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译:这种做法不是可以让它停止了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所固有的羞恶之心。
B.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
译: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圣人贤士的学说。
C.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译:征人夜深不能睡,将军白发长,征夫热泪泣。
D.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译:完成收复北方的宏图大业,能赢得生前身后的一世英名。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组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A.娉婷/聘请 亵渎/穷兵黩武 挑拨离间/间不容发
B.磅秤/磅礴 记载/载歌载舞 政通人和/曲高和寡
C.怪诞/垂涎 校对/锱铢必较 差强人意/参差不齐
D.施舍/校舍 拮据/引经据典 冠冕堂皇/怒发冲冠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天骄(jiāo) 逞能(chěng) 创意(yì) 断章取义(zhāng)
B.冠冕(guàn) 恭惟(wéi) 汹涌(xiōng) 画龙点睛(huà)
C.广袤(mào) 涵养(hán) 炊烟(cūi) 精世奇才(jīng)
D.应酬(yìng) 端详(duān) 墨守(mò) 不省人世(shì)
4、下列连线正确的一项是( )
A.《沁园春·雪》——词——毛泽东,《周总理,你在哪里》——现代诗歌——怀念周恩来
B.《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九三年》——雨果,莫泊桑——法国——长篇小说王子
C.《红楼梦》——刘姥姥——扈三娘——曹雪芹——清朝,《水浒传》——孙二娘——施耐庵——清末明初
D.李白——温庭筠——贾谊——刘长卿——杜甫——李商隐——秦观——韩愈——刘禹锡——都是唐朝人
5、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节选自欧阳修《醉翁亭记》)
【乙】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掇①幽芳而荫②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因为本其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遂书以名其亭焉。
(节选自欧阳修《丰乐亭记》)
【注】①掇:拾取。②荫:庇荫。
【1】请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杂然而前陈者( ) (2)宴酣之乐( )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2)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3】【甲】文画线句子和【乙】文画线句子在写景上有何异同?
【4】两文在写景叙事中共同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政治思想?
6、阅读古诗,回答小题
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刘禹锡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1】这首诗是古代酬赠诗中的佳品,请发挥想象,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说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描绘了怎样的一幅画面。
【2】“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的两个典故,分别用来表现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专题与语文实践活动。
(1)校刊是同学们展示才华、比试实力的大舞台。现请你协助编辑一期以“气象物候”为主题的校报。相信你一定能够出色完成以下任务。
(栏目设置)请你为本期校报设置两个灵动、活泼的栏目名称。(每个栏目名称不超过6个字)
栏目一:____________ 栏目二:____________
(诗词淘宝)李白《塞下曲六首》(其一)写的是农历五月天山的景象,它说明了物候的高下差异。在大气中从地面往上升则气温下降,平均每上升200米,温度要下降1℃。请你从其他古诗中寻觅出反映这一物候现象两句古诗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小试牛刀)为配合世界气候大会的召开,校刊为了增强同学们“关注全球气候变化”的意识,校刊以“关注环境保护,植树造林”为上联,开展对联征集活动,请你写出一个下联。
上联:关注环境保护,植树造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是盐城10月29日的天气预报,电台计划播送时,在各条信息内加上一些体现人文关怀的内容。请你为电台设计一段这样的话,50字左右。
10月29日 多云转阴有阵雨或雷雨 温度:风力:<3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草枯鹰眼疾,__________________。(《观猎》)
(2)夕阳西下,____________________。(《天净沙·秋思》)
(3)______________,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4)向来枉费推移力,______________。(《观书有感(其二)》)
(5)____________,出则无敌国外患者……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9、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千里江山——历代青绿山水画特展”于2017年9月15日至12月14日在故宫博物院午门展厅和东西雁翅楼展出,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北宋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卷。这幅巨型图卷纵51.5厘米、横1191.5厘米,是绢本青绿设色。
(A)说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宋徽宗的创举——兴办画学。王希孟就是画学的硕果之一。为了培养绘画人才,提高未来翰林图画院画家的综合艺术修养,崇宁三年(公元1104年),宋徽宗创建了专门培养画学生的学校——画学。这是历史上最早的宫廷美术教育机构,也是古代唯一的官办美术学校。
(B)为提高诸生的绘画构思能力,宋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遐想无限,曲尽其意。如画“蝴蝶梦中家万里,杜鹃枝上月三更”,赢家的构思是画汉代历史故事“苏武牧羊”,画中的苏武正在假寐。画“踏花归来马蹄香”之句,胜者是画蝴蝶尾随着马蹄上下翻飞。画“深山藏古寺”之句,胜者画的是崇山峻岭之中,一股清泉飞流直下。泉边有个老态龙钟的和尚,一瓢一瓢地舀了泉水倒进桶里。徽宗排斥那种平铺直叙、图解式的绘画构思。除了绘画,画学还十分重视提高学子们的文化素养,向他们教授《说文》《尔雅》《方言》《释名》等经典名著,以此作为基础课程。(C)经过这些训练,使宫廷画家们的文学修养和工于巧思的创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王希孟曾经是这个画学中的一员学徒,长卷《千里江山图》是他存世的唯一作品。该图卷尾有时任尚书左丞相右仆射蔡京的跋文:“政和三年闰四月一日赐,希孟年十八岁,昔在画学为生徒,召入禁中文书库,数以画献,未甚工。上知其性可教,遂诲谕之,亲授其法。不逾半岁,乃以此图进。上嘉之,因以赐臣京,谓天下士在作之而已。”据此可推知王希孟年少时是画学里的一名学生,学成后被召入宫中的文书库就职。值得揣摩的是,王希孟为何未能进入翰林图画院呢?想必是两个原因:其一,他未能通过进入画院的命题考试;其二,其画“未甚工”。徽宗对画学生最基本的要求是状物精准、写实入微;缺乏工致的写实技巧给他带来了不利影响。文书库不是宫廷绘画的创作机构,而是中央档案馆。王希孟在其中只是承担抄账、编目等书吏的活计。
为了改变命运,他屡屡作画进献,希图引起徽宗的注意。宋徽宗见王希孟如此执着且有慧根,于是亲自教授。在政和三年(公元1113年)闰四月之前,十八岁的王希孟力戒欠工致之弊,精心绘成了该图。在不到半年的时间就绘成如此高头大卷,可见其用功之勤;采用如此超大的尺幅,正迎合了徽宗“丰亨豫大”的享受要求。宋徽宗收到该图后,颇为嘉许,将此图赏赐给了蔡京。于是才有了蔡京的题跋,今人由此得以知道王希孟极为简略的身世。不幸的是,很可能因为劳累过度,王希孟二十岁就去世了,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节选自余辉《丹青不负少年头——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赏析》)
【1】下列选项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说起这件传世名作,就不得不提及宋徽宗的创举——兴办画学。
B.为提高诸生的绘画构思能力,宋徽宗亲自出题招考取士,往往以诗句为题,要求学子们遐想无限,曲尽其意。
C.经过这些训练,使宫廷画家们的文学修养和工于巧思的创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D.不幸的是,很可能因为劳累过度,王希孟二十岁就去世了,可谓画坛一大憾事。
【2】如果参加宋代画院考试,题目是“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根据文意,下面胜出的作品会是( )
A.画面上河岸边系着一只空船,烂漫的桃花从岸边探向水面。
B.画面上斑驳破败的小船上,一个戴斗笠的渔夫在划船。
C.画面上一片空阔的水面,一只渺小的小舟即将消逝于山际。
D.画面上一个船夫躺在船尾,独自吹笛。
【3】概括写出王希孟能够画出《千里江山图》的原因。
10、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高调和低调
杜春成
①晚风习习,华灯闪烁。一场特色文艺演出,在县城举行。
②台上,两位青年正在表演《唢呐合奏曲》。他们是亲兄弟,来自水口山。哥哥叫大东,弟弟叫小东。
③一阵唢呐音腾空而起,高亢急促,铿锵有力,抑扬顿挫,冲出舞台,飘向广场。余音回绕,观众席上,掌声不断。大东听见掌声,红光满面,向观众鞠躬三次。
④小东吹奏低音。唢呐声优柔飘渺,欲放欲收。它能渗透人的每一个毛孔,流到人的心里。台下又是一片掌声。
⑤演出成功。领导作了一个决定,大东和小东代表县里,参加省里的演出。
⑥一月后,大东和小东参加省里特色文艺演出。评委给出评语:高调和低调,完美结合。他们获得了特等奖。兄弟俩载誉归来,县里也给了嘉奖,招聘他们为水口山乡的文化干部。
⑦一段时间里,大东和小东成了县里明星。先是县报社、电视台等媒体采访,随后是市里新闻媒体采访。
⑧小东平时说话脸红,每次采访,都是大东出面。面对采访,大东侃侃而谈,发掘唢呐吹奏文化,普及唢呐吹奏技艺,打造成全民的特色文化。
⑨“大东有艺术眼光,要重用。”县领导看了采访报道,给组织部领导打招呼说。于是,大东顺理成章到另一个乡镇当文化站长。
⑩大东走后,小东练习唢呐吹奏,没有大东的配合,他练起来,不是走调,就是忘记曲子。他打电话给大东,希望哥儿俩每周合练一次。
⑪大东在电话里对小东说,县里把《唢呐合奏曲》列为保留节目,重大节日或者庆典才演出。他会坚持练习。兄弟俩一月合练一次。
⑫小东心想,大东到新单位,既要熟悉环境,还要组织文化站工作,没有时间练习。于是说,你有时间,我们再合练。
⑬每月末,小东给大东打电话,提醒大东合练时间到了。大东说,忙,建议取消合练。“哥,你没有时间。我去你那里,晚上我们合练。”小东挂断电话。赶车到大东单位,晚上一起合练《唢呐合奏曲》。
⑭年底,县里举办建县八十周年庆典。大东和小东登台演出,《唢呐合奏曲》再次成功。
⑮演出结束,照相机和摄影机镜头对着大东。他的声调,比吹奏唢呐的声音还高:我们要面向县里,走向全市,成为全省的唢呐之星。
⑯唢呐的高调和大东的高调重合在一起,产生了叠加效应。两年后,大东到文化局担任副局长。
⑰“哥,你当副局长了。唢呐合练怎么办?”小东私下问大东。
⑱“练,当然要练。”大东还沉浸在唢呐带来的喜悦中。他对小东说,唢呐是我们的衣食父母,一辈子都不要忘记。
⑲大东的话,小东记在心里。每月末,小东准时去大东家合练。
⑳“今天晚上,哥有应酬。这次合练取消。”大东打电话给小东。
㉑又到了月末,大东打电话给小东:“小东,哥在外地出差,合练取消。”大东太忙,已有半年两人都没有合练了。
㉒一年了,兄弟俩还是没有时间合练。当了官,把衣食父母都忘了。小东埋怨大东。他偶尔见到大东,大东总说忙。合练的事,话到了嘴边,小东只好吞进肚里。
㉓时间过得真快,大东由副局转为正局。小东还在乡文化站当干部。
㉔一日,小东到局里办事。大东把小东叫到办公室,问小东,《唢呐合奏曲》的精髓是什么?
㉕高调与低调的和谐,祖传的技艺。我记得很清楚。小东回答。
㉖演奏唢呐合奏曲时,音调高的时候掌声多,还是音调低的时候掌声多?大东望着小东,笑着问。
㉗高调时掌声多。小东不知道大东的用意,老实地回答。
㉘“一个人不能总是低调,该高调时要高调。”大东说着话,用眼睛看着小东。又问:“明白没有?”
㉙“没有明白。”小东望着大东,想问明白。
㉚“回家慢慢思考,你会明白的。”大东说还有个会议,便离开了办公室。
㉛晚上,小东躺在床上,思索着大东的话。天快亮时,他才想明白。他要照着大东说的话去做。
㉜两年后,县升级为区,区里举行庆典活动。省、市领导到场。《唢呐合奏曲》作为区里特色文化展示,参加晚会演出。
㉝演出前,节目彩排。大东始终找不到感觉。领导看了很生气,批评大东,是给全区人民丢脸,要把《唢呐合奏曲》取消。
㉞大东站在那里,脸上青一块,紫一块,一句话都不敢说。
㉟小东见状,找到区领导说:“我一人可以演奏,您看了彩排再决定是否取消。”
㊱区领导知道,节目单已经排好,取消《唢呐合奏曲》是一时的气话,便点头同意。
㊲小东站在台上,一会儿吹奏高调,一会儿吹奏低调。高调、低调,完美结合。区领导带头鼓掌。《唢呐合奏曲》列为庆典晚会的压轴节目。
㊳晚上,大东问小东,什么时候学会了吹奏高调?
㊴小东回答说,哥,你忘了你自己说的话,一个人不能总是低调,该高调时要高调。我想了一个晚上,才弄明白。于是,天天练习,才达到今天这个水平。
㊵自己给小东说的高调,是这个高调吗?想了很久,大东怎么都想不明白。
【1】请将文章主要情节填写在横线上。
大东小东兄弟俩合奏唢呐成功,被提拔为乡文化干部 →___________→___________→大东当了局长,教育小东要高调,小东似乎想明白了→___________
【2】赏析第③段划线句的表达效果。
【3】请简要分析标题“高调与低调”的作用。
【4】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小东这一人物形象。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谁的心中不曾有过远方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当微信朋友圈被北京的沙尘暴刷屏,这句话给人的“小清新”之感,更显强烈。近日,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起无数人共鸣。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一句话撩动心弦,正是因为它以一种诗意的方式,说出了不少人心中的渴望。从朝九晚五的按部就班中跳出来,从办公桌边的循规蹈矩里跳出来,打破思维方式的条条框框,摆脱现实生活的患得患失,拥抱一个更广阔也更精彩的世界。即便这个世界可能只是一种美好的想象,但谁的心中没有激荡过一个远方?
电影中,有一种特殊的类型叫“公路片”。主角们走过漫长得似乎没有尽头的旅程,不管是不是能抵达,都会经历精神的考验,收获心灵的成长。“看世界”与“在路上”,其实有着一致性,不一定是逃避,也不一定要彷徨,就是为了遇到一个更好的世界,也成就一个更好的自己。相信,行遍大千世界、看过人生百态,这位女教师如若再次站上讲台,应该能讲出不一样的精彩。一个正常的社会,也应该是一个有活力有机会的社会。当人生出彩的舞台越来越广阔,也更加刺激了“出走”的渴望。女教师的选择本身,就是一个例子。现实中,过去鲜见的公职人员辞职,也不断见诸报端。温州平阳原副县长周慧的辞职信,也写得很文艺,“每个人都应该遵循自己内心的想法去选择自己的生活”。的确,有了更多的机会,人生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虽然每一次选择都不免纠结。
说到底,渴望远方,还是因为现实的砝码更重一些,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黄土涵养农耕,农耕孕育家庭,数千年的中华文明,让生存状态的“稳定性”,成为这种文化所化之人最基本的诉求。学者认为中国社会有着“超稳定结构”,其实,从安土重迁的观念到家族聚居的方式,中国人的心灵世界又何尝不是如此?这或许也是一些稳定的职业有着很强吸引力的原因。在这样一种文化中,“现世安稳”是一种扯不断的心理牵挂、情感羁绊。
身处开放的环境、面对信息化的洪流,“世界”是个诱惑十足的词。然而,在竞争激烈、“压力山大”的社会中,面向大海的转身难以避免地遭遇更多艰难。“外面的世界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很无奈”,或许,去世界看看的人们,终究还是要面对“娜拉出走之后”甚至“娜拉回来之后”的问题。“出门看世界”和“回到老地方”,成为当今中国人一组难以解开的心结,惟有在朋友圈里徒然羡慕着远方。
对于“想去看世界”的辞职,虽然点赞者甚众,但真正能“从心动到行动”的,在这样的社会里不应该也不可能成为主流。毕竟,情怀不能当饭吃,甜点也不能当正餐。辞职的女教师去“看世界”了,更多的人却选择了留下来,在讲台上继续自己的事业,换个角度看,没去看世界者不才是这个社会的基石吗?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看起来文艺腔十足的表达,背后是时代的发展、文化的演进,诠释着社会心理结构的变迁。其实,生活充实,何必别处?心有梦想,何必远方?过好每一天,走好每一步,未尝不是同样精彩的人生。
(《人民日报》2015年4月16日,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表达的观点是辞职看世界不应成为主流,心怀梦想,脚踏实地,生活充实,同样可以成就精彩人生。
B.由河南一位女教师这封“最有情怀,没有之一”的“辞职申请”引出论题。
C.作者按照“总一分一总”的方式构思全文,最后在结尾表明写作目的。
D.文章第三自然段主要是采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有力证明论点。
【2】虽说“生活离不开诗和远方”,但是作者认为“因为现实的砝码太重,让说走就走的旅行难以成行”,结合课文谈谈理由。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最近网上一则消息称,公交车上一位女子给一位孕妇让座,孕妇一脸淡然地坐下,并未以任何方式表示谢意;女子不高兴了,说你起来我手机掉在座位下面了,待孕妇站起来,女子一屁股坐下去,说你连起码的感恩之心都没有,这个座位我不让了。
孰是孰非,网上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女子干得好,就是不能助长孕妇这种怀了孕就觉得全世界都必须让着她的坏毛病,“让是情分,不让是本分”;还有的人则认为做好事有同情心是修养使然,而不是为了索取感谢,如果那样,也是沽名钓誉,假充善人。
根据材料内容写一篇作文,可以发表看法,讲述故事,抒发情感,题目自拟,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