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天水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组是( )。

    当我再次回首每日经过的梅园,我突然明白了,     ,赢得这世界对你的品读,诗意悠长。

    ①惟其如此,纵然看似其貌不扬,你也会在努力过后

    ②你的美需要你向上,向上

    ③你的美需要你自己锤炼“有暗香盈袖”的芬芳

    ④让镜头能以高高的蓝天为你衬托

    ⑤哪怕你真的是一株被誉为花中君子的梅花呢

    A.⑤③②④① B.①④③②⑤ C.⑤②③④① D.④③②①⑤

  • 2、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 范进——《儒林外史》——吴敬梓

    B. 闰土——《朝花夕拾》——鲁迅

    C. 陈涉——《史记•陈涉世家》——司马迁

    D. 于勒——《羊脂球》——莫泊桑

  • 3、下面对《傅雷家书》的有关内容以及作者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傅雷是我国著名翻译家,他致力于法国文学的译介工作,翻译了巴尔扎克《人间喜剧》中的大部分作品。

    B.《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孩子的家信汇编而成的,是充满父爱的教子名篇。

    C.《傅雷家书》凝聚着作者对祖国、对儿子深厚的爱。

    D.傅雷在艺术方面也有很深的造诣,但家书中对美术、音乐作品、表现技巧、艺术修养等谈得不多。

  •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尊君在否?(《陈太丘与友期行》)                    尊君:对自己父亲的尊称

    B.五而方得一见。(罗贯中《三顾茅庐》)          反:同“返”

    C.是亦不可以乎?(《鱼我所欲也》)                 已:停止

    D.腰白玉之环。(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腰:在腰间佩戴,动词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文,完成后面小题

    合江亭记

    吕大防

    沱江自岷而,张若、李冰之守蜀,始作堋以揵水,而沟以导之,大溉蜀郡、广汉之田,而蜀已富饶。今成都二水,皆江沱支流,来自西北而汇于府之东南,乃所谓二江双流者也。沱旧循南隍,与江并流以东。

    唐人高骈始凿新渠,缭出府城之北,然犹合于旧渚。渚者,合江故亭。唐人宴饯之地,名士题诗往往在焉。久茀不治,余始命葺之,以为船官治事之所。俯而观水,沧波修阔,渺然数里之远,东山翠麓,与烟林篁竹列于其前。鸣濑抑扬,鸥鸟上下。商舟渔艇,错落游衍。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既而主吏请记其事,余以为蜀田仰成官渎,不为塘埭以居水,故陂湖潢漾之比他方为少。倘能悉知储水之利,则蒲鱼菱芡之饶,固不减于蹲鸱之助。古之人多因事以为饰,俾其得地之利,又从而有观游之乐,岂不美哉?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注释)①揵:遏制、堵塞。②渎:沟渠。③埭:堵水的土堤。④陂、潢:积水的池塘。⑤蹲鸱:植物名,俗称芋头。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沱江自岷而(离开)

    B. 沟以导之(使……宽阔)

    C. 与烟林篁竹列于其前(耸立)

    D. 故陂湖潢漾之比他方为少(美景)

    2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春朝秋夕置酒其上,亦一府之佳观也。

    (2)兹或可书以视后,盖因合江而发之。

    3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什么?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歌,完成小题。

    夜雪

    白居易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注):这首五言绝句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因上书论宰相遇刺一事被贬江州,任江州司马。

    1“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夜深”了,诗人是从哪些方面感知到“雪重”的?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3从“时闻折竹声”中,你读出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初三(1)班开展“古诗文中寻古迹”活动,小明选择从《岳阳楼记》入手,请你协助他完成以下综合性学习任务。

    (1)任务一:下图是湖南岳阳的城市标志,请你简明地写出该标志的构图要素和设计意图

    (2)任务二:阅读下则消息,概括其主要内容(20字以内)

    本报讯(记者   刘朝阳)记者近日从岳阳楼文物保护中心获悉,从3月22日至6月18日,全国重点文物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的主楼、三醉亭和仙梅亭实施油饰保养维护。施工期间,景区将开辟专用通道保障主楼正常开放。

    据介绍,1700会年来,岳阳楼进行了多次修络。在1880年最后一次修成后,新中国成立前,岳阳楼楼身已经破旧不堪。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拨款对岳阳楼进行了维修,还修建了怀甫亭、碑廊,重建了三醉亭和仙梅亭等古迹。

    193年,国务院拨专款对岳阳楼进行了为期一年半的以“整旧如旧”为宗旨的落架大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这是自清光绪六年以来最大的一次修缮。1984年5月1日,岳阳楼大体竣工并对外开放。2003年3月至4月、2009年6月,岳阳楼主楼两次进行了周期性保养维护。

    (选自《岳阳日报》2021年03月23日,有修改)

    (3)任务三:奶奶看到小明在搜集有关岳阳楼的资料,摇摇头评论:“那楼那么旧了不能住不能做商场,修它干啥?”请你以小明的口吻向奶奶说明修缮岳阳楼的意义。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经典诗文默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__,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2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_____________________ 《蒹葭》

    3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4______________,志在千里。曹操《龟虽寿》

    5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6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渔歌互答,此乐何极!范仲淹《岳阳楼记》

    7___________________,月如钩。李煜《相见欢》

    8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________________。鲁迅《故乡》

    9___________________,是石缝间漏下的滴泉。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10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_,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余光中《乡愁》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人生的掌声

    林清玄

    ①对太阳雨的第一印象是这样子的。

    ②幼年随母亲到芋田里采芋梗,母亲用半月形的小刀把芋梗采下,我蹲在一旁看着,想起芋梗油焖豆瓣酱的美味。

    ③突然,被一阵巨大震耳的雷声所惊动,那雷声来自远方的山上。

    ④我站起来,望向雷声的来处,发现天空那头的乌云好似听到了召集令,同时向山头的顶端飞驰去集合,密密层层地叠成一堆。雷声继续响着,仿佛战鼓频催,一阵急过一阵,忽然,有人喊了一声:“冲呀!”

    ⑤乌云里哗哗洒下一阵大雨,雨势极大,大到数公里之外就听见噼啪之声,撒豆成兵一样。我站在田里被这阵雨的气势慑住了,看着远处的雨幕发呆,因为如此巨大的雷声,如此迅速集结的乌云,如此不可思议的澎湃之雨,是我第一次看见。最奇异的是,雨虽是那样大,离我和母亲的位置不远,而我们站的地方阳光依旧,母亲也没有要跑的意思。

    ⑥“妈妈,雨快到了,下很大呢!”

    ⑦“是太阳雨,不要紧,不一定会下到这里。”

    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雨就到了,有如机枪掠空,哗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经湿透,那雨滴的巨大也超乎我的想象,炸开来几乎有一个手掌,打在身上,微微发疼。

    ⑨雨淹过我们,继续向前冲去。奇异的是,我们站的地方仍然阳光普照,使落下的雨丝恍如金线,一条一条编织成金黄色的大地,溅起来的水滴像是碎金屑,真是美极了。

    ⑩母亲还是没有要躲雨的意思,事实上空旷的田野也无处可躲,她继续把未采收过的芋梗采收完毕。我们工作快完的时候,雨就停了,我随着母亲沿田埂走回家,看到充沛的水在圳沟里奔流,可见这雨虽短暂,却是多么巨大。

    太阳依然照着,好像无视于刚刚的一场雨,我感觉自己身上的雨水向上快速地蒸发,田地上也像冒着腾腾的白气。觉得空气里有一股甜甜的热,土地上则充满着生机。“这雨是很肥的,对我们的土地是最好的东西,我们做田人,偶尔淋几次雨,以后风呀雨呀,就不会轻易让我们感冒。”

    回到家,我身上的衣服都干了,在家院前我仰头看着刚刚下过太阳雨的田野远处,看到一条圆弧形的彩虹,晶亮地横过天际,天空中干净清朗,没有一丝杂质。

    大风大雨在某些时刻给我们一种无尽的启发,对自然有一种敬畏之情。

    我时常忆起那骤下骤停,一边下大雨一边出太阳的“太阳雨”。“太阳雨”是人生的一个谜题,使我难以明白,问了母亲,她三言两语就解开这个谜题,她说:“任何事物都有界限,山再高,总有一个顶点;河流再长,总能找到它的起源;人再长寿,也不可能永远活着;雨也是这样,不可能遍天下都下着雨,也不可能永远下着……”

    在过程里固然变化万千,结局也总是不可预测的,我们可能同时接受着雨的打击和阳光的温暖,我们也可能同时接受阳光无情的曝晒与雨水有情的润泽,山水介于有情与无情之间,能适性地、勇敢地举起脚步,我们就不会因自然轻易得感冒。

    “一点浩然气,千里快哉风!”心里存有浩然之气的人,千里的风都不亦快哉,为他飞舞,为他鼓掌!这样想来,生命的大风大雨,不都是我们的掌声吗?

    【1】概括太阳雨在雨前、雨中、雨后各有怎样的特点?

    【2】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母亲的话说完才一瞬间,雨就到了,有如机枪掠空,昨啦一声从我们头顶掠过,就在扫过的那一刹那,我的全身已经湿透,那雨滴的巨大也超乎我的想象”进行评析。

    【3】文中的妈妈着墨不多却形象鲜明,请你结合相关内容分析妈妈的形象。

    【4】一场太阳雨引发了作者的诸多感悟,其中哪一点引起了你的共鸣?请谈谈你的收获。

  • 10、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寒门多出贤

    ①最近,有位中国学子登上哈佛大学演讲台,从自己中学时代被毒蜘蛛咬伤的“农村故事”,推及“改变科技知识分布不均”这一主题,他的英文演讲视频在网络上热播,由此而成为“网红”。他出生在一个小村落里,父母均为农民,这更引起了人们关注。我以为,这倒是一件寻常人家的正常事,它告诉人们一个寻常道理:寒门多出贤。

    ②千百年来,在古老的中国,不乏这样的故事。两千多年前,孔子的三千弟子中,“贤人”有七十二人。这些人中,出身寒门的不在少数。比如,被孔子称为“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的颜回,不仅位居七十二贤之首,而且被后世尊奉为“复圣”;被庄子言为“三日不举火,十年不制衣”的曾参,由于缺食,浑身浮肿,由于劳动,双手老茧,且面带病色,却被后世尊奉为“宗圣”。即便是孔子,也正如他后来所坦言:“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由于“多能鄙事”,甚至还有点“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意味。

    ③为什么会有这么多故事呢?俗语言:“不经冬寒,不知春暖。”正因为出身“寒门”,所以更知“寒”的辛酸,也更向往“暖”的开心。古语云:“同病相怜,同忧相救。”正因为自己被“寒”过,因而一旦有条件,也更愿意伸出温暖之手,拉身处“寒门”的人脱“寒”。而这,正是“贤”之思、“贤”之举。

    ④寒门多出贤,并非说,只要是出身“寒门”,就可自然而然地为“贤”了。贤,不仅要有“德”:能替别人着想,勇为天下谋利;而且要有“才”:有本事,能成事。这,就离不开学习。有言道:人不吃饭,饥;人不学习,愚。生活就是这样,惟有好学,才近智,惟有知学,才给力。只有努力用知识武装自己,不断增进自己的道德修为,才能离“贤”更近一步。

    ⑤寒门多出贤,意味着多付出。“不吃苦中苦,难得甜上甜”。习近平总书记在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勉励同学们要在勤学、修德、明辨、笃实上下功夫,下得苦功夫、求得真学问,加强道德修养、注重道德实践,善于明辨是非、善于决断选择,扎扎实实干事、踏踏实实做人,立志报效祖国、服务人民,于实处用力,从知行合一上下功夫。成功、成名,永远不是用巧嘴吹出来的,而是用心血写出来的。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更过人的求知欲、更开阔的思维、更远大的志向,无论出身多么艰苦,都将成就一番不凡的事业。

    (有删改)

    1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中心论点:寒门多出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身“寒门”,意味着多付出。

    2下面这句话,是从原文抽取出来的,应放在哪一个自然段的末尾,为什么?

    遥想当年,孔子正因为“贱”而从事各种“鄙事”,所以孔子在日后思考社会问题时,更能体会到劳动民众从事“鄙事”的艰辛与重要,更能考虑到劳动民众身处“贱”位的状况与情感,从而自心底发出了“为政以德”“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千年至论。

    3第②段中,划线处的两个例子,年代相隔不远,可否删去一个?请结合文意简要分析。

  • 11、阅读《远尘淡墨调烟雨》,完成题。

    远尘淡墨调烟雨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摘自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微信平台)

    【1】中国陶瓷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需要一个过程,阅读①—②段,选出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A.古陶瓷文字 陶瓷书法 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B.古陶瓷文字 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陶瓷书法

    C.陶瓷模印文字   清中期瓷板画   陶瓷书法   古陶瓷文字

    D.古陶瓷文字   陶瓷模印文字   陶瓷书法   清中期瓷板画

    【2】阅读③—④段,说一说瓷板作书画与纸上作书画的区别。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作者借用赞美青花瓷的诗句“远尘淡墨调烟雨”作为文章的题目,阅读全文,提取相关信息,说明这句诗在文中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美食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里说:“家,生命开始的地方,人的一生都在回家的路上,在同一屋檐下,他们生火、做饭,用食物凝聚家庭,慰藉家人,平淡无奇的锅碗瓢盆里,盛满了中国式的人生,更折射出中国式伦理。人们成长、相爱、别离、团聚,家常美味,也是人生百味。”

    请以“家常美味”为题,给小立小达创办的(美食专刊)撰写一篇文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要出现或者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