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大兴安岭地区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阅读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选出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A.首联“凄凉地”三个字,举重若轻,包含艰辛:“弃置身”则点明被贬谪、被“抛弃”,字里行间流露出无限的辛酸与悲凉。

    B.颔联用“闻笛赋”“烂柯人”的典故写诗人被贬归来的感触:昔日友人,多已离世,如今孤身归来,物是人非,悲痛怅惘之情,油然而生。

    C.颈联诗人以“千帆”“万木”自比,选取“沉舟”与“千帆”,“病树”与“万木”两两相对的意象,表现天地万物新陈代谢、生生不息的活力。

    D.尾联点明酬答之意,回应首联,既有对友人的感谢之情,也含共勉之意。全诗感情真挚,沉郁中见豪气,奔放中有哲思,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 2、下面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合乎规范的一项是(  )

    A.三月二十九日既然是七十二烈士起义失败的一日,我们还是要来纪念,所纪念的是在哪一点呢?是不是要纪念他们的失败呢?我们现在所纪念的一点是烈士当时所立的志气。

    B.阅读的过程,就应该是一个不断生疑、不断思考、不断探究的过程。当然,提出问题很难,解决问题更难,但“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C.“豆蔻年华”是指女孩子十三、四岁,不能用于十五、六岁的小伙子。

    D.我不知道进行这种报道的记者和编辑的主观意图是什么。是为了取得轰动效应,扩大报刊的销路呢?还是确信有这种事?

  • 3、下列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

    A.成都草堂是四川人民心中的文化圣殿,这是无可置疑的。

    B.枣儿的父母三年前走出大山,前往广东,除了节假日偶尔和枣儿打通电话,至今杳无音信

    C.我们的语文老师读起书来声音清脆,声调抑扬顿挫,我们都为之着迷。

    D.假冒伪劣产品一度肆虐,老百姓对只追求利益的商家深恶痛疾

  • 4、我国的酒文化与书画文化是一脉相承的。酒往往能给文人墨客们带来突发的灵感和激情,饮酒挥毫,落笔生辉,许多书画家都在酒酣之时留下了旷世名作。下面是同学们搜集到的名家书法作品,其中鉴赏有误的一项是( )

    A.《兰亭集序》是书圣王羲之在绍兴兰亭喝酒时写就的一幅行书。作者笔兴随酒意而生,笔力随酒韵而成,“遒媚劲健,绝代所无”。

    B.《古诗四帖》是草圣张旭的一幅草书。作者好喝酒,人称他的狂草为“醉墨”。

    C.《爱酒歌》是书法宋四家之首苏轼的一幅行书。作者在写字之前必须饮酒,曾说“吾酒后乘兴作数十字,觉气拂拂从十指中出也。

    D.《太湖石赞》是“楷书四大家”之一赵孟頫的一幅楷书。这幅作品是作者与好友相聚时,一时酒酣,即兴挥毫而成,可谓神融笔畅,清劲洒脱,如酒香四溢。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堪,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同游者:吴武陵,龚古,余弟宗玄。隶而从者,崔氏二小生:曰恕己,曰奉壹。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使其中坦然,不以物伤性,将何适而非快?今张君不以谪为患,窃会计之余功,而自放山水之间,此其中宜有以过人者。将莲户瓮牖,无所不快;而况乎濯长江之清流,揖西山之白云,穷耳目之胜以自适也哉!不然,连山绝壑,长林古木,振之以清风,照之以明月,此皆骚人思士之所以悲伤憔悴而不能胜者,乌睹其为快也哉!

    (节选自苏轼《黄州快哉亭记》)

    (注释)①以物伤性:因外界事物而影响自己的本性。②莲户瓮牖:用蓬草做门,用破瓮口做窗。③揖:拱手行礼。这里的意思是面对(西山白云)。④乌:哪里。

    1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1)其境过清

    (2)以其境过

    (3)不可久

    (4)不物伤性

    (5)而况乎长江之清流

    2翻译下列句子。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士生于世,使其中不自得,将何往而非病?

    3乙文中画线句子的意思,可由甲文中哪个句子得到印证?

    4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两文在思想情感和写法上的不同之处。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甲】【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乙】【浪淘沙】

    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

    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1甲诗和乙诗分别描绘了月夜与雨夜,对表达作者的情感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说说名句“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一句好在哪里?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班上准备组织一次关于小说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请你根据要求,完成相关任务。

    (1)【活动一:主题我策划】作为活动的策划人,请你拟写一则活动的主题。

    (2)【活动二:对联我拟写】有人拟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取材于《西游记》,下联取材于《水浒传》。请你根据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名取经路”拟写下联。

    上联:降妖伏魔,孙行者扬名取经路。

    下联:_______

    (3)【活动三:穿越我最棒】活动有一个环节是“穿越时空的对话”,请你在诸葛亮、鲁迅、莫泊桑三个人物中任选一人,把你想对他说的话写在下面,100字左右。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用课文原句填空。

    晓战随金鼓,   。(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

      ,正是河豚欲上时。(苏轼《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李煜《相见欢》

    )这正如地上的路;   ,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鲁迅《故乡》)

    吴均《与朱元思书》中   两句从侧面烘托富春江水的清澈。

    《岳阳楼记》中描写有风时湖面微波粼粼,无风时月影倒映水中的句子是     (范仲淹《岳阳楼记》)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麦子熟了》,完成下列小题。

    ⑴进入五月底六月初,麦子大丰收,多少人家的青壮劳力都磨镰霍霍,喜滋滋就下了地。那年,我家种了十亩麦,也是痛收。可父亲母亲却望着那满地流金愁眉不展,唉声叹气。

    ⑵父亲的腰疾犯了,不能弯腰不能蹲,他是家里的主劳力,眼看着十亩地的麦子都要熟得掉头了,他却一颗也收不回来。几天之间,父亲急得嘴上起了满嘴的燎泡。母亲却只有垂泪的份儿。她更下不得地,常年病秧子一样的她,指着药罐子浸着。

    ⑶那个男人被父亲领回家的时候,我们正围在饭桌前吃早饭。很寻常的早饭,玉米馇子稀粥,干硬的大煎饼,中间一盆儿母亲用清油素炒的豆腐,外加一盘自家制的老咸菜。父亲母亲都是好客的人,那天饭桌上的寒酸让他们极不好意思,父亲不住地搓手,最终还是向那个男人发出了邀请:“兄弟,粗茶淡饭的也没啥好吃的,要不您就将就着吃一口儿?

    ⑷“好,那我就不客气了,大哥。”那男人倒丝毫不客气,他连手也没洗,坐下就吃。

    ⑸我们一家眼睁睁地看着男人风卷残云,筷子来筷子去,一大碗豆腐就见了底,母亲叠好的饼也去了一大摞。可气的是,父亲还让母亲去给他再煮碗鸡蛋面:兄弟怕是饿坏了呢,再去给兄弟煮碗鸡蛋面。他就不看看我和弟弟妹妹的脸,早都气绿了。

    ⑹男人是父亲在路上遇到的麦客,也是我那时见过的最不靠谱儿的麦客。那瘦胳膊瘦腿儿佝着背的样儿,能割麦么?而他见着饭的亲热劲儿,让我对他的信任越发降了一筹。

    ⑺我猜得一点也没错,那个男人白顶了个麦客的名字,他腋下夹着镰刀,到我家地里还没割上一垄麦就晕倒在地里了。慌得父亲又是掐人中又是喊人,好半天才把他弄醒了。醒了,那男人竟然当着一群人的面“呜呜”地哭了:“对不住了,主家。吃了您家的饭却干不了活儿……”

    ⑻果真是个糟糠枕头,里外都糟。男人说他自己身体不好,孩子又病了,为筹集医药费,他豁上了老命。来我家之前,他已经从南往北赶给人家割了几十天麦了,实在太累了。

    ⑼那天,男人没能为我家割成麦,父亲却让他把母亲压箱底的几十块钱给带走了。为此,母亲甚至跟父亲悄悄吵了一架。那笔钱,为的是给我们姐弟几个买笔买本儿学文化。

    ⑽那是个月光极好的晚上,跟母亲吵完架后的父亲,把我们姐弟几个从床上叫起来。月明地儿里割麦不刺挠,还好玩。一向笨嘴拙舌的父亲,竟然想起那么诱人的理由。困得要死啊,嘴也撅得老高,可还是乖乖地跟在父亲身后往村外的麦田里走。

    ⑾麦客来了,没给我们割倒一垄麦子,麦客又走了,把我们家仅有的几十块钱给带走。多么好笑,他临走前竟然拉着父亲的手说:您家大业大,拔跟毫毛也比我们穷人家胳膊粗。

    ⑿是啊,没钱的人家哪请得起麦客啊,没钱的人哪能出手如此阔绰?

    ⒀深一脚浅一脚地跟在父亲身后往麦田里赶,天上的月亮从云间探出脑袋,快一阵慢一阵地紧紧跟着。六月的月下田野,到处明晃晃一片,暖暖的东南风吹来,“沙沙沙”,是风过麦梢儿的声音,空气里满飘着熟麦的香。道边小河里的水,“哗啦啦”地淌着,草丛里有虫声,有蛙声,起起伏伏,就把人的困意慢慢赶跑了。

    ⒁父亲走在最前边,腰杆儿挺直,倒一点也不像个患有腰病的人。他一边走一边教导我们:“人过日子,都有个三时两运儿,谁没个难处啊。但难跟难不一样,有大难,有小难,小难的就得帮大难的……你娘她一时想不开,其实她也是心软的人,我知道……”

    ⒂那天夜里,父亲到底还是挥开镰刀下地了,月光底下我们无法看清父亲脸上的表情,但从他那僵硬的弯腰姿势,我们知道,他的腰一定很难受。除了我,妹妹和弟弟从来没拿过镰刀的,可那天晚上,他们竟然割得像模像样儿,虽然弟弟不小心把手指割破了。

    ⒃一块地快割完时,我们听到母亲温软的呼唤声。月光底下,母亲挑着饭和水,颤颤悠悠地向我们走来……

    1第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各有什么作用?

    2品析下面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是啊,没钱的人家哪请得起麦客啊,没钱的人哪能出手如此阔绰?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不经母亲同意,就把母亲压箱底的几十块钱给了麦客,说明父亲是个不讲道理的人。

    B.文中描写的那个麦客是一个能吃不能做事,也没有惭愧心的人。

    C.第⒁段中父亲说“其实她也是心软的人”,为第⒃写母亲给我们送饭作了铺垫。

    D.第⒀段的环境描写,描绘了一个温暖舒适的夜晚,目的是说明这正是睡觉的好时光,由此衬托出“我”被父亲叫起床去割麦的不满。

    4结合父亲的所作所为,请谈谈你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人过日子,都有个三时两运儿,谁没个难处啊。但难跟难不一样,有大难,有小难,小难的就得帮大难的……

  • 10、①李逵却钻入那大虫洞内,伏在里面,张外面时,只见那母大虫张牙舞爪望窝里来。李逵道:“正是你这孽畜害了我娘!”放下朴刀,跨边掣出腰刀。那母大虫到洞口,先把尾去窝里一剪,便把后半截身躯坐将入去。李逵在窝里看得仔细,把刀朝母大虫尾底下,尽平生气力,舍命一戮,正中那母大虫粪门。李逵使得力重,和那刀靶也直送入肚里去了。那母大虫吼了一声,就洞口,带着刀,跳过涧边去了。李逵拿了朴刀,就洞里赶将出来。那老虎负疼,直抢下山石下去了。李逵恰待要赶,只见就树边卷起一阵狂风,吹得败叶树木如雨一般打将下来。自古道:“云生从龙,风生从虎。”那一阵风起处,星月光辉之下,大吼了一声,忽地跳出一只吊睛白额虎来。那大虫望李逵势猛一扑。那李逵不慌不忙,趁着那大虫势力,手起一刀,正中那大虫颔下。那大虫不曾再掀再剪:一者护那疼痛,二者伤着他那气。那大虫退不彀五七,只听得响一声,如倒半壁山,登时间死在下。那李逵一时间杀了母子四虎,还又到虎窝边,将着刀复看了一遍,只恐还有大虫,已无有踪迹。李逵也困乏了,走向泗州大圣庙里,睡到天明。次日早晨李逵来收拾亲娘的腿及剩的骨殖,把布衫包里了;直到泗州大圣庙后掘土坑葬了。李逵大哭了一场,肚里又饿又渴,不免收拾包里,拿了朴刀,寻路慢慢的走过岭来。

    ②乐和唱这个词,正唱到“望天王降诏早招安”,只见武松叫道:“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去,冷了弟兄们的心!”黑旋风便睁圆怪眼,大叫道:“招安,招安,招甚鸟安!”只一脚,把桌子踢起,踢做粉碎。宋江大喝道:“这黑厮怎敢如此无礼!左右与我推去,斩讫报来!”众人都跪下告道:“这人酒后发狂,哥哥宽恕。”宋江答道:“众贤弟请起,且把这厮监下。”众人皆喜。有几个当刑小校,向前来请李逵。李逵道:“你怕我敢挣扎?哥哥杀我也不怨,剐我也不恨,除了他,天也不怕。”说了,便随着小校去监房里睡。宋江听了他说,不觉酒醒,忽然发悲。吴用劝道:“兄长既设此会,人皆欢乐饮酒,他是个粗鲁的人,一时醉后冲撞,何必挂怀,且陪众兄弟尽此一乐。”宋江道:“我在江州,醉后误吟了反诗,得他气力来,今日又作《满江红》词,险些儿坏了他性命!早是得众兄弟谏救了。他与我身上情分最重,因此潸然泪下。”便叫武松:“兄弟,你也是个晓事的人,我主张招安,要改邪归正,为国家臣子,如何便冷了众人的心?”鲁智深便道:“只今满朝文武,多是奸邪,蒙蔽圣聪,就比俺的直裰染做皂了,洗杀怎得干净?招安不济事,便拜辞了,明日一个个各去寻趁罢。”

    【1】细读选文第①②段,根据文本信息多角度分析李逵其人。

    【2】武松、李逵、鲁智深等强烈反对招安,而梁山首领宋江却执意坚持,对于招安你是赞同还是反对?根据选段提供的信息,请写出理由。

    【3】金圣叹说道:“《水浒》所叙,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在你读《水浒传》中,除节选文段中的宋江、李逵、武松、鲁智深等,你还被哪个人物深深地打动过?请简要说出他的故事及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点。

  • 11、阅读议论文《做有信仰的奋斗者》,完成下面小题。

    做有信仰的奋斗者

    ①时下,一些青年人感叹,自己整日起早贪黑,奔波不休,拼尽全力进步仍不够快。于是,忙碌反而成为精神的慰藉:朋友圈“晒忙”,论坛帖下“拼苦”。

    ②没有奋斗,无以谈人生。社会高速发展,工作节奏加快,竞争压力加大,忙碌本是常态,但有一点应该明白,不是所有的忙碌都叫奋斗,其中差别应是心中是否拥有信仰。只有拥有了真正的信仰,奋斗者才不会迷茫焦虑、徘徊不前,而是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③信仰是奋斗者的舵盘,于航行明确方向。没有信仰,人生很容易陷入漫无目的的窘境,既感知不到目标,也无法找准自己的定位,往往或固步自封不思进取,或南辕北辙误入歧途。而拥有坚定信仰的奋斗者,便明确了努力的方向,知道“该往哪儿走”,也标定了自身的差距,知道“该如何弥补”。即使雾霭重重,也不会停下脚步;即使暂无收获,也不会气馁放弃。纵使千里万里,终会抵达。

    ④信仰是奋斗者的长帆,于中流之处激发续航动力。出发时大都是豪情满怀的,但到中途很多人便无以为继了。东晋举家北伐的祖逖或可为榜样,船至中流,进退无据,借力无处。众人迷茫间,唯有他毅然击楫中流,最终成就一番伟业。行百里者半九十,信仰的力量,便是给予奋斗者不竭的动力,低潮逆境中,自能奋勇而前。

    ⑤信仰是奋斗者的铁锚,于风口浪尖牢牢把定底线。船要安全靠岸,需要铁锚下定。人生路上如果丢了信仰,便很难平安落地,检视落马的官员,最初大多也是清清爽爽的奋斗者,但最后无一不是丢失了信仰,扭曲了自己内心,人生自此开始下坠,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⑥“春秋有序人民不亏时彦,宇宙无极伟业尚待后贤。”古往今来多少事,都在不断证明一个论断:越伟大的信仰,越能激发恢弘的奋斗。愿当下青年做笃定信仰的奋斗者,不迷不惑,步履坚定,迈向实现自我价值和民族复兴的星辰大海。

    (摘自《人民日报》2019年7月28日)

    1用自己的话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试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3本文第③④⑤段顺序可以调换吗?为什么?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作文(1):伙伴

    要求:(1)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2)文体不限。(3)不少于500字。(4)文字和标点书写规范、整洁。(5)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