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两年的初中生活,大家在一起共处的一幕幕浮光掠影,将成为我们每个人挥之不去的记忆。
B.老澴河两岸治污工程初见成效,点缀在岸边的槐花园里弥漫着咄咄逼人的香气,令人陶醉。
C.千百年来川流不息的老澴河,深情地注视着孝南这片热土朝着现代化的城市迈进。
D.十六个教学班拉拉队方阵棋布操场,声震山河,气冲斗牛,引得栅栏外的路人交首称赞。
2、下面加点的字在句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
A. 可以阅金经(儒家经典) B. 可以调素琴(调弄)
C. 宜乎众矣(适宜) D. 香远益清(远处,远方)
3、选出下列加横线读音有误的一项( )
A.提防(dī ) 烧灼(zhuó) 憧憬(chōng) 锐不可当(dáng)
B.寒噤(jìn) 烛芯(xīn) 瓦砾(lì) 荒谬(miù)
C.溃退(kuì) 地窖(jiào) 僵硬(jiāng) 赤裸(1uŏ)
D.歼灭(jiān) 纳粹(cuì) 肃穆(mù) 阻遏(è)
4、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 )
A.炽热(zhì) 荒谬(miù) 粗糙(cāo) 遁形(dùn)
B.要塞(sài) 尴尬(ɡān) 惊骇 (hài) 歼灭(qiān)
C.踱步(duó) 诘责(jié) 畸形(qī) 猝然(cù)
D.瞥见(piē) 屏息(bǐng) 锃亮(zèng) 踌躇(chóu)
5、 予求守江阴未得酬昌叔①忆阴见及之作
(宋)王安石
黄田港北水如天,万里风樯②看贾船。
海外珠犀常入市,人间鱼蟹不论钱。
高亭语笑如昨日,末路尘沙③非少年。
强乞一官终未得,只君同病肯相怜。
(注)①昌叔:即朱明之,字昌叔,北宋著名诗人,是王安石的好友兼妹夫。②风樯:帆船。③末路尘沙:王安石曾以判官(相当于郎官)担任国使出任辽国。
【1】结合以下资料,请赏析王安石在首联中所描绘的江阴黄田港的独特性。
(资料链接)
自隋朝开始,江阴依托滨江靠海的区位优势,逐渐成为南北漕运的中心之一,唐王朝的开放政策更是引得海内外商人渡海来到江阴经商。其后,南宋政府在江阴黄田港东侧光孝寺内设立市舶司,万国货物汇于此地。
【2】从诗题看,我们知道王安石有留守江阴的愿望,请结合诗文内容,说说诗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心愿。
6、根据课文内容默写。
①《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以对比的手法写作者心情变化的语句是:__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用比喻手法写月光的语句是:__________。
③《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由景物推及人情语句是:__________。
7、根据你对《昆虫记》的阅读,完成下面小题。
有这样一只不知危险、无所畏惧的灰颜色的蝗虫,朝着那只螳螂迎面跳了过去。后者,也就是那只螳螂,立刻表现出异常愤怒的态度,接着,反应十分迅速地作出了一种让人感到特别诧异的姿势,使得那只本来什么也不怕的小蝗虫,此时此刻也充满了恐惧感。
(1)这段文字细致入微地描写了____________,生动表现了____________的特点,
(2)读过《昆虫记》之后,你从作者身上学到了什么?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对话许倬云
①南风窗:你觉得读书与良好生活的关系是什么?我们要如何重建生命与知识之间的联系?许倬云:知识分子有两类,一类为知识而寻求知识,一类为生产找工具。后一类人是往效率更高、速度更快的路上走,找新材料、想新设计、发明新的工具,他们让社会走向机械化,人走向工具化。还有我们这一批读书人,为知识而知识,为认识自己而学习知识,再反过来看社会、看个人、想人性。“赚钱”两个字压死人呐,这是我们这批知识分子要面临的挑战。
【材料二】
谁在制造畅销书
②书,早就不好卖了。这是出版社的共识。
③前些年,各路作家或长或短地爆红。如郭敬明、安妮宝贝等,纷纷打造明星人设,以粉丝经济的方式来打造畅销书。畅销书是一个创造过程,来自作者及其经纪人、编辑、出版社、媒体、排行榜机构,通力打造。明星作家与流量作家也是当下社会逐利资本运作下的产物。“做一本好书,还是做畅销书,这是一个灵魂拷问。”图书编辑齐悦如是说。
④如今,自媒体KOL、网络红人,也挤进了畅销榜。网红作家张嘉佳,前带货主播薇娅,也登上一时的畅销榜榜首。以前,先是一本好书畅销,给作家带去了知名度和利益;现在反其道而行之,网红们收获了流量和知名度,再带来图书的畅销。书和人,本末倒置。人们有手机、平板,以及刷不完的社交媒体和短视频,读书博主越来越符合当下人的习惯。当然也诞生了很多鱼龙混杂的读书博主。“几乎没时间留给图书了。”当有良知的读者越来越厌倦碎片化的网络垃圾信息时,对优质内容也产生了潜在的需求。
【材料三】
你为什么不“读”书了?
⑤看书是一件考验意志力的事,它需要一个人花费整块的时间专注于抽象的方块字,调动自己的头脑,全神贯注,无暇顾他。和时时刺激人感官的音频、短视频相比,看书太没吸引力。看书的人正在变少,但社会对知识获取的需求并没有降低。怎么满足那些时间零碎、又对知识饥渴的心灵?一种新的知识获取方式应运而生,听书。
⑥从印刷文字,到音频出现并普及,知识的生产和传播过程发生了非常重要的变化。
⑦第一个变化,是从文字到语言,或者说,从视觉到听觉。文字是用来看的,是一套视觉符号系统。文字要存在必须占据一定的空间,即便一张纸,也有其面积和厚度。过去,我们说一个人读了很多书,以“学富五车”来夸赞,“五车”就是一个空间概念。而语言是通过“听”来完成的,依托的是声音符号系统。它所占据的主要是时间,而非空间。在这个意义上说,从看书到听书,从文字到语言,从视觉到听觉,是一个知识从空间载体转身进入时间载体的过程。
⑧第二个变化,是从文字的“非对象性”到语言的“对象性”。写作是一个人在独属于自己的空间劳作,可以对某个人写作,对某些人写作,也可以完全不理会读者,仅仅表达自我。但音频是有对象的,它是对话性的,总是包含着一个诉说的对象,可以是一人或多人。
⑨人们接受文字信息的能力差别很大。文化水平、理解力不同,一个人获取信息的能力就不一样。但音频文稿更口语化,贴近日常生活用语,易于接受,不那么考验人们的意志力,是其迅速普及的一大重要原因。另外,音频保留了更个人的、更情感的、更丰富的信息。听者从讲演者的语气、口音、语调等方面,更易于捕获到重要信息。
⑩随着国民教育普及率的逐渐提高,阅读本身的障碍已走到尽头。知识的不平等虽然存在,但不是能否看懂文字,而是有无支配时间的自由。多数人困于忙碌的工作,无暇自我提升。不过,音频这种知识传播方式的出现打破了知识不平等的可能性。听书这种形式,让学习与劳作成为一件并行不悖的事情。
【材料四】
阅读不是孩子的苦差事
⑪北大温儒敏教授曾向全校本科生发起一项调查:回顾与评价中学阶段语文课程的开设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群十分擅于应试且最终拔得头筹的学生,竟有40%对中学语文教学持有批评甚至反感态度。“简直就是解读的暴力。”一位中文系学生如此写道。现在的语文课“把美文鉴赏变成了冷冰冰的技术性分析,甚至沦为考试技巧应对”。阅读本是一种美好享受,现在变成了苦差事,生生“败坏了学生阅读的胃口”。
⑫读什么?怎么读?为什么读?阅读到底是出于功利,还是出于兴趣?调查发现:读过很多“闲书”的学生,普遍思想比较活跃,整体素质也高,反观那些只读教材与教辅的学生,即使高考成绩不错,转入大学后学习也变得比较困难,思路不够开阔。读书是非常个人化的事情,不同年龄阶段、不同性情,读书兴趣各有不同。不能简单地制止孩子去读他们喜欢的闲书。阅读不应被赋予太多桎梏和要求——这是温教授的主张。培养孩子对于阅读的兴趣以及兴趣的持久性,是当下语文教育的首要目的。
【1】下列表述合乎文意的一项是()
A.知识分子有两类:一类为知识而寻求知识,一类为生产找工具。许倬云认为自己属于后者。
B.当下社会,在逐利资本的运作下,打造出了大批明星作家和流量作家,可他们写的书早就不好卖了。
C.随着国民教育普及率的逐渐提高,阅读本身已不存在障碍,绝大多数国民正通过纸质阅读实现自我提升。
D.调查发现:读过很多“闲书”的学生,普遍比那些只读教材与教辅的学生,思想更活跃,整体素质也更高。
【2】有人感叹,当下优质书籍越来越少,全身心投入阅读的人也越来越少。请你根据材料概括原因。
【3】小语一看纸质书籍就头晕眼花,毫无兴致,迫于应试压力,只得在喜马拉雅APP上听有声书。你觉得这个方法靠谱吗?请结合相关材料,简要分析。
【4】每周六下午,小江都会手捧金庸的武侠小说看得如痴如醉。小江妈妈因他这般“玩物丧志”焦躁不安。你作为班级阅读形象大使,请结合上述有关材料,与小江妈妈沟通,为她排解顾虑。要求:观点明确,理由充分,表达得体,100~150字。
9、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我们时常会感受到缓冲的存在。自行车上的减震装置,小区里的减速坡道,剑拔弩张时的微笑退让,纠结苦闷时的静心思考等,都是缓冲。这个减缓减弱的过程是个必要的调整,有利于我们积淀经验,重新出发。
请以《缓冲》为题,写篇作文。
要求:(1)文体不限(诗歌除外);(2)不少于600字;(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如出现请用xx代替;(4)不得抄袭,不得套作。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