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项是( )
A.这款化妆品效果奇佳,可称得上妙手回春,让人年轻几岁。
B.农民伯伯望眼欲穿,盼望来年是个丰年。
C.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
D.你爹爹保家卫国、取义成仁,你该为他骄傲。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恪守(kè ) 娉婷(pīn) 摇曳(yè) 强聒不舍(guō)
B.朴刀(pō) 驳船(bó) 阔绰(chuò) 孜孜不倦(zī)
C.宽宥(yòu) 濡养(rú) 诓骗(kuāng) 矫揉造作(jiāo)
D.豢养(quán) 恣睢(suī) 嗔怒(chēn) 歇斯底里(xiē)
3、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的是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
B. 古人对自己的谦称有“愚、鄙、敝、子”等,称对方或对方亲属有“令、尊、贤、仁”等,对尊长者的称谓有“足下、先生、大人”等。
C.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中的“白”指酒杯,与“樽”“觥”意思一样。
D. “射者中”中的“射”指“射箭”,是古代“六艺”之一。
4、下列词语中,每对加点字的读音都相同的一项是( )
A.逞能/锃亮 归省/不省人事 B.喷薄/微薄 撩逗/眼花缭乱
C.解元/解数 爵士/味同嚼蜡 D.镌刻/隽永 连翘/翘首以待
5、
【甲】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
承宫,琅琊姑幕人,少孤①,年八岁,为人牧猪。乡里徐子盛明②《春秋》经,授诸生数百人。宫过其庐下,见诸生讲诵,好之,因忘其猪而听经。猪主怪其不还,寻之。见而欲笞③之。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樵薪执苦④,数十年间,遂通其经。
(节选自《承宫樵薪苦学》)
【注释】①少孤:少年丧父。②明:精通。③笞:用鞭、杖、竹板抽打。④樵薪执苦:砍柴,干苦活。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无从致书以观 致:______ (2)走送之 走:______
(3)授诸生数百人 授:______ (4)遂通其经 遂:______
【2】请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
(2)门下生共禁,乃止,因留宫门下。
【3】【甲】文中的宋濂和【乙】文中的承宫,最终都学有所成,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列小题。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本诗作者是____(人名)
【2】下列对本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运用比较,突出了泰山的神奇秀丽。
B.作者运用描写,写出了泰山的耸立险峻。
C.作者运用设问,表达了自己的好奇疑惑。
D.作者登临山顶,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
7、金秋十月,学校开展“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列题目。
(1)古代诗词中,“月”是常见的意象,下面与“月”有关的诗句中,哪一项写到了传统节日?( )
A.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B.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C.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D.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2)同学们搜集了一些唐代诗人在传统节日记事抒怀的作品,《九日齐山登高》是其中的一首,请你认真阅读,回答问题。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你注意到这首诗中描写的节日习俗了吗?请写出你学过的同样描写这个节日习俗的两句诗。
8、班级举办古诗词朗诵会,同学们对诗词进行了整理,请你完善相关内容。
胜景 | (1)槲叶落山路,______。 | 温庭筠《商山早行》 |
(2)______,燕儿舞,蝶儿忙。 | 秦观《行香子》 | |
愁事 | (3)______,将登太行雪满山。 | 李白《行路难》(其一) |
(4)爱上层楼,______。 | 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 |
真情 | (5)______,月是故乡明。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6)但愿人长久,______。 | 苏轼《水调歌头》 | |
哲思 | (7)奉献的人生最有价值:______,______。 | 李商隐《无题》 |
(8)新陈代谢是永恒的自然规律:______,______ |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
9、谈谈“工匠精神”
①我们一般把具有高超手艺的人称为匠人,并将这些人身上具有的严谨态度和专业精神称为匠人精神。
②从历史的发展角度来看,工匠主要依靠手工完成工作和劳动。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工匠逐渐被冷落,这主要是因为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化生产逐渐取代了手工作坊的生产。
③有些人认为工匠就是重复从事同一件工作的劳动,完全没有创造性,这其实是对工匠的误解。事实上,工匠在现代企业的生产流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生产活动中,设计图纸、设计标准都是要依赖工匠和经验丰富的熟练工人来完成的。因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企业要想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必然离不开技艺精湛的工匠。工匠从事的工作大都是重复的,好的工匠往往能从重复性的工作中发现问题,从而想出办法解决问题,不断改进生产技术,为企业创造更大的效益。
④在中国历史上出现了很多具有工匠精神的典范。比如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凭借自己的智慧和精湛技艺,不仅发明了木工工具、农业工具,还发明了仿生机械、工程器械等;东汉张衡发明了地动仪;三国时期,诸葛亮发明了木牛流马;北宋时期,沈括撰写出了百科全书式的《梦溪笔谈》;明朝时期,宋应星编著了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天工开物》由此可见,“技进乎道”,中国自古并不缺乏工匠精神。
⑤只是受“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影响,人们认为只有读圣贤书才能出人头地,而做工匠是不会有前途的。这种思想愈演愈烈,成为阻碍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的一块绊脚石。除了人们在观念上对工匠与工匠精神认识不足而产生偏见外,中国的国情也对工匠精神的传承产生深刻影响。从近代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外族入侵、内战纷争等历史现实造成传统企业遭到严重摧毁,所剩无几,更不用说继承工匠精神来经营企业了。
⑥有人总结出工匠精神的内涵,主要有精确、专注等。那么,到底什么是工匠精神的核心?是精进,精进,即有强大的抗挫力,从而不断推进自身在本职岗位和本专业领域内锐意进取,贡献价值,持续助力社会的发展。
【1】第④段中加点的“技进乎道”一词在文中最恰当的意思是( )
A.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后,道理就清楚明白了,便完美了。
B.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要沿着真理前行,就无法再进步了。
C.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进一步,便懂得了“道”,即做人方面的道理。
D.技术到了一定程度后,再进一步,便懂得了“道”,即万物变化的规律。
【2】下列【甲】【乙】两段文字,哪段最适合放在第⑥段中?为什么?
【甲】一次,美国实业家罗兰·布歇内尔边看电视边想:“光看太没意思了。把电视,收器作为实验对象,看它产生什么反应。”此后不久,他就发明了交互式的乒乓球电子游戏。
【乙】卢仁峰为了克服左手残疾带来的技术“短板”,把筷子当成焊条、把桌子当成练习试板,反复训练恢复技术能力,牵头完成 152项技术难题攻关,为实现强军目标贡献了智慧和力量。
10、阅读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0月11日,国宝《清明上河图》撤展的前一天,上千群众在故宫彻夜排队,次日凌晨四点,最后一位参观者才依依不舍地离去。此次故宫博物院建院90周年庆特展,不仅有十年一现的《清明上河图》,还有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五牛图》等国宝级展品。这些珍品承载着中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民族文化,让人感到无限的自豪。观展群众热情高涨,曾出现过早晨午门一开就有千人跑步冲向武英殿的情形,被网友戏称“故宫跑”。要知道现在去故宫看名画,至少需要排队6个小时,还有一些爱好者,反复排队,一厘米一厘米的看。有人认为,故宫跑的频繁出现是好事。在过去,人们都是为了衣食住行奔波。现在人们生活条件变好了,开始有文化生活的需求了。
【材料二】
长长的观展队伍,是国人消费转型升级的小小缩影。已不必再为柴米油盐烦恼的中国百姓,文化消费能力与消费意愿日益增长。依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超过3000美元时,文化消费会快速增长;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文化消费就会井喷。2008年我国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2014年已超过7000美元,文化消费正逢其时且势不可挡。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我们拥有五千年的文明,拥有世人羡慕的文化遗产,这是我们的幸运。而运用市场经济思维、现代科技手段,更好地传播这些文化遗产承载的内涵,既是我们作为文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是我们作为文化继承者的责任。
(摘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以下是记者对观众观展后的采访:
【1】对选文内容理解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建院90周年庆特展上展出的《五牛图》是现存最古老的纸本中国画。
B.依据国际经验,当人均GDP5000美元左右时,文化消费就会井喷。
C.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传播五千年的文明遗产,是文化消费者的幸运。
D.有些观展者表示,目前他们能近距离接触珍宝的机会太少了。
【2】根据材料三民众的观展感受,你认为如何才能更好地让博物馆“沉睡”的藏品“活”起来?请简要谈谈。
11、你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店
孙道荣
①刮了几阵风之后,雨说下就下了。他悠闲地坐在椅子上,看着门外。开店十几年来,这个时间段,本来就没什么生意,他已经习惯了一天中这段闲散的时光。
②忽然,一个人影匆匆忙忙地走到屋檐下,显然是躲雨的。那人往店里瞄了几眼,犹疑了一下,终于没有推门进来。雨借风势,斜扫,不长的屋檐,根本遮挡不住风雨。他站起来,走过去,拉开门,对那个人说:“别站在外面了,衣服都淋湿了,进来坐会儿吧。”躲雨的是个年轻人。他拿了一条毛巾,递给年轻人。年轻人感激地笑笑,接过毛巾,将脸擦干净,又擦了擦湿漉漉的头发。他注意到,年轻人的头发长而蓬乱,一看就是有段时间没有理发了。他问年轻人:“看样子是来找工作的吧?”年轻人点点头,茫然地看着外面的雨,告诉他:“我去年就毕业了,一直没找到固定的工作。听说这边工厂多,就过来试试看。已经来了两个多月了,再找不着工作,就只能先回老家了。”他安慰年轻人:“别急,总有希望的。”
③他又和年轻人闲聊了几句。外面的雨,一直在下。
④他上下打量了一下年轻人,忽然站起来,拿起架子上的理发布,对年轻人说:“坐着也是坐着,不如我帮你理个发吧?”年轻人一听,神色慌张地直摇头:“我只是进来躲躲雨的,不理发。如果我影响你生意的话,我可以站在外面屋檐下躲一会儿。”年轻人说着,就要站起来。他一把按住年轻人:“没关系,我不会强迫你理发的。反正我现在也是闲着。没有生意,帮你把头发简单地剪一剪,你会看起来精神一些,也许对你找工作有利。”年轻人脸红红地憋出一句话:“我也知道我的头发太凌乱了,可是,不瞒您说,我的身上只剩下几十元钱了,我真的没钱理发。”他笑了:“ 。”他善意地撒了一个谎。年轻人抬头看看他,摘下眼镜,狐疑地点点头。
⑤他将理发布罩在年轻人身上,拿起电推剪,开始帮年轻人剪头发。先将小伙子的头发轻轻地梳顺,对小伙子说:“我建议你将头发剪短一些,这样显得干练。”小伙子点点头。在嗡嗡的电推剪声中,小伙子长长的头发,纷纷落下。他一边修剪,一边和小伙子闲聊。不一会儿,就将小伙子的头发剪好了。他又帮小伙子将头发洗了一下,然后用电吹风吹干、定型。
⑥小伙子戴上眼镜,看见镜子里的自己,显得年轻、干练,多了很多精气神。小伙子笑着说:“师傅,你的手艺蛮不错的,不像是刚学出来的啊。”他笑笑。小伙子把手伸进外衣口袋,掏了半天,掏出一张五元钞票,递给他,嗫嚅着说:“不好意思,我只能付给你这么多,你别嫌弃。"他推开了小伙子的手,板着脸说:“我说过权当练习。怎么能收你的钱呢?”小伙子红了脸庞,又红了眼圈,慢慢收起了钱。
⑦外面的雨仍然在下。他给小伙子讲了一个故事。小街上有一家剃头老店。有一次,一个头发蓬乱面容肮脏的小男孩走进店里讨水喝。老师傅给他倒了一杯水,还给了他几块饼干。又饿又渴的小男孩吃得很香甜。吃完了饼干,喝好了水,小男孩准备离开。老师傅却一把拽住他,要给他剃头。小男孩说:“我没有钱。”老师傅说:“我知道你没有钱,可是,既然你走进了我这个剃头铺,你就不能蓬头垢面地走出去。”老师傅给小男孩剃了个好看的小平头。小男孩看着镜子里的自己,忽然恳求老师傅收他为徒。就这样,小男孩学成了一门手艺,再也不四处流浪以乞讨为生了。
⑧他没有讲那个小男孩是谁。小伙子也没有问,但是,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⑨雨终于慢慢小了,停了。小伙子向他告辞,并承诺如果找到工作,今后就都到他这里理发。他拍拍小伙子的肩膀,目送小伙子一脸精神地走出他的理发店,他笑着嘟囔了一句:“不管你是谁,你都不能头发蓬乱地走出我的理发店,这是一个理发匠的根本呢。”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7年第5期)
【1】阅读文段,用简洁的语言填写下面的表格。
情节 | 主要事件 | 年轻人的心理变化 |
开端 | 年轻人在屋檐下躲雨 | ① |
发展 | ② | 感激 |
高潮 | “他”为年轻人理发并讲述自己的经历 | ③ |
结尾 | ④ | 充满信心 |
【2】填写第④段横线上的内容,并在下文中找出与之相呼应的句子,将其中一句抄写在横线上。
横线上填写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与横线处相呼应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的环境描写很丰富,下列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文章开始的“刮了几阵风之后,雨说下就下了”刻画了当时恶劣天气的突然,为叙述店内无顾客和年轻人需要躲雨等情节做了铺垫。
B.“雨借风势,斜扫,不长的屋檐,根本遍挡不住风雨。”写出了风大、雨急。通过细节描写刻画“根本挡不住风雨”的情形,促使他叫年轻人进来,也迫使年轻人进店,推进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C.“外面的雨,一直在下”“外面的雨仍然在下”两处环境描写,为留住年轻人、推动了他为年轻人理发、讲故事等情节的发展,使故事更富有波澜。
D.“雨终于慢慢小了,停了”为小伙子内心的平静做铺垫,使故事情节合理收束,也为小伙子准备出去找工作、期盼回报店主做下准备。
【4】文段中“小伙子把手伸进外衣口袋,掏了半天,掏出一张五元钞票,递给他,嗫嚅着说:‘不好意思,我只能付给你这么多,你别嫌弃。’”一句和《我的叔叔于勒》一文中的“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都极其细腻的展现了人物的复杂心理,请结合两篇课文的内容作具体分析。
12、作文
请以“流淌在心中的歌”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提示:
(1)这歌可以是具体的,也可以是抽象的;可以是人,也可以是物,还可以是事。
(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3)字迹要工整,卷面要整洁。文章不要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