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1年12月,中国正式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这是我国改革开放进程中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伟大事件。这里的“里程碑意义”是指( )
A.开辟了参与全球化新途径
B.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强国
C.打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窗口
D.开始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2、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总方针实现中国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指的是
A. 两个一百年
B. 四个现代化
C.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D. 五大发展理念
3、曾有人说:“抗美援朝战争,对爱好和平的中国人民来说,是一场不期而遇的战争。”我国派志愿军毅然入朝作战,最主要的原因是
A. 维护国家主权
B. 援助周边国家
C. 抗击美国霸权主义
D. 保卫亚洲和平
4、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是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之一。下列做法有利于民族团结的是( )
①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②帮助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经济;③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A.①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②③
5、“求同存异”方针是周恩来在哪次会议上提出的( )
A.日内瓦会议 B.万隆会议 C.开罗会议 D.26届联合国大会
6、“惊世两弹,冲天一星”是中华民族的荣耀与骄傲。标志着中国跻身世界航天科技大国之列的是( )
A.原子弹试验爆炸成功 B.中近程导弹发射成功
C.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升空 D.第一颗返回式人造地球卫星升空
7、中国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战略威慑的核心力量是
A.陆军 B.海军 C.空军 D.第二炮兵部队
8、黄炎培的《天安门歌》中写到“国民改为人民,中间用意深深。民众站立起来,堂堂地做个人”。其创作背景是
A.三大改造的完成 B.抗日战争取得伟大胜利
C.中华民国的成立 D.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9、建国以来我国科学技术成就取得的先后顺序是
①第一颗人造卫星发射成功 ②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③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④第一艘无人飞船发射成功
A.①②③④ B.③①②④ C.③②①④ D.③④②①
10、“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这是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条路线的主要内容可概括为
A.“一化三改”
B.“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C.“一国两制”
D.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11、新中国成立后进行的土地改革的目的不包括
A. 消灭地主阶级
B. 完成民主革命任务
C. 解放农村生产力
D. 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12、下列思想与提出者相对应的是
A.改革开放——习近平 B.科学发展观——邓小平
C.“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江泽民 D.中国梦——胡锦涛
13、《人民日报》元旦社论折射出时代风貌。1979年《人民日报》元旦社论中可能会出现
A.真理标准、拨乱反正、经济建设
B.土地改革、三大改造、公私合营
C.土地改革、包产到户、深圳特区
D.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
14、1984年3月24日,福建省55位厂长经理在《福建日报》上发出“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随后,《人民日报》转载了这封呼吁信,将“松绑”风吹向全国。这里的“松绑”主要是指
A.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
B.进行三大改造
C.结束文化大革命
D.实施一五计划
15、我国第一艘航空母舰是
A.志远舰
B.辽宁舰
C.重庆舰
D.武汉舰
16、“一带一路”是指“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旨在积极主动地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我国实施这一倡议的目标是
A. 加快实现小康社会
B. 构建和谐繁荣社会
C. 落实“四个全面”战略
D. 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17、民歌《土地还家》中唱道:“穷人翻身来当家,分了土地呀喜洋洋,土地还家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生产忙;过去的生产被剥削,现在生产呀自己享。”这是在下列哪一文件颁布后实现的( )
A.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B.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C.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D.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
18、到1956年底,国家基本上完成了对农业、( )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
A.手工业 B.工业 C.商业 D.牧业
19、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哪里开始
A.农村
B.城市
C.国有企业
D.经济特区
20、下列图片能体现第一个五年计划成就的是
A.
B.
C.
D.
21、下图的名称是___________,(谁)___________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这件事发生在___________年_______月______日,它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22、开国大典
(1)时间、意义:1949年10月1日,举行开国大典,标志着____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____、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____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__和社会主义的力量。
23、________年秋,在________的主持下,“文化大革命”中废弃的高考制度被重新恢复,中国的高等教育走上了正轨。
24、共同繁荣发展
(1)背景:新中国成立前,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原因,我国各民族发展___________,很多少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十分落后。
(2)举措及成效:
政治上:进行了一系列的________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________社会。
经济上:国家采取许多________政策,加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建设,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
文化上:国家重视________的保护与发展,对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战略上: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____________,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重要表现:2006年,_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25、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1953年_________战争的胜利,为我国经济建设赢得了相对稳定的和平环境,大大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地位。
26、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_____。
27、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的举措:
(1)创新宏观调控的思路和方式,优化升级产业结构,积极推进_____,保障了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
(2)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体制,深入实施“_____ ”建设,筹建和成立亚洲基础设施
(3)影响:综合国力的增强,使中国各方面政策的实施具备雄厚的_____和精神力量。
(4)事例:
①我国加快构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深入实施_____建设(“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②筹建和成立_____银行。
③加快_____试验区建设。
④推进人民币_____进程。
28、中共十九大上,被确立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 )
29、_______年,_______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基本解放。
30、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形成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___的对外开放格局。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全方位、多层次、_______________的外交布局。
31、2017年,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请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此次会议提出了我国进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在这次会议上,被确立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什么?
(3)中共十九大召开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包括哪些组成部分?
32、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召开的地点在哪里?会议选举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谁?《共同纲领》的颁布实施有何意义?
33、“六十余载磨一砺,瑕疵岂能掩美瑜:摸石过河登彼岸,扬帆入海导新航。”中华人民共和国自成立以来,风风雨雨走过了60多年。请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揭开了中国历史崭新的篇章。请问:新中国的成立,对世界产生什么重要影响?
(2)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是中国社会发展的又一次历史性巨变。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初步建立的标志是什么?
(3)20世纪60、70年代,我国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和建设中出现了什么重大失误?
(4)哪一历史事件解开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序幕?
(5)香港的回归是,中华民族百年的盛事,也是哪一伟大构想的成功实践?
34、科学制定与创造性实施规划,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运用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制造。
——毛泽东
(1)深刻认识社会形势是科学制定规划的前提条件。材料一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怎样的经济状况?分析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客观原因。
材料二 工业化的速度首先决定于重工业的发展,因此我们必须以发展重工业为大规模建设的重点。……我们必须在五年内基本上完成鞍钢等大工业基地的建设,并开始新的工业基地的建设。
——《中央关于编制一九五三年计划的指示》(1952年12月22日)
(2)依据形势确定任务是规划的主要组成部分。概括材料二中确定的主要任务,以及为了完成该任务我国政府制定的措施。列举这一措施完成后取得的成就一例。
材料三 我国在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设两个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我国社会经济结构和国民经济面貌已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社会主义改造的任务,已经在1956年基本完成了。
——《人民日报》(1959年4月14日)
(3)完成制定任务的其他措施是规划的重要部分。根据材料三列举出“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内容。
材料四:
| 国民生产总值 | 国民收入 | 工业总产值 | 工农业总产值 |
1978年 | 3588 | 3010 | 4237 | 1397 |
1990年 | 17400 | 14300 | 23851 | 7662 |
年增长率 | 8.7% | 8.4% | 12% | 6.1% |
——根据《二十世纪中国史纲》相关内容编制(单位:亿元)
(4)依据规划正确施策是完成规划的重要保证。归纳材料四统计表反映的经济发展趋势。结合史实,分析导致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