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玉溪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几项是小张同学对课文的点评,其中有误的一项是(  

    A.他身材很高大;青白脸色,皱纹间时常夹些伤痕;一部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鲁迅《孔乙己》)

    【分析】:青白脸色可见孔乙己的生活状况较差,时常会吃不上饭;乱蓬蓬的花白的胡子可见他年龄较大;穿着脏破不堪的长衫可见孔乙己不修边幅而且很懒惰。

    B.自己心里懊恼道:果然天上文曲星是打不得的,而今菩萨计较起来了。想一想,更疼的狠了,连忙问郎中讨了个膏药贴着。(吴敬梓《范进中举》)

    【分析】胡屠户一贯蛮横,打范进个嘴巴,不是啥大事;但是这一回不仅懊恼,而且手更疼的狠了,究其原因,是慌张与害怕的心理。

    C.新媳妇这时脸发白,劈手夺过被子,狠狠地瞪了他们一眼,自己动手把半条被子平展展地铺在棺材底,半条盖在他身上。(茹志鹃《百合花》)

    【分析】新媳妇出场、借被子、在包扎所帮忙,给人的印象都是温和的,此时却一反常态,等动作表情,表现出她强烈的悲痛之情。

    D.芦荡如万重大山围住了小船。杜小康有一种永远逃不走的感觉。他望着父亲,眼中露出了一个孩子的胆怯。(曹文轩《孤独之旅》)

    【分析】芦荡之所以如万重大山,是因为它和万重大山所给杜小康的感受是一样的:透不过气来的压迫。万重大山表面上是写芦荡,其实是抒写小康对孤独的感受。

     

  • 2、下列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江城子·密州出猎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A.上阕通过刻画威风凛凛的密州太守形象,描绘他出猎队伍的威武雄壮。

    B.“老夫聊发少年狂”中的一个“狂”字贯穿全词,表现了词人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C.“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运用冯唐持节赦免魏尚的典故,含蓄委婉地表示希望朝廷能重用他,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D.“天狼”喻指侵扰西北边境的西夏军队。作者以形象的描写,表达了自己渴望一展抱负、杀敌报国、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面对这样或那样的缺憾,我们不应是过度狂热的追求完美无瑕,以至于到了吹毛求疵的地步,甚至到了厌世的境地。

    B.这篇散文把桂林山水描写得形象逼真,读完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美丽的景色实在引人入胜,游人们不由得陶醉其中。

    C.“生命的价值在于厚度而不在于高度。……”校长的一番高谈阔论让学生们深受教育。

    D.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味同嚼蜡矣。

  • 4、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红楼梦》也称《石头记》,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巅峰之作,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晚期的社会现实。

    B.习主席在澳门座谈时引用的老子“人无信不立”与孟子“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两句话异曲同工。

    C.明清时期殿试录取分为三甲,其中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分别统称状元、榜眼、探花。

    D.“崩”“崩殂”“驾崩”均意为古时指皇帝的死亡,“薨”则用于诸侯王或有爵位的官员之死。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

    戏答元珍

    宋·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乙】

    秋声赋

    宋·欧阳修

    欧阳子方夜读书,闻有声自西南来者,悚然而听之,曰:异哉!初淅沥以萧飒,忽奔腾而砰湃;如波涛夜惊,风雨骤至。其触于物也,鏦鏦铮铮,金铁皆鸣;又如赴敌之兵,衔枚,不闻号令,但闻人马之行声。余谓童子:此何声也?汝出视之。童子曰:星月皎洁,明河在天,四无人声,声在树间。

    予曰:噫嘻悲哉!此秋声也。胡为而来哉?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愤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其一气之余烈。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又兵象也,于行用金。是谓天地之义气,常以肃杀而为心。天之于物,春生秋实,故其在也,商声主西方之音,夷则为七月之律。商,伤也,物既老而悲伤;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

    嗟夫!草木无情,有时飘零。人为动物,惟物之灵。百忧感其心,万事其形,有动于中,必摇其精。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忧其智之所不能,宜其渥然丹者为槁木,黟然黑者为星星。奈何以非金石之质,欲与草木而争荣?念谁为之戕贼,亦何乎秋声!

    童子莫对,垂头而睡。但闻四壁虫声唧唧,如助余之叹息。

    【注释】①物华:美好的景物。②初淅沥以萧飒:起初是淅淅沥沥的细雨带着萧飒的风声。③砰湃:同“澎湃”,波涛汹涌的声音。④鏦鏦(cōng)铮铮:金属相击的声音。⑤衔枚:古时行军或袭击敌军时,让士兵衔枚以防出声。⑥烟霏云敛:烟气飘散,云雾密聚。⑦渥然丹者为槁木,黟(yī)然黑者为星星:红润的面色变得苍老枯槁,乌黑的头发变得鬓发花白。⑧戕(qiāng)贼:残害。

    【1】参考表格提示的方法,解释加点词。

    序号

    方法借鉴

    文言词句

    字词释义

    (1)

    查阅字典法:恨:①遗憾②怨恨,仇恨。

    亦何乎秋声

    恨:______(填序号)

    (2)

    联系成语法:“而况思其力之所不及”中的“及”可依据成语“始料未及”中的“及”推测为“到”的意思。

    衔枚疾

    走:______

    (3)

    课内迁移法:“但闻人马之行声“中的“但”,根据《记承天寺夜游》中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的“但”,可理解为“只是”的意思。

    万事其形

    劳:______

    (4)

    语境推测法:“夷,戮也,物过盛而当杀”可推断,“夷”是“杀、杀戮”的意思。

    故其在也,商声主西方之音

    乐:______

    【2】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句中限断两处)

    夫秋刑官也于时为阴

    【3】甲诗中“(1)____________”一联,选择山城典型、奇特的景物铺开描写,展现出一幅别有韵味的早春画卷。乙文第二段直接评价秋声的语句有:(2)____________

    【4】阅读甲诗,结合表格信息,判断甲诗应填在A还是B处,并结合诗歌内容说明理由。

    时间(年龄)

    创作背景

    作品

    1036年(29岁)

    因支持范仲淹政治改革主张,被贬夷陵。

    A

    1045年(38岁)

    因参与“庆历新政”,被贬滁州。

    《醉翁亭记》

    1059年(52岁)

    结束贬谪外放,获得朝廷重用,官职一路升迁。

    B

    1071年(64岁)

    以太子少师身份辞官退休,定居颖州。

    《采桑子(轻舟短棹)》

    【5】甲诗乙文抒发的情感同中有异,请结合诗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诗篇,回答问题。

    太阳的话

    艾青

    打开你们的窗子吧

    打开你们的板门吧

    让我进去,让我进去

    我带着金黄的花束

    我带着村间的香气

    我带着亮光和温暖

    我带着满身的露水

    快起来,快起来

    快从枕头里抬起头来

    睁开你的被睫毛盖着的眼

    让你的眼看见我的到来

    让你们的心像小小的木板房

    打开它们的关闭了很久的窗子

    让我把花东,把香气,把亮光

    温暖和露水撒满你们心的空间

    1艾青,原名____,现代文学家、诗人。著名作家聂华苓称赞艾青的诗,好在那______的力量,______的语言,______的意象。

    2这首诗的第二小节运用了____修辞手法,写出了太阳所给予人们的美好事物,这些都是人们生存必不可少的,其中露水可以滋润万物,________能使人神清气爽,____能让人感受到光明,温暖可以为人驱除寒冷。

    3诗歌要用意象来表达情感,本诗所描绘的是______的形象,寄托着诗人______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某校九年级学生在组织“金钱,共同面对的话题”这一综合性学习时收集到下列图案,依次是秦朝半两钱、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他们进行了一番研究,知道了秦半两钱“外圆内方”取义“田圆地方”之意,它在钱币发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请继续探究其余各徽标的含义。完成下面问题。

     

    秦半两   中国工商银行   中国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

    (1)你能探究出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和中国农业银行的徽标流漏出的共同信息吗?

    (2)对待金钱,人们众说纷纭,你认为怎样对待金钱才是可取的,说出你的见解与理由。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按提示默写句子。

    (1)词中总写北国雪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词中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静为动描写北国雪景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词中由写景过渡到议论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的姥姥不识字,但一辈子爱惜书,喜欢读书人。

    ②三岁时,我跟着姥姥,住在姥姥家那个明代建的砖窑里,姨姨、小舅舅都在上小学。砖窑土炕对着墙竖放的,是姥姥的木衣柜。衣柜是她当年的陪嫁,两扇门,四个角,柜内的抽屉上,原来都包着厚重气派的铜饰,家里困难,为了孩子上学,姥姥都拆下卖了。

    ③在衣柜上层右侧,整整齐齐地放着一摞书,是姨姨舅舅们的课本。我看见,姥姥在拾掇她的衣柜时,总是小心翼翼地整理书。有一次,我看见一本书的封面上,有一个人高举拳头,对着一面挂在树上的红旗。绿树、青山、白云,特别是举拳头的人那种庄严肃穆的表情,一下烙印在我心里。那年,我还小,不识字,不知这是本什么书。

    ④村里跟姥姥年龄相近的妇女,见了我的姥姥都叫“石止的”。邻村石止是姥姥的娘家,跟着姥姥几年,我以为“姥姥”就是名字,从没想过姥姥还有其他名姓。姥姥和诗人艾青的保姆大堰河一样,“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

    ⑤姥姥爱干净,手巧,勤快,厨艺高超。村里办食堂时,她去做饭;后又去村里的学校做饭。姥姥说,她爱看老师教书,学生念书;书声琅琅,就是她心里的艳阳天。在姥姥心目中,天下头等的事,就是读书。

    ⑥我到了上学的年龄,回到我们家,离开了姥姥。没几天,姥姥赶来,吃饭时还端着碗喂我,我不吃,跑到院子里,姥姥追出来,让我蹲下,她用勺子喂我吃饭。我心不在焉,忽然看见远处枣树上,有一颗黑红的栆披着两片绿叶,我说:“姥姥,您看!”姥姥抬头说:“眼窝儿真尖。”那是个深秋,有丝丝凉风,在一棵老枣树下,姥姥喂我吃饭。在我们家的日子,姥姥给我的课本做了书皮儿,是以她做鞋的工艺,先打好浆糊,用布裱褙剪裁,外层是雪白的纱布。直到今天,姥姥给我专门制作的软精装书皮儿,我当年接到手上时温软的手感,还在心里。

    ⑦多年以后,我在同学家又见到和姥姥衣柜里相同的那本书,原来是吴运铎的《把一切献给党》。封面图画,是吴运铎在大山里入党宣誓的场景。这本书,是上世纪五十年代的青年思想修养读物,发行量很大,竟能流传到农村,是舅舅的读物,被姥姥珍藏在她的衣柜里。我读后知道,吴运铎为了给前线制造武器,在极简陋的条件下研发,急前线所急。试验新式武器时,他不怕牺牲,身上多处受伤,被誉为“中国的保尔”。他是工人出身的知识分子。他那种坚毅的性格,刻苦钻研技术的精神,我印象深刻。

    ⑧今年,我在孔网买到多种版本的《把一切献给党》,目的就是找回童年的记忆,像寻找多年失联的老朋友。将多种版本摆在书桌,我终于知道了,封面图画是著名画家王式廓创作的,书内多幅插图,是王式廓、罗工柳的作品。我放下书,心里想,色彩、图画、人物造型,对儿童的早期教育太重要了,这样一本普通的书的封面画,竟成为我的美学启蒙。

    ⑨上学后,我经常利用节假日一人跑到姥姥家。有一次,砖窑里就我和姥姥俩,我看见灶台碗橱上有一张卡片,拿在手上看,见写着“张书香”的名字,是生产队发的工分卡。我一下乐了,高兴地说:“姥姥,我知道您的名字了!”姥姥瞬间脸红,还不好意思。自嫁到姥爷家,一辈子都没人叫过她的真实姓名,在村里,“她的名字就是生她的村庄的名字”。不识字的姥姥,竟然叫“书香”!如果姥姥还活着,我一定要问问她,您为什么叫这么个名字?

    ⑩我们家,祖上亦农亦商,不是书香门第,没听说出过读书人;我却爱读书,以读书、编书、写书为职业,现在有一屋子书,住在书房里。要问我这一屋子书的源头,寻根溯源,源头就在我姥姥的衣柜里。

    (选自2021年5月26日《文汇报》,有删改)

    【1】作者最先以为姥姥的名字就叫“______”,后来以为她叫“______”,最后才知道原来她的名字叫“张书香”。

    【2】姥姥和艾青笔下的大堰河有哪些相似之处?作者引用《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的句子传达了怎样的思想和情感?

    【3】作者花大量笔墨写自己对《把一切献给党》这本书的认知过程,有哪些目的?

    【4】根据这篇散文的内容和情感,说说《姥姥的衣柜里有一本书》和《姥姥名“书香”》哪一个作为本文的题目更妥当。

  • 10、阅读《五台山的白杨》,完成下列小题。

    五台山的白杨

    陈奕纯

    ①人世间最美丽的是什么?一眼之间的美容易发现,然而凡是大美,总是无形地隐藏在事物的深处,必须用心深谙其神韵。

    ②在豫中平原,在黄河古道,你常会一眼看到广袤的成片成林的白杨树,旗帜一样飘扬在大地上,尽情地展示生命的蓬勃与妖娆,成为一道道景观。

    ③但是,最美的白杨树,在五台山上。

    ④近几年我更是频繁上山,对五台山的白杨树我情有独钟。

    ⑤殊像寺山门外的一大片开阔地上,那一簇高高的白杨,深深地吸引着我。这十六棵白杨树的根部禁地生长在一起,到半空后逐渐散开,越向上越疏放,远远望去,就像高高的香炉,更像盛开的莲花,阳光的照耀下,格外圣洁美丽。

    ⑥春天到五台山,你看到的是闪着油光、润含春雨的叶子,树杈里如筛子般透着光。夏日的白杨树碧翠葳蕤,摇啊摇,毫不懈怠地送给人们清爽。深秋的白杨树,没有干裂秋风的萧瑟,而像是遍山洒满了金子,铺天盖地。汽车从白杨林里穿过,那纯净的金色紧紧地吸引着你。山道弯弯,十米一景,一弯一色,白杨树像列队的士兵,在你的眼前翘首相送,送你的车倏然飞过去。道上的金子哗哗地随风翻卷,空中的叶子如蝴蝶般飞舞,一路欢歌,护着你的车送你下山。

    ⑦我为五台山的白杨树深深地陶醉。一座白塔,亿万片金色的叶子,把五台山装点得神圣无比,仿佛你来了就是好运就是吉兆,你离开时就将走向锦绣前程。

    ⑧如果你不亲临其境,何以能见到如此的繁华与铺张;如果你不亲临其地,静观其盛,怎知世道人心,一体相融,一脉相承。

    ⑨我把发现美的眼仰视晴空,心中万里无云;我把美的视角投向深层,发现了从来没有过的发现。人们对物质的铺张,是把有限的资源浪费殆尽,而大自然的铺张则是对众生的施与。如果我的眼睛承接了大自然的铺张,我心中的欲望就会淡化,就会消融,我看世界的视角就会不一样。

    ⑩仰望白杨树,看它铺展在空中的华美,我的心如清风中绽放的睡莲,芬芳弥漫,随之一股豪迈的气息,在胸间激荡升腾!我多么想铺展开一块硕大的画布,把眼前的大美,淋漓地挥洒出来!

    ⑪是的,大自然,天地人心,多少的大美就在那里,心,打开了,就能够得见。此刻,我的身心都是张开的,我在这里,一切入目的都有了别样的大美……

    ⑫我一个人,顺着一条峡谷,往远处行走。一条清静的河,河里白色的、灰色的、青色的石头,被水洗刷得细腻圆润,纹理可见,静候在那里。那是一层层的年轮,我的手抚摸着那石头,玉一般的清凉。哦,我是在这里抚摸着时光的沧桑。

    ⑬我走出了草木葱茏、河水轻盈的山谷,我奔向高高的大台。这里没有喧哗,没有言语,人们都在悄无声息地走,一个人,两个人,或是三四个人默默地走。而他,三步一卧,犹如婴孩扑向母亲的胸膛,他的肢体,匍匐在大地上,目无外物,那肃穆,那谦卑,只向天地……行走的人,被他慑住,痴痴地望着,手中端着相机,竟忘了把镜头对向他。似乎他的身上有一股威严,有一股子不可窥测的神圣……人们,只静默地看他,生怕惊扰了什么,亵渎了什么。

    ⑭这个时候,我才知道,人在无声的时候,是在走向回归,是从喧嚣的热闹中反观自身。这行走在路上的人,是走在朝拜的路上。人的朝拜,无不是拜望自己的内心,无不是看看自己,人是多么需要看看自己!人在寻找、在探询自己的时刻,就是向静、向善、向美朝拜的时刻。

    ⑮五台山,就是这样的地方,这里的宁静,这里的氛围,让人慢下来,静下来,让人的心打开。打开,才能够张眼看天地大美;打开,才能够看透世道人心的良善。因而,我才看到了那十六棵白杨,我才能够看到一坡一湾的白杨。它的根脉深深地抓向大地,才有飞扬于云霄间磅礴的大美。是啊,只有心向下,只有那匍匐大地的谦卑,才能够倾听天地人心的丰厚与沧桑。只有在这里,才有这样的感叹:红尘中,为了名与利、欲与望,忙忙碌碌,挤压的是我们的神经,愧对的是我们的生命。

    ⑯我每来一回五台山,心就有一次醒悟和提升。所以,我一次次地登临五台山,一次次地仰望这里的白杨。很难说,我是来看风景,看树木,还是来看什么。

    ⑰所以,我别离,我不招手,不回头,我掉转身,离去。

    ⑱因为,我知道,我还会来,来看五台山的白杨,看白杨俯瞰着的一切……

    (有删改)

    1第②段写豫中平原、黄河古道的白杨有何作用?选出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突出白杨树“尽情地展示生命的蓬勃与妖娆”的特点。

    B.衬托五台山白杨具有“必须用心深谙其神韵”的大美。

    C.为了说明这两处白杨也有“隐藏在事物深处的大美”。

    D.为作者的“一眼之间的美容易发现”这句话提供依据。

    2文章第⑥段的画线句子极富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3结合文章内容,理解“我每来一回五台山,心就有一次醒悟和提升”的原因。

  • 11、只要有爱,就是无价

    ①刚道北京,天空中飘着小雪,一阵风刮来,让人感到丝丝凉意。北京的朋友知道我喜欢吃火锅,特地带我去一家城西的老店,红灯笼,黄木板,每一桌上都有一口热腾腾的铜锅,锅子的烟囱高耸,烟囱的盖子大开,烧滚的锅子热气滚滚,弥漫在整个屋子。

    ②朋友点了一个大号的酸菜白肉锅,加了几盘羊肉,一些牛肉卷饼,然后把菜单推到我的面前,叫我点一些菜。我点了几个菜,特别点了爆炒黄鳝和韭黄炒鳝。跑堂的过来,看了菜单,好意地探询:“先生,您点了两道鳝鱼呢!”

    ③“对了,我喜欢吃鳝鱼!”

    ④北京厨子炒的鳝鱼果然美味,香、脆、鲜美,骨头也剔得干净,没有一点渣子。

    ⑤“老师怎么爱吃鳝鱼的呢?”北京的朋友问。

    ⑥我沉思了一下,就在水汽淋漓的火锅店里,简单地说起一段往事。

    ⑦小时候,我家门前的“亭仔脚”(就是屋檐下)摆了一个鳝鱼摊子,专卖炒鳝鱼和鳝鱼面。摊子黄昏才开张,正是我放学返家的时间,远远地就会看到爆炒鳝鱼的大烟,嗅觉似乎与视觉同时抵达,我凑到摊子前面,盯着油汪汪、黄灿灿的炒鳝鱼,使劲儿地吸了几口诱人的香气,咽下口水,然后我便低着头,绕过巷子,回到家里

    ⑧为什么要低着头呢?因为炒鳝鱼的价钱很贵,我们根本吃不起。不要说炒鳝鱼,连鳝鱼面也吃不起,我们家兄弟姊妹就有十八个,一人吃一碗面,恐怕是一星期的饭钱了。我们从来不要求妈妈买来吃,妈妈非常了解我们的心理,于是她经常向卖鳝鱼的人央求,拜托他们杀了鳝鱼剩下的骨头一定要留给我们,妈妈深信鳝鱼的骨头充满钙质,还有各种维生素,对我们这些正在成长的孩子大有帮助。

    ⑨每天晚上,妈妈总会从鳝鱼摊提回一大袋的骨头,洗也不洗地丢到大锅熬煮。

    ⑩为什么洗也不洗?因为,妈妈说鳝鱼骨头上还带着鲜血,那是最为滋补的,洗净多么可惜!

    ⑪熬过两三个小时,鳝鱼骨头几乎在锅中化去,汤水成咖啡色,水面上浮着油花,这时,妈妈会撒一把葱花,关火。

    ⑫鳝骨汤熬好时,夜已经深了。妈妈把我们叫到灶间,一人一碗汤,再配上她在另一家面包店要来的面包皮,在锅里炙热了,变成香味扑鼻的饼干。我们细细地咀嚼面包皮,配着清甜香浓的鱼骨汤,深深感觉到生活的幸福。虽然吃不起鳝鱼与面包,但是鳝鱼与面包是有钱就吃得到的,鳝鱼骨和面包皮却是只有深爱我们的妈妈才做得出来。

    ⑬只要卖鳝鱼的来摆摊,我们一定会喝鳝鱼骨汤,奇特的是,我从来没有喝腻过,而且一直觉得这是人间至极的美味。

    ⑭妈妈担心我们会吃腻,有时会在汤里加点竹笋,或下点蛋花;有时会用豆腐红烧,或与萝卜同卤……虽然用的都是普通的食材,却充满了美味的魔术

    ⑮最神奇的,算是炸鳝鱼骨了。鳝鱼骨本来是歪曲扭动的,下了油锅时突然被拉直了,一条一条就像薯条一样,起锅时撒一些胡椒、盐,香、酥、脆,真是美味极了。我吃了好几年的鳝鱼骨头,一直到我去外地念书,偶尔回到乡下,喝到妈妈亲手熬的汤,总是觉得美味如昔,心中更是充满了感动,妈妈把深情与爱熬入了那平凡的汤中,使我们身强体健,在普遍营养不良的乡下孩子中,我们总是气色红润,精神饱满。

    ⑯“也许是小时候吃不到鳝鱼,长大之后只要到馆子吃饭,看到有卖鳝鱼,总会点两道来吃,一边吃就会一边怀念起那一段艰苦的岁月。”我对北京的朋友说。

    ⑰大家听得入神,纷纷夹起鳝鱼,细细咀嚼。当然,有故事加味,鳝鱼也变得别有滋味了。

    ⑱吃完火锅,我漫步在北京街头,此时雪花漫天飞舞,我回想着妈妈熬制的鳝鱼骨汤的味道,感到我们的生命正是那些看似微贱的东西,累积出一些无价的意义,使我们感到丰盈。

    ⑲谁能告诉我鳝鱼骨头一斤多少钱?面包皮一袋多少钱?市场里捡来的青菜一斤多少钱?

    ⑳只要有爱,就是无价的。

    1请概括选文第⑦~段的内容。

    2选文第⑦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种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品析选文第段中加点词语“魔术”一词的妙处。

    4请结合选文内容,简要分析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写出两点即可)

    5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有误的一项(  )

    A. 选文用服务员和朋友对我点两道鳝鱼菜的疑问,突出了我对鳝鱼菜情有独钟,同时引出下文“我”的回忆。

    B. 选文第段的叙述中科院感受到朋友们听完“我”的回忆都陷入了沉思,心情沉重。

    C. 选文第段中“雪花漫天飞舞”烘托出“我”回味母爱倍感温暖的心情。

    D. 选文第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了食材的便宜,突出了母爱的无价。

    6选文给我们很多启示,请试着从三个不同的角度写出来。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题文)有时候,当一个人经历了生活的挫折,情绪低落,一蹶不振时,长辈一句开导的话语、同伴的一段温馨的劝说,就可能使他走出心理的阴影,重新焕发青春活力。也有时候,当一个人整日沉湎于成功的鲜花与掌声时,朋友的一句友善的提醒,会使他警醒,走出浮躁与虚荣的光圈,继续前行的路。

    请以“走出来,就好”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不少于600字;(2)文体不限(诗歌除外);(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