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时代的年轻人,必须具有独立判断的能力,遇事能自作主张,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
B.人类的智慧和大自然的智慧相比实在是相形见绌。
C.谭嗣同是甘为变法流血的始作俑者,相比之下,康有为、梁启超他们确乎少了些刚烈。
D.课间操的时候,同学们队列整齐、鳞次栉比地走运动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诓骗 祭祀 忸怩作态 箪食壶浆
B.旁鹜 玄虚 觥筹交错 如雷贯耳
C.潮汛 豢养 诺诺连声 走头无路
D.游弋 报帖 李代桃僵 画龙点晴
3、下列句子中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湖心亭看雪》一文亭中“铺毡对坐”的两人说“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表示了对张岱附庸风雅行为的欣赏。
B.川流不息的金沙江,古老而现代,它承载着丽江古城的历史记忆,见证了云南的飞速发展。
C.诗画书印的结合,是中国画特有的艺术形式,可谓珠联璧合,相得益彰。
D.蓝牙版自拍杆,利用手机蓝牙的功能,使用方便,拍照效果好,投放市场后果然不孚众望。
4、下面一段话中有语病的一句是( )
①今天对传统经典的改编,要围绕着艺术形象下功夫。②艺术形象能不能立起来,能不能既蕴含传统精髓又体现当代审美旨趣,成为改编成功的关键。③新时代文艺的繁荣发展,离不开传统经典的滋养。④当下以各类艺术形式对传统经典进行的改编,给新时代文艺带来显著的活力。
A.第①句
B.第②句
C.第③句
D.第④句
5、阅读《富贵不能淫》,完成下面小题。
富贵不能淫
《孟子》
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1】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
A.父命之 耳提面命 自命清高 相依为命
B.行天下之大道 大道之行也 斗折蛇行 行之有效
C.居天下之广居 面山而居 聚族而居 深居简出
D.岂不诚大丈夫 帝感其诚 诚惶诚恐 诚心诚意
【2】下列对文中三处画线句的翻译和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甲】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翻译:(他们)一发怒,诸侯就都害怕;(他们)安静下来,便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理解:因为公孙衍、张仪这样的纵横家叱咤风云、威震一时,所以景春认为他们是大丈夫。
【乙】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翻译:以顺从为原则的,是妇女之道。
理解:孟子认为,“妾妇之道”的本质是顺从,并以此对比指出:公孙衍、张仪的做法是没有原则的事君之道。
【丙】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翻译:得志的时候和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得志的时候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理解:孟子认为,大丈夫立身处世要懂得顺应潮流,学会随机应变。
【3】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上文说说苏武身上体现了怎样的“大丈夫”精神?
【链接材料】
律①谓武②曰:“副③有罪,当相坐④。”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⑤,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⑥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汝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汝为见?”单于愈益欲降之,乃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
天雨雪,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数日不死。匈奴以为神。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⑦。羝乳⑧,乃得归。别其官属常惠⑨等,各置他所。
武既至海上,廩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⑩牧羊,卧起操持,节旄⑪尽落……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
(《苏武传》节选,有删减)
【注】①律:卫律,西汉官员,后投降匈奴。②武:西汉大臣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③副:副官。④相坐:连带治罪。⑤弥山:满山。⑥膏:使……肥美滋润。⑦羝:公羊。⑧羝乳:公羊生小羊。⑨常惠:人名,苏武的随从之一。⑩汉节:节,是皇帝发给的证明大汉使臣的标志。⑪节旄máo:节杖上用牦牛尾做的饰物。
6、阅读下面一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1】请结合词作内容简要分析“何妨”一词传递出的思想感情。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7、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近日,九年级(1)班将组织一次“网络与语文”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参加,并完成下面小题。
【1】网络时代,一个有创意的网名,既能展示自己独特的个性,又能体现高雅的志趣,如“柳暗花明”、“夜雨时”、“挑灯看剑”等。请你给自己取一个别致的网名(网名要求积极健康),并解说其由来和含义。
“我”的网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来和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最近十年,“山寨”、“雷人”、“粉丝”、“吐槽”、“给力”、“萌萌哒”等网络热词“跳”出了网络,频频在广播电视、书报刊里亮相,有时甚至成为规范词语,被人们广泛使用。2018年也兴起了许多网络热词:小猪佩奇社会人、大猪蹄子、确认过眼神、亲情价、阶梯式起床……下面的图片可以做为“阶梯式起床”的注解,请你用恰当的语言将图片内容“翻译”出来。
什么是“阶梯式起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雅虎”网站,原名“Yahoo”,站名源于英国讽刺作家、政论家______________的代表作《格列佛游记》中提到的怪物雅虎,现已成为因特网世界最令人熟悉的名词之一。小说讲述了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_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慧骃国等地的经历。
8、经典诗文,魅力无穷。
诗文言志:《过零丁洋》中“人生自古谁无死?____________________”是文天祥是对生死观的真情表白,《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化作春泥更护花”是辞官的龚自珍对国家前途命运的关心,《满江红》中“_________________,殊未屑”是秋瑾与天命抗争的决心;
诗文传情:《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岑参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____________”以春景写冬景充满欣喜之情,《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长叹“__________!”充满了年华老去、壮志不遂的抑郁、愤慨,《天净沙·秋思》中“_____________”道尽游子思乡之情。
诗文怀古:《十五从军征》中“十五从军征,____________”控诉当时兵役制度的极不合理,《山坡羊·潼关怀古》中“____________,”指出王朝固有的兴衰更替,辛弃疾在《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中情不自禁地赞扬孙权“________,________”。
9、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邓中翰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硏工作者要在创新辶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能成为快乐的源泉呢?(甲)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硏的热爱。(乙)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虽然充满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无限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丁)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桯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魅力,带给科硏工作者无限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
(选文有删改)
(注)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中,谷先生的话启示我们必须要有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才能在创新之路上保持前行的动力。
B.科学家们虽然在研究过程中无比艰辛,但他们也享受着其中的种种乐趣。
C.科研工作者们的最大快乐,是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
D.科研工作者们因有对科研的热爱,才会对艰深、枯燥、乏味的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
【2】根据文意,“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这句话能填入文中其中一处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3】结合选文内容,说说对于科研工作者来说,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1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有( )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选文中括号内有四处空出来的词语,依次填入,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A.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B.埋头苦干 拼命硬干 为民请命 舍身求法
C.埋头苦干 为民请命 拼命硬干 舍身求法
D.为民请命 埋头苦干 舍身求法 拼命硬干
【2】本文没用到的批驳方法是( )
A.由驳论证入手驳倒论点。 B.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C.立正确观点,间接驳敌论。 D.归谬法。
【3】下列关于本文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作者冷峻的目光首先注视着现实。文章一开头就列举了三种事实:自夸“地大物博”,寄希望于“国联”;“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这些事实都见之于“公开的文字”,表示言之有据,事实确凿,然后很自然地引出本文批驳的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B.文章先破后立,破得有力,立得牢固,驳论与立论相结合,互相映衬。
C.驳论以事实为依据,内含逻辑推理,极其雄辩;立论则直抒胸臆,充满激情;排比句式的运用,更使文章增添了气势;议论与记叙水乳交融,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D.在困难当头的情况下,强调民族自信力,唤起民族自豪感,就成了思想战线上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而《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鲁迅实践这一任务的光辉篇章。
【4】对本文的语言特点,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词精准,说理生动。 B.犀利如刀,热情似火。
C.逻辑清晰,严谨周密。 D.爱憎分明,准确蕴藉。
11、拴在琴凳上的十年
(1)我生长在大西北沙漠边缘的油田小镇。妈妈做出“一定要让女儿学钢琴”这个决定的那年,我才4岁半,坐在小课桌前,脚还踩不到地面。妈妈和爸爸月工資加在一起也就两三百元。家里存款两三千,而一架钢琴怎么说也要近万元。
(2)钢琴搬回家的场景我还记得。那是春夏之交,爸爸和他七八个年轻的朋友把一个巨大的、沉重的、被严严实实包裹的大家伙抬上三楼。小小的家里围了很多人,包裹层层打开,黑色的钢琴在阳光下明晃晃的。
(3)妈妈像是对着全世界宣布:“贝贝,这是你5岁的生日礼物。你以后要好好学,听见没?”
(4)“嗯!”我怯弱地答应了。
(5)后来我明自,永远不要轻易答应自己完全不了解的事情,尤其自己还懵懂无知的时候——即便当时明白又如何,我没有选择的权利。
(6)随着钢琴搬进家门的,是一些铁律:所有作业必须在下午放学前完成,每晚七点到九点固定练琴两小时,中途只能上厕所一次,喝水一次……
(7)从钢琴进门到我初中毕业,妈妈每晚会坐在我的旁边,从开始的音阶,到每一首曲子的每一个音符和节拍,全程监督,几乎全年无休。重大考试和比赛前,练琴时间会尽可能延长。
(8)“找个好老师,这太重要了!”身为高中老师的妈妈,从来就对此坚信不疑。可是小镇上会钢琴的成年人几乎没有,只能去银川。从小镇到银川单程近四个小时,道路坑坑洼洼,路两边是连天的戈壁,沿途几十里路都不见人烟。晴天,尘土翻滚,雨天,泥泞不堪。
(9)银川的钢琴课一周一次,周日凌晨,瘦小的妈妈常常把我驮在背上追赶去市里的公交车。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有时为了省钱,妈妈只买一个座位,客满的时候就一路抱着我。中午将近十二点到银川南门老汽车站,再坐3块钱的人力三轮车到文化街的歌舞团大院,下午四点原路返回,晚上到家早已天黑。路上耗去近八个小时,只为一个小时的“专业课”。
(10)北方的冬天,滴水成冰,常常开始上课了,我的手仍像冻坏的胡萝卜。连钢琴老师都有些不忍,倒杯热水让这对寒风里来的母女俩先暖一暖。夏天好闷,母女俩昏昏沉沉地挤在公交车上,我满身都起了痱子。
(11)每当拉着妈妈的手走在银川宽阔的马路上,我总是什么都想要,但到头来什么都没买。妈妈的理由不容[zhì]疑:“学费一次50块,还有吃饭、来回车费,我们要把成本控制在一次100块以内。”只有和钢琴相关的,妈妈才会额外通融。
(12)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似乎这件“高贵”的兴趣爱好无法让任何一个人从中获得“轻松”与“喜乐”。因为学琴的成本太高,练琴就需要加倍努力。常常伴随着的,是抽泣声和严厉的训斥声。被撕过琴谱,被打红过手,还有几次被拉下琴凳……
(13)每次回想拴在琴凳上的十年,辛酸和痛苦溢满全部的记忆。后来经历了很多事情之后,我才明白哪有什么东西是可以轻松获得的呢?
(14)十年,周而复始,一直到我考完业余十级。忽然有一天,钢琴老师在妈妈数次征询意见之后,明确地说:“这孩子不适合搞钢琴专业! ”
(15)我的手太小,即便付出比正常孩子多达数倍的努力,同样的曲子我依旧弹得非常吃力,这是我的“硬伤” 。妈妈一直忽略了这一点。最终我偏离了她的规划——上音乐学院附中、考北京或者上海音乐学院钢琴表演系。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我终于如释重负,好像获得了新生一般。
(16)后来,每当有人问我“你喜欢弹琴吗? ”,“喜欢”这个答案就只是说给妈妈听的。
(17)但是,生活就是这样,很多你认为无法化解的东西,岁月却将它轻易地化解了。在我意识不到的某一年的某一刻,我忽然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妈妈,学校钢琴比赛,我进复赛啦。”“妈妈,我在教会当了司琴,有人在教堂结婚,我弹了婚礼进行曲!”……
(18)我无比感激童年所学习的每一首钢琴曲,这些乐曲和我在往后学习的文学、艺术、 历史等彼此影响和融通。感激童年无数枯燥乏味的练习,这些技巧成为了我的肢体与记忆不可磨灭的一部分。
(19)我数次想对妈妈说:这么多年过去,我明白,自己最终的收获,远比曾经付出的多。您虽然是一位“虎妈”,但我却要感谢您,是您让我成为一个更好的人!
(20)话刚到嘴边,我就哽咽了。
【1】根据拼音写汉字 不容[zhì]疑: ____________
【2】依据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时间 | 情节 | “我”的心理 |
4岁半 | ① | 怯弱 |
学琴的十年 | 往返银川学琴 | ② |
考完业余十级之后 | ③ | 如释重负 |
多年后 | 我和以前的生活和解了 | ④ |
_________________ ② ________________ ③ _______________ ④ 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细读第⑨自然段画线的句子“遇到沙尘暴的时候,妈妈侧身护着我,母女两紧紧相拥,像风中的两片树叶,飘摇在行进的路上。”分析其表达作用。
【4】结合文意,说说标题“拴在琴凳上的十年”的作用。
【5】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 本文回忆了“我”十年学琴的一些往事,全文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B. 文章刻画了一个为了女儿的“兴趣”,辛苦奔波、甘于付出、严厉苛刻的母亲形象, 而女儿对母亲始终充满怨恨。
C. “伴随琴声的欢笑声寥寥无几”说明学琴这件事无论对我,还是对妈妈而言,都是很辛苦,很煎熬的一个过程。
D. 文句“我在妈妈的失望中‘仓皇’地读了高中”是指妈妈对我挣脱了她的朿缚,主动地放弃“搞钢琴专业”的规划而感到失望。
E. 第⑤自然段着重描写了从油田小镇到银川那条每周学琴必经的道路,更好地烘托了“我”学琴路途中的艰辛。
12、材料作文
有一棵大树,枝繁叶茂,是飞禽走兽们喜爱的休息场所。飞禽走兽们谈论着自己去各地旅行的经历。大树也想去旅行,于是请飞禽走兽们帮忙。飞禽瞧不起大树没有翅膀,拒绝了。大树于是想请走兽帮忙。走兽说,你没有腿,也拒绝了。于是,大树决定自己想办法。它结出甜美的果实,果实里包含着种子。果实被飞禽走兽们吃了后,大树的种子传播到了世界各地。
这个故事至少给了我们这样一些启示;坚持到底才能成功;换一个思路更容易达到目标;求人不如求己……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
(1)所写文章主旨必须从所给材料中提炼,但不要对材料扩写、续写和改写,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2)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
(3)不少于600字。
(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