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直入主题,点明送别的地点和友人的去向,给人空间的遥远和苍茫感。
B.颈联一改过去送别诗黯然伤魂的情调,代之以积极向上的情感,给人以鼓舞。
C.尾联点出“送”的主题,诗人与友人在离别之时难舍分,都流下不舍的泪水。
D.全诗格调高昂、笔力雄健、感情真挚,是送别诗中的名作。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弓弩(lǔ) 穷匮(kuì) 箕畚(qīběn) 罅隙(xià) 虚幌(huǎng)
B.鄜州(lū) 重幔 (màn) 云鬓(huán) 夯实(hǎng) 遒劲(qiújìng)
C.胶鬲(gé) 浔阳(xún) 畎亩(quǎn) 喧嚣(xiāo) 孀妻(shuāng)
D.折戟(jī) 簪子(zān) 矗立(zhù) 始龀(chèn) 接踵(zhǒng)
3、下列句子顺序排列最恰当的一项是( )
①本来自控力就不强的孩子,在面对这些“好玩”的文具时,文具的娱乐功能会被放大,学习功能反而会退居其次。
②所以家长们要重视这一点,即便愿意给孩子买高端的智能文具,也必须要教会孩子懂得自制。
③面对“有趣”的智能文具,正确引导才是关键。
④智能文具在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赋予了一定的娱乐功能。
⑤文具的功能是辅助学习,为学习带来高效与便捷,而不是拖后腿。
A.③⑤②④①
B.③⑤④①②
C.④⑤①③②
D.④①⑤③②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杀戮(1ù) 教诲(huì) 要塞(yào) 为富不仁(wèi)
B.遗嘱(zhǔ) 崎岖(qí) 翘首(qiáo) 藏污纳垢(gòu)
C.镌刻(juàn) 绯红(fēi) 遁形(dùn) 锐不可当(dāng)
D.侏儒(rú) 佃农(diàn) 粗糙(zào) 屏息敛声(bǐng)
5、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1)从“黄衣使者白衫儿”一句可以看出,诗人对何种现象进行了批判?
(2)“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表现出卖炭翁怎样的心理?
6、古诗词名句填写。
(1)____________________,去年天气旧亭台。(晏殊《浣溪沙》)
(2)微动涟漪,__________________。(欧阳修《采桑子》)
(3)中原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朱敦儒《相见欢》)
(4)《如梦令》中抒写瞬间美的享受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傅雷家书》中第一封信,称呼“聪,亲爱的孩子”,表达父亲怎样的内心?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中国留学生会馆的门房里有几本书买,有时还值得去一转;倘在上午,里面的几间洋房里倒也还可以坐坐的。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舞。”
到别的地方去看看,如何呢?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从东京出发,不久便到一处驿站,写道:日暮里。不知怎地,我到现在还记得这名目。其次却只记得水户了,这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地方。仙台是一个市镇,并不大;冬天冷得利害;还没有中国的学生。
从此就看见许多陌生的先生,听到许多新鲜的讲义。解剖学是两个教授分任的。最初是骨学。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中国早。
那坐在后面发笑的是上学年不及格的留级学生,在校已经一年,掌故颇为熟悉的了。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胡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他们的话大概是真的,我就亲见他有一次上讲堂没有带领结。
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
“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但是我还不服气,口头答应着,心里却想道:
“图还是我画的不错;至于实在的情形,我心里自然记得的。”
学年试验完毕之后,我便到东京玩了一夏天,秋初再回学校,成绩早已发表了,同学一百余人之中,我在中间,不过是没有落第。这回藤野先生所担任的功课,是解剖实习和局部解剖学。
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藤野先生与“我”关于解剖学的三次谈话的内容。
【2】“我”看到藤野先生为“我”添改的讲义后,感到“吃惊”“不安”“感激”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3】选文写藤野先生运用了什么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品德和性格?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桥,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有着丰富的含义。我们的生活中,有着各种各样的桥,如通道上有石桥、天桥、铁路桥;公园里有廊桥、花桥、九曲桥;人际间有缔结美好情缘的“心桥”“鹊桥”;……这一座座的桥是一道道的风景,或许拥有着悠久深远的历史,或许演绎着感人月腑的故事,或许倾诉着令人难忘的情思,或许寓含着耐人寻味的哲理。
面对它们,你会想到什么呢?请写一篇文章。
要求:(1)自拟题目,题目中要包含词语“桥”。(2)自选文体(3)不少于500字;(4)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姓名和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