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项判断与分析中,错误的一项是( )
A. “油麻地家底最厚实的一户人家,就是杜小康家。”句中加点的词依次是形容词、数量词。
B. “调查研究”“任劳任怨”和“美丽又善良”都是并列短语。
C. “九十年来,嘉兴南湖上那艘船一直指引着中国人民前进的方向。”这个句子的主干是“船指引方向”。
D. “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这是一个并列复句。
2、下列句子中修辞使用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四顶旧毡帽从石阶上升起来。”这句话运用了拟人修辞手法。
B.“总理啊,我们的好总理!你在这里啊,就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在这里……”这句话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
C.“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这句话运用了设问修辞手法。
D.“这些人……说的是马克思主义,行的是自由主义;对人是马克思主义,对己是自由主义。”这句话运用了对比修辞手法。
3、下面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邮票(yōu) 筵席(yán) 箪食壶浆(shí)
B. 箴言(xián) 鄙夷(bǐ) 鸠占鹊巢(jiū)
C. 宽宥(yòu) 坍塌(tān) 妇孺皆知(rú)
D. 豢养(huàn) 冠冕(guàn) 觥筹交错(gōng)
4、《水浒传》是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一,108个梁山好汉都有绰号。下列搭配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面兽——杨志
B.豹子头——林冲
C.智多星——晁盖
D.行者——武松
5、 吴留村
钱泳
吴留村,中顺治五年进士。其明年,即选江西萍乡县知县,升山东沂州府知府。因事左补无锡县知县者十三年,政通人和,士民感戴。忽有奸人持制府札①立取库金三千两。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乃告之曰:“尔等是极聪明人,故能作此伎俩。若落他人手,立斩矣。虽然,看汝状貌,尚有出息。”乃畀②以百金,纵之去。
后数年,闽寇日炽,吴解饷由海道至厦门,忽逢盗劫,已而尽还之。盗过船叩头谢罪曰:“公,大恩人也。”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由是其人献密计,为内应,将以报吴。时闽浙总督为姚公启圣,与吴同乡,商所以灭寇之法。康熙十五年冬,八闽既复,姚上闻,特擢福建按察使,旋升两广总督。
留村在无锡既膺殊遇,夙驾将行,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③者,自县治以至河干,直达于省城之金阊门,八九十里,号泣攀留,行趾相接,不下数万人。其缙绅及受知之士,则操舟祖道,肆筵设席,鼓吹喧阗;或有执卮酒以献于道路者,连樯数十里,依依不舍,使君为之泫然,士民之感德如此。
(注)①札:文书。②畀:bì,给予。③庥:xiū,保护。
【1】下列句中“之”的用法与例句“其缙绅及受知之士”相同的一项是( )
A.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B.望之蔚蓝而深秀者
C.太守之乐其乐也 D.策之不以其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留村在顺治五年考中进士,后来历任萍乡县知县、沂州府知府、无锡县知县。
B.吴留村管理百姓,处理政事以仁为主,曾宽恕伪造文书骗取库金的奸人,后来军饷被劫,此人为了报恩把军饷还给了吴留村。
C.闽浙地区盗贼为害,吴留村凭一己之力想出办法收复八闽,康熙十五年冬,任福建按察使,不久升两广总督。
D.吴留村在无锡受到百姓爱戴,离任之时,数万名百姓沿途相送,有的人哭着挽留,有的人驾船设宴,有的人在路上献酒。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纵之去 去:____
②闽寇日炽 日:____
③锡之父老士庶被泽蒙庥者 被:____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吴疑之,诘以数语,其人伏罪。
②询之,即向所持札取库金者。
6、阅读下面的诗,完成后面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诗题中“酬”的含义是____________
【2】下列对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表达了诗人被贬谪的无比辛酸之情,也流露出了内心的不满。
B. 颔联写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人事全非,心里无限悲痛怅惘之情。
C. 颈联用“沉舟、病树”为反衬,表现了诗人感慨年华已逝的悲伤。
D. 尾联中点明了本诗题意,表现出了诗人坚定的意志和乐观的精神。
7、九年级某班举行“走进书信文化”系列活动,请你参与。
(1)下面是两个活动题,请你回答。
①春有风筝,夏有__________,秋有青鸟,冬有__________。书信一来一往间,日子就这样过去了。
——猫腻《庆余年》
结合古代书信知识,在横线上各补充上一个字,恰当的一组是( )
A.荷 梅 B.鱼 雁 C.荫 酒 D.花 雪
(2)现代社会,信息传递的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书信与我们渐行渐远。但在古人心中“家书抵万金”,请你说说古人的家书中会写到哪些内容(两点即可)。
(3)请根据以下文字,探究《见字如面》节目好评如潮的原因(答三点即可)。
近期,一档专门朗读书信的节目——《见字如面》,在众多文化综艺节目中脱颖而出,好评如潮。节目邀请众多明星,现场朗读那些可以窥视中国历史、名人往来以及普通人生活场景和情感的一封封信件。明星娓娓道来的朗读,带领观众重温着书信里的时光和记忆,给人一种久违的书信文化气息,引发观众的共鸣。
在当今喧嚣嘈杂的综艺娱乐节目大环境之下,这档节目用最简单、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文化类节目应有的模样,传承了中国文化,激活了公众对于传统文化那股无处释放的热情与迷恋。
(4)下面是某宝店主给买家张先生的一封信,请按要求修改这封信。
①这则书信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正确的写法是“_______”。
②划线句子有语病,请提出修改意见。
③上面的书信,在格式上有一处不规范,请提出修改意见。
8、按要求补充名句。
(1)而现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余光中《乡愁》)
(2)_____________________,落英缤纷。(《桃花源记》)
(3)_____________________,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
9、阅读下面文段。
母亲的心
①熬过六岁那年漫长的严冬,我终于从一场大病中清醒了过来。
②春日的阳光映着窗外的夹竹桃,投下斑驳的树影,母亲却明显地憔悴了,瘦弱的样子差点让我不敢认,但她的精神状态却很好,仿佛拣回了珍贵的珠宝一般小心地守护着我。
③久病初愈的我没胃口,家人总会变着法子哄我吃饭。那一天,我告诉母亲,很想吃螃蟹,却让家人犯了难:在物质条件极差的偏远山村,怎么可能买得到螃蟹呢!
④好在爱子心切的母亲自有她的法子,她很快拎着竹篓出去了。我们村子外面有很多纵横交错的溪流,六月天若翻开小溪里一块块大石头,可以找得到螃蟹。可是,在溪水还寒冽的春天,螃蟹躲在岩洞里是翻不到的。
⑤母亲不死心,沿着溪流一路上行,在一块块或大或小的石头下面翻找着。春天的溪水冰凉彻骨,却冻不住她心里涌动的希望。
⑥或许上天也怜惜母亲那深切的舐犊之情吧,在母亲双手肿胀发抖,几近绝望的时候,她终于发现了一只个头肥大的螃蟹,正在一块大石头下面迟缓地爬动着。
⑦母亲的惊喜可想而知,她赶忙迅捷地双手捞起了螃蟹,可是望着手里那只惶惑无措的螃蟹,母亲的手却止不住颤抖!因为那是一只母蟹,它鼓鼓的肚皮底下正围着无数只细如蚊子的小蟹,有的还爬到了母亲的手背上……
⑧母亲思忖了很久,把螃蟹又轻轻地放回了水里,可是刚放下,她又想起什么似的,赶紧再一次捞起了螃蟹,如是者数次。在那个春寒料峭的日子里,一向坚强能干的母亲想必正面临着她人生中一次重大的选择罢!在抓起与放下的动作的重复间,她的内心经历了怎样的一次又一次的自我交战与折磨。
⑨这个经过,我并没有亲眼看到,是母亲回来后坐在我床头,抚摩着我的额头细细讲给我听的。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可是竹篓里那不停的“沙沙沙”的挣扎声,最终还是让她彻底丧失了往家走的勇气,再一次跑回到溪边。放下母蟹的那一刹那,她潸然泪下!
⑩母亲最终是空着手回家的,在那个还带着寒意的春日里,母亲再也没能翻到第二只螃蟹。坐在溪水中间的石块上,望着那不停地欢快前行的溪流,她止不住放声大哭。母亲擦着眼睛说,她并没有后悔放了那只母蟹,因为她也是一位母亲,天底下所有母亲的心是一样的。
⑪窗外是涌动的暮色,借着昏暗的灯光,我仔细看着母亲不再光洁红润的面孔,心里忽然生出了一阵与我七岁年龄绝不相称的苍凉。
⑫那是多么不幸而又幸运的一只螃蟹啊,它碰上的恰好是一位母亲,这世上也只有母亲才能最懂得做母亲的心罢!
【1】文章以螃蟹为线索,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请依据提示,在横线上补全①~⑨段的主要情节。
“我”想吃螃蟹—— —— ——母亲捞起螃蟹——
【2】阅读文章①~④段,说说母亲冒着春寒去找螃蟹的原因有哪些?
【3】第⑧段画线句子中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 有什么作用?
【4】品味第⑨段划线句子:“母亲说,最后一次她干脆咬咬牙,闭起双眼把螃蟹放进了竹篓,甚至已经带出了十几步路”,说说母亲为什么“咬咬牙”?又为什么“闭起双眼”?
【5】文章 题目“母亲的心”有哪两层含义?
10、 阅读本该比刷手机更有诱惑力
①大学生的阅读情况如何?一项针对大学生阅读情况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学生喜欢阅读,然而超五成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近八成学生认为“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读书的重要性无须赘述。然而时下大学生读书时间短、读书数量少已成一种普遍现象。很多人对读书的热情,远远不及鼓捣电脑、划拉手机。很多学生认为自己的阅读量较低,“沉迷手机电脑等电子产品”导致阅读量缺乏,有自我反思、自我敦促的积极意义。
③同样是电子产品消费大国,韩国、日本、法国等国家年轻人的整体阅读量比我们高得多,各种时兴的电子产品并没有消解他们的阅读热情。问题关键在于如何避免沉迷于电子产品,影响阅读时间。
④在笔者看来,对于部分学生因沉迷手机电脑而减少阅读的情况,与其批评电子产品的“诱惑”,不如努力营造阅读的氛围,培育阅读的习惯,让读书也成为一件富有诱惑力的事。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地铁里随处可见捧着书籍阅读的年轻面孔,日本的地铁里很流行便于阅读的口袋书。因为很多人在安静看书、翻书,乏味的旅途也有了书香气。而在国内一些城市,地铁里低头划拉手机成了一种时尚,有谁若拿出本《人间词话》来读,竟有些格格不入的尴尬,这难道正常吗?
⑤大学里也一样,宿舍里,长椅上,草地上,很多人都在玩手机、打游戏;在学校的图书馆,多的是看考研、考公务员习题的学生,却缺乏啃大部头、发起读书讨论的空间和氛围。阅读需要氛围,这个氛围的培育,需要政府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如果各色书店逐步被市场逼退,如果书报亭之类的城市文化血管被挖断铲走,大街小巷没了书的踪影,阅读的氛围会越来越淡。大学里,不缺运动明星、歌唱天才、选美冠军,不缺别具创意的求爱者,不缺考研考公务员的“大神”,唯独缺少阅读的氛围,长期以往,阅读将越来越难以走出“仅仅说起来重要”的泥沼。
⑥1929年胡适曾这样劝人读书:“每天花一点钟看十页有用的书,每年可看三千六百多页书;三十年可读十一万页书。十一万页书可以使你成一个学者了。可是,每天刷几遍手机也得费你一点钟的工夫;四圈麻将也得费你一点半钟的光阴。看小报呢,还是打麻将呢,还是努力做一个学者呢?全靠你们自己的选择!”搁在今天,大抵要换个说法:亲,每天P图、打游戏、刷手机只能让你爽一时,阅读却可以使你气质美一世。是埋头刷手机不读书以致面目可憎呢,还是让阅读给你“美美容”,在阅读中变得美美哒呢?全在你自己的选择。
【1】不适宜放在第②段划线处做道理论据的一项是( )。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B.“阅读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
C.“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D.“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2】第⑥段划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的论证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举例说说你校或你家的阅读氛围怎样,并就营造阅读氛围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11、阅读《亲人》,完成小题。
亲人
侯发山
桂婶把孙子萌萌送到学校,回到家发现丈夫金刚不见了。起初,以为他到村子里转悠了。等到天黑,还不见人影儿。
① 亲
桂婶急了。不只是亲戚朋友,左邻右舍也帮着一起寻找,找了个通宵,又接连找了多天,方圆几十里,包括所有的水库、机井等,凡是容易出现意外的地方,都找遍了,也没有蛛丝马迹,真是活不见人,死不见尸。
直到第七天,桂婶一边揪着花白的头发一边说不找了,不找了。桂婶的话还没说完,眼里的泪就一滴一滴掉下来。一起生活了三十多年,即便是一只猫一只狗也会有感情的,何况是夫妻?虽说金刚是个精神不正常的人。
金刚的精神不正常是从三年前开始的。那年,金刚出了车祸,幸亏没有生命危险,但是被抢救过来后,他变得跟正常人不一样了,不怎么活动,在一个地方一坐就是半天,呆呆的,傻傻的,也不说话,别人问他话,他只会简单地“嗯”“啊”,似乎哪根神经错乱了。他这个样子显然是没法干活了,儿子小桂就让桂婶在家照顾父亲,接送萌萌,自己和媳妇到城里打工。
说是不找了,其实桂婶一直没有放弃寻找的机会。赶集时,桂婶什么事也不干,瞪大两只眼睛,瞅瞅这里,瞅瞅那里,瞅得两眼酸疼,揉揉眼,继续瞅。她在集市上转来转去,直到天黑看不清人脸,才恋恋不舍地返回家。遇到有外村人来村里,桂婶就上前打听;看电视时,桂婶特别留意上面播的那些寻人启事……
转眼又是六个年头,萌萌上初中了,食宿在学校,不用接送了,桂婶便到城里打工去了。那时,她已经是六十出头的人了,谁要她?她就背个蛇皮袋,在街上捡破烂。一边捡,一边瞅路过的每一个人。有时,走一天只顾瞅人,一个饮料瓶也没捡到。
就这样,桂婶整整捡了八年破烂,仍然没有“捡”到自己的丈夫,她这才死了心,听从儿子的劝告,回了老家。她不回也不行,此时她已是七十岁的人了,身子骨已没有原来硬朗了,走上几十步就要停下来歇一歇。
② 亲
突然,有一天在城里打工的儿子小桂给她带回来一个老头。刹那间,桂婶的眼睛直了:这个老头太像金刚了!
小桂说:“当初见到他时,他正蹲在一个垃圾堆前啃一个烂西瓜。他的头发长长的,又脏又乱,脸上也布满了尘土……知情人说,是外地流浪来的,平时以乞讨为生。”
桂婶走上前去问老人:“大哥,你老家是哪儿的?”
老人憨憨一笑,也不说话,含糊地“啊”了一声。
“你是不是叫金刚?”桂婶又问一句。
老人依旧是憨憨一笑,不说话。
小桂说:“我把老人家领去洗了澡、理了发,越看越像俺爹,这才带了回来。”
桂婶问了半天,一句话也没从老人嘴里问出来。不过,他走路的样子、傻笑的神态,跟丈夫金刚真的太像了。她重重地叹了一口气。这一叹,说明她认了。
亲戚朋友,村里的人闻讯后,先后过来看。都说,太像了,太像了。小桂的堂弟说:“就是金刚叔,就是金刚叔!”说罢,还亲切地叫了一声。
听到这话,不知道为什么,桂婶眼里的泪不由自主地流下来。
“桂婶,人都回来了,您还哭啥呢?”
桂婶这才意识到自己流泪了,忙用袖子去擦,擦了流,流了擦,总也擦不完。
每天,桂婶给老人端吃端喝,伺候得很周到。闲时,桂婶就跟他讲先前的点点滴滴。他依旧是憨憨的样子,任凭桂婶说什么,他都是一个样子,一种神态。桂婶呢,也不管老人的反应,只管顺着自己的话头往下说。
③ 亲
五年以后,积劳成疾的桂婶眼看就要不行了,小桂跪在母亲的床前,说:“娘,我不能再瞒您了,他……他不是俺爹!可他也太像了,我知道您心里一直放不下,所以骗了您。”
桂婶努力笑了一下,微弱地说道:“桂儿,我知道他不是……我若不收留,哪里才是他的家呢?我走后,你也要好好待他,还叫他‘爹’,只有这样,老天才会保佑──你爹有人收留……”
小桂点着头,泪如雨下。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改动)
【1】阅读文章后,请你在①②③处各填加一个字,组成三个小标题。
①______ ②_______ ③_______
【2】小说结尾,桂婶早已知道儿子带回的不是丈夫。说说文中哪些内容为这个情节埋下了伏笔。(至少答出两点)
【3】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请结合下面这则《论语》语录和文中的具体内容,分析小桂和桂婶的形象特点。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论语·学而》
12、按要求作文
你也许常常感叹自己不够优秀:或长相不俊美,或身材不健壮,或衣着不华丽,或举止不够时尚,或言谈缺乏流畅,或歌声不合旋律……,然而,某一个事物、某一个人在那一瞬间给了你触动,让你睁开了发现的眼睛,你发现:原来自己也是挺棒的。
请拿起笔,写下你重新发现自己、认识自己的经历,让我们分享你的欣喜和快乐。
要求:(1)自拟题目,可叙可议,可夹叙夹议;(2)材料具体,有真情实感; (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4)书写规范、整洁、美观,字数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