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武威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二历史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7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20题,共 100分)
  • 1、下列关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先进人物的描述对应正确的是

    A.雷锋--“宁可少活二十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

    B.王进喜--“两弹元勋”

    C.邓稼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D.焦裕禄--“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

  • 2、中共十九大描绘了我国发展今后30多年的美好蓝图。但一切美好蓝图的实现,都要靠实干。中共十九大提出的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  )

    A.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矛盾

    B.落后的农业国和先进的工业国之间的矛盾

    C.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发展之间的矛盾

    D.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 3、下图是新中国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趋势示意图,其中导致乙到丙段发展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新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B.开展“一五计划”

    C.推行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 4、在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的典型事例是

    A. 土地改革

    B. 实行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C. 进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5、下列人物属于太平天国后期优秀青年将领的是

    ①杨秀清   ②陈玉成   ③石达开 ④李秀成

    A.①② B.②④ C.①③ D.③④

  • 6、“当年曾分田翻身当家作主人,今岁又分田包产致富奔小康”。对联中的两次“分田”指的是

    A. 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社

    B.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

    C. 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D. 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 7、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是

    A. 毛泽东

    B. 周恩来

    C. 邓小平

    D. 江泽民

  • 8、某网站正在征集“中华人民共和国足迹”专栏的解说词,具体要求如下:以简练的语言概括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每年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产生的影响,以回顾历史,启示后人。下列关于“1978年的足迹”的解说词正确的是

    A. 思想解放,大幕开启

    B. 黑白颠倒,是非不分

    C. 十年动乱,经济停滞

    D. 举国欢庆,翻身作主

  • 9、2014年,亚太经合组织第22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北京举办;2015年,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在中国浙江乌镇举办;2016年,G20峰会在中国杭州召开;2018年,博鳌亚洲论坛在北京召开;2019年,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在北京召开……材料体现了新时期中国的外交策略是( )

    A.睦邻友好 B.多边外交 C.求同存异 D.和平共处

  • 10、“一国两制”的构想既体现了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原则性,又充分考虑台湾、香港、澳门的历史和现实,体现了高度灵活性。以上言论描述的是

    A.背景

    B.内容

    C.影响

    D.特点

  • 11、1959年至1961年我国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为克服困难,中共中央全面调整国民经济,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

    B.出现了物价飞涨的局面

    C.迅速改变了经济落后的面貌

    D.到1968年,国民经济调整的任务基本完成

  • 12、周恩来恰如一名睿智的大国棋手,在风云变幻的外交大棋局中,纵横捭阖,谈笑风生,使新中国外交突破重围,朋友遍天下。在1955年的一次国际会上,利用了他个人巨大魅力和外交机敏逐渐减弱了那些怀疑中国或怀疑共产主义的领导人的敌对情绪”。“他”的“外交机敏”是指

    A.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B.提出“求同存异”方针

    C.提出“一国两制”构想

    D.签署中美《联合公报》

  • 13、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民经历了两次分地,即“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列关于二者的评述正确的是(     

    A.普遍得到了当时农民的好评

    B.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

    C.农民都获得了土地的所有权

    D.土地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 14、决定五星红旗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会议是

    A. 中共一大

    B. 第一届全国人大

    C. 中共七大

    D.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

  • 15、开启中国改革开放大幕的会议是

    A.中共“一大”

    B.遵义会议

    C.中共“七大”

    D.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

  • 16、2017年11月8日中国国民党前主席洪秀柱受邀出席“第十四届湖北武汉台湾周”活动,洪秀柱致辞时表示:“任何伤害两岸人民利益福祉、悖离历史主化、及违逆时势所趋的分裂主张,必然经不起时代的考验,得不到两岸人民的认同,只能沦为历史的灰烬。”这一事实说明(  )

    A. 美国干涉阻碍了两岸关系发展 B. 谋求武力统一已迫在眉睫

    C. 反“台独”、反分裂是两岸人民的共同呼声 D. “一国两制”是台湾回归的良策

  • 17、“70年来,我们把握两岸关系发展时代变化,提出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政策主张和‘一国两制’科学构想……”“一国两制”的前提和核心是

    A.尊重两岸制度差异 B.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C.大陆放弃武力统一 D.加强两岸经贸往来

  • 18、下列选项属于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内容的是(    

    ①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选举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③以北平为首都,改名为北京   ④采用公元纪年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③④   D. ①②④

  • 19、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无数杰出人物无私奉献,勇于探索和创新。下列历史人物反映的时代主题是

    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巩固

    C.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

    D.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

  • 20、中美贸易战令世人关注,中美贸易战的前提之一是双方都属于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成为世界贸易组织成员是在

    A.2000 年

    B.2001 年

    C.2002 年

    D.2003 年

二、填空题 (共10题,共 50分)
  • 21、观察下图,将下列地理事物的英文字母代号填入答题卷图中相应的方框内。

    A.1997年中国收回的固有领土:香港

    B.1999年中国收回的固有领土:澳门

  • 2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成果:_____________被确立为中共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

  • 23、全方位外交

    (1)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继续奉行___________政策,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其他国家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2)中国注重改善和发展与________的睦邻友好关系,注重加强同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合作,力争中美、中日关系稳定发展,逐步实现中苏关系正常化,积极发展与________的关系。

    (3)中国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秉持________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推动构建_________

    (4)中国积极拓展________,加强与联合国的合作,为解决区域性争端、维护世界和平和建立一个公正合理的世界新秩序而努力。

    (5)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形成______、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截至2019年9月,中国已与世界上180个国家建交,参加了100多个政府间国际组织的工作。中国举办“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________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二十国集团领导人峰会、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亚信峰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加强国际合作。

    (6)中国的_________不断提高,成为维护和促进世界和平、稳定与发展的坚定力量,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 24、一国两制”的构想

    (1)背景:香港问题、_____问题和台湾问题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解决这些问题,实现_______,是包括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和祖国大陆全体同胞在内的整个中华民族的强烈愿望。

    (2)提出: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后,_______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3)内涵:“一国两制”就是在_____的前提下,国家的主体坚持______,同时在台湾、香港、澳门保持原有的资本主义制度和生活方式长期不变,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4)“和平统一、_____”是完成祖国统一大业的基本方针。

  • 25、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_______,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_____,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 26、共同繁荣发展

    (1)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少数民族地区进行一系列的_______和社会主义改造,废除了剥削和压迫,各族人民翻身做主人,迈进了社会主义社会。

    (2)国家采取许多优惠政策,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国家重视少数______的保护与发展,尊重各民族的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

    (3)20世纪末,中央决定进行________,为少数民族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巨大的历史机遇,极大地带动了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4)2006年,_______全线通车,大大加强了祖国内地与边疆地区的联系,促进了青海、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 27、①1950年开始的___________彻底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

    ②1951年_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

    ③1953年7月取得了____________的胜利,巩固了新生人民政权。

    ④1953年开始执行______________到1957年超额完成,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

    ⑤195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我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_类型的宪法。

    ⑥1956年_________________基本完成,我国基本建立起社会主义制度。

  • 28、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背景:在________等国家的操纵下,联合国长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排斥在外,仍由________集团占据中国在联合国的席位

  • 29、标志文化大革命结束的事件是______。

  • 30、将下列各小题补充完整。

    (1)________年,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实施  ______年,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我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1954年召开了________会议,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是________

    (3)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________的高潮,国家采用________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

    (4)中共中央提出“_____巩固、充实  ______”的八字方针,于1961年初开始实施。

     

三、简答题 (共3题,共 15分)
  • 31、1950-1953年我国对外战争是什么?

  • 32、我国社会主义的发展经历了曲折发展过程,特别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的形成。

    (1)我国是什么时候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其标志是什么?

    (2)在哪次会议上我们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是什么?

    (4)党的十四大确立了我们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 33、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我国建立起来的标志是什么?

四、综合题 (共1题,共 5分)
  •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53—1985年中国农业总产值平均增长率

    时间

    1953—1957

    1958—1962

    1963—1965

    1966—1970

    年均增长率

    4.5%

    4.3%

    11.1%

    3.9%

    时间

    1971—1975

    1976—1980

    1981—1985

     

    年均增长率

    4.0%

    5.1%

    8.1%

     

     

     

    材料二  1952和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比较表

     

     

    所有制性质

     

    1952年

    1956年

    国营经济

    19.1%

    32.2%

    合作社经济

    1.5%

    53.4%

    公私合营经济

    0.7%

    7.3%

    私有经济

    资本主义经济

    6.9%

    0

    个体经济

    71.8%

     

     

     

    材料三 1978年和1997年我国工业总产值中各种经济成分比重表

     

    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

    集体工业

    城乡个体工业

    其他类型工业

    1978年

    77.6%

    22.4%

     

     

    1997年

    25.5%

    39.1%

    17.9%

    18.5%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农业增长最快的两个时期?并分析增长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1952年到1956年我国国民经济中公私成分变化的主要原因和意义。

    (3)根据材料二、三及所学知识,与1956年相比,1997年的经济成分发生了什么变化?概括出现这种变化的原因。

    (4)简要阐述邓小平同志对我国改革开放及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中的贡献。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170
题数 34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填空题
三、简答题
四、综合题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