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双河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作家、作品及文中名句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

    A. 《白杨礼赞》——茅盾——“白杨树实在不是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

    B. 《三棵树》——苏童——“树让我迷惑,我的树到底在哪里?”

    C. 《那树》——王鼎钧——“她,一柄绿光闪闪的长剑……”

    D. 《悬岩边的树》——曾卓——“它似乎即将倾跌进深谷里”

  • 2、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对于重要的书,我们必须反复阅读,每读一次都会觉得开卷有益

    B.青青的山,绿绿的水,山水相映,栩栩如生,令人陶醉。

    C.在日常生活中,自觉选择低碳生活方式,是每一位中学生责无旁贷的责任。

    D.听完演讲后,姜春由衷地说:“李老师的演讲抛砖引玉,我们受益不浅。”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一句运用了比拟、夸张等修辞手法,写出了洞庭湖气势宏大、水面宽阔、天气多变的特点。

    B. “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一句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连用四字短语,层层渲染,写出了洞庭湖上阴雨连绵的凄楚景象。

    C.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一句运用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描写了洞庭湖恬静幽美的秋天夜景。

    D.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句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古仁人不因外界环境和自己处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的人生境界。

  • 4、下列句子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某些公司做虚假广告来( kuàng)骗消费者,(zhuàn)取高额利润,这种唯利是图的行为最终会让他们在讲究诚信的市场中走头无路。

    B.张丽很喜欢阅读,中外名著、经典散文、古典诗词等都有(shè)猎,她还十分重视积累,因而写作文时许多典故诗句都能信手(zhān)来。

    C.对于梦想,我们应该勇敢地追求,即使为此形(xiāo)骨立,即使梦想依然可望而不可(jì),我们也不能轻言放弃,因为人就是在追求中不断进步的。

    D.我自己常常力求这两句话之实现与(tiáo)和,常常把这两句话向我的朋友们强(guō)不舍。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②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③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④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乙)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店士。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客笑曰:“子欲逃名者乎?而屡易其号——”居士曰:“吾因知名之不可逃,然亦知夫不必逃也;吾为此名,聊以志吾之乐尔。”

    (节选自《六一居士传》)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有亭翼然于泉上者

    2)在乎山水之间

    3)初滁山

    4为五一尔

    2请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2)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

    4结合(甲)(乙)两个文段,说说《醉翁亭记》和《六一居士传》中表达的“乐”有何不同?

    5以下是(甲)文中,对“环滁皆山也”一句修改的相关链接材料,分析作者这样修改的好处。

    (链接材料)欧公文亦多是修改到妙处。顷有人买得他《醉翁亭记》稿,初说“滁州四周山”,凡数十字;末后改定,只曰“环滁皆山也”,五字而已。

    ——《朱子语类》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寄黎眉州

    苏轼

    胶西高处望西川,应在孤云落照边。

    瓦屋寒堆春后雪,峨眉翠扫雨余天。

    治经方笑《春秋》学,好士今无六一贤。

    且待渊明赋归去,共将诗酒趁流年。

    【注释】①黎眉州:黎錞,四川人。②胶西:当时作者在密州。密州在胶河以西。③瓦屋、峨眉:四川山名。④六一:六一居士,指欧阳修。⑤归去:晋陶渊明弃官归隐,曾作有名的《归去来兮辞》,这里作者以此自况。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登高远眺,“应”表明“孤云落照”是作者合理推想的西川景象。

    B.前四句侧重于描写景物,画面感极强;后四句侧重于抒发情怀,感情浓烈。写景与抒情密切关联,全诗章法井然。

    C.“好士今无六一贤”将自己与欧阳修比较,表达出不及欧阳修贤能的自谦之情。

    D.本诗语言质朴平易,景情交融,平淡中寓激情。

    【2】诗歌的最后两句有何含义?请简要分析。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学校九年级(2)班开展以“走进《艾青诗选》”为主题的名著导读学习活动,请你参与并完成下列任务。

    1请写出你所知道的有关《艾青诗选》的诗作的篇章题目,写2个即可(课内的不算)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2读了《艾青诗选》,请就如何阅读诗歌,给出你的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提示默写诗文名句。

    (1)___________,月是故乡明。(杜甫《月夜忆舍弟》)

    (2)溪云初起日沉阁,__________。(许浑《咸阳城东楼》)

    (3)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4)先天下之忧而忧,__________。(范仲淹《岳阳楼记》)

    (5)醉翁之意不在酒,__________。(欧阳修《醉翁亭记》)

    (6)___________,收尽春光。(秦观《行香子》)

    (7)李白《行路难(其一)》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诗,表达诗人历尽艰辛依然乐观豪迈,对未来充满信心。

    (8)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经常被人们引用感叹人生无奈,世事变化无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赔偿

    余显斌

    ①我拿上一尊泥塑,付了钱,转身就走。年轻的店主喊住我,要找补我钱。我大方地一笑:“‘泥人曾’的泥塑,值这个价。”说完,挥一挥手,就急匆匆地离开了。

    ②不一会儿,我就拐入一条小巷。巷子两边,粉墙黛瓦,高高低低,延伸向远处。墙头不时冒出一两枝桃花,红艳艳的,引得蜂飞蝶舞;或者爬出几根青藤,嫩嫩的,绿绿的,曲折蜿蜒。我不禁哼起轻快的小曲,放慢了脚步。

    ③突然,身后传来急促的脚步声。我停止唱歌,加快了脚步。身后又传来了喊声:“先生,请停一下。”我侧耳一听,不是店主的声音,于是停下来,慢慢地转过身。原来是一个六十岁左右的老人,浑身上下透着一种儒雅的气韵。

    ④“是叫我吗?”老人点点头,快步来到我面前,“先生刚才在‘泥人轩’买了一尊泥塑?”我赶忙摇头。老人看见我手中的纸盒:“这就是啊!”

    我脸一红,声音不再柔和,厉声问道:“咋的,有问题吗?”老人轻轻地点点头,从我手里拿过纸盒,慢慢打开。只见“关公”身着绿袍,腰围玉带,枣红脸,卧蚕眉,五绺长须迎风飘飞,倒提着青龙偃月刀,骑在赤兔马上。赤兔马前蹄跃起,后腿直立,鬃毛猎猎飞扬,几欲腾空而去。简直是极品!

    ⑥老人举起泥塑,“噗”地一声扔在地上,泥塑顿时碎了一地。我一惊,气红了脸:“你……要干什么!”

    ⑦老人笑笑,慢条斯理地说:“这尊泥塑有问题。”看我一脸疑惑,他蹲下身,用手轻轻拨弄着泥塑的碎土,里面有一团团的棉花。老人告诉我,为了泥巴筋道,泥塑结实,泥巴里要搅拌上一些棉丝。但是,绝不能是棉团。没有拌开的棉团,雨天会回潮,泥塑就会鼓包,甚至鼓裂。

    ⑧我理解了,又迷糊了。“你咋知道这些啊?”“我就是‘泥人曾’。”老人得意地一笑,一脸阳光。“那……年轻人?”“是我儿子。”原来,在老人外出时,儿子将次品摆出来卖了。老人回来发现后,就急匆匆地追了过来。

    ⑨我鼻尖上冒出了汗珠,嗫嚅着,不知道说什么好。

    ⑩老人拍拍我的肩,安慰道:“放心,我赔。”说着,拿出两个纸盒,打开来:一尊是“千里走单骑”,和我前面买的一样,但泥质更细腻柔和,关公更是眼光闪闪,嘴唇微张,好像正在呵斥对手。另一尊是“雪夜上梁山”,林冲披着斗篷,戴着斗笠,扛着花枪,双眼微眯,望着远方。枪上挑着一个酒葫芦,斗笠和斗篷上都盖着一层白雪,给人一种寒浸浸的感觉。

    我结结巴巴道:“我……只买了一个。”老人将泥塑放进纸盒,用丝带小心扎好,说:“‘泥人轩’的规矩,货不正宗,加倍赔偿。这两个泥塑,都是赔给你的。”老人站起来,将纸盒递给我,拍拍我的肩,笑道;“放心,都是我捏的,货真价实。”

    我红着脸,接过纸盒,没有说话。迟疑片刻,我从钱夹里拿出两尊泥塑的钱,塞在老人手里,对他深深地了鞠了一躬。老人愣住了,我赶紧转身离开。背后传来老人的喊声:“不要钱。”

    可是,我已经迅速消失在小巷的拐角处,钻进了人群。因为,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

    【1】小说有两条情节发展线,请用简洁的语言把下面的梳理补充完整。

    以老人的活动为明线:追赶买主→①______→②______→双倍赔偿

    以“我”的活动为暗线:③______→被追上,知真相→获赔偿,付真钞

    【2】结尾说“只有我知道,在店里我给的是假钞”,前文已有伏笔,请找出来。

    【3】⑤⑥段中加波浪线的地方,都写到了“我”脸红。请选择其中两处,简析“我”脸红的原因。

    【4】“赔偿”是小说的中心事件,也是小说的主旨所在。请简要概括文中“赔偿”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______

    ①历经3年多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我国取得疫情防控重大决定性胜利。我们能够创造人类文明史上人口大国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的奇迹,谱写全党全国人民同心抗疫的英雄史诗,离不开中华民族文化品格中的强大精神力量。

    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中华民族在饱经磨难中铸就了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新冠疫情突然袭来,坚忍不拔的中国人民选择了勇敢迎战:面对百年来全球发生的最严重的传染病大流行,中国人不逃避、不躺平、不推诿。科学决策、统一指挥,医疗卫生系统尽锐出战,同心抗疫、锲而不舍。上下同心、咬紧牙关,最终成功走出疫情大流行。疫情防控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更加坚定了中华儿女坚忍不拔的顽强意志,也必将激励广大干部群众以坚忍不拔的毅力,战胜新征程中的一切艰难险阻。

    ③中华民族历经磨难而保持团结统一,其中一个优良传统便是守望相助。《尚书》有言:“同寅协恭和衷哉!”《国语》曰:“夫苦匏不材于人,共济而已。”古人很早就意识到,“和衷”“共济”才能形成合力,共同解决面对的问题,并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孟子》说:“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扶持,则百姓亲睦。”友爱和睦、守望相助是中华民族千年秉承的情怀和传统。大疫之下,中华大地没有一个“局外人”,更没有一个“旁观者”。仅在武汉保卫战期间,就有340多支医疗队、4.2万多名医护人员星夜驰援、奔赴一线;19个省份对口支援疫情严重地区。此后,面对100多起聚集性疫情,各地互相支撑,及时补位,为群众提供抗疫暖心服务;邻里之间、地区之间互相帮助,把温暖和信心传递到需要的地方。

    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责任意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中国人民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在3年多极不平凡的抗疫防疫历程中展现得淋漓尽致。各级党委和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各方面闻令而动,全国农村、社区、企业、医疗卫生机构、科研机构、学校、军营各就各位;广大基层党组织冲锋陷阵,广大党员千部带头拼搏。中国人民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还体现在对人民和生命的极度重视。我们要继续增强责任担当的使命意识,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抓实抓细新阶段疫情防控各项工作,坚决巩固住来之不易的重大成果,不断取得新的胜利,为中国式现代化事业添砖加瓦。

    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战胜前进道路上各种风险挑战,文化是重要力量源泉。”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发展至今的文明。梁启超说:“我中华者,屹然独立,继继绳绳,增长光大,以迄今日”。3年多的抗疫防疫历程,我们深刻感悟到抗疫斗争中文化力量的强大。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给本文拟一个能揭示论点的标题。

    【2】说说第②段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3】第③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生活实际,给第④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11、学问和智慧(节选)

    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有许多人从事研究工作,搜集了很多材料,但往往矻矻穷年,找不到问题的中心,得不到任何的结果,纵有结果,亦复无关宏旨——这便是由于没有智慧。而有智慧的人则不然,他纵然研究一个极小的问题,也能探骊得珠,找到核心所在;其问题虽小,而其映射的范围,却往往甚大。譬如孟德尔研究豆子的交配,居然悟出遗传的定律,奠下了遗传学和优生学的基础,就是一个例子。再说进化论的创立者达尔文。在达尔文以前,何曾没有富于学问的生物学家,看见过海边的蚌壳、山中的化石、类人的猩猿、初民的种族?何以不能发现物竞天择,最适者存的天演公例?等达尔文发现以后,赫胥黎慨然叹曰:“这个道理,傻子都应该知道,为什么我以前不知道?”于是,他奋身而为达尔文的“牛头狗”,为他张目。当代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有人称他为牛顿后第一人,他的相对论是科学上一个稀有的创获,但是他自己却对人说:“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他能看见别人所看不见的,便是他的智慧过人之处。

    1选段论述的观点是  ___________

    2画线句中的“这个道理”是指  _________

    3“我的发明其实很简单,只是你们看不见罢了!”这句话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前行中,一件件往事记忆犹新,一幕幕场景历历在目,犹如人生长河中泛起的朵朵浪花,这里的每一朵浪花都是美丽的。一个细微的动作、一句温馨的话语、一次意外的相遇都会在不经意间荡起你心中的涟漪,激发你前行的动力。

    请以“前行,只因有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合理安排文章结构;(2)描写力求生动形象;(3)600字以上。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