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历史学家费正清说,“中国的革命正是由这样两种梦想推动着:一是爱国主义者想看到一个新中国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一梦想变为现实的标志是( )
A. 开国大典 B. 加入WTO C. 澳门回归 D. 承办APEC
2、电影《妖猫传》再现了唐玄宗时华丽壮美的盛世景象。与这部影片相关的是
A.开元盛世
B.贞观之治
C.文景之治
D.光武中兴
3、法国大作家雨果曾经预言“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1993年,欧洲初步实现这一预言而建立的“高一级的整体”是
A.国际联盟 B.世贸组织
C.北约组织 D.欧洲联盟
4、“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取得重大成就。”下列史实可以证明这一结论的是( )
①武汉长江大桥建成②开展了大炼钢铁的群众运动③新藏、川藏公路及青藏铁路的修通④长春汽车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重工业企业投产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④
D.③④
5、根据《中国近现代名人图鉴》收录的33个革命党人的照片统计,穿西装者有16人,穿中山装者6人,穿军装者2人,穿和服者2人,穿长袍马褂者7人。这一历史现象反映了当时中国( )
A.社会习俗的改变 B.民族服装的流行
C.西式服饰的传播 D.近代服装的多元
6、他是美国一位坐在轮椅上的总统,在20世纪30年代,他采取了不同于以往的政策,利用政府干预经济而帮助国家度过经济危机,此人物是
A.马歇尔 B.罗斯福
C.张伯伦 D.墨索里尼
7、导致苏联(苏俄)1921—1925年粮食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时间(年) | 1921 | 1923 | 1925 |
粮食产量(亿普特) | 23.13 | 34.55 | 44.24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实施
B.斯大林模式的推动
C.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D.农业集体化政策的实施
8、社会保障制度是工人阶级斗争的结果,资产阶级也认为实行这种制度可以缓和阶级矛盾,创造一个有利于经济发展的稳定社会环境。但是社会保障制度不能解决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段材料反映了社会保障制度的( )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性质
9、—战交战双方死伤70多万人,被人们称为“绞肉机”的战役是
A. 马恩河战役
B. 凡尔登战役
C. 南京大屠杀
D. 诺曼底登陆
10、彼得一世改革对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在客观上起的积极作用表现在
①削弱了农奴制度
②促进了工场手工业的发展
③引进了西方先进的技术
④为资本主义生产提供了大量自由劳动力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②③
11、“他的伟大,不只在领导中国人民促使社会向一个崭新的时代跃进还在于在消灭帝制、缔造共和后仍为建设一个独立强盛、自由平等的中国而奋斗不息。”材料评论的人物是
A.林则徐 B.左宗棠 C.蔡锷 D.孙中山
12、中央电视台每年都要以“感动”为标准评选感动中国年度人物,如果对历史人物进行评选的话,下列哪一历史人物最有资格当选1894年度感动中国人物( )
A. 左宗棠 B. 邓世昌 C. 关天培 D. 谭嗣同
13、明清时期是我国历史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下列图片所反映的共同历史主题是
A.抗击外来侵略
B.民族关系发展
C.中外友好往来
D.君主专制强化
14、西汉后期一队商人从长安出发,沿丝绸之路将丝绸等货物运到西方,下列反映商人途中经历不正确的是
A. 大批匈奴人抢夺他们的货物
B. 看见西域人凿井饮水
C. 半路休息吃着葡萄
D. 看见印度僧人传授佛经
15、下列有关金字塔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A.位于非洲尼罗河畔
B.是古埃及的军事防御工程
C.是古埃及国王权力的象征
D.是古埃及国王的陵墓
16、20世纪初,取得自然科学史上划时代的成就是( )
A. 电磁感应原理的发现
B. 三大运动定律和万有引力定律的提出
C. 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学说
D. 爱因斯坦提出物理学的相对论
17、20世纪50﹣60年代,苏联赫鲁晓夫改革没有取得实质性突破,其根本原因在( )
A.西方的“和平演变”
B.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拖累
C.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斯大林模式
D.赫鲁晓夫的个性缺陷
18、20世纪9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突出表现为国际贸易大幅增长,国际巨额资本流动加速。其中扮演主角的是
A. 世界贸易组织
B. 亚太经合组织
C. 北美自由贸易区
D. 跨国公司
19、近年来,英国违背美国意志加入亚投行,“金砖四国”(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对世界的贡献率超过美、欧、日,成为引人注目的国际力量。这都反映了( )
A.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B.美国丧失超级大国地位
C.欧洲一体化进程终止
D.国际政治新秩序的建立
20、合理的制度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力量。下列制度中,促进了社会公平的是:( )
A.世袭制
B.分封制
C.科举制
D.行省制
21、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______的发展,促进了_____的迅速增长。
22、周恩来曾这样解读中日关系——“两千年友好,五十年对立”。请你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表中的相关内容!
中日关系 | 时间 | 历史史实 | 影响 |
两千年友好 | 唐朝初年 | 遣唐使 | 引发了一场改变日本社会性质 的变革——(1) |
唐玄宗在位时期 | (2) | 传播了唐朝文化,加强了中日友好交流 | |
五十年对立 | 1894——1895年 | (3) | 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
(4) | 全面侵华战争 | 加深了中国的民族危机,从而引发了中国的全民族抗战 |
23、1909年,居住在北京东交民巷的中国居民欢欣鼓舞,庆祝中国第一条铁路干线——京张铁路的全线通车。
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春秋的首位霸主是(_____________),卧薪尝胆的是(_____________)。
25、行有道,达天下,美好出行是人类不懈的追求。
(1)宋朝发明的 ,应用于航海,保障了人类在大海上航行的方向。
(2)500年前, 率领的船队从西班牙港口出发,开始了人类的首次环球航行。
(3)19世纪,德国人 发明了汽车,使人类曾向往的日行百城成为可能。
(4)1903年,莱特兄弟发明的 让人类飞向蓝天的梦想成为现实。
26、根据下列提示信息列举相对应的运动名称,
(1)创立“拜上帝会”,反清农民运动——
(2)提出“扶清灭洋”,抗击八国联军的反帝爱国运动——
(3)提出“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口号的爱国运动——
27、宋代经济作物:南方各地普遍种植______。北宋至南宋初,植棉地区尚限于广东和福建;到南宋后期,______种植区已向北推进到江淮和川蜀一带。
28、1689年,英国议会通过了《 》,以法律形式制约了国王的权利。独立战争后,美国制定了 ,确立起比较民主的资产阶级政治体制。
29、印度民族大起义的导火线是 _____________
30、________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________被称之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
31、美国南北战争的意义。
32、科技不断发展,极大地丰富了人类社会,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中国古代在科技方面一直是走在世界前列,请举出我国在汉朝时期领先世界的科技成就两项。
(2)为原子能技术开发提供理论依据,是时空观念伟大变革的科技成果是什么?
(3)随着科学技术的深入发展,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走上了侵略扩张的道路,导致20世纪发生了两次全球性的世界大战,给世界带来了战争的创伤。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最惨重的战役是什么?二战中中国是抗击日本法西斯的主要国家,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制造骇人听闻的惨案是什么?
(4)根据以上的回答,谈谈你对科技的认识?
33、20世纪上半期,人类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这两次大战改变了世界发展的轨迹,结合所学知识点完成以下问题。
(1)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某一个国家发生了世界上第一个胜利的社会主义革命,请问这个“革命”是什么?
(2)一战后,战胜国对战后世界进行了安排形成的体系是什么?这一体系形成过程中侵犯了中国的权益,引发了中国的反帝爱国运动,请问这个运动是什么?
(3)二战前,法西斯势力不断扩张,战争一触即发,欧洲和亚洲战争策源地形成的标志分别是什么?
(4)1931年,在东方战场上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序幕的事件是什么?二战中,国际反法西斯联盟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5)二战后,美苏两国开始了长达近50年的冷战,世界陷入了“两极时代”。请问这个“两极时代”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4、观看下面三幅图片并阅读后面的解说文字,回答问题。
图一:战争中,法国被德国攻陷,几乎亡国,生产大幅度下降,1945年初的工业产量还不及1938年的一半。在此情况下,戴高乐将军仍领导法军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了自己的贡献。法国战后仅仅是恢复了大国的名号而已,就实力而言已经沦为三等国。
图二:战后,根据当初达成的协议,美国、苏联、英国和法国对德国进行了分区统治,他们一起摧毁了纳粹党庞大的军火工业,并开始了清除纳粹工作。德国被一分为二,开始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分裂局面。
图三:战争使英国国内经济受到了严重创伤。战后,英国的实力大大下降,失去了世界霸主的地位。战后的英国希望借助美国的力量维持其在欧洲第一的地位,借此来挽救帝国的没落。
(1)从以上图片和解说文字中,你能获得哪些历史信息?(写出三点即可)
信息点一: ______ ;信息点二: ______ ;信息点三: ______ 。
(2)以上三幅图片反映的内容与哪场战争有关?
(3)图二文字注解中的“协议”是在哪次会议上达成的?
(4)根据三幅图片和解说文字,你能得出怎样的历史结论?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