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只见那人将出一两银子与李小二道:‘且收放柜上,取三四瓶好酒来。客到时,果品酒馔只顾将来,不必要问。’”这句话中两个“将”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动词 助词 B. 动词 动词 C. 介词 介词 D. 副词 动词
2、孔子为什么“三月不知肉味”?( )
A.读书入迷 B.听到一段优美乐曲
C.祭祀期间素食 D.周游列国极其落魄
3、依次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语言的形式,__①__能是美的,__②__它有整齐的美,抑扬的美,回环的美。这些美都是音乐所具备的,__③__语言的形式美也可以说是语言的音乐美。在音乐理论中,有所谓“音乐的语言”;在语言形式美的理论中,__④__应该有所谓“语言的音乐”。__⑤__音乐和语言不是一回事,但是二者之间有一个共同点:音乐和语言都是靠声音来表现的。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A | 之所以 | 因为 | 所以 | 也 | 尽管 |
B | 所以 | 因为 | 因此 | 还 | 尽管 |
C | 之所以 | 在于 | 因此 | 还 | 虽然 |
D | 所以 | 在于 | 所以 | 也 | 虽然 |
A.A B.B C.C D.D
4、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安详 辍学 漫不经心
B.寂漠 经络 沽名钓誊
C.疏落 祟高 惊世赅俗
D.渲泄 诀择 姹紫嫣红
5、下列对“中国节能产品认证”标志理解不恰当的的一项是
A.标志由“energy(能源)”的第一个字母“e”构成圆形图案,缺口的外圆可看作“CHINA”的第一字母“C”。
B.标志中,“节”的上半部简化成一段古长城的形状,与下半部构成一个烽火台的图案一起,象征着中国。
C.标志中间包含了一个变形的汉字“节”,寓意为节约——节能、节水等,呼吁全社会增强节约能源的意识。
D.标志中“节”的下半部是“能”的汉语拼音第一字母“n”。整个图案中包含了中英文,以利于国际接轨。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山水是观察历史的形而上尺度”,也是理解中国古文明的密钥。中国人是对山水自然情有独钟的民族,李泽厚甚至认为,在山水自然中浸染出来的“中国的山水画有如西方的十字架”。寄情山水,隐逸江湖,从来就是中国文人的一大梦想。智者乐水,仁者乐山。自然山水在中国文化中始终扮演着非常重要的意念或者意象角色,潜移默化,影响至深。在古代,河流可能更具有交通、经济乃至社会意义,也就是说,在自然属性之外,河流还有明显的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社会属性。古人对江河湖海的理解与情感也和今人远远不同。对于绝大多数一辈子没走出过乡村、没见过大海的古人来说,大江大河通向广袤无垠的四海八荒,大江大河就是海,代表的就是遥远陌生的未知世界。如果说乡土是家乡,是此在,是周而复始的熟悉的静态生活;那么江湖就是他者,是远行和异乡,是流动和逃离。
历史学者魏斌,多年来悉心研究六朝时期“山岳文化景观的生成过程及其空间关系”,著有《“山中”的六朝史》,在相关领域有开创性贡献。他认为,山中世界的基本特征是一定程度上的逃离性,是试图逃逸出国家权力的文化共同体。这是山居的本意。东西方差不多同时出现了这种现象,但文化影响却颇有差异。在西方,山中修道院主要仍是作为一种信仰现象而存在。而在中国,以山寺、山馆为代表的山林文化空间,却溢出了信仰范畴,逐渐内化于知识精英的内心世界,成为一个独特的精神文化现象。“文化性的逃离者造就了超越的山水,而社会性的逃离者造就了侠义的江湖和山林,二者都是绵延中国历史中的内容”。
山林和江湖一样,在中国文化里极具象征意味。历史上的山林和江湖之间,充斥着失意政客、落魄文人、贬黜官员、不合于群的行为乖张者,以及放浪形骸、纵情山水的各色人等。人们从名利场逃离,从乡土社会中逃离;从蝇营狗苟钩心斗角或剑拔弩张中逃离,山水给了他们莫大的心灵寄托和自由挥洒的精神空间。钱穆将中国文化区分为城市文化、乡镇文化、山林文化、江湖文化。他说:“中国古代有游侠,富流动性,山林人物富静定性;在山林而具流动性者,则谓之江湖。”“中国主要乃一静态社会,而江湖则为其静态下层一动态……”概言之,社会化的山水即为江湖,也可以说江湖就是人格化的山水,是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和灵性的山水。江湖既有出世的一面,也有入世的一面;既有天人合一的飘逸空灵,也有行侠仗义的快意恩仇,还有“伦常日用”的世俗烟火。江湖以其多重形式和不同侧面的“逃离性”,冲击着世代相传变动不居的乡土社会。
(摘编自黄杰《“江湖”:乡土中国的另一种想象》)
材料二:
探寻江湖的渊源,还需要远溯先贤对水的认知。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分析,“江湖”这个词自诸子百家就有了特殊意义,水是流动的,动就摆脱了呆板而更具灵性,这似乎也符合了中国美学的一大特征:生命的体验哲学。因此孔子认为:智者乐水。而后朱子阐释说,聪明人通晓事理,才情学思如流水一般灵动;老庄哲学则认为“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这些无疑为“江湖”注入了更多富有智慧和哲理的概念,也成为深入文人精神世界的出发点。
《岳阳楼记》中提到“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庙堂”与“江湖”放在了两个不同的位置:从“庙堂”与“江湖”的来源看,两者最初的意义是毫不相干的,而此句一出,“庙堂”与“江湖”则是相对立而密不可分的。“庙堂”与“江湖”,两者用儒家思想联系起来,表现了两种生存状态,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对个体生命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准则,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传统知识分子、文人士大夫终身信守的家国誓言。
《左传·宣公十二年》有云:“……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社稷之卫也……”作为中国精英阶层的文人士大夫而言,政治旋涡是时刻存在,当仕途受挫,政治抱负难以舒展的时刻,“退”又是个人明志的最佳选择。“退”即是“不争”。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从庙堂退出融入百姓民间,即便踏入了江湖。民间闲野与朝堂威严的位置对立引申出的江湖文化定位在了专制文化的对立面,这个对立,是审美取向和意识形态的对立,犹如美术史上的“黄家富贵、徐熙野逸”一般,而这个江湖是无车马喧嚣的世外桃源,是个体明心见性、淡泊明志、独善其身的精神空间,是人品、学问、才情、思想的展现舞台,是大道无形的。
自李唐以来的文人,常有退隐江湖远离朝堂的想法,“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舟行水上、行舟渡人,在这里实则是将作者由无奈的现实世界“渡”往江河湖海,是作者的精神寄托,恰如苏子诗云“江海寄余生”。儒道哲学交融,让隐逸思想为中国文人心灵避世打开一方天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古代的文人就常有“功成身退,归隐江湖”的想法,“壮志难酬不如逍遥于江湖”的潇洒天地间的独立意识,推崇“至人无已,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宇宙观。
(摘编自来维志《人文视野下的“江湖”小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山水自然是中国人的情感载体,因此寄情山水、隐逸江湖成为中国文人的一个梦想。
B.山居是一种特有的社会现象,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文化内涵也明显不同。
C.江湖具有象征意味,它是社会化、人格化的山水,被赋予了人类情感和性灵。
D.江湖文化与专制文化是两个对立的概念,它们代表了不同的审美取向和意识形态。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河流的作用重大,它具有交通、经济、社会意义,现在其社会意义已经消失。
B.江湖具有动态性,是一个有着多种形式的复合性的社会存在,逃离性是其根本属性。
C.“庙堂”与“江湖”意义本来毫不相干,用儒家思想联系起来后,看似对立,实则统一。
D.“退”是文人士大夫在人生困厄时的最佳选择,他们退出庙堂,就意味着踏入了江湖。
【3】下列句子中“江湖”与材料中“江湖”的含义不同的一项是( )
A.良才不隐世,江湖多贱贫。 (陶渊明《与殷晋安别》)
B.江湖常有庙廊忧,逢人好谈天下事。 (方文《寄怀鲁孺发天门》)
C.超然遂有江湖意,满纸为我书穷愁。 (王安石《和王胜之雪霁借马人省》)
D.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4】逃离是江湖文化的典型特点,请简要分析材料一是怎样逐层对“逃离”进行阐述的。
【5】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江湖文化产生的原因。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述而》中将“君子”与“小人”的心态进行对比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把贤才比作光照宇内,可望而不可即的明月,表达了对贤才的渴望。
(3)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骇浪搏击江岸的壮丽景色。
8、(题文)补写出下列诗句中的空缺部分。
(1)己所不欲,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往来无白丁。
(3)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历史典故, 表达了诗人希望有朝一日能像古人那样建立一番伟大功业的心愿。
(4)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间春夏两季优美风景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
9、默写
(1)《六国论》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六国论》中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引用了古人的一个譬喻,准确形象地说明了赂秦的严重危害。
(4)苏洵在《六国论》中告诫统治者不要被强敌的积威吓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5) 《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根源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六国论》中论述齐国灭亡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六国论》中作者批评赵国杀害良将,不能坚持无力抗 秦到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
(8)《六国论》中表现列国先人艰苦开辟疆土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
(9)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____,日削月割,以趋于亡。____________________!”用六国破灭的教训讽刺北宋赂辽。
(10)思厥先祖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有尺寸之地。
(11)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__________________。
(12)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____________。
(13)呜呼!__________,___________,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说针对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现象,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分析士大夫对的心理,这种心理使得从师学习的风尚难以恢复。
(2)白居易的《琵琶行》中诗人听完琵琶女诉说生活的不幸后,想到自己宦途所受打击,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他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体现了全诗的主旨。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劝学》中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论证只要坚持不懈地努力奋斗,即使再难的事也可以做到。
(5)李密在《陈情表》中形象刻画自己幼年寂寞、孤独惨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环境的寂静衬托出琵琶女弹琴技艺的高超。
(2)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作者描写沦陷区百姓忘却国耻、安于异族统治现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歌中出现的“猿啼”多指哀音,常寄寓诗人的愁苦、凄怆之感,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其一①
苏轼
雨过浮萍合,蛙声满四邻。
海棠真一梦,梅子欲尝新。
拄杖闲挑菜,秋千不见人。
殷勤木芍药,独自殿②余春。
(注)①此诗是作者于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春末在黄州贬所所作。②在最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过”“合”二字点明大雨初晴,照应诗题,“满”字传神,写出蛙鸣之欢。
B.颔联中“海棠真一梦”,写海棠花如梦如幻,唯美动人,诗人雨晴初见喜不自收。
C.颈联中“闲挑菜”写出诗人百无聊赖状态,“不见人”凸显诗人所处环境的岑寂。
D.本诗写景如画,景中有情,声色、动静兼有之,语言浅易,旨意含蓄,富有韵味。
【2】清代纪昀曾评价“独自殿余春”一句“五字三层”,层层皆有意蕴。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郦范,字世则,范阳涿鹿人。父嵩,天水太守。范,世祖时给事东宫。高宗践阼,追录先朝旧勋,赐爵永宁男,加宁远将军。以治礼郎奉迁世祖、恭宗神主于太庙,进爵为子。
征南大将军慕容白曜南征,范为左司马。师次无盐,戍主申纂凭城拒守。识者佥以攻具未周,不宜便进。范曰:“今轻军远袭,深入敌境,无宜淹留,久稽机候。且纂必以我军来速,不去攻守,谓方城可凭,弱卒可恃。此天亡之时也。今若外潜威形,内整戎旅,密厉将士,出其非意,可一攻而克之。”白曜曰:“司马之策是也。”遂潜军伪退,示以不攻。纂果不设备。于是即夜部分,旦便腾城,崇朝而克。白曜将尽以其人为军实。范曰:“齐四履之地,世号‘东秦’,不远为经略,恐未可定也。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宜先信义,示之轨物,然后民心可怀,二州可定。”白曜曰:“此良策也。”乃免之。进次肥城,白曜将攻之。范曰:“肥城虽小,攻则淹日,得之无益军声,失之有损威势。且见无盐之卒,死者涂炭,成败之机,足为鉴矣。若飞书告喻,可不攻自伏;纵其不降,亦当逃散。”白曜乃以书晓之,肥城果溃。白曜目范于众曰:“此行也,得卿,三齐不足定矣。”
军达升城,青州刺史沈文秀遣张元孙奉笺归款,请军接援。白曜将遣偏师赴之。范曰:“桑梓之恋,有怀同德。文秀家在江南,青土无坟柏之累。拥众数万,劲甲坚城,强则据战,势屈则走。师未逼之,朝夕无患,竟何所畏,已求援军?且观其使,词烦而颜愧,视下而志怯,币厚言甘,诱我也。若不远图,惧亏军势。未若先守历城,平盘阳,下梁邹,克乐陵,然后扬旌直进,何患不壶浆路左以迎明公者哉!”白曜乃止。遂表范为青州刺史以抚新民。还朝,年六十二,卒于京师,谥曰穆。
(《魏书》列传第三十,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
B.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
C.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
D.今皇威始被/民未沾泽连城/有怀贰之将比/邑有拒守之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男,爵位,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我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
B.桑梓,古人常在家屋旁栽种桑树和梓树,后以“桑梓”借指故乡。
C.壶浆,即箪食壶浆,意指用箪装着饭食,用壶盛着浆汤,与“箪食瓢饮”同义,常用为犒师拥军的典故。
D.谥,是封建时代,一个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给予的称号。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评定授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郦范随慕容白曜出征,他不迎合主帅,敢于发表自己的不同意见,在他的帮助下,慕容白曜分别夺取了无盐、肥城、升城。
B.在攻克无盐城后,慕容白曜想把俘虏来的敌军士兵发配至远方,郦范却主张应该从长远考虑,对俘虏首先要讲信义。
C.在攻占肥城的时候,郦范认为肥城可能会吸取无盐城失守的教训,拼死抵抗,不如用书信开导守将。这一建议最终收到了理想的效果。
D.在攻打升城的时候,敌人假装归顺,被郦范及时识破,他劝说慕容白曜停止派遣偏师援救升城,先攻打其他城池,从气势上征服升城的敌军。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白曜目范于众曰:“此行也,得卿,三齐不足定矣。”
(2)且观其使,词烦而颜愧,视下而志怯,币厚言甘,诱我也。
【5】慕容白曜是如何攻克无盐城的?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说明。
14、根据下面材料写作
有一首名为《让你飞》的歌曲,其中有这样几句歌词:“你和我断了一切/没有理由去埋怨/就因为我深深爱你/爱的瞬间/对我就算是永远”。“瞬间”与“永远”原本似乎是矛盾对立的,在这里却并非如此。
请以《瞬间与永远》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文体不限(除诗歌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