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是在( )
A.沿海
B.内地
C.城市
D.农村
2、“过去报纸一登全是革命,全是斗争。(1979年)我第一次看到《人民日报》竟然登载如何养猪的报道,(感觉)气候真是要变了!”材料中的“变”是指
A.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转向新民主主义革命 B.党的工作重心从城市转向农村
C.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D.天气变化影响农业生产
3、西藏和平解放后,党和政府十分关心西藏的社会经济发展。“一五”计划期间通向“世界屋脊”的公路有( )
①川藏 ②青藏 ③滇藏 ④新藏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4、“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纳税后剩余的一切粮食、原料和饲料,农民可以全权处理。”苏俄实行这一政策的目的是( )
A.夺取十月革命胜利
B.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C.应对德国法西斯的战争讹诈
D.对付美国的“冷战”
5、甲午中日战争“以清政府惨败而宣告结束。于是,(中国)近代化的新陈代谢过程骤然加快。洋务运动结束了,维新运动早产了”。材料中的加快主要体现在:( )
A.开始引进西方的工业文明 B.开始了制度变革的尝试
C.提出学习西式民主的主张 D.改变了落后的军事观念
6、小龙同学对某一知识进行梳理,其中有“文成公主和亲”、“宣政院”、“金瓶掣签”、“和平解放”等关键字。他梳理的主题是
A. 北京的变迁 B. 台湾与大陆 C. 西藏的发展 D. 新疆与内地
7、历史老师布置了一道作业题,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即将召开,请你为邓小平拟一份发言提纲。刘辉同学所拟提纲中不恰当的一项是
A.否定“两个凡是”的方针
B.阶级斗争要常抓不懈
C.将全党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
D.实行改革开放
8、《最寒冷的冬天——美国人眼中的朝鲜战争》指出:“……对许多美国人而言,朝鲜战争始终是历史中的一个黑洞……对中国人而言,这是一次值得自豪的成功,也是这个国家在新的历史中写下的最灿烂的一个乐章。”对此,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A.朝鲜战争已经实现了美国的既定目标
B.中美双方在朝鲜战争中损失惨重
C.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D.中国依靠人民群众的支持取得了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9、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B. 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C. 土地改革的完成
D. 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10、如图所示票证曾是百姓购买生活物资的凭证,但现在己经失去了它原本的作用。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不包括
A. 经济体制改革深化
B. 农产量稳步增加
C. 生活物资日益丰富
D. 农产品统一管理
11、土地改革的意义不包括
A.使农业迅速发展
B.废除了土地私有制
C.消灭了地方阶级
D.废除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
12、为了促进文学艺术发展,中国共产党于1956年提出的“双百”方针是
A. 百花争艳,百家争鸣
B.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C. 百花齐放,百废待兴
D. 百花争艳,百废待兴
13、建国初期,毛泽东感慨地说:“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壶……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为此,我国( )
A.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B.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C.实施“一五”计划
D.进行经济体制改革
14、“经过五四运动成长起来的共产主义知识分子,开始走向工人群众,进一步宣传马克思主义。”以上表述的是五四运动的
A.历史背景
B.主要目的
C.直接原因
D.积极影响
15、2020年2月10日,面对新冠肺炎疫情,日本向中国捐赠抗疫口罩。在装有口罩的纸箱子上绘有中国五星红旗和日本国旗。五星红旗成为中国国旗与下列哪一历史事件有关
A.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 B.西藏和平解放
C.祖国大陆获得统一 D.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16、据资料统计,四川在20世纪50年代初森林覆盖率仍为20%,60年代仅剩9%,森林急剧减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大跃进”运动中大炼钢铁 B. 盲目垦荒
C. 洪灾频繁,水土流失严重 D. 人口急剧增长
17、下图反映的是新中国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农业发展状况,出现图中乙点到丙点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自然灾害迅速蔓延
B.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影响
C.经济建设缺少计划
D.文化大革命扩展到经济领域
18、建国初期,毛泽东指出:“一辆汽车、一架飞机,我们都不能制造。”这说明当时我国必须
A.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B. 加速实现手工业合作化
C. 逐步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
D. 优先发展重工业
19、“五十六个星座,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五十六种语言汇成一句话,爱我中华……”。《爱我中华》体现了我国怎样的民族关系( )
A.民族众多
B.语言纷杂
C.团结平等
D.汉族为主
20、原位于青岛沈阳路25号的阳本印染厂是民国时期青岛四大工业巨头之一。1954年6月1日政府批准阳本印染厂为青岛市第一批第一家公私合营企业。我国在公私合营中采取的创造性举措是( )
A.建立生产合作社 B.政企分开 C.赎买政策 D.无偿征收
21、我国经济体制改革首先从________开始,主要内容是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2、经济特区的建立
(1)背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迈出了________的步伐。
(2)开始:1980年,中央决定在________、福建两省兴办深圳、珠海、汕头、________4个经济特区。
(3)特点:实行________的经济政策和经济管理体制,允许外国企业或个人以及华侨、港澳同胞进行投资活动,并在进出口、减免税等方面提供优惠条件。
(4)典型:____________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
(5)影响: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_________________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3、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时间:________年9月13日地点: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经过:________等人慌忙外逃,在蒙古人民共和国温都尔汗机毁人亡。标志:________
24、1924年,_____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孙中山又创办了_____为革命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
25、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提出“鼓足干劲、力争上游、_________”的总路线。
26、城市的发展见证着历史的进步。
(1)20世纪50年代生产出中国第一辆解放牌汽车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上世纪80年代成为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窗口”的城市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开国大典:意义
(1)国内意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____的新纪元。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____、____的统治。中国真正成为____的国家,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起来了。
(2)国际意义: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____和____的力量。
28、安徽凤阳_______农民实行分田到户,自负盈亏,第一年秋,农业获得大丰收;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_______体制的目标,加快了国有企业改革的步伐。
29、对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1)背景:农业合作化运动推动了______的社会主义改造。
(2)结果:1956年,90%以上的个体手工业者参加了______。
30、1947年,根据党中央________的基本方针,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1年,________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31、1992年,为了促进两岸早日统一,台湾和大陆两个组织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共识,这就是“九二共识”。
(1)指出台湾与大陆两个组织的名称。
(2)以上说法对吗?请说明理由。
32、中国近代史是中国人民不断探索、实现近代化的过程。
(1)简述图一、图二所反映的经济活动,在经济方面产生了怎样作用。
(2)说明图三、图四所示人物分别提倡怎样的政治制度。
(3)简述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33、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哪五项原则?
3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们唱着东方红,当家做主站起来;我们唱着春天的故事,改革开放富起来;继往开来的领路人,带领我们走进新时代,高举旗帜开创未来……
——《走进新时代》
(1)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954年一届人大会议制定的体现“当家作主”的宪法和确立的根本政治制度分别是什么?
(2)中国带领人民“富起来”的领导人是谁?
材料二 中国梦是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重要指导思想和执政理念。习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个梦一定能实现。”
(3)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4)全党和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是什么?
(5)作为新时代的中学生,你能为中国梦的实现做出哪些努力?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