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字形和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惊讶 安详 虐待(nüè) 骇人听闻(hài)
B.慷慨 酬劳 干涸(gé) 哄堂大笑(hōng)
C.汲取 漂缈 抽噎(yē) 刨根问底(páo)
D.惩戒 狭隘 温驯(shùn) 神采奕奕(yì)
2、下列句子排列顺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怎样才能写得有感情呢?关键是写自已亲身经历的有真切感受的事,说发自内心的话。
②写清楚是记事的基本要求,一-般要写出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③事情的经过是记叙的主要内容,要重点写,写详细些。
④此外,还要注意锤炼语言,学习使用- -些能够贴切表达情感的词语或者句子,抓住一些感人的细节。
⑤很多时候,记事也是为了传达情感,分享体验,因此,还要学会写得有感情。
A.⑤①②③④
B.⑤①④②③
C.②③⑤①④
D.③②⑤①④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预计到2023年,我国的博物馆总量将超过八千座以上。
B.根治“中国式过马路”的陋习,完善道路设施,增强法律意识才是根本途径。
C.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大约85%左右是通过视觉得到的。
D.在学校开设的选修课中,同学们尤其更喜欢“生活中的法律”“电脑制作”等课程。
4、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项是( )
A.油蛉∕伶俐 憔悴∕生卒年月 锡箔∕勃勃生机
B.拗口∕执拗 莅临∕各就各位 匿笑∕销声匿迹
C.菡萏∕包涵 论语∕语无伦次 倜傥∕众所周知
D.宿儒∕星宿 积攒∕人头攒动 蝉蜕∕脱口而出
5、下列词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匿笑(nì) 高邈(miǎo) 诀别(jué) 混为一谈(hǔn)
B.啄食(zhuó) 淅沥(xī) 粗犷(kuàng) 呼朋引伴(péng)
C.倜傥(tì) 菡萏(hàn) 侍弄(shì) 恍然大悟(huǎng)
D.黄晕(yūn) 发髻(jì) 攲斜(qī) 咄咄逼人(duō)
6、下列各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朝花夕拾》原名是“旧事重提”,“朝花夕拾”这一书名运用了比喻,使题目富有文采,使书中一些久远的“旧事”变得更加美好,更值得回味。
B.《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作者对百草园充满留恋,对三味书屋的回忆带有反感和厌弃。
C.《五猖会》中“我”背完《鉴略》终于看到了心心念念的迎神赛会,心满意足了。
D.《范爱农》一文抒发了鲁迅对在日本一见如故的好友范爱农的同情和惋惜。
7、下列关于文学文化常识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木兰诗》选自北宋郭茂倩编写的《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的一首乐府民歌。
B.铭,古代刻在器物上用来警诫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成为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一般都是用韵的。唐代刘禹锡的《陋室铭》就有这一特点。
C.古代对人的称谓非常丰富:有直称姓名的,如孙权、吕蒙、鲁肃等;有称谥号的,如陈康肃公、欧阳文忠公等。
D.古人以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望岳》一诗中“阴阳割昏晓”的“阴阳”就是此意。
8、文言文阅读
文段一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文段二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①契②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注释】①遽:急忙,立刻。②契:用刀刻(记号)。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及其家穿井 及:赶上
B.丁氏对曰 对:回答
C.楚人有涉江者 涉:过,渡。
D.不亦惑乎 迷惑,糊涂
【2】下列句中“而”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家无井而出溉汲
B.学而不思则罔
C.五十而知天命
D.博学而笃志
【3】下列句子与文中“求剑若此”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
B.其一犬坐于前
C.可以为师矣
D.地,积块耳
【4】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中丁家打井并没有真正从井中挖出一个人。
B.文段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凡事都要调查研究,仔细辨别,才能弄清真相。
C.文段二这个故事我们可以推断楚人最终无法找到自己的佩剑。
D.文段二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目标有多遥远,我们都要坚持不懈为之努力奋斗。
【5】将下面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
②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9、默写。
东市买骏马,___________,南市买辔头,__________。旦辞爷娘去,________,不闻爷娘唤女声,______________。旦辞黄河去,__________ ,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选自《木兰诗》
10、孰谓公死,凛凛犹生
——纪念启梁超先生
(1)五六年前吧,我刚上高中。学校门口有家旧书书店,从那里,我看到第一奉关于;梁启超先生的著作。那本书名叫《粱启超传》,吴启昌著。很明显,我当时不知道它的名气。前前后后看了几次,基本算通读了一遍。虽然不能说“走海潮音,作狮子吼”,但我对梁先生的尊崇也大抵从此开始。
(2)我闲暇时曾做过一个统计:包括各种试卷和教辅费料,我们高中所做的近代史部分历史题,材料援引最多的,就是粱启超的言论或者著作。
(3)在任公36年的政治生涯中,维新运动是一个辉煌的起点,武昌起义、辛亥革命、袁世凯政府、护国战争、段祺瑞政府、护法运动几乎每一个影响近代中国历史进程的事件背后,都有粱任公的影子。他的政治观点随着时局变动,也在不停变动。任公在《清代学术概论》中也自评一生多变,“不惜今日之我,难昔日之我。”然而千锤百炼,不改初袁。无论思想如何变动,他的目的却从来改过,他始终是一个赤诚的爱国者,为自己的国家民族殚精竭虑,哪怕以致身死。“男儿志兮天下事,但有进兮不有止。”遣是粱启超先生的自题诗,也是他一生的写照。
(4)梁先生的贡献远不止政治上的,他是公认的清朝最优秀的学者之一,中国历史上一位百科全书式人物。回望我们这个国家的百年文化,倘若你如今去研究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击学、伦理学、宗教学,乃至新闻学、经湃学等,你几乎都绕不过粱启超这个名字,这令人难以置信。最起码我无法想像,在当年,粱启超先生一生煌煌1400多万字巨著,是如何一笔一划写出来的。
(5)粱先生最夸我敬佩的一点在于,他是如此的一位坦诚者。行事光明磊落,是至情至性的真君子。他知世故却不世故,教育弟子,教导子女均毫无保留,他桃李遍天下,而且儿女皆人杰。
(6)很遗憾的是,当时我并没有将昊启昌先生所著那本《粱启超传》买下来,后来想买却再也找不到了。不过我上了大学后,学校图书馆有很多有关粱先生的著作,碰巧也有那本书。我借出来叉看了一遍,然后也查了这本书相关责料。在此赘述一下,作者吴先生是任公的弟子,为其师抱病撰写传记,成书《粱启超传》(上册)。1944年2月23日,没来及写下册.年仅四十岁的吴其昌在乐山病逝,于是,这本只完成了半部的传记遂成为他的遗著和绝笔 .不错,是绝笔,在24年前:
(7)1928年10月12日下午3点,病中的梁启超正在写作《辛稼轩年谱》,恰好写到辛弃疾 61岁那年,朱熹去世,辛弈痰前往吊唁.作丈寄托哀思。栗启超录下这蔫文章中的四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这是他的绝笔。
(8)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任先生对弟子的教诲,吴启昌做到了。很多年后,另外一位弟子也做到了:
(9)1929年粱启超身体恶化时,学生谢国桢和萧龙友劝他停止工作,多多休息。粱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不久不治而逝。1982年,谢国桢因病住院,犹坚持看书不已,萧龙友的儿子莆璋去看他,劝他养病期间不要看书,注意休息。谢说:“战士死于沙场,学者死于讲坛,师训不可违。”
(10)在中国几千年的教育史中,这是我所知道的最具正能量的师道传承。
(11)今天是粱启超先生逝世85周年纪念日,我写下这些文字,不为别的,只希望以此来纪念先生,以及纪念先生之于我的一些意义。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对梁启超先生的尊祟,从阅读了《粱启超传》开始。
B. 作者不赞同梁启超的政治思想多变,但赞扬他始终保持的爱国思想-
C. 作者认为梁启超是一个近乎全能的学者,在不少学科中都取得了成就。
D. 作者也认为粱启超是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培养了不少人才。
【2】卜列对文章写法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大海潮音,作狮子吼”在文中是比喻,形象地表现了影响的巨大。
B. 第(2)段借自己的统计,突出丁梁启超在学术上的成就和影响。
C. 文中写到了粱启超两个学生的事情,表现了梁启超在教育上的成就。
D. 文章以梁启超对朱熹的评价“孰谓公死,凛凛犹生”为题目,一是强调梁启超影响之大,一是表达自己对粱启超的赞扬。
【3】根据上下文,说说作者认为粱启超有怎样的特点。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今年高考前,南京考生小李跟家长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原来父母担心影响考试,5月就没收了他的手机,可是已用惯手机的小李一下子变得“六神无主”和焦躁不安,甚至动辄跟家人吵架,并声称没有手机就不参加高考。
南京心理危机干预中心主任张纯表示,小李这种状况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现在患上此症的人越来越多,几乎每天都有这样的“患者”来寻求帮助。
(摘自互联网)
材料二:
“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并且即使没有明显需要,也常常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一旦信号不满或者电量不足之时就会非常没有安全感。
手机的出现本来是为了使沟通更加便利,然而在手机依赖症的裹挟之下,过度使用手机却使人们变得更加孤独。手机等多媒体工具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特别是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原本应该是睡觉的时间可能玩兴正浓——还在不停地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等,打乱了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有研究显示在床上使用1个多小时手机等会发光的电子产品,会阻碍人体生成褪黑素,生理周期将受到影响,并使睡眠处于浅状态。人体生物钟长期被打乱,则会影响新陈代谢、情绪、免疫力,导致疾病多发。
(摘编自《手机依赖症危害大可使身心受累》《中国经济网》2018年1月9日)
材料三:
某调查机构对我国某市上班族和学生族使用手机情况调查统计表
每天使用手机时间 | 比例 | 依赖手机的原因 | 比例 |
1小时以下 | 19.23% | 通信需要 | 21.15% |
1到2小时 | 21.15% | 放松需要 | 42.31% |
3到5小时 | 44.23% | 上网查资料 | 19.23% |
5小时以上 | 15.38% | 生活无聊空虚 | 17.31% |
(摘自互联网)
【1】阅读以上三则材料,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南京考生小李是典型的手机依赖症患者。
B.“手机依赖症”的典型心理是,手机必须随身携带,如果没带手机就会坐立不安、魂不守舍;但是只有在有明显需要时,才会不自主地看自己的手机。
C.手机会让人们陷入一种持续的“多任务”状态,甚至会导致“注意力缺失”,以及思维和语言的碎片化,非常不利于逻辑思维的进行。
D.对于青少年而言,智能手机的功能异常丰富,如果青少年在原本睡觉的时间还在不停地刷微博、聊微信、玩游戏等,很可能会打乱正常的生活规律,导致第二天精神萎靡。
【2】过分依赖手机会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3】从文中的调查统计表中,你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4】结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哪些办法可预防“手机依赖症”?
12、幸运爱跟人玩捉迷藏,但它只会藏在生活的小细节里,躲雨的屋檐下藏着盛开的花,迷路的小巷有地道小吃在飘香。善良的人会识别幸运,努力的人会收获幸运,知足的人会享受幸运。
请以“我真幸运”构思一个有鲜明主题的生活故事,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可以“我真幸运”为标题,也可另拟标题,但故事一定要以“我真幸运”构思。2.综合运用记叙、议论、抒情等表达方式。3.字数在600字左右。4.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姓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