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了实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我国实行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
A.“一国两制”
B.社会主义制度
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D.按劳分配制度
2、《人民日报》曾刊载文章写道:“中国,中国人,将不再是屈辱的殖民地奴隶的代名词,而要永远地受到全世界爱好和平民主的人民的尊敬了。中国人民从此有了屹立于世界和平民主阵营的祖国,有了真正能够保护自己、代表自己的政府。”该文章评价的是
A.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B.中国大陆获得统一
C.国民党反动统治被推翻 D.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3、我国最南端的经济特区是( )
A. 深圳 B. 汕头 C. 厦门 D. 海南
4、建国初期,为我国的经济建设赢得一个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提高了中国国际地位的事件是
A.《共同纲领》的颁布 B.抗美援朝的胜利
C.西藏和平解放 D.土地改革
5、下面两幅图片反映了18世纪时中英两国政治制度的相关情况。关于二者的表述正确的是
①图1场景显示君主专制的特征②图2场景是近代西方民主政治的体现
③两个国家君主都具有最高决策权④两国于19世纪中期有一场实力的较量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6、国外一位学者提出了“21世纪始于中国的1978年”的观点,某中学历史学习小组借用这句话设计了下边这张主题演讲的图片。与此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 三大改造基本完成
B. “文化大革命”结束
C.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D.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7、中国梦指
A.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B.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C. 大幅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D. 提高我国综合国力
8、下列表述描写抗美援朝战争的是
A.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B. 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
C. 谁敢横刀立马,唯我彭大将军
D.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9、李师傅“开着一辆解放牌汽车,奔驰在青藏公路上”,这种情景最早会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时
B.抗美援朝时
C.土地改革时
D.第一个五年计划完成时
10、1984年,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用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的是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实施纲领》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
11、建国初期的西藏和平解放、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运动这三大事件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巩固了新生的共和国政权 B.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C.促进了农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D.为新中国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
12、农业生产合作社和土地改革二者最大的区别是( )
A.受到农民的热烈欢迎
B.对生产资料所有制进行了改变
C.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增长
D.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状况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对我国的土地分配情况表述不正确的是
A. 占农村人口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50%以上的土地
B. 占农村人口57%的贫农、雇农,只占有14%的土地
C. 土地分配不均
D. 土地全部被地主占有,农民没有土地
14、和中国的甲骨文最相近的文字是
A. 楔形文字
B. 象形文字
C. 非尼基文字
D. 拉丁文字
15、1954年,《人民日报》记者这样写道:“代表们走进了会场,坐上最高权力机关的席位。他们从车床边来,从田地里来,从矿井来,从海岸的防哨来……”。该记者报道的会议是
A.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
C.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D.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
16、“说凤阳,道风阳,凤阳本是好地方,自从包地包产后.家家生活大变样”描述的是
A.农业社会主义改造 B.人民公社化运动
C.农村生产责任制改革 D.国有企业改革
17、下列《香港转口贸易的主要市场及比率(1971—1991年)》表中中国内地“比率”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1971年(比率) | 1981年(比率) | 1991年(比率) |
日本(18.9%) | 中国内地(19.3%) | 中国内地(28.7%) |
新加坡(11.6%) | 美国(11.5%) | 美国(20.9%) |
印尼(9.1%) | 印尼(10.2%) | 德国(6%) |
A.土地改革 B.三大改造 C.大跃进运动 D.改革开放
18、“在那千钧一发的时刻,你的胸膛是一道胜利的高墙,敌人罪恶的枪口被堵住了,你生命的火花像长虹一样闪耀,你死得那样年轻,却活得那样久长,谁说庄严的刹那不就是永恒——”这首歌颂扬的是
A. 邱少云
B. 邓世昌
C. 杨靖宇
D. 黄继光
19、20世纪20年代,毛泽东提出“人民来制定宪法”的思想:劳动人民参与立宪,把他们认为应该如何管理国家的意见集中起来,上升为国家意志。实践这一思想的会议是
A.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
B. 中共八大
C. 中共十二大
D. 中共十三大
20、“这次会议分析了当时国内的主要矛盾,这次会议以后,我国开始全面的大规模的社会主义建设。”“这次会议”是
A.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 B.第一届全国人大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八大
21、在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_____海军成立。
22、______________是中国核武器研制工作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为中国核武器的研发做出了重要贡献。在一次实验中,受到核辐射,身患直肠癌,于1986年7月29日在北京不幸逝世,终年62岁。
23、______年,中央决定在广东、福建两省兴办______、珠海、____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24、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党和政府历来重视三农问题。建国以来党的农村政策发生了较大变化,请你参与政策回顾
(1)1950 年, 中央政府颁布了《_________》, 大规模的 运动在全国开展。
(2)1953 年,党中央制定过渡时期总路线,决定对农业实行 。
(3)1958 年,党中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随后在全国开展了“大跃进”和 运动。
(4)1978 年 12 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经济体制改革的浪潮首先从农村掀起,其主要内容是在农村实行 。
25、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一项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_______,全国已建立 _____ 个省级民族自治区。
26、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要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__体制。
27、请根据提示信息列举出相对应的人物
(1)党的好干部,领导兰考人民治沙的县委书记——
(2)解放军好战士,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
(3)大庆石油工人“铁人”——
(4)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
28、________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9、陆军: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陆军发展成包括步兵、炮兵、_____________、防化兵、通信兵等多兵种的现代化部队,武器装备不断更新。
30、下列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中不属于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是( )
A京九铁路 B青藏铁路 C高铁 D青藏公路
31、照片、地图、示意图是了解历史的好途径。看下面四幅图片回答问题:
(1)图一反映了什么历史事件?站在中间拿着文稿正讲话的是谁?
(2)图二,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的目的是什么?司令员是谁?
(3)看图三找出一五计划期间,我们辽宁省取得的成就。
(4)看图四举出我国在这一时期取得的“两弹一星”科技成就。
32、情境二: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彭德怀在抗美援朝战争工作报告上写道:“它雄辩地证明:西方侵略者几百年来只要在东方一个海岸上架起几尊大炮就可霸占一个国家的时代是一去不复返了。”
分析:抗美援朝的目的是什么?其胜利有怎样的历史意义?
33、探究题。中美两国是当今世界两大强国,它们的关系直接影响世界格局,请我们一起探究中美关系。
【任务一】梳理知识
(1)建国初期美国对中国采取怎样的外交政策?请举一例说明。
(2)乒乓外交被称为“小球转动大球”,小球指乒乓球,“大球”指什么?
(3)1972年中美之间有何大事发生?中美之间关系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任务二】解决问题
(4)建国后,美国对华态度有何变化?
(5)产生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任务三】
(6)通过以上探究,你认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最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34、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途径,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世纪的最后20年,在世界的东方,中国进行了一场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解放了思想的中国人焕发出蓬勃的创造力,书写了一个时代最为传奇的一页。
——电视片《复兴之路》解说词
(1)指出材料一中取得“卓有成效的社会变革”是以我党哪次重大会议为开端?材料一中带领中国人民“书写一个时代最为传奇一页”的领导人是谁?怎样评价他?
材料二:1984年10月20日十二届三中全会在北京召开。这次会议一致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始由农村走向城市,由此中国的经济体制改革进入了第二个阶段,即改革的展开阶段
——人民网
(2)根据材料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第二阶段的改革重点是什么?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材料三:特区是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特区成为开放的境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材料四:1979年4月,邓小平说:“可以划出一块地方,叫特区,中央没有钱,你们自己搞,杀出一条血路来。”经济特区以国家给予特殊政策和优惠措施,吸取侨资、外资,引进先进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现代化建设。
“一带一路”使中国不仅可以输出丰富多彩,价廉物美的日常用品,而且能够向世界提供更多的技术和设备,中国有实力投资海外,与急需资金的国家共同把握发展机遇。
(3)我国最早设立的经济特区有哪些?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经济特区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4)据材料三指出经济特区的“特”体现在哪里?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从经济特区的建立到“一带一路”的提出,我国对外开放有什么变化?
(5)当今我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开放格局?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