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根据课本,下列古诗文默写正确的一项是( )
A.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弛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B.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C.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著我旧时裳,脱我战时袍。
D.故园东望路慢慢,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2、下列句子中的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柏林爱乐乐团演出的贝多芬的交响乐作品,沸沸扬扬,气势磅礴。
B.江苏盐城籍科学家封东来获201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在家乡掀起了轩然大波。
C.一个人如果在这样凄惨的场景面前还无动于衷的话,无疑是个非常冷漠的人。
D.极端组织“伊斯兰国”在叙利亚又制造了危言耸听的恐怖袭击,国际社会对此进行了强烈谴责。
3、从传统文化的角度来看,下列各项中小玲的做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小玲陪家里的老人一起登高望远,吟诗作赋,遍插茱萸。
B.小玲的生肖属相是蛇,弟弟比她小两岁,小玲要挑选一款生肖属相的玩具送给弟弟作为生日礼物,她选择了一只可爱的机器狗。
C.小玲向同学小明询问他母亲的姓氏,按照古代的礼仪应这么问:“令堂贵姓?”
D.老师提问:“农历二月份有哪些节气?”小玲回答:“惊蛰和春分。”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闻一多先生“说”了,说的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气冲斗牛,声震天地。
B.李丽同学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的向老师请教。
C.实现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任重道远。
D.斑羚们发现自己陷入了进退维谷的绝境,一片惊慌,胡乱窜跳。
5、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科学研究表明,人们在生活中获取的信息,75%左右是靠视觉获得的。
B.读书与写作密不可分,一个人写作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能够进行大量阅读。
C.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推进,使公众的生态保护意识也在不断增强。
D.千百年来,茶文化不仅在中国得到传承和发展,在欧洲的历史文化中也占据了一席之地。
6、下列词语的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吝啬 侍弄 恍然大悟 疲倦不堪
B.沐浴 云霄 花团锦簇 暴恕无常
C.决别 草垛 花枝招展 不求甚解
D.造仿 嘹亮 美不胜收 翻来复去
7、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一大群花枝招展的姑娘,踏着晨曦,沿着街心花坛,穿过厂前公园匆匆而来。
B.直到近几年,经过许多学者的研究,大家才知道孩子的世界,与成人截然不同。
C.现代工匠精神要求每一个企业都要对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
D.他每次讨论都积极而热烈,当主持人征求意见时,他一定会随声附和,明确表态。
8、文言文阅读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狐笑猪曰:“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猪曰“汝何必笑我,汝亦不见得能立功于世。”狐曰:“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若汝则无功耳。”猪曰:“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羊贸贸然来,曰:“汝等不必争,我能兼二者之长,又当如何?”语未竟,狼突如其来,尽扑杀而食之。笑曰:“这一般奴隶性质的畜生,动辄言功,只合做我的牺牲也。”
(选自吴妍人《俏皮话》)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⑴意暇甚(_____)
⑵语未竟(_____)
⑶盖以诱敌(_____)
【2】下列加点“之”字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 我之皮,能衣被苍生,如何言无功?
B.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C. 我之肉,能供人果腹,如何言无功?
D. 尽扑杀而食之。
【3】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汝蠢然一物,焉能及我?
⑵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表现了狼的狡猾。
B. (乙)文说明的道理是不要总以为自己有一点点能力或功劳就到处炫耀,人外有人天外有天;应谦虚低调做人。
C. (甲)文最后一段以说明为主,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包含讽刺的味道。
D. “暴起”“劈”“断”等动词表现了屠户机智勇敢的斗争精神。
【5】蒲松龄的《狼》和吴妍人《狼施威》对狼的描写方法有何不同?
9、按要求默写诗句。
林庚先生认为,中国是“诗的国度”“楚辞的少年精神直贯唐诗”。“少年精神”是一种乐观豪放,富有新鲜感的青春气息。生活中本来并不都是欢乐,青春难道就没有悲哀吗?人能一直少年吗?但有“少年精神”的人,总是能保持着希望和奋斗的热情。如替父从军的木兰,在艰难的环境中,展现了自己的英勇智慧:“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朔气传金标,寒光照铁衣。”如远赴边塞的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面对着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并不沉浸于悲苦,而是振作精神,安慰家人:“马上相逢无纸笔,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名),在《晚春》中对珍惜时光,尽情舒展生命本色的百花表示敬意: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又如写出“何人不起故园情”的李白,在⑥《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诗中加入骀荡的春风,让人感觉到温暖希望:“谁家玉笛暗飞声,⑦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连放弃了名利羁绊,晚年隐居于辋川别墅的王维,在那首《竹里馆》中也展现出了精神的放松与美好的情趣:“独坐幽篁里,⑧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抬头看见花
①早晨上班经过护城河岸,在花木交易区,看见大棚培育的鲜花散布在土里土气的旧物之间,甚是生动,我便买来几盆。小巧的花盆里,盛开着毛茸茸的红色小花,这种花在童年时的乡村很多见,它们叶子碧绿、花开红艳且日久不凋。乡下人管这种花叫“长寿梅”。“长寿”是说这花好养活、花期长,“梅”的来意大约是它开在冬天吧。这花并无枝干,如一墩菠菜样贴地而长,花朵的形状如同一个小绒球,与“梅”的外形其实并不相干。
②我兴冲冲地把几盆长寿梅带到办公室,每个同事的桌角放一盆。已是寒冬,小城万物萧瑟,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同事们都很高兴。王老师大赞曰:“以前是抬头看见一堆资料,现在好啊,抬头看见花!”抬头看见花,多么好的意境,当我们伏案劳作,忙到头眼昏花、筋疲力尽时,一抬头,见桌案上一盆小小的长寿梅生机盎然地开着,多么令人欢喜!这长寿梅叶子碧绿浓密,几朵花鲜润地高出叶浪,像一些小手臂在跟你打招呼;数朵花参差地插在叶子间,有环佩叮当般的美感。看到此,心情怎能不澄澈、明朗、欣悦?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
③我的一位女性好友,每次出门必然化妆并衣着讲究,尤其是在冬天,她穿着色彩艳丽的大衣,裹着飘逸的丝巾,戴着考究的帽子。她笑着说,我要给生活开朵花!其实,她是被花治愈的人。几年前,她生病在家,大家都很担心她。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探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那初绽的玉兰花点燃了她,她的内心一点点融化,从那天开始,她迅速康复。她还告诉我一个细节,当看见玉兰花开的那个上午,她推开窗子,楼下一个女孩正在仰头看花,目光对视时,给了她一个真诚甜美的微笑,这笑和花都是治疗她的药引子。所以,她现在也想做一枝花,开在严寒的冬天里,把别人心里的冰融化。
④我还曾走进一个孤寡老人的家,他的腿病使他行走艰难,病发时下不了炕、出不了屋子。他的屋子狭暗,但窗台上摆满各种各样的木花。他将树枝削掉外皮,削出一层层木屑,木屑下落,卷起来像层层花瓣。他拿颜料将那些“花儿”染成各种鲜艳的颜色,然后“栽”在窗台那一块长满孔洞的皱麻石上。坐在木花旁边的他乐呵呵的,不见困顿之情。现在想来,那些生动的色彩是他为自己制造的阳光和火焰,他用来温暖、照耀自己。当他被病痛折磨的时候,他从苦闷里抬起头的刹那,看见的是鲜艳的花,是人人期待的春天。
⑤抬头看见花!这非常值得期待。在喧嚣忙碌的生活里,累了、乏了、倦了的时候,猛然一抬头,与一树花对视,这是多大的幸福啊!但四时有序,花开有时,那一束花开常常被辽阔的苍茫代替,被嘈杂的市声淹没。在没有花开的时节,乐观的人们从不等待,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用纯洁而向美的心灵去创造,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
【1】下面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写了很多“花”,这些“花”仅指自然界的长寿梅、玉兰花等鲜花。
B.“肩疼、颈酸、眼累、心乏等等,都被这一盆小花儿给疏解了”写出了长寿梅有治疗身体疾病的功能。
C.第2段中王老师的赞美侧面写出了他对长寿梅的喜爱之情。
D.文中的女性好友、微笑的小女孩,她们都有着花一样美丽的心灵。
【2】下面各项中对文章内容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由“长寿梅”开始写起,不仅写了自然界中的花,也写了人们创造出来的花,这些花都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和幸福。
B.写木花是为了歌颂创造木花的人。赞美了他乐观坚强的人生态度、纯洁美好如花的心灵。
C.“让寒冬开花,让枯枝开花,让石头开花……”运用了排比,赞美了那些乐观而坚强、用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美好生活的人们。
D.“这一簇簇鲜艳的“梅花”,在桌案上火焰一般跳跃”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长寿梅旺盛的生命力。
【3】赏析下面句子中加点动词的妙处。
有一天,她走到窗前,突然看见光秃着枝丫的玉兰开花了,那玉兰将一柄花枝探进她的窗框,像画一样美好。
11、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小题。
那两个骗子请他走近一,点儿,同时指着那两架空织布机,问他花纹是不是很美丽,色彩是不是很漂亮。可怜的老大臣眼睛越睁越大,可是他仍然看不见什么东西,因为的确没有什么东西可看。
“我的老天爷!”他想,“难道我是愚蠢的吗?我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一点。这一点决不能让任何人知道。难道我是不称职的吗?——不成,我决不能让人知道我看不见布料。”
“哎,您一点意见也没有吗?”一个正在织布的骗子说。
“哎呀,美极了!真是美极了”老大臣一边说,一边从他的眼镜里仔细地看,“多么美的花纹!多么美的色彩!是的,我将要呈报皇上,我对这布料非常满意。”
“嗯,我们听了非常高兴。”两个织工齐声说。于是他们就把这些色彩和稀有的花纹描述了一番,还加上了些名词。老大臣注意地听着以便回到皇帝那儿去的时候,可以照样背出来。事实上他也就这样做了。
学习了《皇帝的新装》一文后,请你发挥想象,将划线处老大臣回禀皇帝时的情景写一段文字,不少于60字。
写作提示:①根据上下文合理想象。②从老大臣和皇帝的神态、语言及众大臣的反应等角度表现情景。
12、朱自清在《春》中运用了大量的比喻,使文章语言无比精彩,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请仿照文中的语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一段文字。(100字左右)
【课文片段在线】①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②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写法分析】比喻是在描写事物或说明道理时,用同它有相似点的别的事物或道理来打比方的修辞手法,比喻包括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道理)、喻体(用来比喻的事物或道理)、比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常见的比喻一般有明喻、暗喻和借喻。明喻的比喻词一般有:像(参见“课文片段在线”的例句)、仿佛、像……似的、像……一般、好比。暗喻的比喻词一般为:是、变成、成了、变为。例句:理想是闹钟,敲碎你的黄金梦。借喻是本体和比喻词都不出现,而是借用喻体直接代替本体。例句:风把地上的黄叶吹起来,我们拍手叫道:“一群黄蝴蝶飞起来了!”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时,要注意找到本体和喻体之间的共同特征,使用的喻体要通俗易懂,切忌采用生僻的喻体。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