国作家雨果有句名言:“世界上最宽阔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阔的是人的胸怀。”胸怀是什么?胸怀就是胸襟怀抱,就是对人对事的宽容度和承受力,就是一种用天下之材、尽天下之利的浩然气度。博大的胸怀是一盏照亮心灵之路的灯,是化解人与人之间冰冻的温泉,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所以,人际交往中,大家都喜欢与有胸怀有气量的人共处,以收获温暖愉悦。
一个人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得有宽广博大的胸怀,齐桓公不计管仲箭杀之仇,任用管仲为相并拜管仲为“仲父”,由此使齐国完成了由乱到治,由穷到富,由弱到强的富国强民历程,齐桓公成为“春秋五霸”中第一位称霸的国君。曹操不仅以“唯才是举”的新标准来招揽人才,而且在官渡之战结束后对“逆子贰臣”不予追究,其胸怀气度当得起他青梅煮酒时所论的“英雄”。他们容人之所不能容,忍人之所不能忍,其宽阔的胸怀是以强健的内心、高度的自信打底的。然而,社会中那些心胸狭窄、疑神疑鬼、动辄“小鞋”伺候的人,从根子上说是内心孱弱、缺乏自信,无法成就自己的大事业。因此,胸怀影响着事业。
大胸怀者知忍让。蔺相如不畏强秦,却对廉颇的傲慢无理一味忍让,为什么?他有清晰的大局观。将相和,强秦便不敢入侵,赵国得以安宁;将相不和,强秦就会乘虚而入,使赵国陷于战祸。蔺相如将国家安危置于个人恩怨之上的博大胸襟,让廉颇既感动又汗颜,于是有负荆请罪之举。缺乏大局观的人,个人恩怨冲昏头脑,争一时短长,结局是两败俱伤,悲剧收场,正如《菜根谭》中所讲:延促由于一念,宽窄系之寸心;天地本宽,而鄙者自隘;烈士让千乘,贪夫争一文。
大胸怀者敢超越,欲除烦恼须无我,大胸怀必出自“大我”。无我,忘我,并不是说失去自我或失去本性,而是指忘掉以自我为中心的狭隘想法,把小我升华为大我。超越了一己之私的自我,就是与天地一体、万物同根的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情溢于海,大自然的生命与自身的生命浑然一体。超越了一己之私的自我,才能换位思考,知彼解己,善待他人,宽容恕道才得以实现。
大胸怀者得能人。胸怀宽广的人,能够尊重失败者,尊敬敌人,甚至可以容纳敌人的才华,对竞争的失败者怀有应有的敬意,有能力化解潜在的冲突或危机。袁绍进攻曹操时,令陈琳写了篇檄文。陈琳才思敏捷,斐然成章,在檄文中,不但把曹操臭骂一顿,而且骂到了曹操的父亲、祖父的头上,曹操气得全身冒火。不久,袁绍兵败,陈琳落到了曹操的手里,一般认为,曹操这下不杀陈琳就难解心头之恨。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仰慕陈琳的才华。不但没有杀他,反而抛弃前嫌,委以重任,这使陈琳很感动,后来为曹操出了不少好主意。
由此来说,胸怀是一种品质,胸怀也是一种境界,胸怀是一种智慧,胸怀也是一种文化,只有做一个胸襟博大的人,才能成就功业。
【1】文章开头引用俗语和雨果的名言,有何作用?
【2】从论证方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
博大的胸怀是一盏照亮心灵之路的灯,是化解人与人之间冰冻的温泉,是人与人沟通的桥梁。
【3】阐述第二段的论证思路。
【4】作者为什么说“只有做一个胸襟博大的人,才能成就功业”?请结合全文简要阐述。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找到自己的“燃”点
宋威
①“超燃”“燃爆了”“燃曲”“燃文”“燃创意”……不知不觉间,“燃”成为流行词。什么是“燃”?雄浑激越的音乐、紧张刺激的赛事、精彩纷呈的电影、振奋人心的演讲……某种意义上,令人热血沸腾、激情澎湃的事物,都可喻之为“燃”。
②人们欣赏“燃”、点赞“燃”,正因“燃”代表着一种昂扬向上的状态,洋溢着一种积极进取、充满阳光的精气神。有人说,一个人就是一种能源,人的一生就是燃烧,就是能量的充分释放。的确,相较于通过外在刺激获得短暂的亢奋或一时的热情,一个人只有点燃内心的火焰,才能让“燃”的状态恒久持续,进而迸发源源不断的力量。
③如果心不想走,脚就不会出发。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生活中,一些人曲解“平淡是福”,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一些人自诩“无欲无求”,不重过程、不问结果,在得过且过中沉沦;一些人自以为“聪明绝顶”,偷奸耍滑、华而不实,变得左右逢源、八面玲珑;一些人盲信“佛系人生”,凡事“意思意思”就行,失去了进取的意志。种种颓靡状态,皆因心态消极、意志消沉。“有理想的人,生活总是火热的”心中揣着一团火,锐气才不会散,脚步才不会停。
④实际上,人和万物一样,都有自己的“亮度”。即便是再平凡的个体,也有“燃”起来的可能。就像鲁迅先生所说:“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如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当代愚公”黄大发只是一名普通村支书,却立志“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历时36年,终于带领村民修成了一条绕三重大山、穿三道绝壁的万米水渠。“守岛英雄”王继才只是一名民兵哨所所长,却坚守开山岛32年,无论刺骨的寒风还是常年的孤独,都不曾让他退缩。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
⑤“燃状态”,也并不必然意味着鲜花和掌声。相反,还可能伴随着苦、累、痛,包含着责任、担当、付出。走不出“舒适区”,吃不了苦头,迈不过沟坎,一遇困难挫折便垂头丧气、满腹牢骚,这样的人,是难以葆有持久热情与动力的。不禁想起一部记录真实创业故事的电影《燃点》。影片中,创业者们向着自己的目标奋力进发,有的忙到抽不出时间见家人,有的每天睡眠时间少得可怜,有的事业坠入低谷……尽管满是痛苦、迷茫、徘徊,但他们都有着自己的“燃点”,有着为梦想不懈打拼的激情。一个人要想活成自己理想的样子,不正需要这样的奋斗姿态和价值追求吗?
⑥哲人有言,“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积极进取、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让自己“燃”起来吧。
(选自《人民日报》,2019年2月13日)
【1】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从“燃”成为流行词,引出什么是“燃”,第②段则提出了人们欣赏“燃”、点赞“燃”的原因。
B.第③段举出了生活中一些人颓靡的做法,是为了从反面告诉我们“状态能否‘燃’起来,取决于心灵的温度”,有理有据。
C.第④段主要运用举例和对比论证,论证了“状态的‘燃’与否,无关职位高低、权力大小。站稳自己的位置,扛起自身的责任,哪怕只是微光,也能烛照一方”的观点。
D.全文开头提出“燃”、分析“燃”流行的原因,主体部分写如何找到自己的“燃”点,最后发出号召,逻辑严谨。
【2】下列选项中,不适合作为本文论据的一项是( )
A.“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诫子书》)
B.“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
C.邓稼先心有祖国,为了祖国的强大,他从美国归来后甘守戈壁荒滩,隐姓埋名,至死不懈,默默地燃烧着自己,他为祖国的国防事业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被誉为“两弹元勋”。
D.武汉打工者中的一对普通夫妻,虽然他们还只是刚刚在疫情中得到治愈,但是他们夫妻二人不顾身体的虚弱,毅然来到武汉市江夏区人民医院爱心献血屋各自捐献了400毫升血浆。
【3】第⑥段划线句子“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的含义是什么?
11、阅读下面两个文本,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①中华民族拥有几千年的文明史和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留下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其中的形象和情节都蕴含着民族成员的情感、伦理、道德和理想“密码”,直到今天仍具有不可低估的文化价值。但如何使传统故事走进当代电影场域,吸引年轻受众呢?这需要对优秀传统文化故事进行创新演绎,使之更符合当下的时代主题和时代精神。
②传统故事要成为商业电影的剧情底本,存在明显瓶颈。这些故事对观众来说太过熟悉,如不改动直接用,往往缺乏新鲜感。近年来,有些改编自《西游记》经典段落的电影,比如《西游记之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西游记之大闹天宫》,就因主干情节过分拘泥于原著,无法满足观众期待而遭遇口碑滑铁卢。
③相比之下,国潮思维框架下的动画、奇幻电影,借助传统故事的底本聚焦当代观众,尤其是当代青年观众关心的时代命题,获得票房口碑双赢。《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依据的故事底本都是“哪吒闹海”。《哪吒之魔童降世》改写了哪吒与父亲之间的关系,将两代人之间的冲突转化为父为子的牺牲和子对父的理解,诠释当下年轻一代在叛逆外表下的秩序意识和传承意识;而《新神榜:哪吒重生》将现代社会矛盾注入“哪吒故事”,使哪吒从古典语境中走出来,成为敢于反抗资本家压迫,能解救劳苦大众的“青年革命者”,赋予作品一重 符合建党百年纪念语境的象征意义。
(摘编自《中国电影:“国潮”带热传统文化》,有删改)
【文本二】
①近年来,文化类电视节目广受观众喜爱。通过这些节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学术研究专业领域,进入广阔的公共视野并得以流行。每一次文化节目热,都带来一波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与普及。《百家讲坛》热播之后,人们再说三国;《中国诗词大会》热播之后,每当传统节日到来,人们彼此的问候中便多了一份诗人感时抚事的风雅;同样,看过《国家宝藏》与《典籍里的中国》之后,再去博物馆、图书馆,文物和古籍背后的历史与传承就鲜活生动起来,这传承本身就体现着文化的赓续。
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书斋的另一面,是不断走进大众生活。这里既包括生活美学,比如传统服饰、传统装扮的再度流行;包括工艺设计,比如故宫文创对传统工艺和美学的运用;还包括文艺创作,比如今年河南卫视春晚中受到赞誉的舞蹈《唐宫夜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内含的创新因子,正被有力激发和深入开掘。
(摘编自《用优秀传统文化点亮荧屏》,有删改)
【文本三】
①漠视传统文化的力量,是绝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的国家、一个受人尊重的国家。故此,弘扬传统文化迫在眉睫。
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推进传统文化创新。传统文化“老”,但不能“旧”;传统文化“古”,但不能“板”。无论是综艺“爱上”诗词,还是故宫文创产品成“爆款”,都是把准时代脉搏、洞悉社会变迁、创新表达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拥抱现代生活,做到现代化、年轻化表达,自然“圈粉”无数,润泽心灵。由此可见,想要弘扬传统文化,必须要以“新”为根本,只有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才能激活传统文化的“一池春水”。
③“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守护传统文化之精魂。推动传统文化活起来需要的是去粗取精,而非简单地照搬照抄甚至粗制滥造。现实中,有人罔顾事实戏说历史,将其变成一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或制作雷人的“穿越剧”,内容空洞、毫无营养。种种乱象,既非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更难以让其活起来。专家呼吁“我们绝不仅仅是传统文化的承袭者而已,我们更肩负着检讨、批判、创新文化的责任。”故此,传统文化是“根”,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才能“枝繁叶茂花满天”;才能提高国人素养,守护传统文化之精魂。
(摘编自《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有删改)
【1】下列对三个文本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文本一运用“总—分”的结构表明,若要使脍炙人口的传统故事走进当代电影领域,需要做好文化传承。
B.《哪吒之魔童降世》《新神榜:哪吒重生》依据“哪吒闹海”的故事底本,被赋予了不同的价值核心。
C.《百家讲坛》等文化类节目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迈出学术研究的专业领域,进入了广阔的公共视野。
D.守护传统文化之精魂与推进传统文化创新并不矛盾,即我们要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进行创新发展。
E.文本三针对守护传统文化精魂这一点,举现实中的正面事例,并引用专家的话语,论证了其重要性。
【2】文本一主要运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为文本二第①段补写一个事实论据。
【4】请你结合三个文本,简要概括在现代我们应该如何传承传统文化。
12、近年来,社会上涌现出各种各样的“最美”:最美教师、最美中学生、最美逆行者等等,真可谓美无处不在。亲爱的同学,在你心目中,“最美”的又是什么呢?
请以“ ,最美”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温馨提示:
①先补题,再审题、立意、选材。
②注意“布局谋篇”:材料先后有序、详略得当,开篇入题、承接过渡和首尾扣旨等。
③书写认真,卷面整洁;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