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松原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7题,共 35分)
  • 1、下列关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农历二十四节气倒数第四个——大雪。季候时令至此,已能望见此年年尾。这几日,气温也开始断崖式的下降。如果在大雪节气天气比较暖和,没有天寒地冻,往往预兆来年春天反而比较寒冷,出现倒春寒。

    B.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之第22个节气,日期在公历每年的12月21日-23日。冬至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在民间有“冬至大如年”的讲法。在南方一些地区比较盛行吃冬至团,取其团圆的意思。每逢冬至清晨,各家各户磨糯米粉包成冬至团,不但自家人吃也会赠送亲友以表祝福之意。

    C.端午与春节、清明、中秋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端午也称端五、端阳、重五节、五月节。传说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原在五月五日跳汨罗江自尽。后来人们亦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的习俗有:挂艾叶、菖蒲,斗百草,驱五毒,赛龙舟,吃粽子,饮雄黄酒,佩香囊等。

    D.农历九月九日为重阳节。九九重阳的说法最早见于《易经》,以九为阳,重阳节的月、日恰逢双九,两阳相重,故称重阳。而“九九”恰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所以又用为“老年节”。重阳的习俗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吃重阳糕,观赏荷花等风俗。

  • 2、下面词语在语境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展现强国风采,传递中国力量,全国人民都震悚起来。

    B. 今年春节期间,国家为取缔赌博做了很多工作。

    C. 黄老师劝诫同学们要关注生活中的细节,总有人不以为然

    D. 同学们在学雷锋期间走进社区做好事,他们认为这是微不足道的。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使我们开拓了视野,提高了能力。

    B. 有专家指出,运动过少导致部分青少年肥胖的主要原因。

    C. 有关部门对青少年近视眼越来越多这一现状进行研究和调查,并寻找相应的对策。

    D. 教学必须从学习者已有的经验开始。

     

  • 4、下列关于文学常识、文化知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卖油翁》选自《归田录》,是一篇短小精悍的叙事散文,作者欧阳修,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B.《木兰诗》是南北朝时期北方的一首乐府民歌,选自北宋郭茂倩编的《乐府诗集》,它和汉乐府《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乐府双璧”。

    C.《老山界》作者陆定一,文章记叙了红军长征过程中翻越“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的经过,展现了红军坚强的意志、英勇的精神和乐观的态度。

    D.现代作家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是公认的语言大师,在他的代表作品《骆驼祥子》中创造性地运用北京市民的口语,把祥子这样一个“小人物”写活了。

  • 5、该文字是中国最古老的文字,它是中国商朝晚期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在龟甲或兽骨上契刻的文字,是我们能见到的最早的成熟汉字,该文字是(       

    A.

    B.

    C.

    D.

  • 6、对诗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木兰诗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A.诗中“旦辞爷娘去……”八句以重复的句式,写木兰踏上征途,日行夜宿,离家越远思亲越切。

    B.诗中多处运用互文的修辞手法,如“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当窗理云鬓,对镜帖花黄”。

    C.这首诗塑造了木兰既是巾帼英雄又是平民少女,既是矫健的勇士又是娇美的女儿这一人物形象。

    D.这首诗繁简安排极具匠心,着墨较多的是木兰的军旅生涯和战斗过程,突出对木兰勇于担当的颂扬。

  • 7、下列词语的书写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轻捷  云宵  鉴赏  花团锦簇

    B. 和蔼  恭敬  渊博  恍然大悟

    C. 奥密  淋漓  盔甲  人声顶沸

    D. 羞惭  枉然  诅咒  浑为一谈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按要求完成下面小题。

    【甲】

    《论语》十二章(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乙】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下列加粗加点字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

    A.人不知而不(yùn)

    B.吾日三吾身(shěng)

    C.友人 (cán)

    D.太丘去(shě)

    【2】解释下列加点词

    ⑴学而时习之,不亦乎?__________ ⑵相委而__________

    ⑶与朋友交而不乎?__________ ⑷元方入门不__________

    【3】把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4】读了【甲】【乙】文段,你认为在与朋友的交往过程中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9、按要求默写。

    (1)_________,弹琴复长啸。(王维《______》)

    (2)故园东望路漫漫,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逢入京使》)

    (3)杨花榆英无才思,__________。(韩愈《晚春》)

    (4)万里赴戎机,__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

    (5)双免傍地走,________。(《木兰诗》)

    (6)《春夜洛城闻笛》中由己及人,想到此时许多闻听笛子的游子,又有谁能不被唤起浓浓思乡情的句子是________

四、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 10分)
  • 10、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算盘

    李森祥

    ①陈老师个子很高。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②他讲课时,一只手搭在课桌上,另一只手的指缝里,就夹住一颗粉笔。他的手掌片开后,奇大,白白的,筋凸出来,薄薄的像菜刀。一堂课结束时,他粉笔一丢,两手掌合住,相互擦一擦,沙沙的。那声音很像剃头师在刮布上刮剃刀。

    ③陈算盘是老师的绰号,村里人背后都这么叫他。

    ④这陈老师是块活算盘,经他手教出来的学生,个个算盘珠上走得了马。的的得得,的的的得得得,珠子炒黄豆一般响成一气。

    ⑤上课时,老师不敲钟,不吹哨。他的头从横梁内移出来,脚就从楼梯上下来,咯——咚声比上楼时响,弄得祠堂里回声很大,学生们远远就听见了。到他下最后一级楼梯,我们已经坐好。

    ⑥有一天,老师很认真地要我们这个年级的同学,上他住的阁楼里去看看。祠堂有阁楼,老师的房间就在阁楼里。我们心里一下子兴奋起来。这就是说:老师要教我们珠算课了。按老师的惯例,开教哪个年级的珠算,就让上他阁楼里走一趟。这已经成了他的一种固定仪式。

    ⑦我们排着队,很小心很紧张地往楼梯上迈步,一步步迈得很慢。我脚底心软绵锦的,好像踩着的不是楼梯板,而是踩在老师的身上。

    ⑧进了阁楼,老师让我们轮流在他的藤椅上坐一下。藤椅会吱咯吱咯叫。

    ⑨我们都坐过藤椅后,老师才打开了樟木箱。樟木箱内掀出一股陈年樟气,在小阁楼内左右弥漫。这有些辣有些绵酽的气息渗得我的鼻子忽大忽小的,我拼命熬着,才没打出喷嚏来。

    ⑩老师撤出来一样物件,很重。他小心地将物件平放在条桌上,解开包布,是一块算盘。老师对我们招招手,很慎重地说:你们来模摸!我们就过去摸摸,一摸我就瞪大了眼睛,原来是块石算盘。它不光算珠是石的,连排档、盘框也是石的。这是一块雕出来的石算盘。它能算吗?能算。老师看着我们全摸过后,将左手按在算盘上,大拇指一勾,咯得数声脆响,打出一排珠子,是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老师说:你们看住了。只见他薄大的手掌一翻,手指头弹开,一瞬时,就有盐锅里爆黄豆般的声音炸出来,一串串地在我们耳边滚。一会儿工夫,声音没了,算盘上的一至九珠子就调了个头,成了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同学都炸着嘴,耳朵鸟翅般弹得笔挺。老师说:你们能够像我刚才这般不歇力地打一遍,那就可以在滚了的油锅里用手指弹出一颗花生米来。

    经老师这么一说,我们就更加惊呆了。我心里想,到哪一天才能学到这一手绝技呢?老师的话是真的,他手指尖上的老茧,比我爷爷指根的老茧厚。

    石算盘声音响过的第二日,老师开始教我们打算盘,一块特制的大算盘挂在黑板上,这是老师自己动手做的。黄杨木的珠子,足有碗底那么大。珠杆上扎着鸡毛,用来固定珠子。他用左手去推珠子时,脚尖踮起来。他规定我们,一律用左手拨珠子。他说:右手是握笔的,怎么能打算盘呢?左手打出来,右手记,这才正。这样,我们那一带打算盘的,只要看他开哪只手。看到开右手的,就有人说:这是野路子,不正宗的。

    老师教我们珠算,几乎是突击性的,天天学。那些天,村庄里能听到东一片西一片的算盘声。晚上的时候,这声音伴了多少爷们父亲们进入梦乡呢……

    那些天,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有了一种安慰,很知足的神态。

    (选自李森祥《台阶》一书,有删节)

    【1】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分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他常穿一件灰布中山装,两肩膀瘦塌塌的,背脊骨却像竹竿一般直。

    【2】文中写了老师的哪两块特别材质的算盘?分别有怎样的特点?

    (1)____________算盘,特点: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算盘,特点:____________

    【3】说说第⑩段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陈老师怎样的特点?

    【4】第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

    【5】文末“老师的心情就显得很轻松”的原因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 11、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1上述文段选自名著__________中的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

    2从全文看,“我”心情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用简洁的词语概括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太阳也升得更高了”两句属于什么描写?其作用是什么?

五、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以“遇见       ”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①先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立意自定,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内容具体,选材得当,中心明确,有真情实感。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现代文阅读
五、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