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铜川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面是初三某同学在朋友圈发表的个人感受,其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新冠疫情真是赫赫扬扬,已经延续了三年。它像一块巨石一样砸乱了我们原本平静的生活,又让我们感到无可奈何。但是,我们与其对它咬牙跺脚,不如学会自我调节。我们要秉持积极乐观的生活要诀,一起跨越山重水复,走向柳暗花明。

    A.赫赫扬扬

    B.无可奈何

    C.咬牙跺脚

    D.要诀

  • 2、文化文学常识有误的一项是(   )

    A. 《沁园春•雪》是一首词(体裁),作者是毛泽东,“沁园春”是词牌名,“雪”是标题。

    B. 《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作者是莫泊桑,法国(国籍)作家,主要作品有《九三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

    C. 《醉翁亭记》作者是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儒林外史》是我国清代一部长篇讽刺小说,主要描写封建社会后期知识分子及官绅的活动和精神面貌。作者吴敬梓,清代(朝代)小说家。

  • 3、下面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为应对“十一”假期的出行高峰,高速交警第一波警力凌晨4时就准时到岗。

    B.经济的迅速发展,加速培养出大量的高水平的技术人才、管理人才至关重要。

    C.随着农家乐的兴起和快速发展,长沙乡村旅游已逐渐上升到一个产业化阶段。

    D.为了确保节日舌尖上的安全,滨海新区相关职能部门加大了对上市蔬菜的检测。

  • 4、下列语段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时光呼啸,初中两年发生的一切似乎还历历在目,2019已如期而至。这一年你也许会因一路颠簸得不到回报而叹惋;也许你会因为各类问题接踵而至而不知所措。但无论怎样,请不要妄自菲薄,因为你的每一次前行,都将化在一起,相辅相成,成为最美丽的真谛。

    A.颠簸 B.叹惋 C.妄自菲薄 D.相辅相成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永明十一年)魏主①以平城②地寒,六月雨雪,风沙常起,将迁都洛阳。恐群臣不, 乃议大举伐齐③,欲以众。斋于明堂④左个,使太常卿王谌筮⑤之,遇“革”,帝曰:“汤、武革命⑥,应乎天而顺乎人。吉孰大焉!”群臣莫敢言。尚书任城王澄⑦曰:“陛下奕叶重光⑧,帝有中土。今出师以征未服,而得汤、武革命之象,未为全吉也。”帝厉声曰:“繇⑨云:大人虎变⑩,何言不吉?”澄曰:“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帝作色曰:“社稷我之社稷,任城欲沮众邪!”澄曰:“社稷虽为陛下之有,臣为社稷之臣,安可知危而不言!”帝久之解,曰:“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选自司马光《资治通鉴》,北京联合出版社,有删改)

    (注)①魏主: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宏。②平城:北魏都城。③齐:指南朝齐。④明堂:古代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⑤筮:用蓍草占卦。⑥汤、武革命:商汤讨伐夏,周武王讨伐商,都是改朝换代的征伐。这里代指革卦的卦辞。⑦任城王澄:指拓跋澄,孝文帝叔父,支持北魏迁都。⑧奕叶重光:指孝文帝继承北魏先世光辉的基业。奕叶,即奕世,累世。重光,比喻累世盛德,辉光相承。⑨繇:卜辞。⑩大人虎变,比喻居上位者行动变化莫测。

    1用/为下面这句话断句。(断一处)

    各言其志夫亦何伤

    2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

    ⑴恐群臣不_____⑵欲以_________   ⑶帝久之_________

    3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表述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永明十一年”中“永明”是南朝齐武帝的年号,“永明十一年”是一种用帝王年号来纪年的方法,“崇祯五年”用法与之相同。

    B.“陛下奕叶重光”中的“陛”指帝王的宫殿,“陛下”原来是指站在帝王宫殿下的侍者,后来“陛下”就成为臣子对帝王的尊称。

    C.“社稷我之社稷”中“社”指土神,“稷”指谷神,古代君主为祈求五谷丰登、国事太平都祭社稷,后来就用“社稷”代表国家。

    D.《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主编的编年体史书,与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记》均为中国史学不朽巨著,两人并称“史学两司马”。

    4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⑴陛下龙兴已久,何得今乃虎变!

    ⑵安可知危而不言!

    5结合选文内容分析王澄的形象特点。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在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中,“土地”象征着什么?凝聚着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2020中国节

    (1)今年的中秋节与国庆节被人们合称为“中国节”,请查找下面日历,观察两个节日的阳历日期,分析人们这样说的原因。

    2020年10月

    27

    28

    29

    30

    1

    2

    3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十六

    十七

    4

    5

    6

    7

    8

    9

    10

    十八

    十九

    二十

    廿一

    廿二

    廿三

    廿四

    11

    12

    13

    14

    15

    16

    17

    廿五

    廿六

    廿七

    廿八

    廿九

    三十

    9月初一

    18

    19

    20

    21

    22

    23

    24

    初二

    初三

    初四

    初五

    初六

    初七

    初八

    25

    26

    27

    28

    29

    30

    31

    重阳节

    初十

    十一

    十二

    十三

    十四

    十五

    (2)为了表达对祖国母亲的生日祝福,李军、陈茜茜、张毅、孙爱平四位同学,准备每人录制一首诗歌朗诵的短视频发到校园网上,请你根据几位同学的声音特点为他们合理分配诗篇,将各篇目对应的选项填入表格中。

    姓名

    性别

    声音特点

    选择篇目

    李军

    声音沙哑低沉

    陈茜茜

    声音清脆欢快

    张毅

    声音高亢有力

     

    孙爱平

    声音雄浑平稳

     

    A.《沁园春·雪》 B.《我爱这土地》  C.《乡愁》  D.《你是人间四月天》

    (3)中秋佳节,亲人团聚。今年,将由你代表你的父母向家中老人表达敬意,你将怎样说?请写出你的表达。(要求:①认识到老人的辛苦;表达感恩之意;③表达祝福之情;80字左右。)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1)                ,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3)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4)               ,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5)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6)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

    (7)晏殊的《浣溪沙》中将自然现象和人的感受巧妙结合起来,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的句子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老不死的贼

    ①孔子有个老相识叫原壤,有一次他叉开双腿坐着等孔子。孔子见他这么没礼仪,很是不高兴,用手杖敲着他的小腿说:“幼而不孙弟,长而无述焉,老而不死是为贼!”这句话的意思是:“小时候不孝悌,长大了无成就,老而不死,你这就是害人虫。”其中最为人们熟知的,便是最后一句。只是这样一句用来骂“老而无德”之人的话,时至今日,却常常成为“少而无德”之人的标配言辞。不少时候,老人步履蹒跚、言辞不清、反应缓慢,都有可能招至一声“老不死”的咒骂。

    ②孔子冤枉极了,明明一生都在强调礼,却莫名其妙成了这句无礼言语的始作俑者,更何况这句话本身是孔子在骂对方无礼。不过,孔老夫子并不孤独。唐代元稹悼念亡妻的组诗《遣悲怀》中,有一句“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原本的意思,是夫妻间终有生死一别,但共过贫贱的患难夫妻,在诀别时更感哀痛。这么情深痛绝的一句“贫贱夫妻百事哀”,现在却常被等同于“家里没钱烦恼多”。倘若泉下有灵,恐怕元情圣要找到孔圣人抱头痛哭吧。

    ③这些情形在我们生活中屡见不鲜。生活中的语言,通常为了表达的简洁牺牲了字面语意的清晰,而大众则不一定有相应的知识积累,理解和运用的偏差自然不可避免。我们固然知道“今天真热”不是“天真”这个词的正确用法,并引之为笑谈,但我们未必清楚“空穴来风”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宋玉的《风赋》,本义是“消息和传说不是完全没有根据”,和现在的意义恰好相反。生活中,我们往往“空穴来风”,乃至于“今天真热”而不自知。

    ④如果只有这一个原因,也不见得是坏事。世界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变成了路。像大家几乎全都误用“空穴来风”,而没多少人知道它的本义,如今权威词典便采纳了它的新义。反而,如果人人都在说话写作时按部就班、丁卯分明,那么汉语恐怕会逐渐凋零。因为最严格的规范意味着最稳定、最没有变化,也就意味着我们要借助十年、百年、千年前人们对语言的认知和创造,来涵盖无穷远的未来中,人们需要用语言表达的无限的可能性。

    ⑤很多人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约而同踩出路是一回事;没几个人走却硬是要开辟新路又是一回事。既不是语言字面含义的模糊带来了理解的偏差,也不是长久地被误用以至于约定俗成,不少人就是觉得说话和写作是自己的事,完全可以随心所欲。“活水清渠”不等同于“开闸泄洪”。语言一方面需要变化,另一方面必须稳定,这两者存在微妙的博弈关系。不变的语言当然是死语言,满足不了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需求,肆意变化的语言却更糟糕,它失去了语言的根本作用——沟通。不说那些哗众取宠的生造词句,哪怕是最热门的网络词汇、最新鲜的字母缩写、最前沿的科学名词,它们虽必不可少,但也绝不能泛滥。好比长期缓慢的演化让我们适应自然,短期大量的突变则是致命的疾病。

    ⑥值得一提的是,忽视传统文学底蕴造成的误用,毕竟还是越少越好。语言有工具性,但绝不仅仅是一个工具,特别是汉语这种有着几千年历史文化沉淀的语言,自有它的厚重。当我们为了表达的新鲜和方便,或者仅仅因为无知而抛弃了一分厚重,也就斩断了一根文化传承的链条。长期以往,“贫贱夫妻”便永远失去了那一份深情,“老不死的贼”便永远只能是无德之人口中的粗鄙之言,岂不痛哉?

    1文章①②段举例写出了怎样的社会现象?

    2文章第③段第一句话,“屡见不鲜”的原因有哪些?

    3请解释下面加点部分在文中的意思。

    (1)生活中我们往往“空穴来风”,乃至于“今天真热”而不自知。

    (2)“活水清渠”不等同于“开闸泄洪”。

    4阅读④~⑥段,说说语言有哪些作用?

  • 10、阅读下面的文本,完成下列小题。

    聚焦屠呦呦

    呦呦斯城捧诺奖

    12月10日,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音乐厅举行的2015年诺贝尔奖颁奖仪式上,中国科学家屠呦呦从瑞典国王卡尔十六世古斯塔夫手中领取诺贝尔医学奖。

    屠呦呦因开创性地从中草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获得今年的诺贝尔医学奖。这是中国科学家在中国本土进行的科学研究而首次获诺奖,是中国医学界迄今为止获得的最高奖项,也是中医药成果获得的最高奖项。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年12月11日 第01 版)

    屠呦呦对疟疾虫干了什么

    屠呦呦  中国女药学家,浙江宁波人,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人体第一站:肝细胞

    疟原虫游到蚊子的口器中,在蚊子叮人时进入人体。疟原虫顺着血液侵入肝脏,在肝细胞中,一只成虫能无性繁殖出数百个新个体。

    人体第二站:(血)红细胞

    疟原虫疯狂地自我繁衍,它们冲进人的血液细胞里,疟原虫在红细胞内靠吃人的血红蛋白维持生命。疟原虫吃完一个红细胞,就撑破细胞继续找下家,被人身体里的白细胞发现,白细胞开始抵抗疟原虫。于是人立刻浑身发热。白细胞不是万能的,总有几个疟原虫会钻到别的红细胞里,继续繁衍进化。疟原虫在吃血红蛋白后会排泄代谢物,等红细胞崩解,代谢产物全进入血液时,就会对人体的免疫系统产生很强的刺激作用。这时,疟疾发作,人就会忽冷忽热打摆子。

    当青蒿素被用于综合疗法时,它能够降低疟疾总死亡率20%,降低儿童疟疾死亡率30%。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屠呦呦诺奖发布会:我最关心青蒿素耐药性问题

    在6日举行的一场诺奖获得者新闻发布会上,屠呦呦对各国媒体说,她最关心的是疟疾可能对青蒿素产生耐药性这个问题。全球面临疟疾灵药失效的严峻危机,奎宁、氯喹等抗疟药已经引发了疟原虫的耐药性。她呼吁有关各方应更加关注并一道努力抗击疟疾。

    (新华国际客户端)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 2015年12月10日,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在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接受了2015年的诺贝尔医学奖。

    B. 夏天到野外活动必须做好防蚊工作,因为疟疾是靠蚊子传播的,被蚊子叮咬就会染上疟疾。

    C. 疟原虫首先进入人体肝脏,大量繁殖后进入人的血液细胞,破坏红细胞,最终摧毁人体的免疫系统。

    D. 在研究陷入困境时,中医古籍给予屠呦呦灵感和启发,避免高温是提取成功的关键。

    2下列哪组数据更能说明青蒿素对治疗疟疾所起的作用?为什么?

    甲 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全球约有40%的人口受疟疾威胁,每年有3.5亿至5亿人感染疟疾,超过100万人死亡。

    乙 当青蒿素被用于综合疗法时,它能够降低疟疾总死亡率20%,降低儿童疟疾死亡率30%。仅在非洲,这就意味着每年超过10万人因此得救。

    3屠呦呦在获奖致辞中说“我要万分感谢的,是一种生长在中国大地上的草本植物——青蒿”,请根据以上材料,说说她感谢青蒿的原因。

     

  • 11、

    谈《易水歌》

    林庚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

    荆轲以此得名,而短短的两句诗乃永垂于千古。在诗里表现雄壮的情绪之难,在于令人心悦诚服,而不在嚣张夸大;在能表现出那暂时的感情后面蕴藏着的更永久更普遍的情操,而不在那一时的冲动。大约悲壮之辞往往易于感情用事,而人在感情之下便难于辨别真伪,于是字里行间不但欺骗了别人,而且欺骗了自己。许多一时兴高采烈的作品,事后自己读起来也觉得索然无味,正是那表现欺骗了自己的缘故。《易水歌》以轻轻二句遂为千古绝唱,我们读到它时,何尝一定要有荆轲的身世。这正是艺术的普遍性,它超越了时间与空间而诉之于那永久的情操。

    萧萧二字诗中常见。古诗:白杨多悲风,萧萧愁杀人。”“风萧萧三字所以自然带起了一片高秋之意。古人说登山临水兮送将归,而这里说: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它们之间似乎是一个对照,又似乎是一个解释,我们不便说它究竟是什么,但我们却寻出了另外的一些诗句。这里我们首先记得那明月照积雪的辽阔。

    明月照积雪,清洁而寒冷,所谓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易水歌》点出了寒字,谢诗没有点出,但都因其寒而高,因其高而更多情致。杜诗说风急天高猿啸哀,猿啸为什么要哀,我们自然无可解释。然而我们不见那朔风劲且哀吗?朔风是北风,它自然要刚劲无比,但这个哀字却正是这诗的传神之处。那么壮士这一去又岂可还乎?一去正是写一个劲字,不复还岂不又是一个哀字?天下巧合之事必有一个道理,何况都是名句,何况又各不相关。各不相关而有一个更深的一致,这便是艺术的普遍性。我们每当秋原辽阔,寒水明净,独立在风声萧萧之中,即使我们并非壮士,也必有壮士的胸怀,所以这诗便离开了荆轲而存在。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枯桑知天风,海水知天寒,我们人与人之间的这一点相知,我们人与自然间的一点相得,这之间似乎可以说,又似乎不可以说,然而它却把我们的心灵带到了一个更辽阔的世界去。那广漠的原野乃是生命之所自来,我们在狭小的人生中早已把它忘记,在文艺上乃又认识了它,我们生命虽然短暂,在这里却有了永生的意味。

    专诸刺吴王,身死而功成,荆轲刺秦王,身死而事败。然而我们久已忘掉了专诸,而在赞美着荆轲。士固不可以成败论,而我们之更怀念荆轲,岂不正因为这短短的诗吗?诗人创造了诗,同时也创造了自己,它属于荆轲,也属于一切的人们。

    【注释 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出自谢灵运的《岁暮》。

    【1】小节中它虽是荆轲说出来的,却属于每一个人 指代什么?

     

    【2】本文是围绕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两句诗进行赏析的,其中重点赏析了哪几个词?

     

    【3】作者为什么说朔风劲且哀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具有艺术的普遍性?请说说你的理解。

     

    【4】结尾将身死功成的专诸与身死事败的荆轲进行对比,有何作用?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生就像一个大舞台,无论是学习、工作还是生活中,人们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有的人在舞台C位(C位:是“cnter”,中心位置的意思)上绽放自己的光彩。也有的人在舞台角落默默挥洒着汗水,如果是你,你希望做哪一个呢?

    这段话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或思考?请自选角度,写篇文章。

    要求:(1)可以写自己的经历、感受,可以讲述身边的故事,也可以发表议论论;(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题目自拟;(3)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姓名、校名、地名;(4)不得抄袭,字数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