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玉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从下列选项中选出句子衔接恰当的一项( )

    ①吃过早饭,我一边喝茶一边写作,或者看书。

    ②每天早晨,我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拉开窗帘,然后打开窗,呼吸着从山野间吹来的清新空气。

    ③故乡是我每年必须要回去住一段时日的地方。

    ④累了的时候,随便靠在哪里都可以打个盹,养养神。

    ⑤每日黄昏,我会准时去妈妈那里吃晚饭。

    ⑥在那里,生活因寂静、单纯而显得格外有韵致。

    A.③⑥②①④⑤ B.③②①⑤⑥④ C.②①④⑤③⑥ D.②①③⑤④⑥

  • 2、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顶礼膜拜

    B.如果你在阅读《儒林外史》的过程中遇到困难,我定会鼎力相助,毫不惜力。

    C.将李白、苏轼等古代文化名人的诗词改为恶俗广告,以此夺人眼球,这是对文化经典的亵渎

    D.所谓学习,不一定限于书本或是某种技术,随时随地学习,这是不断提升自我的唯一的不二法门

  • 3、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读书讲方法。方法一:“不动笔墨不看书”,对于一些作品,不仅要精读,还要总结归纳,锤炼出其中的精华,做读书笔记,能够提炼几句有用的话来,就算没有白读。方法二:读书时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切忌囫囵吞枣全盘接受。读书如交友,带着疑问去切磋,多交益友、诤友、挚友,少交损友、佞友、恶友。方法三:读书不强求一气呵成,一段时间再读,原本无味的地方可能就读出感觉来了。自己时间不充裕或读一些“难啃”的大部头时,不妨采取这种方法。

    A.锤炼

    B.囫囵吞枣

    C.切磋

    D.一气呵成

  • 4、(题文)选出下列加点字音、形、义正确的一项( )

    A. 妖娆(ráo):娇艳美好。  折腰:鞠躬,倾倒。  留滞:即滞留,停留不流通。  襁褓 (qiǎnɡ bǎo)

    B. 田圃(fǔ):田地。  禁锢:束缚,强力限制。  丝缕(lǚ):丝线。  凝望(nínɡ wànɡ)

    C. 成吉思汗(hán):元太祖铁木真。  喧嚷(xuán):大声喊。  冻(jián) 风流人物:这里指能建功立业的英雄人物。

    D. 颤抖(zhàn dǒu) 干枯:枯黄焦黄。  微漾(yànɡ):微波荡漾。  唯余莽莽:只剩下白茫茫的一片。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

    唐雎不辱使命

    秦王使人谓安陵君曰:“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安陵君曰:“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秦王不说。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秦王谓唐雎曰:“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唐雎对曰:“否,非若是也。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唐雎曰:“此庸夫之怒也,非士之怒也。夫专诸之刺王僚也,彗星袭月;聂政之刺韩傀也,白虹贯日;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挺剑而起。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乙)

    刺客列传聂政(节选)

    (聂政)遂西至濮阳,见严仲子曰:“前所以不许仲子者,徒以亲在;今亲不幸,仲子所欲报仇者为谁?”严仲子具告曰:“臣之仇韩相傀,傀又韩君之季父也,宗族盛,兵卫设,臣使人刺之,终莫能就。今足下幸而不弃,请益具车骑壮士以为羽翼。”政曰:“韩与卫,中间不远,今杀人之相,相又国君之亲,此其势不可以多人,多人不能无生得失,生得失则语泄,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遂谢车骑人徒,辞,独行仗剑至韩。

    韩适有东孟之会,韩王及相皆在焉,持兵戟而卫侍者甚众。聂政直入,上阶刺韩傀,韩傀走而抱哀侯,聂政刺之,兼中哀侯,左右大乱。聂政大呼,所击杀者数十人,因自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注释:①濮阳:春秋时期属于卫国。②严仲子:春秋韩国大夫,与韩相侠累(名傀)结仇,逃亡濮阳。后与聂政结识,在聂政母亲生日时给予重金,聂政虽不受,但许身为友。③不幸:指聂政母亲去世。④季父:最小的叔父。⑤得失:这里指差错。⑥抉眼:指聂政挖出自己的眼睛。

    【1】解释加点的词语。

    ①请广于君_________________        ②天下缟素 _______________

    以亲在_________________        ④终莫能 _______________

    【2】翻译句子。

    ①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②语泄则韩举国而与仲子为仇也,岂不殆哉!

    【3】结合选文内容,比较唐雎和聂政人物形象的异同。

    相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水调歌头》,完成下面小题。

    水调歌头

    苏轼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这首词中,词人在上阕问天“______”,流露出对宇宙和人生的疑惑;在下阕问月“何事长向别时圆”,表现出对月______的情感,又将人与月作比照,最终悟出人生_______的哲理,让自己的心胸开阔起来。

    2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与本词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都是借月寄情,请简要说明两位诗人在以上诗句中,分别借“月”寄托了怎样的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文学常识填空。

    《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的_____________(国籍)作家莫泊桑,其代表作有《____________》《_______》等。本文即选自其短篇小说集《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10

    根据课文默写。10

    1 竹外桃花三两枝,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惠崇春江晓景》

    2 ____________________,思而不学则殆。《论语》

    3 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____________龚自珍《己亥杂诗》

    4 抽刀断水水更流,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5 ____________________,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6 无可奈何花落去,____________________晏殊《浣溪沙》

    7 几处早莺争暖树,____________________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8 ____________________,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9 ____________________,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0 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泊秦淮》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玉米

    早起四五点,天空的脸还没洗干净,老贵就已经挑着一担水到了地头。他不敢歇息,提溜着水桶进到田里。玉米已经有五六片叶子了,他看了看,都比昨天多了一片,昨天是四片的,今天五片;昨天五片的,今天六片……他把水瓢对准玉米的根部,缓慢地浇着——如果浇得快了,水流就会把玉米根部那儿的土浇跑了;如果浇得过猛,容易把土溅起来糊涂到玉米的叶子上。水遇到土壤,转瞬即逝,还是留下了湿漉漉的蛛丝马迹。水流的滋滋的声音,在老贵听起来,是那么的美妙,那么的入耳……水塘距离玉米地不远,老贵差不多挑了三四十担水,等到7584棵玉米全部浇完,日头刚好爬到东山嘴那儿了。老贵一屁股蹲到地头,手掌胡乱擦了一把脸上的汗水,掏出旱烟袋,挖了一锅烟,点上火,很享受地滋溜起来。给玉米浇水,就得趁日头睡觉那会儿,要不,日头晒着,再去浇水,玉米会受不了。

    五年前当地政府分地的时候,老贵抢先要了这块地。这里是中越边境,当年的战争曾遗留了大量的地雷,部队排除雷后再把土地交给政府。其实不用抢,这年头根本没人愿意种地。政府把其他几块没有人要的地都种上了树。这块地有九分六厘,老贵用脚步丈量了无数次。他接管后,有人劝他种果树,他说还是庄稼顺手,他种了一辈子的庄稼,有经验;有人让他种药材,说药材值钱,他说一个人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也没有用。有了这块地,老贵就把原先的责任田转让给了邻居。他说土埋到脖子那儿了,顾不了那么多。也是,老伴病逝多年,他今年58,人生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这块地到手后,老贵拿上头深耕了一遍,捡出里面的石头什么的,然后施一遍农家肥,当年就种上了玉米。

    有了水分的滋润,玉米苗在日头的照射下,尽情地舒展着身子,茁壮,精神。看着一棵棵玉米苗,老贵的脸上溢满了笑容,那眼神,那表情,好像那些玉米苗都是他的孩子。日头越升越高了,空气中有着明显的燥热。老贵喜欢这样的天气,又有墒,玉米就长得格外快。老贵下意识地抽了一下鼻子,似乎闻到了几个月后玉米成熟的馨香。

    这时候,二宝带着大全过来了。这两人老贵不陌生。二宝是村主任,大全也是本村人,如今在城里盖房子,是个大老板。

    二宝说:贵叔,跟您商量个事。

    大全掏出一棵烟递过去,老贵下意识地接过。

    就是这块地的事。二宝迟疑了一下,说出了口。

    老贵盯着大全:你也想要?

    大全点点头。

    没门!老贵把手里那根纸烟甩了。去年,村里有人要用这块地当墓地,给多少补偿老贵都没答应。

    大全又掏出一支烟递过去,说:贵叔,你要多少补偿都中。

    老贵没有接大全手里的烟,指着地里的玉米说,说:你得先问问它们答应不答应!

    二宝说:贵叔,若是玉米知道,也会答应的。

    二宝你也啥意思?老贵一时给搞糊涂了。

    二宝说:贵叔,我知道您对这块地的感情,但你也得想想村里那些孩子们,跑到十几里外的镇里上学,刮风下雨,孩子不受罪?一年要穿坏好几双鞋子呢。

    老贵梗了一下脖子,说:我不是把每年卖玉米的钱都捐给了那些孩子们,让他们买鞋……

    大全有点哭笑不得,说:贵叔,我在村里建个小学岂不更好?

    啥?建学校?老贵懵了。

    人家大全要无偿给村里建个小学,就打算在这块地上建!二宝补充道。

    真的?老贵似乎不相信。

    几乎同时,二宝和大全点了点头。

    那些玉米苗随风摆动,不知道是拒绝还是同意。老贵一脸难色,不知道该怎样给它们交流。

    大全说:贵叔,不急,等您收了这季玉米再说。

    这还差不多。老贵的脸像雨后的彩虹,亮丽而有色彩。

    一年后,一个崭新的学校建成了,学校的名字就叫玉米小学。老贵的儿子叫玉米,是一名军人,早在六年前因为排查学校这块地上的雷时,发生了意外。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选文第二段的作用是什么?

    3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老贵是一个怎样的人。

    4最后一段是小说的结局,请说说其妙处。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读书的要诀——会意

    ①我国东晋诗人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一文中,有句名言:“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然而,多少年来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是有分歧的。“不求甚解”是不是说囫囵吞枣而不求理解? 是不是只读原文而不去看注解? 是不是读书不要去钻牛角尖? 后半句的“每有会意”和它又是什么关系呢? 真是仁智各见,莫衷一是,究竟对这句话该怎样理解呢?

    ②著名作家邓拓做了这样的解释:陶渊明主张读书要“会意”,而真正的“会意”又很不容易,所以只好说“不求甚解”了。可见“不求甚解”和“每有会意”是相通的;“不求甚解”正是为了求得更好地“会意”,这实在是善于读书的人的一个要诀。

    ③唐朝诗人杜甫写过谈读书的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清代诗人郑板桥也写过谈读书的诗句:“读书破万卷,胸中无适主。便如暴富儿,颇为用钱苦。”乍看起来,两者的意思似乎格格不入;其实两者不过是各强调一个侧面——杜甫的诗句着重强调博学,郑板桥的诗句着重讲驾驭知识。博学是为了更好地做到以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会意”,对知识的“会意”之后才能自如地驾驭知识。两者强调的主旨,都是读书在于“会意”。“会意”指透彻地理解书的内容,对其中的精华融会贯通,把它们变成自己的东西,并能够创造性地运用它们。这就要根据自己的爱好,确定自己的主攻方向,选好重点书籍,刻苦攻读,求得“会意”。

    ④那么“会意”的具体要求是什么呢?

    ⑤读书囫囵吞枣,口舌不辨其滋味,胃肠难以吸收其营养。问其收获,得到的回答只能是“想当然”。“想当然”地读书,就像一个肚子饿了的人走进了饭馆,看到了大盘小碗的美味佳肴,恨不得一口都吞下去,于是粗嚼快咽,从形式上看虽然是很快填饱了肚子,实际上嘴里没有尝到佳肴的味道,肠不能很好地吸收美味的营养,甚至还会因消化不良而酿成病。这种贪多嚼不烂的学习方法,连最起码的“知其然”的学习效果都难以达到。要想“知其然”,需要注意四点。一是防止好高骛远,急于求成,想一口吃成胖子。二是防止蜻蜓点水,浅尝辄止,拿到书一目十行地浏览,“大而化之”地了解些大意了事。三是防止见异思迁,朝三暮四,今天读这,明天读那,后天又换别的,没有一本读得扎实。四是一次读过,弃入箱底,仅一知半解,便不再翻读,不再复习。以上这些可以算得上是满足于“想当然”读书的人的通病,是读书“知其然”的障碍。

    ⑥宋代哲学家陆九渊说:“学必无所蔽而后可。”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必须达到没有迷惑不解的地步才可以。读书不能像推磨似的绕着书页的磨盘转圈,而是要一步一步朝知识的山峰攀登,这就要深入了解“所以然”,而不是停止在“知其然”的阶段。读书追求水落石出,弄个“所以然”的人,才能明白别人不能明白的道理,领会别人没有领会的内容。在日常学习中,即使读到一个重要词语,也需要提倡这种“探个究竟”的态度。如我们读到书上称老年人“年届花甲”或“耄耋之年”,仅仅知道“花甲”是指六十岁,“耄耋”是高龄,就够了吗?不然!还要追寻这个“所以然”,明白为什么这样称呼。原来,我国古代用干支记时间。所谓干支,是天干地支的合称。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配成六十个单位,通常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称“花甲”。把这种记时间的词语转移到记人的年龄上,就以“年届花甲”来指人六十岁了。你看,经过知其“所以然”探究,学的知识自然就扎实了。

    ⑦郑板桥有诗云:“十分学七要抛三,各有灵苗各自探。”读书“会意”,不是光指领会书中原有的旨意,还要求有独立探索、勇于创新的精神。这就是所谓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不能总跟在别人的后面走。开始读书要力求深入,融会贯通。读到后来,就要跳出书本的束缚,“举一反三,闻一而知十”, 运用之出新。

    ⑧由此可见,创新是读书“会意”的最高标准。

    【1】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请简要分析第③段的论证思路?

    【3】文章第⑤⑥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请简述理由。

    【4】下面哪一则材料适合作为第⑥段的论据?请简述理由。

    材料一 鲁迅先生曾说:“凡是已有定评的大作家,他的作品,全部就说明着‘应该怎样写’。”问题在于我们阅读这些范文的时候,是不是仅仅满足于知道他是怎么写的,没有琢磨一番他为什么这样写,这样写的优点是什么。

    材料二 有数据显示,超过1200个亿万富翁都热爱阅读:股神巴菲特每天读500页资料;比尔·盖茨每年读50本书;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3个月读60本书,平均一天半读一本书。所以,真正聪明的人,知道读书是性价比最高的学习方法。

  • 1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诗词会灭亡吗?我以为不会。中国古人作诗,是带着身世经历、生活体验,融入自己的理想意志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了出来,千百年后再读其作品,我们依然能够体会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古典诗词的生命。所以说,中国古典诗词绝对不会消亡。因为,只要是有感觉、有感情、有修养的人,就一定能够读出诗词中所蕴含的真诚的、充满兴发感动之力的生命。”

    “我之喜爱和研读古典诗词,本不是为了追求学问,而是出于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的一种感发生命对我的感动和召唤。在这一份感发生命中,曾经蓄积了古代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一个伟大的作者他是用他的生命来写作品,用他的生活来实践他的作品。言行不一,写空话谎话,作品就没有生命,也不会感动人。只有最真诚的作者,他的情意才能感动后来的读者,所以诗的高下好坏就看诗人自己的品格修养,以及志意境界的高下好坏,喊口号的,赶时髦的,无实话,无真情的作品,是无法长久流传的。”

    (叶嘉莹教授访谈(节选))

    材料二

    细读《叶嘉莹说初盛唐诗》,我学到了分析、品味唐诗的几个绝招:

    第一招:知人论世,了解唐诗背后的故事。叶先生在讲解骆宾王的《在狱咏蝉》时,先不拿出诗,而是介绍骆宾王的生平故事,从政治斗争到民间传说,可谓惊心动魄,引人入胜。有了这个背景知识,再来读诗,就好像看到骆宾王的传奇一生;听那文字,就仿佛听到骆宾王的情意心声。这样的讲解,对诗歌的理解更能入境、入味了。

    第二招:品出唐诗的滋味来。讲故事,谈对仗、用典,说画面、感受,……这些程序化、机械化的分析没有深入诗的肌理,终究讲不透诗到底美在何处。我看叶先生讲“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蓣”两句时,品了一个“淑”字,真把诗的味道给品透了。她说:“《诗经》上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淑’,是和柔美善的意思;”我们说“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春至则阳生,所以‘淑气’指的是春天和暖的阳气。”听了叶先生的讲解,我顿生一种温暖之气,有如沐春风之感。

    第三招:比较品读,加深理解。李白有才,苏东坡也有才,而且都是天才。叶先生说李白是“仙而人者”,苏东坡是“人而仙者”。细细回想,个中微妙精确道来,确实恰如其分。

    (节选自浙江语文教师吕新辉文章)

    材料三

    蒋勋是美学家,他从美学的角度分析唐诗,富有意境和美感,如对王维《文杏馆》最后两句“不知栋里云,去做人间雨”,他认为,那云可能不愿意只做栋梁的装饰。栋梁之才是对国家有贡献的人,王维本来可以做栋梁之才,可是他宁愿在自然当中做一片飘去的云,遇到冷空气,变成了人间雨。我们在追求欲望、物质,王维刚好在放弃。伪装和虚饰,还不如人间的一片雨水对生命有更好的滋润。结合王维诗的哲学和禅学意味,蒋勋这样的解读显得贴合而高妙。加上他独特的嗓音清冽安静,不疾不徐有如溪水潺溪,是很美的体验。他说李商隐是自己生命最大的眷恋者,是带着人生感悟、诗意美的解读。

    而对于大家都抗议的书中的一些硬伤,比如《琵琶行里》“缠头”一词的解释,陶渊明诗中“南山”和“终南山”的差别等等,在14年出版的修订版里都做了修改。所以大家尽莫一味地批判,择其善者而从之。何乐不为?

    (摘引自豆瓣网友书评)

    材料四

    知名自媒体人六神磊磊最近刚出了新书《六神磊磊讲唐诗》.该书沿着初唐、盛唐、中唐、晚唐的轨迹,用当下的语言讲述唐朝诗人的故事——王之涣被叫作王猛人,王维是学霸、大腕儿,李白是个傲娇的人,“但他一生都很崇拜谢脁,无时无刻不在碎碎念”。诗人们“刷着朋友圈”,喝酒撸串,在人世间策马奔腾。六神磊磊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一个翻墙的人,用生动通俗,轻松幽默的讲故事方式,“带你翻过唐诗那道墙,去折出几枝带露的花来,拿给你看。”他不仅在公众号讲唐诗。也给中学生、小学生面对面讲过,那些小孩子笑得人仰马翻。“照本宣科,孩子不会买你的账。”六神磊磊说。一位读者称自己是学渣,语文考试不及格,但看了六神磊磊的文章就突然爱上了唐诗。有的妈妈读者还建议“能不能出一本带卡通的唐诗解读,简单易懂又吸睛”。

    (节选自新闻报道)

    【1】请结合材料一,找出不符合文意的一项(       

    A.古典诗词中所蕴含着诗人的身世经历、生活体验、理想意志、内心的感动,能跨越时间,读者能够为之感动,丰富人生和情感体验。

    B.古典诗词蕴涵伟大之诗人的所有心灵、智慧、品格、襟抱和修养。能让读者涵养性情,塑造品格,提高个人志意境界。

    C.读古典诗词重在感悟诗人的生命感悟和真情实感,所以诗词知识不必学习识记。

    D.无论是古典诗词还是考场作文,只有说实话、诉真情的作品才能感动读者,编造、应付、迎合的文章因为虚情假意而难以动人。

    【2】请结合材料二,谈谈品唐诗的有效方法有哪些?

    【3】阅读材料三、材料四,说说蒋勋和六神磊磊在读唐诗、讲唐诗的特点、风格上有何不同?

    【4】阅读材料二,了解品唐诗的方法,分析第一招的论述思路。

    【5】材料启发我们,鉴赏是我们学习诗词的重点,请借鉴材料中品味唐诗的绝招,赏析下面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直”和“圆”两字历来为人称道,说说这两个字为什么用得好。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

    由“读”至“懂”,是一段心灵成长的旅行:读山,读懂山的静穆与厚重;读水,读懂水的柔情与刚劲:读母爱,读懂唠叨和琐屑背后的深情:读青春,读懂播种希望与放飞梦想的意义……

    请以“读懂____”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将题目补充完整;(2)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3)文体不限(诗歌、戏剧除外);(4)不少于600字;(5)文中请回避与你相关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