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百色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各句表述不正确的是(     

    A.这么珍贵的书您都毫不犹豫地借给我,太感谢了,我会尽快璧还,请您放心。

    B.奉上刚刚草就的拙作,敬请拜读,专候宝贵意见。

    C.金老师年过七旬仍然笔耕不辍,作为他的高足,我们感到既自豪又惭愧。

    D.家祭,古人在家庙内祭祀祖先或家族守护神的礼仪。唐代即有专人制订家祭礼仪,相沿施行。宋代陆游《示儿》诗云:“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2、下列句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这是一个表示假设关系的复句。)

    B.不是亚洲金融危机多么严重,就是世界经济增速减缓,都无法阻挡中国前进的步伐。(这个句子关联词使用有误,应该把“不是…就是…”改为“不是…而是…”)

    C.“2019年1月1日,迟子建《伪满洲国》读书讨论会在南京先锋书店举办。”(句中“在南京先锋书店”是定语)

    D.人为什么要读书呢?书,可以唤醒沉睡的心灵,可以引领迷惘的灵魂。(该句用了设问修辞手法)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是他们的家务事,别人只能袖手旁观

    B.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C. 凡事,不要过于吹毛求疵,但是对待学习,我们要有这种精神。

    D. 把心放宽是件不容易的事,但也只有把心放宽才能做到廓然无累啊。

     

  • 4、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中写到“唐宗宋祖,稍逊风骚”,其中的“风骚”原指《诗经》中的《国风》和《楚辞》里的《离骚》。

    B.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C.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依次为垂髫、弱冠、束发、而立、知命、花甲、古稀等。

    D.律诗是近体诗的一种,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通常每首八句四联,每一首的颔联和颈联的上下句必须是对仗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材料一】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材料二】

    先帝深虑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①,故托臣以讨贼也。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然不伐贼,王业亦亡。惟②坐而待亡,孰与伐之?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思惟北征。宜先入南。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并日③而食;臣非不自惜也,顾④王业不可得偏安于蜀都,故冒危难,以奉先帝之遗意也,而议者谓为非计。今贼适疲于西,又务于东⑤,兵法乘劳,此进趋之时也。

    (选自诸葛亮《后出师表》)

    【注释】①偏安:封建王朝苟安于一方。②惟:助词,无实义。③并日:两天合并为一天。④顾:只是。⑤“今贼”两句:指建兴六年,曹魏西部的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变,牵动关中局势,以及在魏、吴边境附近的夹石,东吴大将陆逊击败魏大司马曹休两事。

    【材料三】

    武 侯 庙

    杜甫

    遗庙丹青落,空山草木长。

    犹闻辞后主,不复卧南阳。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耕于南阳

    (2)先帝不以臣卑鄙

    (3)是故托臣而弗疑也

    (4)先入南

    【2】乙文中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B.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C.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D.以先帝之明/量臣之才固/知臣伐贼才/弱敌强也。

    【3】关于材料三古诗中表述不正确的是(     

    A.前两句描写所见之景,庙中壁画剥落,庙外草木茂盛。

    B.后两句道出了诸葛亮放弃早年隐居的生活、以身许国的行迹。

    C.本诗抒写作者游览武侯祠的所见所感,全诗格调深沉悲壮。

    D.这首诗从祠庙美景入笔,追述武侯生平,景、事、情、理融为一体。

    【4】楠楠想知道诸葛亮是在接受了重任之后,怎样面对的?请你将这些情况翻译成现代汉语告诉她。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2)臣受命之日,寝不安席,食不甘味。

    【5】综合三处材料,谈谈你对诸葛亮人物形象的认识?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杜甫,唐代现实主义诗人,与李白合称“李杜”,后人称他为“诗圣”,其诗被称为“诗史”。阅读下面与杜甫有关的古诗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 雨

    杜甫

    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

    入空才漠漠,洒迥已纷纷。

    巢燕高飞尽,林花润色分。

    晚来声不绝,应得夜深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选取了巢燕和林花两个意象,运用细节描写,含蓄地抒发了诗人的心情。

    B.颔联的“才”和“已”字,写出了这场雨来得急,来得猛,表现出诗人的惊讶与担忧。

    C.颈联以巢中燕子高飞,林花润色,写出林中此时已被雨弄得凌乱不堪。

    D.“漠漠”形象地写出了空中乌云密布的情景,“纷纷”写出雷声轰鸣之时,燕子纷飞之态。

    【2】班刊《青春诗社》正在征集与“雨”有关的诗歌,小明想推荐这首诗歌,但是标题不全,请你结合全诗内容,为题目补充一个能够表达诗人心情的字,并阐述理由。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随着战国时期商业的繁荣,中国早期的商业活动者开始采用广告形式来传播交换信息,出现了广告的最初形式:声响广告,文物广告、幌子广告,烽火广告。到宋代,出现了灯笼广告、悬物广告、幌子广告、招牌广告、招贴广告、印刷广告、插图广告等。

    (选自网络《中国史上四个最成功的广告》有删改)

    【材料二】这漂亮的马车不拉货也不送货,只是每天在街上来回走,当广告用。这是个梦幻般的活动广告牌。小伙子弗兰克每天早晨把马车拉出去,下午回来。弗兰克是个很不错的小伙子,脸红扑扑的如玫瑰一般,就如同儿歌里那出色的小伙子。他的日子过得很不错,很多女孩儿和他打情骂俏。他唯一的工作就是慢慢驾着马车,好让人看到上头的名字和地址。需要装假牙或是拔牙的时候,大家就记得按照马车上的地址来找弗莱波医生了。

    (选自【美国】贝蒂·史密斯《布鲁克林有棵树》)

    【材料三】现代广告即是指一种由广告主付出某种代价的,通过传播媒介将经过科学提炼和艺术加工的特定信息传达给目标受众,以达到改变或强化人们观念和行为目的的、公开的、非面对面的信息传播活动。它以网络宣传、电视宣传为主要传播渠道

    (选自《百度百科》,有删改)

    (1)阅读上面三则材料,你有什么发现?

    (2)请你写出含有广告行为或今天还能够起到广告效果的一句古诗。

    (3)你认为【材料二】中的广告就是今天比较流行的哪种广告形式?《水浒传》中有一个非常有名的广告“三碗不过冈”,你觉得这个广告属于【材料一】中的哪一种形式的广告?店主人打这个广告的用意是什么?它在故事情节中又产生了怎样的效果?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共10分,第小题2分,其余每空1分)

    将所要求默写的内容用正楷字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默写1分,书写1分)

    感时花溅泪,

     

     

     

     

     

     

     

     

     

     

     

     

    。(杜甫《春望》)

     

     

     

     

     

     

     

     

     

     

    ,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无丝竹之乱耳,   。(刘禹锡《陋室铭》)

    铜雀春深锁二乔。(杜牧《赤壁》)

    落红不是无情物   。(龚自珍《己亥杂诗》)

    潮平两岸阔, 。(王湾《次北固山下》)

    ,千树万树梨花开。(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三人行,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黑发不知勤学早, 。(颜真卿《劝学》)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家庭对一个人生命质量的作用毋庸多言。尤其在进入学校之前,功能更大。对此,中国人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德国有本书叫作《小脑袋,大世界》,其中两句话形象且深刻:1~7岁也许不到人生的10%,却决定了人生的70%:只有发掘好人生的前8年,才能过好人生的80年。许多家长把孩子的教育界定为学校的学习、课外班的补习、特长班的培养,将学校考试成绩作为孩子是否优秀的标准,将文凭高低看作人生是否成功的标准,这是家庭教育领域一个极大的误区。

    在我国,第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父辈、祖辈接受的是以职业定位的生产教育;缺乏建设家庭的生活类教育。这类教育缺乏所带来的问题在其儿辈、孙辈的成长与婚姻生活中全面暴露出来,如同一则语录所说的那样:“在我们不懂婚姻时就走进了家庭,在我们不懂教育时就拥有了孩子,在我们不懂健康时就拥有了生命,在我们不懂为人处世时就走入了社会。”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三】

    在当前的家庭教育中,不乏大量的“直升机式”和“割草机式”家长。“直升机式”家长,是指家长就像直升机一样盘旋在孩子的上空,时时刻刻监控孩子的一举一动;“割草机式”家长,则是“直升机式”家长的升级版,他们走在孩子前面,替孩子清除成长道路上的障碍,不希望孩子直接面对任何困难。具有上述两种特点的家长都不利于孩子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培养。精神分析心理学家弗洛姆曾经说过:“母亲与孩子之间的关系是矛盾的……它要求母亲付出最强烈的爱,但这种爱又必须帮助孩子成长而远离母亲,最终完全独立……但是大多数母亲都没能完成任务,即在爱孩子的同时又能让他离开,或者希望他能离开。”

    在后物质时代,父母要学会对孩子的“深沉爱”和“智慧爱”,注重培养孩子的自主性,让孩子可以做自己,成为一个可以自我引导、自我决定和自我发展的成熟个体。新时代的家长应帮助孩子做好自主走路的准备,而不是一味地为孩子铺平成长的道路。事实已经证明,后者会阻碍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降低他们的抗压能力。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材料四】

    家庭教育是人生的起始教育和奠基教育,首先应当将人格教育、做人教育作为第一任务。人生大事,如何判断其幸福、成功?怎样对待名利?面对挫折和困难持何种态度?无不与人格修养密切相关。缺乏人格教育,一生将是痛苦的,甚至是危险的。有观点认为,人可以通过改变思想,而改变人生。要把孩子培养成一个有道德、幸福和有益于社会的人,则一定要把做人教育摆在首位。有正确的人生观,才能有一个有意义的人生

    据报载,杨振宁去美国学习物理之前,其父请人给他授课,但没有请物理学家讲物理,而是请国学大师讲《孟子》。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正是父亲给予杨振宁的精神支柱,使之后来成为诺贝尔奖获得者。原华中理工大学(现并入华中科技大学)校长、院士杨叔子要求其机械专业博士生背诵《老子》(即《道德经》),并作为毕业考试内容。谓之:不识道,不足以成智者;不用道,不足以驰骋人生。他说背诵《老子》的目的:一是培养民族责任感,二是锻炼形象思维能力,三是学习如何做人。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请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提炼出一条信息。

    【2】结合以上材料,说一说家庭教育应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3】根据上述材料,下列理解和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第一、第二代独生子女的父辈、祖辈都属于“直升机式”和“割草机式”家长。

    B.“只有发掘好人生的前8年,才能过好人生的80年”充分说明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C.【材料三】中,“后者会阻碍孩子自主性和独立性的培养”中的“后者”是指“一味地为孩子铺平成长的道路”。

    D.【材料四】画线部分运用了举例论证。具体有力地论证了家庭教育“应当将人格教育、做人教育作为第一任务”的观点。

  •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年来,一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电影在上映后屡获高票房,甚至成为现象级作品。这些新主旋律电影与传统主旋律电影存在着明显的不同,主要体现在叙事策略方面。

    从宏大叙事到微宏叙事。爱国主义的表现方式本应是多样的,然而在实践中却长久地受限于宏大叙事的藩篱,在各种影像作品中变成了一味的说教。在此过程中,叙事由于无法落实到具体的细节和人物而不够生动,从而变得空洞,客观上拉远了作品与受众之间的距离。新主旋律电影突破了宏观叙事这一范式,“小切口”的方式得到大量的运用,在叙述故事时不再从大的历史背景着手,转而具体到鲜活的人物或事件上,再加上对细节仪式化的描写,从微观映射宏观,既增加了作品的故事性也丰富了作品的内涵。

    从精英视角到平民视角。人文关怀来源于人文主义,是新主旋律电影的一个重要转向。只有呈现具体而真实的人,影视作品才能做到具体真实,叙事主题才能“接地气”。电影叙事应以人为本,善于把握细腻的情感。由于私人议题在宏大叙事的范式下被掩盖,人文关怀在以往的作品中略显不足,在电影中最主要的表现就是精英视角的“霸权”,平民的存在感较弱。事实上,由于我国“家国一体化”传统理念的存在,在艺术作品中逐渐地形成了“家国叙事”的传统。新主旋律电影时常利用人物的家国情怀叙述故事,人文情怀主导的关照平民的叙事理念在此基础上得以实现。

    从平铺直叙到起伏跌宕。电影叙事的内容不能平铺直叙,要有故事化情节,只有配合适宜的叙事结构,才能提升电影的整体品质。以电影《我和我的粗国》为例,它的叙事结构是新颖的。电影由七个故事组成,这种设计在献礼片中也是首次出现。每个故事中间用书写相应的文字作为过渡,再按照时间线进行排列。由于都是国家发展历程中的重大事件,每个部分之间的衔接比较流畅,也能够迅速将观众带入情境中。就每个故事而言,叙事结构也做出了一些突破,代表了新主旋律电影的整体方向。

    新主施律电影承载着“讲好中国故事”的使命,按照文艺作品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要求,人文关怀要做到位,文艺工作者就必须跳出宏大叙事的框架转向关照个人。同时,个人的故事一定是处在特定时代,宏大的背景不能丢,因此以细节作为小切口成为最实用的叙事方式。在此背景下,为了贴近受众,宏大叙事变为微宏叙事,平民视角的作品开始登上荧幕。

    (摘编自徐洋《谈新主旋律电影叙事策略》)

    材料二:

    理论上,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讲述主体(谁在讲述),故事主体(谁被讲述),接受主体(谁在观看),需要把握这一时代特征,并从以上三种主体入手,创新思维,调整策略,从分散失衡走向多元协同。

    (摘编自李成《抓住三个主体,讲好中国故事》)

    材料三:

    作为中国电影史上投资最大的影片,《长津湖》“讲好中国故事”做到了多方协作,一起来讲:剧本达13万字,筹备期有两年多,三位导演率领三大组人马投入拍摄,超7万人次群演参演,近百家后期特效制作公司支持。该剧在以其更具亲和力的方式传承了中国战争电影一贯史诗风格传统的同时,在技术层面也取得突破,达到了国产战争题材影片的新水平。

    长达3小时的《长津湖》能够引燃观影热情,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原因是激发了观众广泛的情感共鸣。让观众看到属于不同时代的一个个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人物。每一位英雄都极大地激发了公众的爱国情怀,每一个生动的中国故事都迸发出震撼人心、超越时代的力量。抗美援朝战争抵御了帝国主义侵略扩张,捍卫了新中国安全,维护了亚洲和世界和平。中国人民志愿军的伟大胜利振奋了民族精神,也与世界达成共情的情感,让全世界重新认识了中国。

    “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摘编自《北京青年报》)

    【1】请认真阅读材料一,分析论证思路。第①段提出观点_______;中间②③④段分别从微宏叙事、______________三个方面论述新主旋律电影与传统主旋律电影的不同;最后一段分析了_____________

    【2】材料二表明“讲好一个故事需要考虑三种主体”,任选其中的一个“主体”分析材料三中《长津湖》的借鉴之处。

    【3】谈谈你对材料三划线句子“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的理解。

    【4】综合以上材料,谈谈新时代如何促进我国主旋律电影的全面繁荣。

  • 11、散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不落别处

    林清玄

    ⑴在盛夏的信义路上,常常会看到一位流浪的老人。他土头土脸,相貌丑陋,怪怪地穿一件很厚的褪了色的中山装,中山装里还有一件破旧的毛衣。平常他就蹲坐在街角,歪着脖子,看来往的行人,也不说话,只是轻轻地摇动手里的奖券。

    ⑵他很少会站起来走动。当他站起,我才发现他的椅子绑在皮带上,走的时候,椅子摇过来,又摇过去。他脚上穿着一双老式的大皮鞋,摇摇晃晃像陆上的河马。

    ⑶如果是中午,他就走到卖自助餐摊子的面前,想买一些东西来吃,摊贩看到他,通常会盛一盒便当送给他。他就把吊在臀部的椅子对准臀部,然后坐下去。吃完饭,他就地睡午觉,仍是歪着脖子,嘴巴微张。

    ⑷到夜晚,他会找一块干净挡风的走廊睡觉,把椅子解下来当枕头,和衣而睡。

    ⑸我观察流浪汉很久了,他全部的家当都带在身上,几乎终日不说一句话,可能他整年都不洗澡的。从他的相貌看来,应该是北方人,流落到这南方的街头,连最炽热的夏天都穿着家乡的厚衣。

    ⑹对于街头的这位老人,大部分人都会投以厌恶与疑惑的眼光,小部分人则投以同情。

    ⑺我每次经过那里,总会向老人买两张奖券。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⑻记得第一次向他买奖券那一幕,他的手、他的奖券和他的衣服同样的油腻污秽,他缓缓地把奖券撕下,然后在衣袋中摸索着,摸索半天掏出一个小小的红塑料套。这套子竟是崭新的,和他并不相配。

    ⑼老人小心地把奖券装进红色塑料套,由于手的笨拙,做这个简单的动作也十分艰难。

    ⑽“不用装套子了。”我说。

    ⑾“不行的,讨个喜气,祝你中奖!”老人终于笑了,露出有空缺的几颗牙,说出充满乡音的话。

    ⑿他终于装好了,慎重地把红套子交给我,红套子上写着八个字“一券在手,希望无穷”。

    ⒀后来我才知道,不管是谁买奖券,他总会努力地把奖券装进红套子里。慢慢我理解了,小红套原来是老人对买他奖券的人一种感激的表达。每次,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⒁和老人逐渐认识后,有一年冬天黄昏,我向他买奖券,他还没有拿奖券给我,先看见我穿了单衣,最上面的两个扣子没有扣。老人说:“你这样会冷吧!”然后,他把奖券夹在腋下,伸出那双油污的手,要来帮我扣扣子,我迟疑了一下,但没有退避。

    ⒂老人花了很大的力气,才把我的扣子扣好,那时我真正感觉到人纯净的善意,在老人为我扣扣子的那一刻,我想起了自己的父亲,鼻子因而发酸。

    ⒃老人依然是街头的流浪汉,我依然是我,向他买着无关紧要的奖券。但在我们之间,有一些友谊,装在小红套,装在眼睛里,装在不可测的心之角落。

    ⒄我向老人买过很多很多奖券,从未中过奖,但每次接过小红套时,我觉得那一刻已经中奖了,真的是“一券在手,希望无穷”。我的希望不是奖券,而是人的好品质,它不会被任何境况所淹没。

    ⒅“好雪片片,不落别处!”它美丽地落下不见了,但灌溉了我们的心田。

    1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第⑴段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分析其表达效果。

    ⑴虽然我知道即使每天买两张奖券,对他也不能有什么帮助,但买奖券使我感到心安

    ⑵我总是沉默着耐心等待,看他把心情装进红封套,温暖四处流动着。

    3文中两次出现“一券在手,希望无穷”,分别说说它们不同的含义。

    4“不落别处”有什么深刻含义?文章以此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作简要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纷繁的生活中,只要我们用心体会,总是不乏或幸福、或愉快、或舒适的甜蜜感受。

    请以 “几分甜蜜在心头” 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自选。②不得抄袭、套作。③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