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有关文学常识及课文内容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沁园春·雪》这首词上阙写北国雪景,纵横千万里,大气磅礴,旷达豪迈;下阙抒情议论,气雄万古,风流豪壮。全词将写景、议论、抒情有机结合,抒发作者的豪情壮志和坚信必胜的信心。
B.印度文学巨匠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宗教和哲学是泰戈尔诗集《吉檀迦利》中的核心主题。
C.欧阳修,字永叔,自号醉翁,是北宋诗文革新的倡导者。其创作的《醉翁亭记》中“醉翁亭”点明了本文的写作对象,“记”交代了文体。
D.《就英法联军远征中国致巴特勒上尉的信》是美国作家雨果超越狭隘的民族主义立场,站在人类良知的立场上,表明对政府罪行的谴责和对中国人民的同情。
2、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风骚”作名词时,泛指文学,风是指诗经中的《国风》,“骚”是指屈原的《离骚》。
B.词,兴起于唐五代,极盛于宋代。在唐五代时,一般称为“曲”“曲子词”,后来才称为“词”,又称“乐府”、“长短句”等。
C.“豆蔻”指十五六岁的少女,“垂髫”指童年,“芙蕖”是菊花的别名。
D.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以名列第一者为元,在乡、会、殿三试中连续获得第一名,被称为“连中三元”。
3、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栈桥(zhàn) 瑟缩(sè) 隔膜(mó) 诓骗(kuānɡ)
B.中伤(zhònɡ) 汲取(xī) 勾当(gōu) 怄气(òu)
C.逞能(chěnɡ) 调停(tiáo) 解元(jiè) 桑梓(zǐ)
D.应酬(chou) 沉湎(miǎn) 羸弱(léi) 解剖(pōu)
4、把下面的句子组成一段连贯的话,顺序最合理的一项是( )
①如果能做到这些,你一定会成为一个富有创造力的人
②关键是要经常保持好奇心,不断积累知识
③不满足于一个答案,而去探求新思路,去运用所得的知识
④任何人都拥有创造力,首先要坚信这一点
⑤一旦产生小的灵感,相信他的价值,并锲而不舍地把它发展下去
A.③②⑤④① B.④②⑤①③ C.④②③⑤① D.②③⑤④①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拷打羊皮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于树阴。少时,且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①之物。久未果,遂讼于官。惠②遣争者出,顾州纲纪③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释)①藉背:藉是坐卧之用;背是披背之用。意思是经常使用之物。②惠: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州纲纪:州府的主簿。
【1】下列加点词与“人有负盐负薪者”的“负”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负箧曵履行深山巨谷中 B.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C. 负势竟上,互相轩邈 D. 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1)同释重担,息于树阴。
(2)顾州纲纪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
【3】文中的故事给了我们哪两点启示?
6、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假如我是一只鸟,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先歌唱: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上面文字选自《________》中的《我爱这土地》此节中分别描述了鸟儿歌唱的四个对象是________。
7、阅读下面这段文字,按要求作答。
① !
②有人在自我生命中,加入了“正向”“积极”“坚持”“永不放弃”的因数,每天努力朝向自己的目标前进,那么他们的成绩就愈来愈亮丽,业绩愈来愈加倍!
③可是,有些人偷懒、萎靡、没有目标、不愿积极行动,那么他们的命运可能就是极普通,甚至是倒退的景象。
④“不跪地,怎能闻花香?”一名摄影师说,“要拍出花的气味,就要蹲下,跪下,以谦卑的态度贴近花朵!”如果想要有精彩的人生,才必须以积极的实际行动来交换!
⑴请在第①段画线处拟写一个句子来统领整个语段。(15个字以内,不要超出空格)
|
|
|
|
|
|
|
|
|
|
|
|
|
|
|
⑵第④段中画“ ”线的句子有语病,请选用恰当的修改符号修改。
换用号 增补号 删除号 调位号
8、古诗文默写填空。(共5分)
(1)相见时难别亦难, 。 李商隐《无题》
(2)东风不与周郎便, 。 杜牧《赤壁》
(3) ,零丁洋里说零丁。 文天祥《过零丁洋》
(4)《弟子规》中有句经文:“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论语十则》中也有与之意思相近的两句: , 。
9、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炊烟 解良
①黛儿被嘹亮的鸡鸣声唤醒,身边却不见了阿妈。阿妈外出打工三年,还清了阿爸治病欠下的债,是不是又要出去打工,丢下她和阿爸?她起床来到厨房,见阿爸在做早饭。阿妈呢?她问。阿爸说,去了后山坡,不知做什么。
②黛儿踏着屋外的积雪,深一脚浅一脚爬上后山坡,见阿妈站在白雪皑皑的山坡上,哈着热气暖手,望着坡下的村子,嘴里数着数。
③阿妈,一大早你跑到后山上数什么呢?她问。
④阿妈握住黛儿被冻凉的手,说,你看看,咱村的炊烟多美呀。
⑤黛儿转过身,头一次领略山坡下一家一户升起的炊烟,湛蓝色的,真的很美,如诗如画。她不明白阿妈干吗要挨着冻跑到后山坡欣赏炊烟。
⑥阿妈说,朝鲜族有句谚语,没有火的烟囱不会冒烟。
⑦你是在看谁家的烟囱没冒烟?黛儿问。
⑧阿妈点头,咱村有几十户空巢老人,儿女都在外面打工,谁家的烟囱没冒烟,就是这家人没起来生火做饭,我得下山去看一看,是不是老人病倒了。
⑨黛儿问,你为什么要管这些事呢?阿妈笑了,大家选阿妈当妇女主任了。真的?黛儿真高兴,阿妈当上村妇女主任就不会外出打工了。她叫道,阿妈,你看,郑奶奶家的烟囱没冒烟。
⑩可不。阿妈带着黛儿匆匆走下山坡,郑奶奶果然生病了。
⑪从这个寒冷的早上开始,村里的炊烟就装进阿妈的心里,也装进黛儿心里。她在村里读小学,阿妈不再外出打工,她真高兴,每天早晨抢在阿妈前边去后山看炊烟。一家一户的烟囱在晨曦里连缀成片,村子上空飘起一朵朵祥云。初升的太阳就是阿妈那颗金子般的心。
⑫黛儿放学后做小卡片,写上阿妈的手机号和家里的座机号,一家一户贴到空巢老人家的墙上,叫爷爷奶奶们有事就打电话。在家里,她制作外出打工人员的电话表格,贴在墙上供阿妈使用。这下,家里乱了,整天电话铃声响个不停,老人们和在外打工的子女们,大事小事都托付给阿妈,买药,看病,汇款,还有家里的春种秋收,阿妈忙得像走马灯。她护送老人去县城治病,还把老人接到家里休养。阿爸被吵烦了,给阿妈说,你把村里的大事小情都揽回了家,你长三头六臂了吗?快把妇女主任辞了吧!
⑬阿妈非但没有辞职,而且还当选了村支书。她给阿爸说,你治病的时候全村人给你凑钱,三十,五十,甚至几元钱,乡亲们说什么了?埋在地下的树根吸收养分让树枝结出果实,树根却从未要求回报。人怎么可以忘本呢?阿爸想起治病的往事,悄悄抹起眼泪。
⑭黛儿读完村小学,又去读中学,读大学。城市里不见炊烟,炊烟每天从她心头升起。
⑮山村里的炊烟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关乎每一个人的冷暖。秋去冬来,阿妈青丝变成白发,尽管村里建起卫生所和老年人活动室,但阿妈仍然习惯在一个又一个清晨站到房后的山坡上看炊烟。她有事不在家,去山坡上看炊烟的人就换成了阿爸。他们数着村里的烟囱,看到炊烟从一座座屋顶袅袅升起,脸上才会露出微笑,才会下山回家。
⑯黛儿的专业是计算机,看到卸任村支书后的阿妈和阿爸也变成空巢老人,她开始在心里盘算,要不要报考村干部,回村去接阿妈的班。这时阿妈发来一段小视频,晨曦里的后山坡上站着一个年轻的妇女。这是谁?阿妈告诉她村里成立了炊烟值班队,在家的年轻妇女轮流去后山看炊烟。黛儿笑了。视频里,山村上空炊烟袅袅,像一朵朵金达莱花,绽放出淳朴与满足。这是山村最生动的时刻,那么亲切,那么和谐,让人陶醉。
(刊载于2022.7.13,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中的阿妈在白雪皑皑的早上去后山坡看炊烟,是为了欣赏炊烟的美。
B.第⑨段中黛儿感到高兴是因为阿妈当上了村妇女主任,不会再外出打工了。
C.阿妈记得阿爸生病时全村人的恩情,不仅没有辞掉妇女主任,还当选了村支书。
D.第⑮段中写阿爸在阿妈有事不在家时替她数炊烟,反映出阿妈对家人的积极影响。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语句,回答括号内的问题。
山村上空炊烟袅袅,像一朵朵金达莱花,绽放出淳朴与满足。(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章以“炊烟”为题,有多重意蕴,请结合小说内容和主旨加以探究。
【4】文章结尾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黛儿是否回到了村里?她会给阿爸阿妈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以黛儿的视角进行补写。60字左右。
10、阅读袁跃兴的《如果杜甫有手机》,完成下面小题。
①前段时间,有几位学者探讨人文与科技的关系,其中一位抛出这样一个观点——“如果杜甫有手机,他的经典诗作起码少写四分之一。”
②这位先生列举了许多实例,论证这一结论。“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以及20多首思念李白的名篇等等,杜甫许多的哀思和惆怅,都是因地理阻隔而上升为精神上的文字表达。倘若他有了手机,有了视频通话、语音连线呢?想来感情倒是第一时间抒发了,却无法催生出如此多金句。
③这个文化假设很是有趣,但折射的问题却很难让人一笑了之。互联网时代,即时社交遍地开花,沟通交流一键可达,但这种高效究竟是激活了更多灵感火花、促进不同群体彼此理解,还是令人失去了审视内心情感、打磨细腻文字的耐心?恐怕诸君心中都难免打个问号。【甲】以此反观现如今的文学生态,未来的人们要打捞今天的文辞篇章,是不是只能去翻查旧手机上的聊天记录、朋友圈截屏?
④“技术流”已成为当下的时髦主题,各行各业似乎都在追风口。可人文价值呢?淹没在科技概念、视频图片中,存在感愈来愈弱。诗歌荒腔走板,被嘲为“键盘一回车,便成了一行诗”;电影追风技术,大场面、大制作比比皆是,但观照世相、反思生活的佳作难觅。【乙】语言学家乔姆斯基说:“语言是心灵里生长的东西。”我们的现实却是,高科技制造语言,网络制造流行语。无怪乎有人评价,这是“技术取代美学”的时代。
⑤科技进步的好处,大家都是知道的。我们需要科技,也必须大力推动技术改变生活,但我们应该谋求的,是科技和文化、精神的平衡发展。就像有文化学者所说,科技一往无前,人文应当“醒着”同步前进,否则,它们会扼杀我们的文化冲动,禁锢我们的激情,消泯我们的理性,使我们的精神世界萎缩,不再具有丰富的、自由的和创造性的灵感。这,当然不是我们想要看到的结果。
⑥令人欣慰的是,今天我们能热议这些话题,其实代表了社会一定层面的觉醒。希望一百年、两百年后,地球上的人再开文化研讨会,不会探讨这样的主题:如果21世纪的人类,没有手机……
(《北京日报》2021年2期)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按要求回答问题。
(1)第④段划线句子有何表达效果?
(2)第①②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如果链接材料是从文章抽出来的,你觉得应该放在选文的(甲)(乙)中的哪一处?并说说理由。
【链接材料】
前不久在全国巡展的“温暖的友情——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展出了一批文坛名家交往的手稿、信件,鸿雁往来、一幅幅字画最大程度留存了鲜活字迹与表情。
11、阅读下列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美国中学生头脑奥林匹克比赛是有一道竞赛题,要求参赛学生设计一种水上运载工具,但要打破常规造型,强调求异思维,体现创新精神。许多学生绞尽脑汁,设计了各种造型的运载工具,可总摆脱不了大家熟知的船的形状和结构,惟独有一位学生构思奇特,他设计的作品像一只硕大的“水蜘蛛”,不像船那样在水上航行,而是像水蜘蛛那样在水面上“爬行”。这件作品在所有参赛作品中独树一帜,引人注目。虽然这一设计最后在实际操作中失败了,但几乎所有的评委都给他亮了最高分。
这是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一个实例。社会进入信息时代,新技术革命风起云涌,各国都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放到了异常突出的地位。因为创造活动是人类生存与人类文明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是人类知识进化的源泉。“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
那么,怎样培养创造力呢?
科学巨匠牛顿说,他所以取得伟大的成就,是因为他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可以理解为无数前人所创造的知识的化身。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现代科学技术正朝着既不断分化又不断综合的方向发展,新知识的生长点往往出现在学科的边缘和学科之间的交叉处。学文科的学生应懂一些理科的知识,学理科的学生应涉猎文学艺术。法国化学家利希腾贝格说过:“一个只知道化学的化学家,他未必真懂化学。”广泛涉猎,博学多识,学贯古今,触类旁通,应该成为当代有志中学生共同的追求。
我们掌握的知识越多,就容易产生新的联想、新的见解、新的创造;但我们对某一事物的传统意义知之太多,又会阻碍思维的灵活性,导致创造力的僵化。古今中外有不少人物勤奋刻苦,但终其一生,有积累而无创造,为知识所累,为知识所困。同学们要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为思路的开拓变化留有充分的余地,使知识能灵活地聚合、置换、跳跃、碰撞、迸发出创造的火花。
善于捕捉热线,随时记录灵感。“热线”就是酝酿成熟了的想法和思路,一旦有热线闪烁就要抓住不放,深入挖掘。当然也要善于抓住转瞬即逝的“一闪之念”,对于那些突然闯入脑际的新思想、新概念、新形象,要随时摘记,定期整理,深入思考,激发创造。化学家诺贝尔就是受到笔记本中“硝化甘油掉在沙地上随即凝结起来”这句话的启发,成功地解决了硝化甘油的运输问题。每一位学生都要为自己准备一本思想记录本,当新的思想、新的灵感在头脑中闪现的时候,及时把它记下来,长期坚持,养成习惯,敏捷的思维品质和出众的创造才能就能逐渐培养出来。
【1】细读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文中第4段为什么说“积累知识是基础,融通知识更重要”?
【3】文中第5段“学会把心智的“杯子”空出来“应如何理解?
【4】文中第6段举诺贝尔的事例是为了证明什么道理?
【5】结合实际,试举一例来谈谈培养创造能力的重要性。(80字左右)
12、材料作文。
伊辛巴耶娃从小就非常喜欢体操,她梦想着有一天能够成为世界冠军。她挥汗如雨地练习着,严冬酷暑舍不得荒废丝毫时间,然而,没练习几年,一块阴云开始漫上她的心头:她的个子越长越高。在体操队里,人长高意味着土豆发芽,是要扔掉的。想想本来你可以在空中翻5个跟头,长得太高,只剩两个半了,怎么和他人竞争?伊辛巴耶娃落寞地离开了体操队,但内心里的那个世界冠军梦依然燃烧着。她开始将自己的梦想寄托在另一种运动上——撑杆跳高。这是一个身高越高优势越大的运动项目。
今天的伊辛巴耶娃不仅获得了奥运会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各种大赛的冠军,而且多次刷新了女子撑杆跳高的世界纪录。
这件事至少给我们如下启示:要学会扬长避短;选择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人生价值;梦想是战胜挫折、有所作为的力量源泉;换个角度看问题,柳暗花明又一村。
请根据以上材料,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抄写在作文纸的第一行(题目前空四格)。②文体自选(诗歌、戏剧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班级、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