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山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三峡》作者郦道元,字善长,北宋地理学家。所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

    B. 《答谢中书书》作者陶弘景,字通明,号华阳隐居,南朝齐梁时道教思想家,隐居山中时,梁武帝仍问其国事,故人称“山中宰相”。

    C. 《记承天寺夜游》作者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 “记”和“书”都属于古代“散文”的范畴,大多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抒情。

  •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正确的是( )

    A.尽管风狂雨暴,排列在人民大会堂前的三军仪仗队员仍是持枪挺立,纹丝不动

    B.侦探小说中眼花缭乱的情节让我一头雾水,完全忘记了如何思考。

    C.他一生从事教育事业,在教育理论方面卓有成就

    D.中国辽宁舰队的科学成员们殚精竭虑,终于取得了令中国人为之骄傲的巨大成就。

  • 3、下列语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位于四川都江堰市的青城山以山川秀丽、意境悠远而闻名,优美景色真是巧妙绝伦

    B.人民绝不允许“台独”得逞,我们对台湾的领导者将把两岸关系引向何方拭目以待

    C.我看到街上行人摩肩接踵,络绎不绝,士农工商,男女老少,各行各业,无所不备。

    D.当那些慷慨激昂的红歌一首接一首唱响,回荡在这方天地,我们禁不住热血沸腾。

  •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

    A. 中国游客在境外旅游时的不文明行为被屡屡曝光,严重损害了中国礼仪之邦。

    B. 据报道,2016年12月中旬,中国雾霾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约17个省区市左右。

    C. 《我在故宫修文物》是一部纪录片,它保留了故宫文化的气质和“工匠精神”的内核,近距离展示了稀世珍宝的“复活”技术。

    D. 2016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是美国民谣艺术家,诗人、导演鲍勃·迪伦获得的。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雁门太守行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诗首句中的“压”字形象地写出敌军人马众多,来势汹汹,体现守军将士处境的艰难。

    B.诗歌第三句从听觉角度描写了秋天塞外漫天呜咽的号角声,表达了将士们的思乡之情。

    C.诗歌最后两句引用典故,表达了守城将士们誓死报效君王的决心。

    D.这首诗构思大胆,诗人以浓艳斑驳的色彩、奇异的画面描写战争,颇有震撼力。

    【2】说说你对这首诗中“半卷红旗”呈现出的景象的理解。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在下面横线上填写出相应的句子。

    (1)柴门何萧条,_____。(曹植《梁甫行》)

    (2)重岩叠嶂,____,自非亭午夜分,_____。(郦道元《三峡》)

    (3)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4)东风不与周郎便,____。(杜牧《赤壁》)

    (5)我报路长嗟日暮,_____。(李清照《渔家傲》)

    (6)一曲新词酒一杯,_____?(晏殊《浣溪沙》)

    (7)____,始一反焉。(《愚公移山》)

    (8)陶渊明《饮酒(其五)》中描绘傍晚时分山中美丽景色的诗句是__________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阅读选段,完成题目。

    你车上的信写得很有趣,可见只要有实情、实事,不会写不好信。你说到李、杜的分别,的确如此。写实正如其他的宗派一样,有长处也有短处。短处就是雕琢太甚,缺少天然和灵动的韵致。但杜也有极浑成的诗,例如“风急天高猿啸哀,诸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那首,胸襟意境都与李白相仿佛。还有《梦李白》、《天末怀李白》几首,也是缠绵悱恻,至情至性,非常动人的。但比起苏、李的离别诗来,似乎还缺少一些浑厚古朴。这是时代使然,无法可想的。汉魏人的胸怀比较更近原始,味道浓,苍茫一片,千古之下,犹令人缅想不已。杜甫有许多田园诗,虽然受渊明影响,但比较之下,似乎也“隔”(王国维语)了一层。回过来说:写实可学,浪漫底克〔罗曼蒂克〕不可学;故杜可学,李不可学;国人谈诗的尊杜的多于尊李的,也是这个缘故。而且究竟像太白那样的天纵之才不多,共鸣的人也少。所谓曲高和寡也。

    (《傅雷家书》)

    (1)李诗的风格是__________,杜诗的风格是_________

    (2)文章中的“你”是指________(人名)。

    (3)本文中傅雷给对方的建议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中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

    (选自竺可桢《大自然的语言》

    【材料二】

    作为节气符号的物候,其内涵在人们周而复始的生活中不断得以强化与拓展,并逐渐脱离具体的自然场景,成为文化符号,融于各种习俗、传说、仪式、游艺中,代代传承。

    譬如记载中,梧桐被视为秋的报信者。明人张岱在《夜航船》中认为此种说法源于古诗“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梧桐报秋”曾经是一种宫廷仪式。《梦粱录》卷四记载,当时都城临安皇宫内种植了梧桐树,立秋日,太史官身着华服,手持朝笏,到了立秋交节的时辰,抑扬顿挫地高声奏报“秋来了!”,在震荡的声波中,“其时梧叶应声飞落一二片”,甚是应景。南宋布衣诗人刘翰久居临安,写下《立秋》一首,其中有句云:“睡起秋声无觅处,满阶梧叶月明中。”梧桐有灵性,能“悟秋”并知时令。

    物候符号也受到作家的喜爱,是传统诗词歌赋、话本小说创作的重要资源。在作家个体创作意识与集体情感共振的过程中,节气的物候审美感被提升到新的高度,成为高度凝练的文化审美符号。比如,雨水甫至, ,触动杜甫“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惊喜:霜降一过,漫山的枫叶便如火焰一般点燃了深秋的绚烂,引发杜牧“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感叹。

    (选自袁瑾《物候有节律,苒苒其华》光明日报2022年03月14日)

    【1】请简要概括两则材料分别说明了什么内容,并指出有何异同。

    【2】分析两则材料第2小节都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3】请你根据语境,在材料二空白处补写一句话。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写作。

    当我们走近名川大山时,壮观的景致、雄奇的风光很有看头;当我们迈入博物馆时,珍贵的文物、厚重的历史很有看头;当我们欣赏中外名著时,跌宕的情节、深邃的思想很有看头;当我们参加运动会时,激情的瞬间、青春的活力很有看头……

    要求:请以“很有看头”为题目,写一篇文章。文体不限(诗歌除外),600字以上。文中不能出现真实校名、人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