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济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恰当的是(       

    A.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是北宋风俗画作品的代表作,全图内容庞大,街上的行人车水马龙,络绎不绝。

    B.泰山有2200余处碑碣石刻,大都文辞优美,书体高雅,制作精巧。

    C.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

    D.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别出心裁,修建的园林各个不同。

  • 2、石壕吏

    杜甫

    幕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更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 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 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下列对这首诗的贯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加点词语“一何”是“多么”的意思,诗人连用两个“一何”,增强了感情色彩,有力地渲染出差吏的蛮横气势与老妇的凄凉处境。

    B.最后四句是故事的尾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已被差吏抓走。

    C.本诗构思巧妙,暗写老妇,明写差役,将差役的“怒”“呼”贯穿在老妇陈情的全过程中,其凶横残暴不言而喻。

    D.这是一首叙事诗,诗人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化在客观的事实和具体的形象里,如“有吏夜捉人”一句,它是叙事,同时又是讽刺和揭露,包含诗人的憎恨之情。

  • 3、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核舟记》选自清代魏学洢编的短篇小说集《虞初新志》,本文赞美了雕刻者的精巧技艺,显示了我国古代工艺美术的卓越成就。

    B. 《被压扁的沙子》一文通过对“被压扁的沙子”的反思,证明外星撞击地球是造成恐龙灭绝的原因。

    C. 《社戏》这篇小说中,月下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这三个片段写得富有诗情画意,充满了江南水乡的生活气息。

    D. 《大雁归来》一文保护野生动物,珍爱野生动物是全文的主旨。

  • 4、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心翼翼地走向前去找,找到一张有草垫的椅子,坐下了。

    B. 这个物理学家和颜悦色地回答:“我不知道……你可以想到,我希望它有很美丽的颜色。”

    C. 居里夫人是一个持之以恒、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人,“工作日变成了工作月,工作月变成了工作年。”

    D. “美丽的颜色”指居里夫人热爱科学、不懈追求、不与世无争的态度和精神。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秋浦途中

    唐·杜牧

    萧萧山路穷秋雨,淅淅溪风一岸蒲。

    为问寒沙新到雁,来时还下杜陵无?

    1这首诗的体裁是_________,押韵的韵脚是 _________

    2诗的前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象?有什么作用?

    3诗的后两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诗经·关雎》)

    ______________,白露未晞。(《诗经·蒹葭》)

    ______________,胡为乎泥中?(《诗经·式微》)

    ④挑兮达兮,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⑤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⑥《小石潭记》中表明不可以长时间停留于小石潭的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默写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后四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走近名著。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跑了过来……螳螂把它的翅膀极度张开,它的翅竖了起来,并且直立得好像帆船一样,翅膀竖在他的后背上,螳螂将身体的上端弯曲起来,样子很像一根弯曲着手柄的拐杖,并且不时地上下起落着。

    这段文字出自__________________(作者)的《昆虫记》。《昆虫记》是一部引人入胜的书,是作者花了足足30年时间写就的_________卷本科普巨著,堪称科学与文学完美结合的典范,无愧于“____________”之美誉。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变换的父爱

    刘伟

    ①父亲虽已年届古稀,目前除了耳背,身体还算硬朗。如若谈及父子之间关系,诸如“父爱如山、父爱如歌”的高雅说词,父亲一向说不出来,也搞不太明白,但这并不影响父亲对我不断变换的父爱。

    ②小时候,父爱是一道严厉的目光。儿时记忆中,父亲除了勤劳,最深的印象便是寡言少语,而寡言少语的最大“杀伤力”便是“说一不二,雷厉风行”,有时甚至有点“独断专行”——说好要你做的事情,必须得做,如果没做或者做得不尽人意,挨打也便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③家里几乎所有重活,早年我都跟在父亲的后面做过:下过地,扶过犁;养过鸭,喂过鸡;拉过板车,做过苦力。父亲拉一大车,我拉一小车,到集镇上去卖柴。彼时,我还只是一个小学五年级的学生。少年虚荣可能人皆有之,我怕被集镇上的同学看见,为了掩盖内心那点可怜的自尊心和虚荣心,我将大大的草帽牢牢地“扣在”自己头上。学着父亲的样子,弯身如弓,不仅为吃力地拉车,更主要是怕碰见熟人尤其是自己同学……

    ④长大后,父爱成了我远去的行囊。考上大学那一年,父亲格外辛勤劳作。他起早贪黑,只为趁着在送我上大学之前,将家里所有农活收拾停当。临行的前一天晚上,他把学费认真地点了一遍又一遍,整整齐齐地码在一起,然后谨慎地归置在自己贴身的口袋里。第二天一大早和我一起拎着大包小包,如我一样完成人生第一次远行。

    ⑤送我到大学的那晚,父亲为了省钱和我一起挤在大学宿舍的单人床上。虽然空间逼仄狭窄,我和父亲只能侧身而卧、抵足而眠,可是那一晚,却是自从我幼时和父母分床以来,包括至今的二三十年里最为亲密接触的一晚。那一晚,我似乎第一次感觉到我和父亲之间的距离如此之近,近到一种久违的儿时温暖袭上心田……现在想来,我和父亲同榻而眠的最初记忆除了停留在那早已泛黄模糊的孩童时代,也只有送我上大学的那晚——原来,感动和成长正是在这一次又一次的远离和这一次又一次的回望中而显珍贵悠长。

    ⑥如今的父爱成了清晨厨房里的灯光。母亲去世较早,父亲也已年迈。土地里营生的把式,早已不是他这个年龄所能胜任的。父亲考虑我工作繁忙,特别是近年我有了孩子的缘故,来到了城里和我们一起生活,承担起了我们的后勤保障。自从父亲来到后,家里的厨房有了整个小区清晨里最先亮起的灯光。暑来寒往,父亲总是起得最早,把早饭做好,只为让因工作需要熬夜的我多休息一会儿,让他早起上学的大孙子吃上卫生可口的早餐。

    ⑦冬天的早晨,厨房里热气氤氲,望着晨光、灯光交织下父亲忙碌的背影,我对父亲有一种亦“父”亦“母”的真实与错觉,幸福与满足。确实,在母亲去世的这些日子里,父亲几乎完成了双重角色转变——父亲既是父亲,父亲也成了“母亲”。

    ⑧从目光到行囊,从行囊到厨房,在父爱的不断变换中,我也由父亲的一名孩子变成了如今两个孩子的父亲。时空在变,角色转换,但所幸的是属于人生“最恒定”“最温暖”的底色始终未变。那是曾经的付出,也是现在的传承;那是父亲的世界,也是我的世界;是父亲的全部,更是我的全部。

    【1】结合全文,概括父亲在“我”不同的成长阶段所做的事情。

    小时候——___________________

    长大后——送“我”上大学,和“我”一起挤在大学宿舍的单人床上。

    如今——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第④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有何妙处?请结合语境进行品析。

    临行的前一天晚上,他把学费认真地了一遍又一遍,整整齐齐地在一起,然后谨慎地归置在自己贴身的口袋里。

    【3】作者为什么会有“一种久违的温暖袭上心田”的感觉?结合文章第⑤段内容简要分析。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运用语言、外貌、动作等描写方法塑造了吃苦耐劳、少言寡语、深沉无私的父亲形象。

    B.第③段中“弯身如弓”一词,不仅写出“我”拉车的吃力,也表现了“我”年少时的虚荣与自尊。

    C.第⑤段中写父亲为了省钱和“我”挤在一张单人床上,“我”为此感到鄙夷与不解。

    D.第⑥段将“父爱”比喻成“灯光”,将抽象的父爱具体化,便于读者感受父爱的深沉温暖与永恒。

    E.本文按照时间顺序,叙述父亲在“我”的不同人生阶段中所做的事情,表达了父爱的主题。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原来”,意思是发现以前不知道的情况,生活百味,青春多彩,“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蓦然回首,原来:凡事蕴理,万物成趣,人间有情;苦难也可以成营养,美丽或许有缺憾,我也是一道风景……请以“原来,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参考答案: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