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选项中都含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
①畔主背亲 ②去草实而食之
③汉天子我丈人行也 ④空以身膏草野
⑤武父子亡功德 ⑥空自苦亡人之地
⑦天雨雪,武卧啮雪 ⑧前以降及物故
A.①③④⑥⑧ B.②④⑤⑦⑧ C.①②⑤⑥⑧ D.②③⑥⑤⑦
2、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写道:“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的“瀚海”是什么意思?( )
A.沙漠 B.大海 C.星空
3、儒家“十三经”之中没有下列哪一部?( )
A.《仪礼》 B.《荀子》 C.《左传》 D.《尔雅》
4、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①海水震荡,声侔鬼神 ②饰小说以干县令 ③野马也,尘埃也 ④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⑤众人匹之,不亦悲乎 ⑥形足以劳动 ⑦恐吾无其实 ⑧贤不肖毁誉、饥渴寒暑 ⑨丈夫与之处者,思而不能去也
A.①②④⑤ B.③⑥⑦⑧ C.④⑥⑧⑨ D.①④⑥⑧
5、依次填入下列句子空缺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她一边读着手里的书,一边细细品味,似乎这上面每个字都有不可_____的秘密。
②聪明的人读书,不仅是要获取世界的最新讯息,而且要学会推今知古,______。
③昔日的一些读书人,因为家里贫寒,往往会_____,找个由头向富裕的亲友借钱。
A. 捉摸 博古通今 打秋风
B. 捉摸 博学多才 打牙祭
C. 琢磨 博学多才 打秋风
D. 琢磨 博古通今 打牙祭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四堡雕版
冯骥才
①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
②在宋代四大雕版印刷基地中,福建的建阳一直承担着那片大地上文明的传播。其他几个雕版中心如汴梁、杭州等,总是随着战乱与京都变迁或兴或衰,唯有这“天高皇帝远”的建阳从中古一直走到近代。我喜欢建安[注]图书的民间感。它自始就服务于平民大众,也就将先民们的阅读兴趣与审美观念融人坊间。明代以来,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一窝蜂地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却始终执拗地固守着它的平民性。大众日常消遣的故事、笑话、野史,农家应用的医书、药书、占卜以及专供孩童启蒙的读物,都是建安版常年热销的图书。今天看来,这种由民间印坊养育出来的纯朴的气质便是建安版特有的审美品格了。
③然而,建安图书真正的福气,是它至今还保存着一个雕版印刷之乡--四堡。中国古代雕版基地大都空无一物,只剩下建安这个“活化石”。它犹然散发着书香墨香文明之香吗?
④四堡身在闽西,肩倚武夷山脉,地远天偏,这种地方正是历史的藏身之处。但现代化法力无边,近几年古镇也热闹起来了。不过令我吃惊的是,这里居然还完整地保留着二百年来声震闽西的印书世家邹氏的坊间与宅第。大大小小一百四十间房子,屋连屋,院套院,组成客家人典型的民居--“九厅十八井”。在四堡,这种房子都是一半用于生活,一半用于印书。可是,无论陪同我的主人怎样指指点点地讲述,我也无法想象出往日那种奇异又儒雅的景象来。
⑤倘若留意,那又细又弯高高翘起的檐角,鸟儿一样轻灵的木雕斗拱,敷彩的砖雕,带着画痕的粉墙,还残存一些历史的优雅。但挤在这老宅子里生活的人们,对此早已视而不见。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也看不到。高大的墙体全都糟朽,表面剥落,砖块粉化;地面的砖板至少在半个世纪前就全被踩碎了;门窗支离破碎,或者早已不伦不类地更换一新;杂物堆满所有角落,荒草野蔓纠缠其间。唯一可以见证这里曾是印坊的,是一些院子中央摆着的一种沉重的石缸。它是由整块青石雕出,岁月把它磨光。当年的印坊用它来贮墨,如今里边堆着煤块或菜,上边盖着木板;有的弃而不用,积着半缸发黑和泛臭的雨水。
⑥生活在这拥挤的黏湿的腐朽的空间里,是一种煎熬。特别是电视屏幕上闪现着各种华屋和豪宅的时候,人们会巴望着逃脱出去,切盼现代化早日来到,把它们作为垃圾处理掉。这就是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最后一个“活化石”必然的命运么?
⑦应该说当地还是有些有心人的。他们将邹氏家族的祠堂改造为一座小型博物馆,展示着从四堡收集来的古版古书,以及裁纸、印书、切书、装订等种种工具。还将此地雕版的源起、沿革、历代作坊与相关人物,都做了调查和梳理,并在这小展馆中略述大概。可是当我问及现存书版的状况时,回答竟使我十分震惊--只有一套完整的书版!难道这块生育出千千万万图书的沃土已然资源耗尽,贫瘠得连几套书版也找不出来?
⑧其实并非如此。直到今天,无孔不入的古董贩子还在闽北和闽西各地进村入乡、走街串巷去搜罗古书古版。四堡人穷,自然就拿它们换钱。文化受到自己主人的轻视才是真正的悲哀。
⑨四堡的雕版印刷肇始何时,仍是个迷。但它作为建安版的一个产地,自然属于中华雕版印刷史源头的范畴。特别是宋代汴京沦落,文化中心南移,印刷业便在福建西北这一片南国纸张的产地如鱼得水遍地开花。明清两代,建安图书覆盖江南大地,这也正是四堡的极盛时代。可是到了19世纪,西方的石印与铅印技术相继传入,四堡的雕版便走向衰落。从大文明的系统上说,中华文明传承未断;但在许许多多具体的文化脉络上,我们却常常感受到一种失落!
⑩在龙岩、泉州和厦门,我都刻意去古董店考查建安书版的流散状况。在四堡见不到的书版,在这些商店里很容易见到。不过一位贩子对我说:“你出大价钱也买不到明代的版子了。”我相信他的话。受制于经费的拮据,在这些文化沃土上,到处是古董贩子,反倒很少看到专家的身影。
⑾四堡现有的书坊不会坚持太久,残剩在民间的古版又会很快灭绝。照此说来,最终的结果是,我们这个曾经发明了印刷术的古国就不再有“活态的见证”可言了?
⑿那么,谁救四堡呢?
[注]历史上建安、建阳二县多次分合。印刷兴业盛时,建阳等地的印坊多沿用建安之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杭州、苏州,以及相继崛起的金陵派和徽派刻印的图书,趋向文人之雅致,刻意地追求经典,建安图书固守着它的平民性,作者对二者都喜欢。
B.文章开篇概括了建安印刷的民间感和平民性的特点,突出了它独特的纯朴审美品格。
C.四堡雕版在现代化的发展下走向衰落的原因主要有:西方石印与铅印技术的冲击,现代商业文明的冲击,民间对先人文化遗产的漠视,政府和专家重视不够。
D.本文主要写了四堡雕版在现代化的发展下已经走向衰落甚至消逝,表达了作者对传统文明消失的惋惜和忧患之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采用了对比的手法,把当年承担文明传播的建阳和如今凋敝的社保形成对比。
B.“心里一团如花似锦的猜想,在四堡灰飞烟灭。”将对四堡雕版文化繁盛状况的美好想象比喻为花锦,又将美好想象的破灭比喻为灰飞烟灭,二者对比,突出对四堡雕版现状的失望。
C.“历史走得太远了,连背影都看不到。”化抽象为具象,生动地表现时间过去久远,四堡雕版印刷业盛况不再,寄寓了作者的惋惜和对当地雕版文化的追怀。
D.文章语言华美,冯骥才把美揉进他的语言风格行文结构中,形成一种思想内容相契合的质朴、自然、冲淡、流畅的艺特色。
【3】本文写作对象是四堡雕版为何花大量笔墨描写环境,请谈谈你的理解。
【4】文中五个问句,意蕴丰富,设置巧妙。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认识。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的“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的是佩上繁多而芳香的饰品,使身上更加芬芳,表现了作者修身洁行,使品格更趋高贵的思想。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意思是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3)李白在《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点明送别时令,渲染了送别的氛围。
8、越中览古
(1)《越中览古》中表现越军气势强大,耀武扬威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
(2)《越中览古》中,表达作者对勾践的嘲讽以及盛衰无常的感慨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登高》中的“__,__”抒发了备尝艰难之苦和家愁国恨难以排遣的情愫。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引用刘义隆的典故,指出如果不做好充分准备,即使有“___”之志,也难免会“__”。
(3)《《论语>十二章》中,反映“君子”和“小人”不同价值追求的句子是“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齐王为鼓励大臣、官吏和百姓积极进谏,下令将对进谏者进行奖励,其中“受上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受中赏”的条件是“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描绘周瑜的儒将装束,以“_______________”
表明周瑜的赫赫战功。
(3)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所有方面都比弟子贤能,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8分)
(1) ____________,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2) 一肌一容,____________,缦立远视,而望幸焉。(杜牧《阿房宫赋》)
(3) 人生如梦,____________。(苏轼《念奴娇》)
(4) 艰难苦恨繁霜鬓,____________。(杜甫《登高》)
(5) ________,飞漱其间。(郦道元《三峡》)
(6) 了却君王天下事,____________。(辛弃疾《破阵子》)
(7) 为山九仞,____________。(《尚书》)
(8) 知人者智,____________。(《老子》)
12、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小题。
九日蓝田崔氏庄
杜甫
老去悲秋强自宽,兴来今日尽君欢。羞将短发还吹帽,笑倩【注】旁人为正冠。
蓝水远从千涧落,玉山高并两峰寒。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
【注释】倩:请,央求。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写出作者在伤老悲秋的凄凉中,借与友人游乐而力图自我宽慰的心境。
B. 颔联写作者笑请友人代为“正冠”,却难掩因年老体衰而产生的羞愤心情。
C. 颈联写出了水流奔泻、两峰并峙的宏大气势,意境开阔,又给人以萧瑟之感。
D. 这首诗情感跌宕起伏,诗人满腹的忧情却以壮语写出,凄楚悲凉又慷慨旷放。
【2】本诗颔联是“流水对”,即上下句结构相同,意义相承,顺序不能颠倒。下列各联的对仗方式与此不同的一项是
A.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终南别业》)
B.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杜甫《春夜喜雨》)
C.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D.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3】本诗尾联有另一个版本:“明年此会知谁在?再把茱萸仔细看。”请结合本诗内容,比较这两个尾联表达感情的不同之处。
13、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送徐无党南归序
【宋】欧阳修
草木鸟兽之为物,众人之为人,其为生虽异,而为死则同,一归于腐坏渐尽泯灭而已。而众人之中,有圣贤者,固亦生且死于其间,而独异于草木鸟兽众人者,虽死而不朽,逾远而弥存也。其所以为圣贤者,修之于身,施之于事,见之于言,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修于身者,无所不获;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其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施于事矣,不见于言可也。自《诗》《书》《史记》所传,其人岂必皆能言之士哉?修于身矣,而不施于事,不见于言,亦可也。孔子弟子,有能政事者矣,有能言语者矣。若颜回者,在陋巷曲肱饥卧而已,其群居则默然终日如愚人。然自当时群弟子皆推尊之,以为不敢望而及。而后世更百千岁,亦未有能及之者。其不朽而存者,固不待施于事,况于言乎?
予读班固艺文志,唐四库书目,见其所列,自三代秦汉以来,著书之士,多者至百余篇,少者犹三四十篇,其人不可胜数;而散亡磨灭,百不一、二存焉。予窃悲其人,文章丽矣,言语工矣,无异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也。方其用心与力之劳,亦何异众人之汲汲营营,而忽然以死者,虽有迟有速,而卒与三者同归于泯灭,夫言之不可恃也。盖如此。今之学者,莫不慕古圣贤之不朽,而勤一世以尽心于文字间者,皆可悲也!
东阳徐生,少从予学为文章,稍稍见称于人。既去,而与群士试于礼部,得高第,由是知名。其文辞日进,如水涌而山出。予欲摧其盛气而勉其思也,故于其归,告以是言。然予固亦喜为文辞者,亦因以自警焉。
(选自《居士集》)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而散亡磨灭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 稍稍见称于人 业精于勤
C. 是三者所以能不朽而存也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 亦因以自警焉 因遗策,南取汉中,西举巴蜀
【2】作者在第①段中以颜回为例的用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对下列句子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修于身者,无所不获:只要修于身,就能施于事,见于言。
B. 施于事者,有得有不得焉:建立个人功业,往往受社会环境条件的限制。
C. 见于言者,则又有能有不能也:行文传世,往往会受个人天赋能力的限制。
D. 今之学者,……皆可悲也:以竭尽文辞技艺求不朽,悲哀在于其舍本逐末。
【4】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作者认为古圣贤和鸟兽、草木、众人一样,同样会死亡,不过古圣贤人的肉体虽然消灭殆尽,但精神不灭,因为他们能够修身立德或者施事立功,又或者能著书立言。
B. 文章通过比较法层层推进, 首先拿“施事”与“见言”比较,再拿“施事”、“见言”与“修身”比较,从而突出修身为首要之道。
C. 文中用“草木荣华之飘风,鸟兽好音之过耳”来比工丽文辞,意在说明立言是不能传世永存的,尽心于文字是无用的。
D. 本文题旨深刻,伤时悲忧之气溢于笔端,而对学生徐无党则爱深言切,循循善诱,谆谆教诲,充分体现了欧阳修的宗师风范。
【5】本文的写作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爱出者爱返”是人们喜爱的箴言之一。书法家喜欢书写它,文学家喜欢诵读它,哲学家喜欢解读它,慈善家喜欢拿它来鞭策自己,普通人喜欢用它来告诫自己。这句话出自汉代贾谊的《新书》,说邹穆公爱民如子,国家富强而知礼仪,穆公死时,百姓“若失慈父,行哭三月,傲童不讴歌,琴瑟无音”,一直到了第二年,人们才开始娱乐活动。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无疑为这句话作了最好的注解。
请结合材料,以“爱出与爱返”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