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彰化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情境,表达最得体的一项是(     

    【情境】为了保证交通通畅,在哈尔滨市寒风料峭的街头,交警们伴随着清晨的第一缕阳光在执勤,黑龙江卫视节目组组织活动为勤苦的交警送去温暖。参加该活动的你,要代表中学生对交警叔叔说一些话,你会说

    A.“交警叔叔,你们真是太不容易了,风吹日晒的,我都为你们感到不值得,你们可以好好考虑下你们是否还要继续现在的工作。”

    B.“交警叔叔,我们都很喜欢你们的职业,希望你们一如既往,勇往直前。”

    C.“交警叔叔,我们都知道你们很辛苦,要是天气太冷你们就进屋休息休息再出来!”

    D.“交警叔叔,你们好,我是一名中学生代表,非常感谢你们在寒冬里为我们服务,让我们在这个寒冷的冬季感受到了温暖,你们辛苦了!”

  • 2、下列对于《艾青诗选》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表《我爱这土地》这首诗时第一次署名“艾青”,这是他的成名作。

    B.20世纪30年代,艾青的诗歌的主要意象是“土地”和“光明”。

    C.《艾青诗选》中的诗歌也是自由体诗的代表,表现出简洁明快的特点,呈现出散文化、口语化的风格,诗中含有大量的设问、呼告、对话、引语等,极大地增强了真切感和表现力。

    D.绘画出生的艾青,在他的诗歌创作中还明显地表现出“诗中有画”的特点,诗作具有鲜明的色调,清晰的线条,素描一般的简练、凝重。

  • 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是常见词牌名,创始于唐朝,调名源于汉朝窦宪倚势变相强夺沁水公主田园之典故。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分上下两阙,词的主旨句是“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B.《岳阳楼记》是北宋文学家范仲淹应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请,于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十五日为重修岳阳楼写的。

    C.清高宗(乾隆)诏定从《史记》到《明史》共二十四部编年体史书为正史,即《二十四史》。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二十四史非史也,二十四姓之家谱而已。”

    D.我国古代科举制中有。“连中三元”的说法,“三元”分别指乡试、会试、殿试的第一名,即“解元”“会元”“状元”,接连在乡试、会试、殿试中考第一名,称为“连中三元”。

  • 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青年人有梦想,就会做事有动力,前进有方向。

    ②梦想是催人奋进的号角,一个民族有梦想,就会精神不垮,旗帜不倒。

    ③中国未来的希望在亿万朝气蓬勃的中国青年身上,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最终要靠广大青年去实现。

    ④当青年人把个人的梦想融入到人民的梦想之中,融入到祖国和民族的发展之中时,青年梦就成为了国家梦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⑤所以,拥有理想远大、信念坚定的新一代,品德高尚、意志顽强的新一代,视野开拓、知识丰富的新一代,开拓进取、艰苦创业的新一代,实现中国梦就有了坚实基础和坚强保障。

    A.④①②③⑤

    B.②①④③⑤

    C.①②④⑤③

    D.②④①⑤③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复言以复;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节选自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乙)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节选自韩愈《师说》)

    [注释]①道:学问,道理。②庸:难道,哪里。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尝百里外

    (2)其欣悦

    (3)所以传道业解惑也

    (4)吾从而

    2下列对乙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B.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C.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D.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3翻译文中画横线的两个句子。

    (1)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2)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4关于从师学习,两文作者都有独到的见解,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分别说说两文作者“择师”的标准。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回答问题。

    江上

    董颖

    万顷沧江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娑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释)①董颖:北宋诗人,一生为生计常年奔走异乡。③摩挲:用手抚摸。③钓舟:指行舟。

    1本诗“镜天飞雪一双鸥”句运用了________的修辞手法。诗歌前两句写到了江、飞雪、鸥鸟意象,营造出________的意境。

    2“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校团委开展“高擎文明火炬,创建文明校园”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各位同学:

    文明城市,你我创建;和谐校园,共同呵护。文明是学生一种良好的素养,文明是学校一张靓丽的名片。借此机会,校团委特向全体同学发出如下倡议:

    一、热爱祖国,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勤奋学习,不颓废懈怠。

    二、语言文明,举止得体,讲究卫生,爱护公物,不乱涂乱画。

    三、升旗做操,队列整齐,动作标准,精神抖擞,不无故缺席。

    四、文体活动,热情参与,文明喝采,严守纪律,不扰乱秩序。

    同学们,务必马上行动起来,从小事做起,从身边事做起。养成文明习惯,树立文明形象,展现我校学生良好的精神风貌。

    倡议人:校团委

    2021年12月9日

    (1)文中有错别字的词语是“_____________”,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_____”。

    (2)文中划线句用语不得体,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处格式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为本次创建文明校园活动拟写一则宣传标语。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

    (2)何处望神州?   。(辛弃疾《南乡子》)

    (3)王维《使至塞上》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描绘了一幅边塞雄浑苍凉的奇丽画卷,由此常会使人联想到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一词中的两句:

    (4)亲贤臣,远小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亲小人,远贤臣,_____________________。

    (5)补充白居易的《观刈麦》。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选文,完成各题。

    父亲的道路

    王安忆

    ①从小就知道,父亲是一个话剧导演。然而,导究竟是什么,什么才是导演,却很不明白。记忆中最早看父亲导演的一个戏,名字叫做《海滨激战》。只记得是一个很热的夏天,剧场中冷气大开放,冻得人打哆嗦,妈妈便在我与姐姐裸着的胳膊和腿上盖上一些手帕御寒,然后的记忆,便是两声枪响,它响起得是那么突兀,毫无思想准备,于是,又是一阵大大的哆嗦。这便是这个戏给我留至今日的全部印象。以后当然还看过不少戏,有些是父亲执导,却依然不懂得导演是什么,什么才是导演。后来,我依然喜欢话剧,也依然不明白什么是导演。因此,对于父亲的事业,我可说是很少了解。

    ②我的父亲出生在很远的地方,那地方在很长的时间里,一直与我们失了联系,再加上他那一副很不知人事世故的样子,便像是从天上掉下来似的,真正是一派天然。再没有比父亲更不会做人的人了·他甚至连一些最常用的寒暄絮语都没有掌握,有他不喜欢的、不识趣的客人来访,他竟会在人刚转身跨出门槛时,就朝人背后扔去一只玻璃杯。他极保护自己个人的生活,他是愿意怎么生活就怎么生活,毫不顾及别人会说什么。别人对他留有什么印象,是他从不关心的。他是只须自己就能证明得了自己,只须自己这一个证明的。可说是十分的自信。比起世上太多的终年终月为别人的观瞻营造一个自己的生活,是要轻松,却也多了一种别样的艰难。

    ③后来,父亲和他的兄弟姐妹又有了联系,姑母与叔叔每年一次地来看望我们全家,见面时很激动,分手时,则有种松了一口气的感觉。父亲和他们在一起总有一种寂寞的感觉,这一种寂寞甚至要胜过那一种委屈。有一次,当他们走之后,他对妈妈说过这样一段话,意思是,在他们面前,他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怀疑。他这一生,只有两桩事业,一是革命,一是艺术,而在他们笃守的钱的面前,这两桩事业都失了位置,这也是他至今不愿回出生地看看的最大原因。他是宁在此地委屈,也不愿去彼地寂窦的。而由此看来,他的那一种自信的人生态度,那一种我行我素的生活原则,便又只能在这一片与他不适宜的土地上才可确立了。他只有在这一片不适宜的土地上,方可建立他的人生,因这方土地,是他种植他革命与艺术这两桩事业的土地,无论与他是多不协调,却也分离不开了。因而,他所有的遭遇便是他的宿命了,也是我们的宿命了。

    而奇怪的是,像他这样不会做人的人,却有着惊人的人缘。1978年那一个奇热的上海的暑天,他的胆囊炎大发作,除却手术别无他路。妈妈自己是冠心病高血压,弟弟还小,姐姐在外地,只有我和未婚夫两人可照料病人。于是,人艺的男演员们便自发排了班次,两小时一班地轮流看护。这是极罕见的一支看护队伍,令我们久久难以忘怀。我能看出人们真诚地爱他。因他对人的爱也是真心流露。他不会勉强自己去爱什么,可是如他要爱,却也无法勉强他不爱。我们虽不知道他对演员们是如何,可从演员们对他,却可看出他的对待。俗话常说人心换人心。也因他对人不加矫饰,人对他也同样的不加矫饰,不以虚礼往来。我们经常听到演员们以他的素材演编的长篇喜剧,比如,喝了药水之后,发现瓶上所书:服前摇晃,于是便拼命地晃肚子等等,诸如此类,刻划了一个糊里糊涂的父亲。因他对人率真,人对他也率真;因他对人不拘格局,人对他则也不拘格局。他活得轻松,人们与他也处得轻松。即便在他不很得意的时候,他的身边也没缺少过朋友。他没有努力地去做人,反倒少了虚晃的手势,使他更明白于人,更明白于世。与人与世之间,因少了虚晃手势所筑的障碍,倒反更容易加入与介入。因此,他似是在人外,却颇得人缘;似是在世外,则又很积极。只是多了一种超然以应付人事与世事的变故。所以,他倒也活得比谁都自在。

    ⑤当然,他如此自在地做人,尚需条件。至少,在他朝人身后扔去一只玻璃杯子后,要有人为他打扫现场。他一如不食人间烟火,皆也因为,尚有人为他操心此类俗事,家庭便是他坚强的后盾了。在这一个纷繁的世界里,他的纯净的哲学要建立并实践,必得有人为他开辟一个清静的场所。他在我们这一个家庭的安全的庇护下,可以极尽逍遥自在。因此,父亲又是很幸运的。他不会玩一切斗智的游戏,腹中是没有一点点春秋三国,只迷住一本与世无争的书。他最大的娱乐,也是最大的功课,便是读书。书也为他开辟了另一个清静的世界,在那里,他最是自由而幸福,他的智慧可运用得点滴不漏。

    ⑥因了以上的这一切,他在离休以后的日子里,便不像许多老人那样,觉得失了依傍而恍恍然,怅怅然,他依然如故,生活得充实而有兴味。他走的是一条由出世而入世,由不做人而做人的道路,所以,他总能自在而逍遥。

    ⑦这便是我眼睛里的父亲。

    【1】阅读选文后,有同学认为,第①段与文章主题没有太大关系,应该删去。你是否赞同这种说法,为什么?

    【2】列举出父亲“惊人的人缘”的三种具体表现。

    【3】结合选文,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生活“轻松”却又“艰难”。

    【4】选文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有什么作用?

    而奇怪的是,像他这样不会做人的人,却有着惊人的人缘。

    【5】选文中所展现的父亲形象与链接材料中的父亲形象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链接材料】我北来后,他写了一封信给我,信中说道:我身体平安,唯膀子疼痛厉害,举箸投笔,诸多不便,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我读到此处,在晶莹的泪光中,又看见那肥大的、青布棉袍黑布马褂的背影。唉!我不知何时再能与他相见!

  • 10、阅读《稻谷来到了春天》,完成下面小题

    稻谷来到了春天

    帕蒂古丽

    ①那一年,稻谷还在地里,大雪就像盗贼一样从南山那边扑过来,抢夺了村庄收割的喜悦。爹爹悔得直跳:“嗨,就在地里多放了一夜,谁知道雪这个贼娃子,会趁村庄睡着的时候,把一地壮壮实实的稻谷全给埋起来了。现在镰刀磨得再利,又有啥用?”

    ②“辛苦了一年的收成,总不能就这样送给雪贼,就是一点一点挖,一捧一捧捧,也要把它收回来。不然,娃娃们挨饿不说,明年的稻种子都有麻烦。”妈妈低头看着隆起的肚子说。

    ③这天,村里的大人孩子全都出动了,扛着铁锹、木锨,推着手推车,带着簸箕、筛子,到雪地里刨稻谷。

    ④雪一尺多厚,要一锹一锹把雪铲成堆,再运到稻地外面去。等手推车推出去的雪在稻地四周围起冰雪长城,脚下的稻谷才从雪缝中戳出了一根根尖细的稻芒。就这样,大雪从人们手里抢夺去的宝藏,又被人们抢夺了回来,尽管只抢夺了一部分,至少人们没有完全输给这场大雪。

    ⑤我们把本来躺在冰床上的稻谷,搬回了家里。

    ⑥妈妈挺着大肚子,抱了一大捆干树枝在炕洞里点燃了火。爹爹掀开了大炕上所有的苇席和毡子,把六麻袋夹带着冰雪的稻谷全都倒在了大炕上,用木锨摊平。

    ⑦爹爹把苇席、毡子、褥子,一层层铺在摊开的稻谷和冰雪上,妈妈抱来的干树枝已经堆满了半间屋子。爹爹说:“孩子们,你们拉开被窝,就睡在稻谷上。我和你妈一起把炕烧热。”晚上,睡在炕上,一股凉气从身子底下直往上拔。

    ⑧“下面火炕烤,上面身子焐,稻谷干得快一点。”爹爹在被窝里说这句话时,牙齿都打着战。

    ⑨我们在稻谷上睡了一个冬天。我们每天晚上早早就躺在火炕上,用身子去暖那些稻谷。

    ⑩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侯,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

    大炕上又多了一个娃娃,家里顿时热闹了很多。我家的门上还挂了一根透着喜气的红布条。爹爹妈妈的脸也像五九过后的天气,渐渐暖和了起来。

    “一九二九不是九,三九四九冻死狗,五九娃娃拍手……”村里女孩穿了鲜艳的衣服,扎了漂亮的麻花辫,一边唱一边跳橡皮筋,春天的气息就从她们的童谣、花衣服和头顶的蝴蝶花,弥漫到整个大梁坡。

    大梁坡的春天,最先是沿着出去觅食的羊踩出的雪坑走进来的。深深浅浅的羊蹄坑在春风里一行一行变得水汪汪的,厚厚的积雪覆盖的大地从那一个个小坑里重见天日,小小的羊蹄坑从村庄四周越走越远,向着村庄外更远的地方散开去。

    【甲】冰冻了一个漫漫长冬的大地,就像是从羊蹄坑里解开了一粒粒黑色的纽扣,慢慢脱去了捂了一冬的白羊皮袄,一点一点露出了春色。

    眼见着路边的杨树返青,河沿的柳树吐出苍绿的芽苞,结冰的渠沟在睛天里变得水汪汪的,春天的味道慢慢地从冰融雪消的田野上升腾起来,

    【乙】清早,布谷的鸣叫从河坝那边飞过来,“布谷、布谷”的声音在窗户上、屋檐上飞来撞去。这声音撞到谁家,谁家就像得着了神谕似的,打开仓房,开始清理农具和闲放了一冬的马车和驴车。

    爹爹修整好拉犁铧的绳索,把它套在老牛身上,起早贪黑到稻谷地里犁了三天地,他说,这片地去年吃下了那许多粮食,肥得流油,今年根本不用上肥料了。

    我们把稻谷从大炕上扫起来,堆到场院里,爹爹给马套上了石碾子。马拉着石碾子在场院里撒了大半天的欢,那些连着稻秸秆的稻谷,舒服地躺在碾子下面打滚。我们在被爹爹的铁叉叉到了一边的干净的稻秸秆上打滚,就像在铺了新褥子的大炕上打滚。

    我们把妈妈扬好了的稻谷,用木锨和簸箕铲进大麻袋里,抬到了车上。爹把驴车赶上了高高的大梁坡,我和弟弟妹妹坐在摞得高高的麻袋上,村庄一下子变得很矮很矮。我们被装满稻种的大麻袋托在半空中,天上软绵绵的云、地上暖洋洋的风,向着我们扑过来。

    从坡顶远远地看过去,雪埋掉过的那片稻地,被犁铧翻了个透,油黑油黑的泥土上,拢着淡白的水雾,日头照在雾气上,返出一道道、一圈圈紫蓝色的光晕,像虹一样。弟弟和妹妹跳下高高的麻袋垛子,在翻得松软的泥土上奔跑。爹爹停好了驴车,卸下稻种,坐在新打的田埂上,卷上根烟点着,美美地吸了一口,眯着眼睛看弟妹们在稻地里撒欢。

    我问爹爹:“这么大一片稻田,这几麻袋稻种不够播咋办?”

    爹爹捋了一把密密匝匝的胡茬子,对着稻地盘算:“就是种子播稀点,也得把这块地全都撒上种子。今年雪水足,这地里,播上一颗种子,就能活一棵苗子,说不定去年埋在地里的稻谷也能发芽。再等些日子,这稻地里就长满绿绿的稻秧了。”

    【丙】爹爹说这话的时候,我看见他湿汪汪的眼睛就像是两大块水田,成片成片的绿色稻苗浸在他的眼波里,一下子盖满了整个大梁坡,连大梁坡上刮过的呼啦啦的风,都被爹爹眼睛里的光染绿了……

    (选自(天涯》2012年第2期,有删改)

    【1】下面是关于文中事件发展脉络的梳理,请根据提示将它补充完整,每处不超过5个字。

    _____________→②村民刨稻谷→③__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_

    【2】在文中画线的【甲】【乙】【丙】三个句子中任选一句作简要赏析。

    【3】文中“冬天终于到了尾巴根上的时候,又一个弟弟降生在铺满稻谷的大炕上”这一句,与朱自清《春》中“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有异曲同工之妙,请谈谈你的理解。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在“无纸时代”,读纸质书

    祝勇

    ①现在,读纸质书的人少了,手机阅读者却在增加。对此,写书的人感受最深,因为书的发行数早已不复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壮观。对于一位写作者呕心沥血的文字,人们已经无暇顾及,这将写作者推向前所未有的尴尬位置,高纯度的文本也日益变成写作者的“独语”。

    ②书这个词,原本是指一本具体的书,就是《尚书》——中国第一部历史文献集,后来意义变宽,指所有的著作。生活要人们去挣扎、奋斗,因此,一部手机,就是一个高浓缩的书房,在见缝插针的地铁里读一读手机上的文字,也不失为一种温暖的抚慰。现在手机上的书算不算书,我不知道。假若让我决断,我认为手机上的书不叫书,只有纸质书才是书。我认同手机阅读的便捷,同时担忧手机阅读的轻浅化和碎片化。我相信载体的变迁,必定带来内容的变化。当年我们古老的文字在甲骨、青铜、竹简、布帛、纸页上不断转移,与之伴随的必定是语言和内容的变化。比如青铜器上的文字必然是精简的,所记内容也一定是国家大事,所谓“祀”与“戎”,也就是祭祀和战争。当文字转移到纸页上,化作诗词、书札、文章,书写才自由自在,才成为一种均等的权利,抒情、议论也才成为可能,并蔓延出灿烂的文学史,有了我们浩大、辉煌的纸上文明,像王羲之《兰亭序》、李白《上阳台帖》、苏轼《寒食帖》,还有9亿字的《四库全书》。

    ③当书从纸页转移到电子屏幕上,改变的绝不仅仅是外壳,而是思维方式和传播方式。网络呼唤点击量,因此造就了“标题党”,而一些沉静的、意蕴深藏的文字,显然是不适合手机阅读的。手机的书库中当然也可以下载各类经典,但有谁会在手机上读黑格尔、韦伯、陈寅恪、钱锺书?

    ④有人说,纸的时代已然过去,就像甲骨时代、青铜时代终将过去一样。但我仍顽固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⑤文字需要阅读,文化则需要抚摸、感受、相融。我们的文字,从来都是文化的一部分。因此,我们碰触到的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显示屏,更应该是温润的纸页——那是我们的文化,古代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纸从自然中来,带着生命的气息,牵动着汉字的呼吸筋脉,与我们的生命血乳交融。

    ⑥“中国最美的书”“世界最美的书”,都依托纸而存在。书的艺术,实际就是纸的艺术。抽去一张纸,美就会被抽空,文化也会被肢解。

    ⑦当然,我们还没有到悲观的时候。我们看到,书店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在增加,在各大城市不断进驻黄金地段。像诚品、言几又、方所、西西弗这些品位高尚的书店也不断刷新着我们对书店的老印象,让阅读和选购变得更加轻松、时尚和舒适,在书店里翻书的,绝大多数是年轻人。最近为拙著《故宫的隐秘角落》与读者面对面交流,我惊讶地发现,来听我回溯历史、讲述故宫的,居然多是年轻读者——在电子时代长大的一代,对阅读,尤其是纸质书的阅读,竟然有着天然的好感。

    ⑧读纸质书,才算得上真正意义上的阅读。因为这样的阅读,让我们的思想沉静、深入,体验文明的纯美与辉煌。这样的阅读是可贵的,哪怕只有短短几分钟。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7年4月21日)

    1请简要概括本文的论述层次。

    2在作者看来,手机阅读有什么优点和缺点?

    3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的“均等”一词?

    4第③段中的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作者为什么坚定地认为“纸质书的时代不会消亡”?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ㅤㅤ我们都有属于自己的能力/一切都掌握在你手里/如果你相信/一切都会改变/那么你就不在梦境里/因为我们都有超能力/超能力/超能力/我们都有超能力/都掌握在你手里

    选自邓紫棋歌曲《超能力》

    请发挥想象,以“我的超凡能力”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提示与要求]

    (1)自选文体(诗歌除外);

    (2)文中不要出现透露你个人身份的信息;

    (3)抄袭是不良行为,请不要照搬别人的文章。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