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塔城地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带点字的字音字形正确的一项是(     

    A.然(mò)       (chuò)       揉造作(jiāo)

    B.桑(zǐ)       养(juān)       自弃(bào)

    C.褴(lǚ)       怒(chēn)       羽扇巾(guān)

    D.旁(wù)       裂(guī)       面面相(qù)

  • 2、下列有关文学及文化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艾青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人。长诗《大堰河一我的保姆》是他的成名作,发表时第一次使用了“艾青”这一笔名。

    B.欧阳修,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醉翁亭记》抒发了作者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与民同乐的旷达情怀。

    C.朱德的《回忆我的母亲》通过回忆母亲勤劳的一生,赞颂了母亲勤劳俭朴、宽厚仁爱、坚强不屈的优秀品质。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法国作家雨果的作品,雨果的代表作有小说《巴黎圣母院》《悲惨世界》《九三年》等。

  • 3、下列引文和出处有误的一项是:(       

    A.“安其居,乐其业。”——《老子》

    B.“群居终日,言不及交,好行小慧,难矣哉!”——《论语》

    C.“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论语》

    D.“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论语》

  • 4、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他站在船上,向后眺望,除了朦朦胧胧的树烟,就什么也没有了。

    B.有教养的人待人处世决不会自吹自擂。

    C.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它的价值,并契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D.玄德见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带纶巾,身披鹤氅,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乙)仆去月谢病,还觅薜萝①。梅溪之西,有石门山者,森壁争霞,孤峰限日,幽岫含云,深溪蓄翠;蝉吟鹤唳,水响猿啼,英英②相杂,绵绵成韵。既素重幽居,遂葺宇其上。幸富菊花,偏饶竹实④。山谷所资,于斯已办③。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吴均《与顾章书》 

    注释:①薜( bì)萝:薜荔与女萝,皆为香草。后人常以薜萝为隐者服饰。②英英:声音和盛之貌。③办:具备。  ④竹实:又名竹米,隐士所食之物.

    1下面各句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①遂葺宇上/②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

    B. ①未有能与其奇者/②前行,欲穷其林

    C. ①梅溪西/ ②辍耕垄上

    D. ①自康乐来/②扶苏数谏故

    2解释加点字的意思。

    (1)四俱备

    (2)未复有能其奇者

    (3)葺宇其上

    (4)既重幽居

    3翻译句子。

    (1)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2)仁智所乐,岂徒语哉!

    4两文写景的方法有什么相同之处?其作用是什么?

    5甲、乙两文的作者在写景的同时,都表达了怎样的感情?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1)《望岳》中“割”字充分显示出杜甫炼字的“语不惊人死不休”,请你分析“割”字的表达效果。

    (2)登高往往是言志抒情的契机。请你分析这两首诗中,作者言志抒情的相同之处。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仿佛还是昨天,我们兴高采烈地踏进初中的大门,可一眨眼,三年的时光已悄然逝去。初中生活犹如人生的驿站,既意味着结束,更是一段新征程的开始。回首逝去的日子,无尽的欢乐犹在眼前;展望未来的日子,满腔的豪情充盈心底。让我们一起来开展“岁月如歌”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1)【拟写标语】为了营造氛围,需在教室里张贴一条宣传标语。请你根据画横线的语句,仿照前半句句式,拟写出标语的后半句。

    前半句:忆过去欢乐在眼前;

    后半句:___________________

    (2)【设计活动】为使本次活动丰富多彩,请你再设计两种活动形式。

    ①讲一讲学习历程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④绘一绘前程美景

    (3)【重温经典】三年来,我们阅读了不少经典文学作品,在这些作品中,总有一些人物、情节、场景等留在我们心底,挥之不去。

    以下是课本里的经典文学作品名称,请你任意选择一篇,就你最难忘的内容或主题,仿照示例,拟写一句话,并写出相应的作品名称。

    作品:《背影》《最后一课》《我的叔叔于勒》

    示例一:一片笑声,尽现世态炎凉。(《孔乙己》)

    示例二:特殊言行,预示悲剧结局。(《孔乙己》)

    拟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并在相应的空上写上篇名或作者。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

      ,望峰息心。 (吴均《与朱元思书》)

    ,正是河豚欲上时。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在乎山水之间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

    野芳发而幽香,   (欧阳修《醉翁亭记》)

      ,志在千里。 (《 》曹操)

    ;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范仲淹《岳阳楼记》)

    忽如一夜春风来,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文,完成以下小题。

    让科学插上科普的翅膀

    ①科学作为人类最基本的一种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通过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和生活的方式,满足社会公众不断增长的物质需求。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社会传播有时需要几代科学工作者前仆后继、坚持不懈的努力,才会为社会公众所理解、认同;这其中科普工作是联系社会公众和科学的重要桥梁。因此,我们要积极有效地推广科普活动。

    ②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各种科技成果对公众日常生活和工作的影响也越来越大;随着公众物质生活的不断提高,公众对自身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的关注也日益加大;自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公众有了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广阔空间。这些因素使得伪科学会有一定的市场,而当下科普工作则严重滞后。

    ③为了适应时代发展,科普作品首先要力求内容的科学性。科学性是科普工作的立命之本,在介绍科学发展的前沿和最新成果时,尤要注意。因此,科普作品最好的作者应是该领域的科学家或科学工作者,因为他们对该领域的科学内容和发展动态最为了解,一般不会出现科学内容上的硬伤,不会用戏说、大话歪批的方式,以娱乐公众的名义传播不实的知识。

    ④霍金在其自述《我的公众科学观》中强调:“科学节目的电视制作者应当意识到,他们不仅有娱乐公众的义务,更有科学地教育公众的责任。”霍金充分认识到科学家一项重要的工作和社会责任,就是如何踏忠于科学,有效地加深社会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热爱,提高他们对科学的关注和热情。他的《时间简史》尽管在全球范围内没多少人能看懂,但他忠诚于物理科学,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照样能引发读者兴趣,使《时间简史》翻译成各种语言,传遍全球。

    ⑤其次,科学工作者创作科普作品要注意表现形式的多样性。由于社会各阶层公众的年龄、职业、受教育程度、经济状况等客观上存在差异,同时,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发展改变了社会公众接受各种信息的方式,阅读习惯和欣赏口味也会存在差异、发生变化。因此,科普作品的表现形式如何适应这种差异和变化成为科普作品能否满足社会各阶层公众需求,得到他们认同的重要条件。

    ⑥虽然霍金的《时间简史》发行数量巨大,但是真正读完并理解它的人不会很多。霍金看到了这一点,提议创作拍摄了6集电视系列片《斯蒂芬·霍金的宇宙》,吸引了大量观众。他又和另一位物理学家合作,写了《时间简史》的大众普及本。目的都是为了有更多的社会公众理解、关注、热爱当代科学,满足他们对自然和科学的兴趣与好奇。

    1阅读第①段,概括带点词语“因此”的指代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段引用霍金的话,其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本文的基架构,分析如下:

    (1)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论点之所以成立,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要实施这个论点,作者提出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于文章内容,以下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_______

    A. 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的传播必须由几代工作者不懈努力和坚持。

    B. 科学工作者创作的科普作品绝对在作品中不会出现伪科学的知识。

    C. 科普作品表现形式适应公众需求是得到社会公众的认同是重要条件。

    D. 传播、普及科学知识是社会公众义不容辞的重要责任和不变的主题。

    5请就本文标题的撰写作出分析:提示:可从修辞、句式等角度加以考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

    等待那只手

    巩高峰

    ①老头没睡,还在用眼睛的余光悄悄打量我。

    ②我知道他在等待下手的机会。我也没睡。

    ③走南闯北这么多年,这一点苗头我还是看得出来的。于是我暗自后悔:要是不贪图那个懒觉,早20分钟起床就能买到卧铺,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④很显然,那老头比我还有经验。因为刚才上车一落座,他竟然目不斜视地看着我,微笑着说:你长得很像我儿子。

    ⑤我在心里冷笑了一声,因为我穿西服、打领带、抱着笔记本电脑,身边还有个寸步不离的密码箱,我就像你儿子?嘀咕完之后,我顺便瞅了瞅他,灰旧夹克、两天以上没刮的胡茬儿、和他的年龄极不相称的炯炯双眼。

    ⑥于是我没吭声,连头都没点,假装没听见。

    ⑦他讪讪地笑了笑,说:我三年没见着他了,只偶尔听到他的声音。

    ⑧我轻轻打了个冷战。如果我的判断没错的话,这老头是个很难缠的对手,配得上老奸巨猾这个词。

    ⑨东奔西走,和这个行当的人打交道多了,有输有赢。但一开始就这么跟目标套近乎的,他是第一个。所以,我又瞅了他一眼。我也有两年没和父亲见面了,虽然我也偶尔给他打打电话,寄些钱。

    ⑩我的预感没错,熄灯后车厢里的人大都睡了,他没有。其实即使没有这种预感我也不会睡着的,我早已练就三昼夜不合眼也能神志清醒的本领。这是经验,也是饭碗。况且我怀里还有张支票,那是分公司这个季度的费用。寸步不离的密码箱不过是个道具,里面是几件换洗下来的内衣。我知道这老头是看得出来的,他那一脸沧桑就是证明。所以我能保持的,只有清醒和谨慎,然后,静静地等待那只手。

    ⑪我躲在外套里观察他。

    夜深了,四周一片漆黑,仿佛隐藏着无数索要的魔爪,敲得车窗玻璃嘣嘣作响,空气中透着阵阵寒意,好像空调不断地向车内吹着冷气。我一直紧绷着肌肉,竖立起来的汗毛往外支撑毛衣,痒痒的。久了,牙齿还开始打起架来,不知是真冷还是我太紧张。

    ⑬他的眼睛大多数时间望着窗外,车窗外面黑灯瞎火,亏他有这份耐心。于是我有些恍惚,冲着他这份镇定劲儿,到底我和他哪个是猎手哪个是猎物呢?

    ⑭他动手了。那只手有点小心翼翼,终于还是犹疑着探了过来,漫过我头顶的时候带着一道阴影,让我有些窒息。不过却没有预想中那种高明的熟练,这让我窃喜,在脑海里虚构着人赃俱获的画面。

    ⑮盖在身上的外套一紧,从脖子往里灌的冷风忽然就没了,我觉得像是突然钻进了被人暖好的被窝。惊讶让我努力睁大了双眼,可是外套领子遮住了我的视线。老头从我上方垂下一声细微的叹息:唉,一个人在外面劳苦奔波的,不容易。

    ⑯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我怕我眼中的泪水溢出来。不知怎么的,我忽然特别希望那只手能停一停,拍我两下。

    (选自《一种美味》,有删改)

    1小说哪些内容暗示了老头会给“我”盖外套?请简要回答。

    2请结合语境,分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反映的人物心理。

    (1)何至于胆战心惊地和一个老家伙这么对峙着?

    (2)我赶紧闭上了眼,用了很大力气。

    3文中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联系全文,具体分析。

    4本文标题“等待那只手”含义丰富,请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 11、青石碓窝

    阿文

    ①我们乡下八月十五不兴吃月饼,只兴吃糍粑。舂打糍粑必须由体强力壮的中年男子才够劲。糍粑的好坏就是看舂细打匀没有。

    ②小时候,我家里穷,母亲又有病,一家人的生活全靠父亲。父亲是个石匠,农闲季节,就替人家打制碓窝。碓窝由青石制成,青石很难找。所以那年月,父亲制个碓窝,就能换回三十多斤米面,供一家人吃十天。

    ③父亲年轻时,很有一把力气。记得我上小学二年级时,河里涨了大水,水面高过青龙桥两米多。父亲居然把一个两百来斤重的青石碓窝背过了河。

    ④后来制碓窝的人家少了,父亲的手艺也很少派上用场。即使偶尔有一两户人家要制,父亲打凿起来也非常吃力。因为父亲的力气衰弱很多了。

    ⑤父亲打了一辈子石头,却没给自家留个碓窝。每逢中秋,偶尔有一两户人家端来一两个糍粑,父亲从来舍不得吃一口,全粘了白糖给我和弟弟吃。那时父亲常说,明年吧,明年种点糯谷,制副碓窝,让全家人把糍粑吃饱。

    ⑥一年又一年,父亲却一直没有兑现诺言。我考上高中那年,父亲高兴极了,终于从青龙湾背回一大块青石,精雕细磨半个月,把碓窝打成了。父亲鼓励我说,好好读书吧,明年,咱们就有糍粑吃了。

    ⑦转眼到了第二年中秋。我惦记着父亲的诺言,专门请了假回家。我以为,父亲早就打好糍粑拌好白糖豆面在大门口迎接我了。

    ⑧谁知我回到家里,门却虚掩着,屋里也不亮灯,倒是病重的母亲长呻短呤着。母亲燃起油灯,泪汪汪地说:“今天过节,你爸说糯米好卖,一大早就挑去赶集了。”

    ⑨我知道母亲的心里比我更难受。我止住泪水,来到老桃树下,那里有我日夜思念的青石碓窝。桃树光秃秃的,碓窝静静地躺着,里面有半窝积水,三两片桃叶被秋风轻轻一吹,银盘一样的月亮就不见了。

    ⑩这时父亲回来了。他轻轻拭掉我眼角的泪水,摸出一把皱巴巴的钱,笑呵呵地说:“我正准备明天给你送去呢!早知道你要回来,我该留两斤糯米。”

    当时我想,就算我不回来,你明天也要来学校呀,留两斤糯米打两个糍粑送来不一样吗?

    后来,我跟父亲什么话也没说,我们背靠背坐在青石碓窝上,他望着天,我也望着天。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父亲突然咳了好一阵子,才缓缓地起身回到屋里,替母亲热了中药,合衣睡了。

    直到我高中毕业,父亲也没替我打一回糍粑。那个青石碓窝,一年比一年陈旧。碓窝上的青苔,一年比一年厚实。青苔水做的,一到天冷水枯了,就“死”了,第二年春雨一来,又青绿地活了。

    高考落榜的那年秋天,大概是中秋节的前十天吧,我背着简单的行李去深圳打工。临别时,父亲用火纸包了一个小包给我。父亲没说里面是什么,父亲只是说:“想家了,实在熬不下去了,就打开来看看吧。”

    其实踏出家门的第一步起,我就非常地想家了。我想我的母亲,也想我的父亲,更怀念老桃树下那个青石碓窝。每次思念到极处,我就想把纸包打开,但每一次我又未曾打开。我知道那是父亲留给我的最为珍贵的纪念,我不敢轻易碰它。

    一转眼就是三年。三年来为了能让父亲过上舒心的日子,我一直没回过家。我把工资的整数都寄回去了。

    前年中秋节前,我就计划好了,等发了工资,一定帮父亲捎回一盒上好的月饼。然而就在发工资的头天夜里,也就是农历八月十四的晚上,我却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快递包裹,打开一看,是两个又圆又香的糍粑。

    糍粑打得非常粗糙,甚至还能见到隐隐约约的饭粒。这时我才突然明白,当父亲有能力为我们舂打糍粑时,已经老了,已经没有那股劲头了。

    我一边啃着父亲生平第一次为我打制的糍粑,一边打开那个纸包,里面却是一团干枯的青苔。我端来半碗水,把青苔往碗里一放,枯黄的青苔就鲜活了。

    这时我才深深懂得,父亲想告诉我:人生就像碓窝上的青苔一样,时枯时荣,只要有口气,就会复活。

    (21)去年中秋前夕,父亲却永远地离开了我们。我从深圳赶回家时,父亲已经入棺,只有老桃树下的青石碓窝还静静地躺在那里。

    (22)我想,父亲在最后的日子,一定是一边念着我的小名,一边抚摸着这个青石碓窝吧。

    (23)今年中秋之后,我又回了趟老家。父亲的坟头光秃秃的,而老家的土屋门前,已是杂草丛生,青石碓窝上的青苔,也越来越厚了。

    (选自《读者》)

    【1】文章围绕着“青石碓窝”展开,请从文中提炼出相关信息,填入下表。

    时间

    情节

    小时候

    父亲替人家打制碓窝

    (1)

    (2)

    高考落榜

    (3)

    前年中秋节

    父亲第一次为“我”打制糍粑

    【2】文章第十二段的画线句写道“他望着天,我也望着天”,请联系上下文,补写出此时父亲的心理。

    【3】对亲人的思念是离家在外的游子永恒的情结,可为什么文章第十五段画线句中作者却说自己“更怀念老桃树下那个青石碓窝”?

    【4】有人认为中秋节本是花好月圆的日子,本文的结尾似乎显得太过凄凉,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作者文章结尾定格在土屋门前的青石碓窝,有何意味。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任选一题作文。(50分)

      (1)题目:在路上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2)读下面材料,然后作文。

    麻雀·

    不要指望麻雀会飞的很

    高处的天空,

    那是鹰的领地。

    麻雀摆正了自己的位置

    照样过得很快乐。

      要求: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

      除诗歌外,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