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雅安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一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6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他是一个敢于直言的人,前后进谏两百多次,被皇帝喻为“知得失”的一面镜子。他是

    A.魏征 B.杜如晦 C.姚崇 D.房玄龄

  • 2、有这样一副对联“爱国名将,百战不败扫平倭寇之患。民族英雄,八方敬重留传不朽名著”。它反映的是哪位历史人物的事迹

    A. 岳飞

    B. 郑和

    C. 戚继光

    D. 寇准

  • 3、结束三国分裂局面,统一全国的是:

    A.魏国

    B.蜀国

    C.西晋

    D.东晋

  • 4、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  )

    A. 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B. 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 政治和儒家思想紧密结合

    D. 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 5、隋唐时期一系列创新为社会发展注入了生机勃勃的活力,下列创新属于这一时期的是(  

    ①活字印刷术 ②科举制 ③曲辕犁 ④筒车

    A.①②③

    B.①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 6、南宋时期,有一位阿拉伯商人运载一批货物到泉州销售,他抵达泉州后应到哪个机构办理手续

    A.县衙

    B.市舶司

    C.海关

    D.广州十三行

  • 7、1956年底,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初步确立,这是20世纪中国的一次历史性巨变。这一变化,相对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其特点是新中国的( )

    A.经济基础发生历史性变化 B.政治体制发生巨大变化

    C.外交政策发生巨大转折 D.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突出

  • 8、两宋时期,经济重心己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下列史实和此表述相符的是

    A.发明了铁制农具

    B.北宋中期,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C.南宋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D.宋初,南方人口仅100多万户,而北方人口有230多万户,是南方的两倍多

  • 9、下列对于清朝社会的描述,错误的是( )

    A.乾隆以后,贪风更盛,清朝的官僚体制从整体结构上呈现出日益腐败的趋势

    B.官场的腐败之风在军队中蔓延

    C.乾隆以后,朝廷的财政收入日益减少,而支出却不断增多,出现了财政危机

    D.清朝中期以后,社会的贫富分化十分严重,广大民众的生活日益困苦,社会危机重

  • 10、四川省作为省级行政区的设立,来源于元朝的什么制度?

    A. 世袭制

    B. 郡县制

    C. 科举制

    D. 行省制

  • 11、张萱绘制的《捣练图》形象的反映了唐代哪一手工业技术的繁荣情景?(  

    A. 纺织业   B. 陶瓷业   C. 矿冶业   D. 制铜业

  • 12、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如昙花一现,隋朝的建立者是

    A. 隋文帝

    B. 隋炀帝

    C. 唐高祖

    D. 唐太宗

  • 13、开始举行殿试的皇帝是(  )

    A.隋文帝

    B.隋炀帝

    C.唐太宗

    D.武则天

  • 14、我们今天肯定武则天,最主要的原因是( )

    A.她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替多病的高宗处理政事

    C.她重用人才,但重视农业生产

    D.她“治宏贞观,政启开元”,承前启后

  • 15、下图为某一战役示意图,该战役是(   )

     

    A. 长平之战 B. 赤壁之战

    C. 淝水之战 D. 郾城之战

  • 16、代表“联合国军”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的美国陆军上将克拉克在回忆录中说:“我成了历史上签订没有胜利的停战条约的第一位美国陆军司令官。”历时3年的抗美援朝战争,使帝国主义不敢轻易作武装侵华的尝试。这表明这场战争(  )

    A.使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B.迫使美国放弃敌视中国的政策

    C.开拓了我国外交的新局面

    D.为新政权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 17、今天的传统节日很多在宋代就己经有了。欧阳修的《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描写的节日是

    A.中秋节 B.元旦 C.端午节 D.元宵节

  • 18、建国以来,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下列那个属于改革开放以来的法律文献

    A.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 B.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C. 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 D.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和社会保障法 》

  • 19、元代《琵琶记》中说:“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材料反映的社会现象在中国最早出现于

    A.秦汉时期

    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

    D.明清时期

  • 20、“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最能体现唐太宗这一思想的举措有

    ①与吐蕃和亲

    ②任用突厥贵族为官

    ③玄奘西行

    ④鉴真东渡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②③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南宋抗金名将____________,在郾城大败金军主力。明朝时东南沿海倭寇猖獗,____________临危受命,南下浙江抗倭,在台州九战九捷。

  • 22、下图文物是______

  • 23、清朝最有影响的剧种是________________

  • 24、武则天称帝时,改国号为________

  • 25、明朝时期官吏战战兢兢,老百姓提心吊胆,这是设置________机构所产生的后果。

  • 26、请写出建立下列政权的民族:

    (1)辽——   (2)西夏——

    (3)金——   (4)元——

  • 27、建立:忽必烈是成吉思汗的孙子,_____年继承汗位。1271年,他改国号为____,次年定都于_____

  • 28、地位: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____,改国号为_____

  • 29、_____利用设酒宴的手段,解除______等统军大将的兵权。这就是有名的“______”。

  • 30、下图中人物是_____

三、连线题 (共1题,共 5分)
  • 31、连线题

四、列举题 (共1题,共 5分)
  • 32、列举题:

    (1)列举宋元明清时期我国的科技成就

    (2)列举宋代杰出词人(3人)和明清时期的四大古典小说及作者。

     

五、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3、科举制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材料一  科举制从创立之初就采用自由报考的办法,与以往士子被动的等待举荐入选有本质区别。而考试成绩是取舍的主要依据,且是竞争性的差额考试,之前一般是非竞争性的等额录取。从选人标准上将具体且有标准化衡量尺度的文化知识作为考试内容,相比之前以名望等模糊标准这又是进步。

    ——摘编自赵家冀等《中国教育通史·隋唐卷》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说出创立科举制的朝代。与以前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有何进步之处。

    材料二  宋太祖“黄袍加身”夺取政权后,通过“杯酒释兵权”,将协助他登上皇位的将领实权予以削夺。为了填补这些武将留下的空缺,统治者将目光转向普通知识分子。因此通过科举选拔文官成为强化中央集权的重要手段。以下是北宋前期科举次数与录取进士人数统计表:

    ——摘编自李兵《科举:不只是考试》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宋朝前期科举制的发展。说出材料二体现了宋朝怎样的政策。分析这一政策的主要目的。

    材料三  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的人物高翰林,在夸耀他个人考中第一名举人的经验时说:“小弟乡试的那三篇拙作,没有一句话是杜撰,字字有来历,所以才得侥幸。”强调八股文在内容和词句上都要求纯而又纯,绝不许掺杂半点脱离或违背“四书”“五经”和朱熹《集注》的杂质,词句要绝对工整。

    ——摘编自朱泽吉《吴敬梓对清代文化专制主义的批判》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说出明清八股取士的特点及危害。

    材料四  自世卿门阀举荐制度推翻,唐宋厉行考试,明清峻法执行,无论试诗赋、策论、八股文,人才辈出;虽所试科目不合时用,制度则昭若日月

    ——孙中山

    (4)依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说出孙中山对科举制度的态度。谈谈你对科举制度的看法并说明理由。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65
题数 33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连线题
四、列举题
五、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