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普洱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读语段,找出表述有误的一项( )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 ▲ )它是迷茫的、孤独的、不安的,还是欢腾的、炽热的、激越的,它(    )是最闪亮的日子。

    雨果曾经说,谁虚度了年华,青春就将褪色。是的,青春是用来奋斗的,不是用来挥霍的。只有这样,当有一天我们回首来时路,和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告别的时候,我们才可能说,谢谢你,再见。

    A. 结尾处“谢谢你,再见”中的“你”指的是“那个站在最绚烂的骄阳下曾经青春的自己”。

    B. “青春是那么美好,在这段不可复制的旅途当中,我们拥有独一无二的记忆。”这句话中的“那么美好”和“独一无二”两个短语结构一致。

    C. 文中括号内可填入的关联词依次是“不管”“都”。

    D. “人生有一首诗,当我们拥有它的时候,往往并没有读懂它;而当我们能够读懂它的时候,它却早已远去。这首诗的名字叫青春”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耐人寻味。

     

  • 2、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无规矩不成方圆,作为八班的一员,每个学生都应墨守成规,维护课堂秩序。

    B.颜回身居陋室,箪食壶浆,却能安贫乐道,深得孔子欣赏。

    C.评讲这道习题的时候,李老师抽丝剥茧,为大家细致分析解题思路。

    D.本届校篮球赛上,小明最后一秒投入三分球,为五班夺冠建立丰功伟绩

  • 3、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我们把慰问品送到贫困老人手中时,老人狡黠地看着我们,目光里充满感激。

    B.中共十九大代表说,现在中国共产党已经开始像太阳那样普照世界,中国共产党对于整个世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C.运动会上,他本以为拿冠军是十拿九稳的事居然出了岔子,怎不令他绝望?

    D.冰心在《谈信纸信封》说:“有不少人像我一样,在写信的时候,喜欢在一张白纸,或是在带着道道的纸上,不受拘束地、心无旁骛地抒写下去的。”

  •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炽热 震撼 驰聘 五彩斑斓

    B.决择 告诫 浮躁 轻歌曼舞

    C.羁绊 沟壑 帷幕 穿流不息

    D.蜿蜒 燎原 褪色 格物致知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   (甲)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

    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五入必而已则为五色矣。故染不可不慎也!

    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舜染于许由、伯阳,禹染于皋陶、伯益,汤染于伊尹、仲虺,武王染于太公、周公。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立为天子,功名蔽天地。非独国有染也,士亦有染。其友皆好仁义,淳谨畏令,则家日益,身日安,名日荣,处官得其理矣,则段干木、禽子、傅说之徒是也。诗曰:“必择所堪。”必谨所堪者,此之谓也。

    (选自《墨子·所染》,有删改)

    (注释)①虺:huǐ,人名。②堪:通“湛”,浸染。

    (积累)

    1下列对文中句子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患有所不辟也。(“患”的意思是“担心,忧虑”,和《送东阳马生序》中的“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的“患”意思相同。)

    B.子墨子言见染丝者而叹。(“染”的本意是“使物着色”,从全文来看,它的引申义是“熏陶,沾染”。)

    C.此四王者,所染当,故王天下。(“王”在这里用作动词,解释为“称王”,正是他们善于选拔人才,成就了王业)

    D.诗曰:“必择所堪。”(在这里,作者引用《诗经》的句子,呼应开头,再次强调要谨慎选择“染料”。)

    (吟咏)

    2请用“/”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三处)

    染 于 苍 则 苍 染 于 黄 则 黄 所 入 者 变 其 色 亦 变 。

    (比读)

    3结合两文内容,说说孟子与墨子在说理上的共同特点。

    4甲文中“贤者能勿丧耳”的“耳”这个词,加强了对贤者坚守本心的肯定。乙文中的划线句中也有这类词,请找出并简要分析它的作用。

    (拓展)

    5古代贤人的精神品德烛照当今,并不过时。从甲、乙两文中选择一文,谈谈文章的现实意义。

    我选择_______文,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两题。

    淮上喜会梁州故人

    韦应物(唐朝)

    江汉曾为客,相逢每醉还。浮云一别后,流水十年间。

    欢笑情如旧,萧疏鬓已斑。何因不归去?淮上有秋山。

    (注释)①作者在淮水边重逢阔别十年的梁州老朋友。②江汉:汉江,流经梁州。③萧疏:稀疏。④斑:头发花白。

    1颔联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歌分析有什么表达效果?

    2结合全诗,试分析颈联包含了诗人哪些情感?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班级举行“君子自强不息”综合性学习活动。

    (1)(活动一)探寻自强不息精神内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苏轼《晁错论》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阅读上面材料,从个人角度说说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涵。

    (2)(活动二)讲述自强不息人物故事

    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历经五千年生生不息,其根源就在于世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的精神。②人生的棋盘上,如果畏惧行走的艰辛,我们便永远不会抵达目的地。③只有以饱满的热情、自强的精神面对障碍,我们才能不忘初心、砥砺前行。④自强,就是人生路上的一个个音符,演绎着强有力的生命乐章。⑤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聆听古往今来中华好儿女自强不息的故事!

    此环节,主持人设置了以上开场白,请选出下面表述有误的一项(  )

    A.①句为倒置的因果复句。

    B.②句为假设关系的复句。

    C.③句为条件关系的复句。

    D.④句为并列关系的复句。

    (3)(活动三)追寻经典中的自强不息精神

    在《水浒传》的具体描写中,作者张扬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蕴含着儒家伦理学派“天行健,君子自强不息”的精神。

    此环节,主持人出示了上面的材料,请你结合原著情节,谈谈对这句话的理解。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 古诗文积累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艾青《我爱这土地》)

    ,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

    而现在,   ……(《乡愁》/余光中)

    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故曰,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孟子《孟子两章》)

    ,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三)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让文化抖落浮躁的尘埃

    郭震海

    ①在一个宁静的黄昏,辞掉一切繁杂,找一个僻静之处,放松身心,读一篇好文,犹如品茗,酽香四溢,荡气回肠。读完良久,心醉神往,掩卷静思,不得不承认,这一个个独立的文字,经过作家的召唤,排列成文,可以直抵心灵,喊醒灵魂。

    ②精神的贫血比饥饿更可怕,一个人一个时代莫不如此。一篇好的作品,就是一座丰碑,可以千年不朽,万年犹新。作为人类的“精神食粮”,文学一路记载着人类的生活轨迹,如一面镜子,映照着人类的灵魂,又如一把除尘的刷子,净化着人类的心灵。然而,好作品不易得,能捧得一篇佳作是读者之幸,更是作者的至上荣耀。

    ③今天的文化场域,正迎来一个百花齐放的春天,也弥漫着功利浮躁之气。有的人或沉浸于描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或以剪贴拼凑模仿为写作生存方式。一些图书出版,拼的不是内容质量,而是“策划”和“包装”,只求在轰轰烈烈的氛围中赚足眼球和银两,图书的实际影响无人问津。一些本该严肃认真的作品研讨会,也沾染上求名博利的风气,互相吹捧和宣传,忘记了研讨会的初衷和意义。

    ④“只有文化,才能让浮躁的社会和城市宁静下来。”文化浮躁了,灵魂的困乏和焦虑谁来救赎?急功近利不仅是对文化的伤害,更是对社会精神气质的污染。如果说文化是治愈浮躁的良药,那么文学作为文化原野上的高峰,不仅不能浮躁,还应担当起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责任。一位文艺界人士说:“浮躁,本身就是一道障碍,只有克服,才能更好地向前。”无论如何,一个作家不能忘了握笔书写的初衷,不能推脱肩上应有的道义担当。

    ⑤“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精益求精是优秀作家最基本的品质。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所以才能“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柳青、赵树理等作家为了写一部好的作品,双脚时常沾满泥土,四季深入农村。文学说到底就是参与,参与到人民的实践中去,走到人民的生活中去,好作品的种子才能萌发出来。巴尔扎克说:“生活是最过硬的。”与生活隔离,还能写什么?

    ⑥拂去功利主义,抖落浮躁尘埃,创作确实是一项淡泊名利、远离喧嚣的心灵表达。欲作文先做人,做人必先修心,因为文由心定、文起于心。古人讲“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文如其人”“言由以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心之宽度决定文之高度,思想和境界决定文风和文路。俯察古今中外,但凡名垂青史的文学大师,无不心怀万物、悲悯苍生。

    ⑦文字工作者,无疑是一项神圣光荣的职业。写作不仅仅是记录和表达。一篇好文扰如灌顶酸酬,足以让无力者有力、让蛮横者明理、让迷失者转向,也可以抚慰受伤的身心、洗涤蒙尘的心灵、唤醒沉睡的灵魂。写作是一件苦劳之事。一个真正的好作家,追求不一定多但一定很高,笔耕一生,若能孕沙成珠,留得一篇千古不朽的好文,可谓生之万幸,一生无憾。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2月24日04版,有改动)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①自然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2本文第②自然段画线句子主要采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简要分析第⑤自然段的论证思路。

    4本文第④一⑥自然段主要从哪几个方面论证中心论点?

    5根据下面材料内容,写一句富有哲理语言,谈谈你对本文内容的理解。

    诸葛亮《诫子书)):“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那夜,那对盲人夫妻

    海亮

    ⑴我永远记得那个夜晚。悲怆的声音一点点变得平和,变得快乐。因为一声稚嫩的喝彩。

    ⑵那是乡下的冬天,乡下的冬天远比城市的冬天漫长。常有盲人来到村子,为村里人唱戏。他们多为夫妻,两人一组,带着胡琴和另外一些简单的乐器。在娱乐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是村里人难得的节日。

    ⑶让我感兴趣的并不是那些粗糙的表演,而是他们走路时的样子。年幼的我常常从他们笨拙的行走姿势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卑劣的快乐。那是怎样一种可笑的姿势啊!男人将演奏用的胡琴横过来,握住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胡琴的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自己的男人,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在狭窄的村路上,深一脚浅一脚,面前永远是无边的黑夜。雨后,路上遍布着大大小小的水洼,男人走进去,停下,说,水。女人就笑了,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然后换一个方向,继续走。换不换都一样,到处都是水洼。在初冬,男人的脚,总是湿的。

    ⑷那对夫妻在村里已经演了两场。地点在村委大院,两张椅子就是他们的舞台。村人或坐或站,聊着天,抽着烟,跺着脚,打着呵欠,一晚上就过去了。没有几个人认真听戏。村里人需要的只是听戏的气氛,而不是戏本身。

    ⑸要演最后一场时,变了天。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来看戏的人,寥寥无几。村长说要不明天再演吧?男人说明天还得去别的村。村长说要不这场就取消吧?男人说,说好三场的。村长说就算取消了,钱也是你们的,不会要回来。男人说没有这样的道理。村长撇撇嘴,不说话了。夫妻俩在大院里摆上椅子,坐定,拉起胡琴,唱了起来。他们的声音在寒风中颤抖。

    ⑹加上我,总共才三四名观众。我对戏没有丝毫兴趣,我只想看他们离开时,会不会被冰冻的水洼滑倒。天越来越冷,村长终于熬不住了,他关掉村委大院的电灯,悄悄离开了。那时整个大院除了我,只剩下一对一边瑟瑟发抖,一边唱戏的盲人夫妻。

    ⑺我离他们很近,月光下他们的表情一点一点变得悲伤。然后,连那声音都悲伤起来。也许他们并不知道那唯一的一盏灯已经熄灭,可是我肯定他们能够感觉出面前的观众正在减少。甚至,他们会不会怀疑整个大院除了他们,已经空无一人呢?也许会吧,因为我一直默默地站着,没有弄出任何一点声音。

    ⑻我在等待演出结束。可是他们的演出远比想象中漫长。每唱完一曲,女人就会站起来,报下一个曲目,鞠一躬,然后坐下,接着唱。男人的胡琴响起,女人投入地变换着戏里人物的表情。可是她所有的表情都掺进一种悲怆的调子。他们的认真和耐心让我烦躁。

    ⑼我跑回了家。我想即使我吃掉两个红薯再回来,他们也不会唱完。我果真在家里吃掉两个红薯,又烤了一会儿炉子,然后再一次回到村委大院。果然,他们还在唱。女人刚刚报完最后一首曲目,向并不存在的观众深鞠一躬。可是我发现,这时的男人已经泪流满面。

    ⑽我突然叫了一声“好”。我的叫好并不是喝彩,那完全是无知孩子顽劣的游戏。我把手里的板凳在冻硬的地上磕出清脆的响声。我努力制造着噪声,只为他们能够早些离开,然后,为我表演那种可笑和笨拙的走路姿势。

    ⑾两个人同时愣了愣,好像他们不相信仍然有人在听他们唱戏。男人飞快地擦去了眼泪,然后,他们的表情变得舒展。我不懂戏,可是我能觉察他们悲怆的声音正慢慢变得平和,变得快乐。无疑,他们的快乐,来自于我不断制造出来的噪声,来自于我那顽劣的喝彩,以及我这个唯一的观众。

    ⑿他们终于离开,带着少得可怜的行李。一把胡琴横过来,男人握着前端,走在前面,女人握着后端,小心翼翼地跟着,任凭男人胡乱地带路。他们走得很稳。男人停下来说,冰。女人就笑了。她不说话,却把胡琴攥得更紧。

    ⒀多年后我常常回想起那个夜晚。我不知道那夜,那对盲人夫妻,都想了些什么。只希望,我那声稚嫩的喝彩,能够让他们在永远的黑暗中,感受到一丝丝的阳光。

    ⒁尽管,我承认,那并非我的初衷。

    (选自2017年1月5日<天津日报》,作者许福元,有改动)

    (注)①治保主任:文中指负责治安保卫工作的村干部。

    1选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2请赏析第⑸段划线句子。

    严寒在那一夜,突然蹿进我们的村子。那夜滴水成冰,风像刀子,直接刺进骨头。

    3第⑶段和第⑿段都详细描写了盲人夫妻的走行姿势,是否重复?有何作用?请简述理由。

    4文章结尾说“那并不是我的初衷”,“那”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衷”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说说盲人夫妇是怎样的人。

  • 11、请阅读《不一样的爱》一文,回答下面小题。

    ①有件事,让我特别感激我的父母,觉得他们了不起。长大后,我有时猜想,如果不是那样,我是否已经成为江洋大盗?

    ②那时候,我大概七八岁,和邮电大院里的孩子一起到郊外玩。在河滩上,我们欣喜的发现了大片的西瓜地,西瓜只有皮球大小。确认是西瓜后,所有的小孩都疯狂了。我们扑进瓜地,非常享受亲手摘瓜的感觉。我不知道别的孩子的情况,只知道我见了大的就扔了小的,最后留了两个比皮球大点的西瓜,反正糟蹋了不少。

    ③几个农民是包抄过来的,在呐喊声中,六七个小孩人赃俱获。在把我们押送回家的路上,农民一路恶声威胁,要给这帮小偷灌粪!这让我极度恐惧。在我的记忆中,这是第一次也是唯一的一次,用天塌地陷形容那种绝望和自卑毫不为过。我们都知道自己错了,一个个垂头丧气,任凭农民愤怒宣判。六七个孩子排成一行,就那样以小偷的耻辱形象,被揪进了成人的世界。

    ④惨剧才刚刚拉开帷幕。除我之外,所有孩子的家庭,随着农民拿到索赔款的离去,都响起了鬼哭狼嚎般的家暴声。有个叫小梅的领头大孩子,竟然被她父亲吊起来用皮带抽。我心惊胆战地悄悄走过去,然后惊恐地溜走。她的哭叫声和被打时尖厉的认错声,非常刺耳。一个院子里,到处是恐怖绝望的哀号,还有父母的怒骂和摔打的声音。

    ⑤我父母给了农民钱,一个西瓜两元,共四元。据说那时九块钱即一个人的月生活费。所以,索赔是巨额的,农民是用西瓜结子再生西瓜的方法计算损失的。我忐忑地等待父母对我的惩罚,但是他们始终谈笑自若,付钱的时候,还笑着调侃了我两句。然后他们就忙自己的事了。当我在院子里惊心游走,听着各家各户痛打孩子的惨烈之声时,我对自己命运的焦虑到了崩溃的地步。

    ⑥然而,我的事就这么过去了,后来居然成为我们家的一个笑谈和趣闻。开始我还无地自容,但我父母始终坦荡安然,他们的笑脸如一面明净的镜子,在那个镜子里,我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健康纯净。

    ⑦可惜极度敏感的我,一直到很大才明白我父母的伟大拒绝。他们压根就不接受那些农民对小孩的严厉惩罚。我父母也许自己都不知道,他们与院子里其他父母完全不同的教育方式所给予我的有力呵护和巨大的心灵解放。

    ⑧如果事情相反,我想以我的年龄、我的个性,即使不逆反成为小偷,内心的扭曲也是难免的。很多父母对孩子的爱,是从不顾及孩子的感受的。

    ⑨当然,我父母也不是神仙,两个哥哥太捣乱的时候,父亲偶尔也教训他们。但是,我终生铭记的是,我父母在我精神危机时刻的笑脸。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内容。

    【2】阅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补充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①欣喜若狂→②________→③________→④释然感念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子。

    【4】第⑦段“父母的伟大拒绝”指的是什么?

    【5】物理学家钱学森的教育理念是“不教而教”。钱学森夫妇不教孩子怎样做,而让孩子看到父母的为人处世,耳濡目染,在不教中实现了最好的家教。结合本文父母不一样的爱,谈谈你对好的家庭教育的理解。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幸福就在细微处”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不得引用、抄袭本试题卷阅读部分的材料;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书写规范,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