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
A.妖娆(ráo) 黎明(lí) 呢喃(nán) 飘逸(yì)
B.旁骛(wù) 佝偻(jū) 亵渎(xiè) 飘荡(dàng)
C.箱箧(qiè) 瞥见(piē) 汲取(jí) 宽宥(yù)
D.压榨(zhà) 麾下(huī) 轻觑(qù) 坍塌(dān)
2、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中国是礼仪之邦,很讲究礼貌用语,献物于他人说“请笑纳”,请人指点说“请赐教”,他人送己说“请留步”,中途离开说“失陪”。
B.科举考试中的“乡试”,是每三年举行一次全省的考试,秀才才有资格参加,考中为举人。《范进中举》中的范进就是参加乡试而中为举人。
C.“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一句是条件关系复句;“可是在这种环境气氛里,出口自然,不论唱什么,都充满一种淳朴本色美。”一句是假设关系复句。
D.《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莫泊桑,是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与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家乡的老井静默地矗立在田间或荒野,用它独有的缄默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生命哲学。
B.不要轻视了事业对精神的濡养作用,它以深远的力度和广度挟持着我们的精神。
C.一提到城市面貌的巨大变化,小开同学就夸夸其谈,充满了自豪感。
D.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不言而喻,这在中国航天工程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4、从下面的对联中选出不是写诸葛亮的一项。( )
A. 心在朝廷,原无论先主后主;名高天下,何必辨襄阳洛阳
B. 青灯观青史,着眼在春秋二字;赤面表赤心,满腔存汉鼎三分
C. 三分天下四川地;六出祁山五丈原
D.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后,完成下列小题
岳阳楼记
范仲淹
①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具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②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③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④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⑤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释下列加点字的含义。
(1)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2)则有去国怀乡
(3)至若春和景明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政通人和,百废具兴。
(2)微斯人,吾谁与归?
【3】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虽名为“记”,但不以记叙重修岳阳楼之事为主,而是以描写洞庭湖的景象为主,描写景象是为了引出“览物之情”。
B. 文中的“迁客骚人”触景生情,因物(景)一暗一明而引发情一悲一喜。这是作者反对的“以物喜,以己悲”的情感态度。
C. 文中叙事、写景、抒情和议论紧密结合,叙事扼要,写景生动,议论简明,衔接极其自然,抒发了作者强烈的悲喜之情。
D. 文中大量运用四言对偶句,如“日星隐曜,山岳潜形”“沙鸥翔集,锦鳞游泳”等,结构相同,整齐对称,增强了表达效果。
6、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1)运用典故是这首词的一大特色,作者在用典中提到了哪些历史人物?
(2)这是一首怀古咏志之作,作者采用三问三答来结构全篇,你从这三问三答中读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7、阅读下面新闻,完成任务。
人民网武汉11月24日电 (郭婷婷)腊肉炒菜薹、葱烧武昌鱼、黄州东坡肉、潜江小龙虾……一道道菜名不仅唤醒众多楚菜爱好者的味蕾,也勾起游子的乡愁。为进一步扩大楚菜在海内外的知名度,11月23日,“楚菜宣传主题口号暨‘我最喜爱的楚菜’征集评选”在汉启动。
湖北省商务厅厅长王济民表示,培育壮大楚菜产业纳入《湖北省服务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吹响了高质量建设万亿楚菜产业的号角。我们将创建楚菜“一县一品”,每个县(市、区)打造一个菜肴产业,创建楚菜地标美食品牌和区域公用品牌,积极助力湖北“建成支点、走在前列、谱写新篇”。
“民以食为天”,为了让楚菜来自于民、享之于民,本次“楚菜宣传主题口号暨‘我最喜爱的楚菜’征集评选”活动力求最大限度调动全民参与积极性。活动时间从2021年11月23日至12月23日,为期一个月。活动分宣传主题口号和“我最喜爱的楚菜”推荐征集、网络投票评选、专家评审、结果发布、消费者打卡消费体验等五个阶段进行。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新闻内容。
(2)你最爱家乡的哪道菜?请为之写一段推荐语。(字数在50字左右)
8、古诗文默写
(1)怀旧空吟闻笛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携玉龙为君死。(《雁门太守行》)
(3)浮光跃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岳阳楼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
(5)赞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们常会引用李商隐《无题》诗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阅读《上三旗》,回答问题。
上三旗
田洪波
①大画家张子恒画室的木椅坐坏了,准备换套新的。有人给张子恒推荐城西的乔木匠,说乔木匠的产业虽然做得不大,手工也慢,却比较讲究信誉和质量。之前,张子恒从报纸上看过他的报道,二话没说,亲自登门预定。
②乔木匠五十开外的年纪,剃着板寸头,头茬泛着丝丝青白,慢条斯理听张子恒讲他的要求。
③张子恒的画室三十多平方米,平时常有三五好友造访,喝茶品画聊天。因此,张子恒有意定制六把上好材料的木椅,一款式样讲究的茶桌。乔木匠用铅笔认真记张子恒的话,两道粗黑的眉毛拧着,在一个本子上不断勾画。一应手续办妥,乔木匠让张子恒回家等着量尺寸,言明时间上他会尽量往前排。张子恒这才醒悟,敢情预定家具的人不少,需要按号排队。
④张子恒问能否提速,画室没有木椅可坐,好友不便上门交流,时间长了,甚至可能影响他作画的状态。他提了几个建议,乔木匠均摇头,到最后可能觉得张子恒的心态有点儿问题,兀自千笑出声。您安心等着就是了,该急时我自然会急。我们讲究产品的质量和信誉,交货时保证让您满意。张子恒尽管心有不甘,可也没办法,只好离开。
⑤张子恒琢磨,这也可能是有意吊他的胃口,似乎不这样,不足以显示自家的活儿好。把这心思说给好友听,好友表示赞同,好友说可能真的这样。俗话不是说得好嘛,无奸不商!不过这样也好,我们可以一探他的手艺。但愿奇人有奇处,家具做出来,让你的画室从此增光添色。
⑥谈不上望眼欲穿,时间却似乎过了很久,张子恒才等到有人上门量尺寸。乔木匠带着徒弟,亲自前来。张子恒客气地把两人让进客厅,吩咐家人沏茶,微笑说,你那么忙,区区一个尺寸,打发徒弟来就是了,何必要亲劳大驾?
⑦乔木匠羞赧道,哪里谈得上什么大驾呀?我得看看您家壁纸是什么颜色的,用什么样的木料配才合适。
⑧张子恒心里嘀咕,别是又要给自己贴什么标签吧?嘴上应着,又忙着给两人递烟。两人摆手表示不吸。
⑨乔木匠拿着尺子,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地丈量尺寸,徒弟谨慎地在一旁配合着。乔木匠问徒弟一个数字,徒弟答得有些含混,乔木匠的额头上暴起青筋,让徒弟睁大眼睛看仔细了,看清楚了。徒弟的脸涨得通红,欲言又止。张子恒解围,差不多差不多。乔木匠瞪起眼睛说,差一点儿也不行!一是一二是二,看准就要叫准,关键时刻不能犯一点儿糊涂!
⑩张子恒佩服乔木匠的认真,见缝插针和他聊起来,才知他是满族人,祖上曾是满族八旗兵中维护王朝凤銮的镶黄守卫,在八旗中属于上三旗。张子恒大为惊讶,是护卫皇子的?乔木匠看一眼张子恒说,一看就知您是知书通礼之人。正黄旗、镶黄旗、正蓝旗由皇太极亲自统领,称为“上三旗”。其余正红旗、镶红旗、镶白旗、正白旗、镶蓝旗,称为“下五旗”,由亲王、贝勒和贝子掌管,驻守各地。张子恒问,现在还有家谱吗?乔木匠说,听说老家有,没见过。满族后代,不多了啊……张子恒听罢笑着点头。
⑪乔木匠说起准备采用的木料,以及用此木料的道理,张子恒连连称是。其实他心里还画着魂儿,生意人精明,没准儿是设什么套让人往里钻吧?
⑫尺寸量完,乔木匠意犹未尽,绕着画室踱起步,谈起摆放木椅和茶桌的设想。张子恒暗时,现今这世道,能有如此认真之人,倒也属凤毛麟角了。但愿他有真本事。
⑬接下来的日子又是等,等到张子恒差不多忘了这件事,乔木匠开车带着徒弟,上门送家具来了。乔木匠脸上喜气洋洋的,额头上不断有汗水流下。两人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搬家具,放得也轻,似乎手里擎着的是易碎品,一不小心就会打破了。张子恒啼嘘不已。
⑭乔木匠离远眯眼打量家具,又近距离查看一番,才满意地在脸上露出一丝笑。张子恒觉得他未免夸张,计上心来,提出一个把家具和画案对换位置的想法。乔木匠急了,眼睛瞪得很大地说,千万不可啊!这是最佳摆设了,跟您这画室的品性完全匹配。椅子背靠南北两个方向,茶桌居中,相互映衬,相得益彰。说完看向张子恒,您不会认为我多嘴吧?
⑮张子恒笑乔木匠的紧张,心里的顾虑彻底打消了,满意地端详起家具来。
⑯乔木匠用手一遍遍抚摸着光滑的木头,满眼爱意。那眼光不似看家具,倒像是面对可爱的亲生孩子,怎么看怎么喜欢。张子恒心里温暖,说,谢谢您的倾心劳作。在我看来,您不是一个普通木匠,堪称大师了。
⑰乔木匠朗笑道,您太抬举我了,我本就是个普通木匠。不过我们这个行当,讲究恪守木匠之道。虽然这在当今可能很少有人做到,但我要求自己做到。
⑱张子恒连连点头,拿出多一些的钱给乔木匠,乔木匠坚决不收。张子恒只好把两人送下楼,送出小区很远很远。
⑲回屋面对光亮的家具,想着上三旗的茬儿,张子恒笑出了声。
【1】小说围绕画室换家具事件写了大画家张子恒与乔木匠的三次会面。请补写出其他两次会面的情形。
第一次:①_______
第二次:乔木匠亲自上门丈量尺寸,张子恒心存怀疑
第三次:②______
【2】结合文意,在第⑨段和第⑬段横线处分别选填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一丝不苟 一丝不苟
B. 一丝不苟 小心翼翼
C. 小心翼翼 一丝不苟
D. 小心翼翼 小心翼翼
【3】乔木匠坚守的“木匠之道”指的是什么?
【4】阅读小说后,有同学认为“文中有关‘上三旗’的内容是多余的,可以删掉”。你是否同意他的看法?请说明理由。
10、看了小立推荐的古人与类食,小达也来推荐我们当代的文学家因美食而吸引人的优秀作品,请大家一起欣赏吧!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美食家
陆丈夫
美食家这个名称很好听,读起来还真有点美味!如果用通俗的语言来加以解释的话,不妙了:一个十分好吃的人。好吃还能成家!可硬是有那么一个因好吃而成家的人,像怪影似的在我的身边晃荡了四十年。
我认识朱自冶的时候,他已经快到三十岁。别以为好吃的人都是胖子,不对,朱自冶那时瘦得像根柳条枝儿似的。也许是他觉得自己太瘦,所以才时时刻刻感到没有吃够,真正胖得不能动弹的人,倒是不敢多吃的。好吃的人总是顾嘴不顾身,这话却有点道理。尽管朱自冶有足够的钱来顾嘴又顾身,可他对穿着一事毫无兴趣。整年穿着半新不旧的长袍大褂,都是从估衣店里买来的,买来以后便穿上身,脱下来的脏衣服却“忘记”在澡堂里。
朱自冶起得很早,睡懒觉倒是与他无缘,因为他的肠胃到时便会蠕动,准确得和闹钟差不多。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这句话需要作一点讲解。否则的话只有苏州人,或者是只有苏州的中老年人才懂,其余的人很难理解其中的诱惑力。
那时候,苏州有一家出名的面店叫作朱鸿兴,如今还开设在怡园的对面。至于朱鸿兴都有哪许多花式面点,如何美味等等我都不交待了,食谱里都有。算不了稀奇,只想把其中的吃法交待几笔。吃还有什么吃法吗?有的。同样的一碗面,各自都有不同的吃法,美食家对此是颇有研究的。比如说你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喂!(那时不叫同志)来一碗XX面。”跑堂伙计稍许一顿,跟着便大声叫喊:“来哉,XX面一碗。”那跑堂的为什么要稍许一顿呢,他是在等待你吩咐做法的:硬面,烂面,宽汤,紧汤,拌面,重青(多放蒜叶),免青(不要放蒜叶),重油(多放点油),清淡点(少放油),重面轻交(面多些,交头少点),重交轻面(交头多,面少点),过桥(交头不能盖在面碗上,要放在另外的一只盘子里,吃的时候用筷子挟过来,好象是通过一顶石拱桥才跑到你嘴里)……,如果是朱自冶向朱鸿兴的店堂里一坐,你就会听见那跑堂的喊出一大片:“来哉,清炒虾仁一碗,要宽汤、重青,重交要过桥,硬点!”
一碗面的吃法已经叫人眼花缭乱了,朱自冶却认为这些还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吃“头汤面”。千碗面,一锅汤。如果下到一千碗的话,那面汤就糊了,下出来的面就不那么清爽、滑溜,而且有一股面汤气。朱自冶如果吃下一碗有面汤气的面,他会整天精神不振,总觉得有点什么事儿不如意。所以他不能象奥勃洛摩夫①那样躺着不起来,必须摸黑起身,匆匆盥洗,赶上朱鸿兴的头汤面。吃的艺术和其它的艺术相同,必须牢牢地把握住时空关系。
朱自冶揉着眼睛出大门的时候,那个拉包月的阿二已经把黄包车拖到了门口。朱自冶大模大样地向车上一坐,头这么一歪,脚这么一踩,叮当一阵铃响,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吃罢以后再坐上阿二的黄包车,到阊门石路去蹲茶楼。
那爿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直接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朱自冶登上茶楼之后,他的吃友们使陆续到齐。美食家们除掉早点之外,决不能单独行动,最少不能少于四个,最多不得超过八人,美食家们必须集体行动。先坐在茶楼上回味昨天的美食,评论得失。第一阶段是个漫谈会。会议一结束便要转入正题,为了慎重起见,还不得不抽出一段时间来讨论今日向何方?是到新聚丰、义昌福,还是到松鹤楼。如果这些地方都吃腻了,他们结伴远行,每人雇上一辆黄包车,或者是四人合乘一辆马车,浩浩荡荡,马蹄声碎,到木渎的石家饭店去吃鲃肺汤,枫桥镇上吃大面,或者是到常熟去吃叫花子鸡……。
(选自古吴轩出版社《美食家》一书,有删改)
(注)奥勃洛摩夫:俄国作家冈察洛夫创作的同名长篇小说中的人物,小说中的这一形象整天在计划着人生,却无力完成任何事情,最后只能躺在沙发上混日子。”奥勃洛摩夫被认为是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之一。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先说“美食家”这一称谓“很好听”、“有点美味”,后又说“不妙了”,看似矛盾,效果却极佳,留下悬念,吸引读者往下读。
B.小说有意交待了朱自冶猎食的每处地点的具体名称,同时还安插了跑堂的车夫等小角色增强了小说的真实感,极有生活气息。
C.小说在刻画人物的同时,也展示了姑苏城里特有的风味美食,人们从细节中可以捕捉特有的风俗人情。
D.小说最后写朱自冶和吃友们集体行动,意在体现这帮食客的富足、悠闲,也体现了我对他们生活情趣的欣羡和肯定。
【2】如何理解文中划线句“眼睛一睁,他的头脑里便跳出一个念头,快到朱鸿兴去吃头汤面”在小说中的作用
【3】“那爿大茶楼上有几个和一般茶客隔开的房间,摆着红木桌、大藤椅,自成一个小天地。那里的水是天落水,茶叶是直从洞庭东山买来的,煮水用瓦罐,燃料用松枝,茶要泡在宜兴出产的紫砂壶里。”这是小说最后一段的开头,作者花了较多笔墨对茶水和品茶环境给以说明,请对此说说你的看法。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素朴的父亲
王秋珍
我是农民的女儿。
每当有人要我介绍自己,我总是这样说,语气里是他人无法理解的自豪。
小时候,我是一个自卑的孩子。贫穷的家境,普通的长相,让我的内心长满了衰败的杂草,像家门口池塘边的石板,粗糙,卑微,可日子久了,走的人多了,粗糙的石板也有了光亮。
小小的我,在农村灰土地一样贫瘠的时光里,透过一扇素朴的窗户,慢慢地读懂了生这部大书。这扇窗户,就是我只读过一年小学的父亲。
夏天的傍晚,天边烧着一大团火红的云。我和几个小伙伴站在池塘边打水漂,有的小石头能一下子滑出很远,像一只鸟儿呼啸而过;有的能“扑扑扑”地开出几朵纯白的花儿,我却迎来的是一次次的失败,我甩出的石头一落入水里,就咚地下沉,不肯向前蹦出哪怕两个小水花,我越来越心急,拿起一块尖薄的石头,拉开弓步,将右手臂狠狠地甩上几圈儿,再将石头拋出去。谁知,在我甩圈的时候,石头从我的手上逃脱,一直往后面飞去,只听得“哐啷”一声,世界突然安静了。我打破了村里某户人家的玻璃!
这家的主人爱喝酒,整天瞪着铜钤一样的眼,骂骂咧咧的,我们小孩子都特别怕他。
想到这儿,我飞也似的跑了。我跑进田野,东躲西藏。暮色四合,天空像女巫的衣裳罩了下来。我蹲在一个稻草蓬后面,像只小猫,找不到庇护所。不知过了多久,父亲突然出现了。他心疼地拉起我的手说:“没事,没事,有我呢。”
次日,父亲卖掉了家里的那只芦花大母鸡,自己当小工,小心而笨拙地给人家装上了新玻璃。父亲用他的行动告诉我,出了事情不要逃避,再怎么难,都要去面对,去解决。
我的弟弟从小体弱多病,家里债台高筑。父亲不停地做苦力活,希望能让借钱的次数少一点。半夜时分,他已经推着瑟瑟寒风中挖的藕进城去了,有一段时间,他天天深夜去拉瓮,拉到几十里路外的一个地方,赚一点可怜的脚力钱。炎热的夏天,他钻进热得冒火的窑洞码砖头。一趟又一趟,把自己烤得像咸鱼干。
有一年,弟弟送医院前,父亲向邻居借了二十元钱。后来,父亲把钱还给了人家,可是,邻居年纪大了,犯迷糊了,事后又向父亲催要二十元。我很着急,要父亲说明真相。父亲说:“不行,老人家会内心不痛快的。再还一次,给人家一个心安。”
我十七岁那年深秋,村里来了一帮弹棉花的手艺人,拖家带口风尘仆仆。父亲腾出一间屋子,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在我家弹棉花,还无偿提供食宿。父亲自己曾经做过货郎,对那些走南闯北的人,他总是发自内心地敬重。送信的,卖扫帚的,钉秤的……都得到过父亲的援助。
声声弦响,片片花飞。弹起的棉絮钻进窗户的缝隙以及屋檐的角角落落,我们的房子被棉花飞得满屋狼藉。父亲却欣慰地说:“生意不错。”两星期后,这帮弹棉花的手艺人没打招呼就走了。父亲一看,他们不但顺走了我们家值钱的东西,连我爷爷在世时留给父亲的几个瓮都捋走了。
遇上这样没良心的人,我感觉受伤了。“爸,以后不要这么好心了。”我颇有些愤愤然。要知道,我家经济拮据,这样一来无疑雪上加霜。我盼望了很久的新衣突然没了保障,弟弟治病更是一笔流水一样的花费,“这样的人毕竟是少数。”父亲拍了拍我的肩膀说,“再难的日子,挺挺也就过去了。”
父亲的言行,素朴得像田野上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然而,在我成长的时光里,它们是我眼中最繁华的景致。它们像一扇善良的窗,帮我推开一个又一个美好的日子,生长出一丛又一丛苍翠的希望。
(选自《作文新天地》,有删改)
【1】本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2】作者为什么以“是农民的女儿”而自豪呢?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
暮色四合,天空像女巫的衣裳罩了下来。
【4】结尾先写“父亲的言行,素朴得像田野上随处可见的狗尾巴草”,又说是“最繁华的景致”,这不矛盾吗?为什么?
【5】文章题目如果改成“父亲二三事”或“所有的素朴,都通向美好”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理解。
12、请以“携手而行”为题,写一篇文章。不限文体。(诗歌除外)
要求:
(1)请将作文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2)作文内容积极向上。
(3)字数在600—800之间。
(4)不要出现所在学校的校名或师生姓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