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方法的一项是( )
A.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B.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C.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D.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劫掠(lüè) 箴言(zhēng) 汲取(xī) 濡养(rú)
B.鲜妍(yán) 摇曳(yè) 亵渎(xiè) 瞥见(piē)
C.麾下(huī) 恣睢(suī) 栈桥(zhàn) 阔绰(chuò)
D.掺杂(chān) 诓骗(kuāng) 逞能(chěng) 星宿(xiù)
3、下面是“丝绸之路国家博物馆文物精品展”前言中的一段话。结合语境,在横线处填入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陆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俄罗斯国家历史博物馆收藏的叶形矛头,也有哈萨克斯坦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黄金武士;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展品中,既有柬埔寨国家博物馆收藏的铜鼓,也有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收藏的突线钮铜铎。展览中的精美文物众多,举不胜举。 。
A.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充分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B.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文化艺术交流的广度和深度,充分体现在这些精美文物的融合互鉴、交汇碰撞之中
C.这些精美文物充分体现了丝绸之路沿线各国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D.丝绸之路沿线各国的交往,体现了这些精美文物在文化艺术方面融合互鉴、交汇碰撞的广度和深度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像你这种偷梁换柱、李代桃僵的做法,迟早会被明眼人识破。
B. 这些白桦树棵棵挺拔,像笔直站立的少年一样,蔚然成林。
C. 一场大雨过后,空气异常清新,燥热的感觉荡然无存。
D. 中国北京—张家口获得2022年冬奥会主办权的消息一经发出,全国各族人民拍手称快,这极大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豪感。
5、(甲)
①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②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乙)
臣闻古之君人,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三年不能得。涓人①言于君曰:“请求之。”君遣之。三月得千里马。马已死,买其首五百金,反以报君。君大怒曰:“所求者生马,安事死马②而捐③五百金!”涓人对曰:“死马且买之五百金,况生马乎?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马今至矣!”于是不能期年,千里之马至者三。
(选自《战国策·燕策一·千里之马》)
(注释) ①涓人:宫中主管洒扫清洁的人。②安事死马:要死马做什么。③捐:白白费掉。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一食或尽粟一石
(2)策之不以其道
(3)所求者生马
(4)于是不能期年
【2】选出下列加点词意思、用法相同的一项( )
A. 而伯乐不常有/执策而临之
B.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死马且买之五百金
C. 马之千里者/买之五百金
D. 有以千金求千里马者/天下必以王为能市马
【3】用现代汉语翻译(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4】托物寓意是古人的常用写法。《马说》一文,“千里马”寓指 ,“食马者”寓指 。
【5】《马说》与《战国策·燕策一·千里之马》两文中“千里马”的命运截然不同,请简答它们的不同之处。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运用两个典故分别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这首诗尾联中的“长精神”表现了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7、综合实践。
为引导同学们多阅读经典名著,学校正在开展主题为“亲近名著”的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协助完成以下任务。
(1)班级准备开展“名著推荐会”活动,请你为小组的推介活动设计一个环节,并写出设计此环节的目的。
(示例)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对某年级同学“名著阅读情况”进行调查之后得出的数据,请你仔细分析表格,总结同学们在阅读名著方面的问题,并针对此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 《西游记》 | 《水浒传》 | 《红楼梦》 |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
读过原著的 | 24人 | 29人 | 18人 | 48人 |
看过影视的 | 98人 | 83人 | 42人 | 16人 |
问题:_________________。
建议:_________________
(3)假期,你到图书馆看书。坐在你旁边座位上的一位小朋友一边看书,一边拿着饼干吃,并不时发出开心的笑声,引得周围的阅读者不时侧目。你觉得这样不卫生,而且打扰了别人,于是低声对他说:“________________。”于是,小朋友不好意思地收起了饼干,安静地看起了书。
8、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任选其中6句)
①__________________,蒹葭杨柳似汀洲。(许浑《咸阳城东楼》)
②___________________,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
③___________________,收尽春光。(秦观《行香子》)
④爱上层楼,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⑥晓镜但愁云鬓改,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商隐《无题》)
⑦____________________,步过东冈。(秦观《行香子》)
⑧《岳阳楼记》中运用借代修辞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许浑的《咸阳城东楼》的前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9、阅读下面的杂文,完成下面小题。
书法之美重在内涵
(1)纵观世界上的文字,似乎只有汉字是实用性和艺术性的统一体,是唯一可以派生出艺术的文字。“即它脱离了具体的事物图景(体积、面积、质量、形状、面貌等等),但它之脱离开具体事物的具体形象,却又恰恰是为了再现(表现)宇宙的动力、生命的力量,恰恰是为了再现‘道’,而与普遍性的情感形式相吻合相同构。”(宗白华《意境》)
(2)大学者辜鸿铭也说:“中国的毛笔或许可以被视为中国人精神的象征。用毛笔书写、绘画非常困难,好像也不易精确,但一旦掌握了它,就能得心应手,作出美妙优雅的书画来,而用西方坚硬的钢笔是无法获得这种效果的。”
(3)用软软的毛笔蘸着浓浓的墨,在树皮和竹麻做成的纸上写中国字,呈现出的是一种具象的视觉:比如排布的美,错落的美,顾盼的美,跌宕的美,纵横的美,锋铦的美,牵丝的美,连带的美,缠绕的美,飞白的美,图章的美,序跋的美,残缺的美,模糊的美,漫漶的美,沧桑的美,力量的美,厚重的美,以及由岁月流逝而沉淀出的古色的美。导演何志铭说:“我做过电影美工,往往要将一些字画做旧,因为要追求那种色泽。然而做旧的颜色与真实的古色毕竟差了许多。天成的旧色纳日月之精华,受天地之蚀磨,其精气神更加毕现,沧桑而古气,独特而不可再造。”这种色彩的绝美,实在是让人难以抗拒,以致使当代一些书法家沉溺其中,整天在装裱上下功夫。然而这些绝不是书法美的全部,它只是一种表象。书法之美重在内涵,有内涵凸显出的神采才是书法的真美,这犹如人的外表和内涵一样。张怀瓘说:“深识书者,惟观神采,不见字形。若精意玄鉴,则物无遗照,何有不通。”(《文字论》)这就是说,对书法有深邃认识的人,不是只注重字形,更重要的是如何审视书内之精神,即由书之点线、间架、布白和章法,感悟它的神采、风韵、意境。
(4)书法是由点、线的运动变化构成。点线的运动是书者用毛笔施加于纸上的运动,通过提按顿挫、轻重缓急、圆转方折以及布黑分白的变化,行使自己的意旨,使书者的思想、情感、学识、经历、修养物质化。只有“深识书者”才能透过纸上的笔墨,感悟到作者的精神世界,也只有“冠绝古今”的伟大书家,才能把生命的感悟贯注到腕底,流露于字间。
(5)书法不仅拥有极高的物质价值,也充分展现了中国的传统精神,是传统文化的缩影。天下第一行书《兰亭序》的作者王羲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伟大书法家,而《兰亭序》也成了行书的绝品,为天下人所喜爱。王羲之的飘逸自然,张旭的洒脱无拘,颜真卿的刚劲有力……无一不显出了中国文化的真谛。
(6)千年前的唐太宗就是收集到王羲之的《兰亭序》,并最终将其带入自己的帝王墓。由此可知,从书法名品在现在的价值应该也可以看出书法作品的物质价值,只有四个字可以用来形容,那就是“一字千金”。
(7)书法艺术和书法鉴赏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它给我们留下的不仅仅是一幅幅令我们无限追思和景仰的笔墨宝卷,更重要的是留给了我们一笔沉淀千年的思想和精神财富。站在它的面前,我们可以随时去瞻仰去体会那份古朴优雅和那份博大深邃。
(8)无论是勤学苦练的求索,还是心手两忘的抒怀,无论是浪情恣肆的狂放,还是温文尔雅的内敛。中国书法作为中国传统艺术已经经过漫长的积淀代代相传,浸透在了民族久远的血液之中。透过那变幻万千的点线形式,我们似乎看到了那种沉浸于笔底,洋溢于案头的生命存在。传统文人们自觉地将书法纳入“正人心”的轨道,书法就成了地道的身心修养、人格完善的过程。虽然作为实用性书写工具的毛笔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但是作为中国艺术瑰宝的书法却保留了下来,它那独具的神韵、百读不厌的气质,至今依然令人倾倒、令人陶醉。
(9)可见,书法之高下,最终是学养的较量。“圣哲之书温醇,骏雄之书沉毅,畸士之书历落,才子之书秀颖。”(刘熙载《艺概》)杨子云:“字为心画。”(姚孟起《字学忆参》)苏东坡亦云:“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刘熙载《艺概》)
(10)因此我们看书法,主要是看内涵,看其中熔铸的作者的学养。当然这是对欣赏者所言,欣赏者“玩之不觉为倦,览之莫识其端”是沉溺于其中的神采和内涵,而书写者就不是这样简单了。书写者沉迷于书法,“展指画地”“指摧爪折”仅仅是为了美不胜收吗?人世间美的东西实在是恒河沙数,难以尽览,何以中国文人独独沉溺于黑白两色之书法呢?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第(9)段划线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3】文章中的(5)--(7)段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对这幅书法作品的描述和欣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字形大而狂散,笔锋雄浑有力。
B.笔画细腻典雅,体现了毛泽东楷书书法的独特特点。
C.布局狂放不羁,如行云流水;神采飞扬,气势磅礴。
D.直笔劲书,任意挥洒,线条奔放,动感强烈。
10、阅读课外散文,完成问题。
马语者
申平
①那匹黑马已经闯入他的梦境好几回了。黑马瞪着一双愤怒的眼睛,前蹄刨地,嘴巴嚅动,好像在对他说着什么。可是他听不清也听不懂。这匹马是从哪里来的?曾经跟他有过什么恩怨?他半生养马无数,但是对这匹马一点印象也没有。
②他隐约觉得,这可不是什么好兆头。
③果然,他接到了侄儿的电话,说今天拍马场出事了,马群“炸群”了。平日那些温顺的马儿,忽然变得狂躁不安。也不知道是哪匹马带头嘶鸣一声,马群立刻就像接到命令似的,开始向四面八方奔突逃窜。这倒不怕,山谷四周都有围栏呢。可怕的是它们竟然疯狂冲向那些“拍客”,现场一片混乱。
④黑马!
⑤他的脑子里立刻打了个闪,把这事和梦里的黑马联系在了一起。他一边开车往拍马场赶,一边在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
⑥出了城,走高速又转乡道,一路上都可以看见他为拍马场打的广告。他为拍马场付出的心血和成本,由此可见一斑。眼看“拍马事业”蒸蒸日上,他终于可以回到城里遥控指挥了,怎么会突然出现这样的事故呢!
⑦前面的山谷,就是他花重金打造的新景区拍马场了。景区围绕“拍马”这一中心,兼营骑马体验、马术表演等许多服务项目,平日里人气很旺,今天却冷冷清清。
⑧侄儿正在景区门口等他,他下了车,开口就说:黑马,咱的马群里有多少匹黑马?
⑨侄儿噔着眼看他,好像没反应过来:黑马咋了?
⑩肯定是黑马带头作乱!走,带我去看马群!
⑪二人走进山谷,直往山的最里面走。那里,就是养马的地方。路上他们经过拍客平台,他站住详细询问出事的情况。
⑫“拍马”,是他一手创办的新兴行业,就是把越来越没什么用处的马匹收集起来,放养在这山谷里,专门供摄影爱好者拍照。不是那种一人一骑摆姿势拍照,而是要营造万马奔腾的场面。每天,都有各地拍客来到这里,买票入场,等时间一到,上百匹马就在马倌的驱赶下从山谷里冲出来,声若巨雷,气势宏大,令人震撼。马群还会冲过一片水域,马蹄下水花四溅。那些拍客要的就是这个效果,门票再贵也要来拍。
⑬他们走进马群,开始检查黑马。黑马有二十几匹,他一匹匹地看,希望能有一匹和梦境里的一样,但是没有。他最后对侄儿下令:把这些黑马都处理了吧。
⑭处理掉黑马以后,马群还真的平静了几天。这天夜里,那匹黑马又重回他的梦境。这一回,它显得更加愤怒,前蹄刨地迸出了火花,眼睛里充满讥讽,颜色也开始不断变化,一会儿黑,一会儿红,一会儿花。紧接着,就如放电影一般,他的梦里又出现了许多马匹,一会儿是声势浩大的战争场面,无数战马载着战士冲锋陷阵;一会儿又出现了农村的场景,马儿在卖力地拉车犁田……最后竟然出现了他的拍马场,拍客在排队买票,他们举着相机、手机,追逐着马群拍啊拍。黑马嘴巴嚅动,好像在斥责他,但是他还是一句没听懂。
⑮早上醒来,他感到头痛欲裂,忽然意识到大事不好,急忙命令侄儿,今天不要开放拍马场了。侄儿却说票已经卖出了,如果停业要赔很多钱。最后,他被金钱打败了。
⑯这一天,他亲眼看见了马群“炸群”的情景: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响起,一匹匹马突然变成了一支支利剑,纷纷射向四面八方。更有几十匹矫健的马儿,扬鬃奋蹄,山呼海啸般朝着拍客冲来……
⑰他惶恐不安地处理完“后事”,很晚才睡。刚一闭眼,那匹黑马又来了。这一次,它的鬃毛都竖起来了。他慌忙俯身下拜,连连道歉,大声说:马神啊,我知道你是马神,求你放过我的拍马场吧。不错,我确实在依靠马群赚钱,可是我对马群也不错啊,再说我的本钱还没收回来啊!
⑱他看见黑马高昂着头颅,居高临下轻蔑地看着他,开口说话了。他竟然听懂了。黑马说道:你们人类,真的是太自私、太贪婪了!你们想尽花招,究竟想把我们马族压榨到什么时候?
⑲他打了个激灵,突然醒了。恍然间,他好像明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第二天,他咬牙做出决定:关闭拍马场,还马儿尊严和自由。
(节选自《西部》2021年05月17日)
(1)概括本文三次写黑马的神态。
第一次_____——第二次_____——第三次_____
(2)品味下面句子。
①他一边开车往拍马场赶,一边在分析判断:难道这匹黑马是神马,是特意前来提醒我什么的?(从描写的角度进行分析)
②随着一声巨大的嘶吼声响起,一匹匹马突然变成了一支支利剑,纷纷射向四面八方。(从修辞的角度分析)
(3)请分析主要人物“他”的前后形象变化。
(4)分析黑马在小说中的作用。
(5)理解最后一段“恍然间,他好像明了什么,又好像什么也没有明白”的含义。
11、阅读下面的实用类文本,完成下面的相关任务。
(材料一)
这个时代,记忆力不好,已经成为一种普遍的都市现代病。
那么造成记忆不好的因素有哪些呢?让我们先来了解当你需要记住一样事物时,大脑需要经历哪些过程吧:定向注意→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复述调用。定向注意:把注意力集中在想记忆的事物上,让注意力聚焦,不被外在信号干扰。短时记忆:让信息在短时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让它们进行整合。长时记忆:将信息进行言语编码(包括但不限于按语义分类整理)和表象编码(包括但不限于按空间形象进行记忆),将信息“嵌入”神经网络中。复述调用:需要根据外部的情境,给记忆一个“回想”的操作,把之前写入的信息再提取出来。经过完整的记忆步骤,一段信息才能牢固地被我们记住。
但在这个时代,要集中注意力去完成这个过程,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因为我们受到的干扰,实在太多。一般认为普通人一次性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是25分钟左右,而现代人的时间被无休止地切割、细化,被精确到以“秒”为单位。我们被迫在多个不同的事务之间来回切换,让我们的注意力“疲于奔命”。久而久之,我们就会习惯“切换”,难以再把注意力投注在某样事物之上。另一个原因是外界的信息实在太多了,那些缺少大量逻辑和信息量的闲聊、故事、八卦、短句、图片等等不断轰炸吸睛。久而久之,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涣散,如同长时间不锻炼的肌肉一样,难以集中和聚焦。大量的信息涌来需要优化整理,才能让注意力有的放矢,否则短暂记住的也只是一些孤立的碎片而已。
熬夜会损害记忆。大量事实证明,拥有充分的睡眠,保持清醒和睡眠的自然周期才是最可靠的能长久促进记忆力发展的好办法。要获得深度良好的睡眠,睡前最好避免饮食,不要做剧烈运动,也不要太过用脑比如长时间看书、考虑太多问题,更不要依赖安眠药。睡眠不足会严重干扰人的情绪,而严重的情绪危机也会对记忆造成影响。有的人容易情绪紧张、不安、忧郁……这样的状态直接导致其注意力不断降低,集中注意力的功能也不断被弱化,记忆的能力当然日渐衰退。但心理学家们也曾经表示,适度的压力可以促进记忆力。轻微的压力比没有任何压力更能帮助人们发挥潜能。比如说升学压力过大固然不好,但是完全不当一回事同样也不是好事。物极必反,“人无压力轻飘飘”,同样也做不好什么事情。
记住以后就好了吗?德国心理学家赫尔曼·艾宾浩斯研究发现,遗忘在学习之后立即开始,先快后慢。他在1885年发表他的实验报告表明:人类输入的信息在经过人的注意过程的学习后,便成为了人的短时的记忆,但是如果不经过及时的复习,这些记住过的东西就会遗忘,而经过了及时的复习,这些短时的记忆就会成为了人的一种长时的记忆,从而在大脑中保持着很长的时间。
(摘自《都市现代病》,有删改)
(材料二)
最近重庆某中学初三学生艾依钟刚刚收到语文老师们集体送出的中考大礼包:五十三篇需背诵的古诗词文言文。对艾依钟来说课文背诵一直是个老大难。那么为什么同学们背课文会感到困难呢?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畏难情绪,主观地认为背课文难,所以背起来就越发困难。这个其实就是心理暗示,如果已经预设一件事情很难,那这件事情完成的概率会大大降低。现语文教育公众号发表的一篇文章介绍了几种行之有效的记忆方法,让我们一起来愉快地围观吧:
(一)切分法
背书的时候可以把复杂的背诵内容做一个切分。这样小块的内容背诵起来心理上就不会觉得那么难了;内容的切换会让注意力没有那么疲倦,更容易保持集中。一小块一小块背诵,再拼接起来就完整了。
(二)梳理法
长文可以在充分理解背诵内容后,再去梳理其内部的逻辑关系,将复杂的信息进行言语编码。比如可以用关键词、按情节顺序、给人物分类等方式梳理内容然后背诵。
(三)情境法
创设具体情境,发挥图象记忆的优势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尤其是优美的诗歌,运用此法效果更佳。
(四)间隔法
背诵就是要不断循环巩固。为了对抗遗忘,比较理想的是实施“1的法则”,在1小时、1天、1周、1个月、1季这5个时间点,重新检视记忆的状态。温故知新,常读常新。
(节选自《语文教育》,有删改)
(材料三)
人体生物钟
A.在记忆的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会影响记忆能力。在当今时代,我们的注意力太容易被打断,记忆力不好变成了一种普遍现象。
B.虽然人的负面情绪会导致其注意力不断降低,记忆能力衰退,但是毫无压力也未必可以促进记忆力。
C.人类的短时记忆如果不及时复习就会遗忘,所以我们将短时记忆整合编码为长时记忆后,这段信息才不会遗忘。
D.促进记忆力发展的最可靠的办法就是拥有充分的睡眠,保持清醒和睡眠的自然周期。
(任务二)提炼信息
【2】艾依钟发现学霸的注意力都很集中,她也想提高自己的注意力。请你根据“材料一”的内容,说出她应该怎么做。
(任务三)探究知识
【3】艾依钟在辩论赛中,要让自己的观点更容易被人理解,从材料一的划线句中,她能学到什么方法呢?请你帮她作出分析。
“久而久之,我们的注意力就会变得涣散,如同长时间不锻炼的肌肉一样,难以集中和聚焦。”
(任务四)信息评价
【4】阅读“材料二”后,以下三则发言对尚本部学习记忆方法是否有帮助?请你任选两则作出评价。
①我背诵长文时就一遍一遍地读,连读了十几遍后就背到了。
②我背诵《醉翁亭记》时,将课文内容梳理为“山水、宴饮、禽鸟、游人、太守”来进行。
③我记忆很轻松,就是因为记忆力好。
(任务五)迁移运用
【5】尚本部为了决胜中考发愤图强,给自己制定了一份语文背诵计划表,请你结合三则材料从时间安排和内容安排两方面给她提出几条修改意见,并说明理由。
语文一日背诵计划表
时间安排 | 内容安排 |
13:00-14:00 | 用切分法背诵不同的古诗词 |
22:00-23:00 | 用梳理法背诵两篇文言文 |
12、燕子来了,记起了那年的春天;叶子落了,记起了曾经的苦涩;花儿开了,记起了昨日的风雨;稻谷黄了,记起了父辈的汗水;风儿翻动书页,记起了老师的教诲……
请以“又一次记起”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立意自定;(2)除诗歌外,文体不限;(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