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丽说:“我参观了布达拉宫,喝了酥油茶,活佛还给我送了哈达。”小丽去了哪里()
A. 青藏地区
B. 北方地区
C. 西北地区
D. 南方地区
2、台湾最著名的树种和特有的树种分别是( )
A.红桧、杨树
B.樟树、红桧
C.红桧、樟树
D.柳树、樟树
3、东北传统民居的房顶坡度大,主要为了( )
A.保暖 B.美观
C.便于积雪滑落 D.便于通风
4、2016年12月,中国多地出现雾霾天气,能够减少雾霾天气的人类活动是( )
A.大量私家车上路 B.农民大量焚烧秸秆
C.化工厂产生的有害气体不当排放 D.低碳生活,绿色出行
5、号称台湾“硅谷”的科技园区是( )
A.新竹 B.桃园 C.基隆 D.高雄
6、黄土高原连绵起伏、沟壑纵横,下图地表形态中表示黄土梁的是:( )
A. B.
C.
D.
7、关于图中经纬网图(箭头表示运动方向)的说法,正确的( )
A.甲到乙的距离是6600千米
B.甲、乙、丙所在纬线长度相等
C.乙到180°经线的距离小于丙到180°经线的距离
D.若甲、乙、丙同时到达180°经线,则它们的线速度相同
8、北京在城市建设和发展中,采取的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 )
A. 大量拆除旧城古建筑和特色街区,扩建新城区
B. 不断扩大城市绿地和城市水网建设
C. 加强高速公路建设和机场扩建,不断改善交通条件
D.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和服务质量
9、澳洲大火烧了5个多月,很多野生动物无家可归或被烧死。下面不是澳大利亚特有的动物的是 ( )
A.袋鼠 B.金丝猴 C.考拉 D.鸭嘴兽
10、“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受自然环境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 产和生活方式上有很大的差异。下列叙述中,与南方地区相符的是( )
①农田以水田为主
②作物熟制两年三熟或一年一熟
③赛龙舟为传统的运动项目
④以种植小麦、大豆为主
⑤民居屋顶坡度较大,便于排水
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①③⑤
11、华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
A.地震 B.滑坡和泥石流 C.台风 D.干旱
12、我国的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 经济发展迅速,已经步入发达国家行列 B. 东、中、西部发展较为均衡
C. 城乡之间经济发展差距较小 D. 跻身于世界先进航天国家之列
13、下列说法,符合我国基本国情的是()
A. 我国自然条件复杂多样,地形以高原、平原为主
B. 我国气候类型复杂多样,寒、温、热三带皆有,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季风气候区之一
C.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人口总数约占世界的21%
D.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自然资源总量和人均占有量均居世界前列
14、青藏高原的能源非常丰富,主要的能源有( )。
A、煤、石油、核能 B、太阳能、地热和水能
C、巨大的风能、石油、核能 D、丰富的生物能、水能、煤
15、青藏牧区的主要牲畜是( )
A.三河牛、马
B.绵羊、山羊
C.牦牛、绵羊
D.绵羊、山羊
16、①点位于②点的什么方位
A. 东北 B. 西南 C. 正东 D. 正西
17、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下列可以有效解决该地区生态问题的措施是
A.陡坡垦殖 B.植树种草
C.开垦荒地 D.过度放牧
18、“三洲五海之地”中的“三洲”是指 ( )
A.亚洲、欧洲、大洋洲
B.亚洲、欧洲、非洲
C.北美洲、南美洲、大洋洲
D.非洲、南极洲、北美洲
19、贵州省的主要青蒿特点是 ( )
A. 终年高温多雨 B. 冬暖夏凉,湿润多雨 C. 全年寒冷干燥 D. 降水稀少,温差大
20、读下图,关于图中各点叙述正确的是( )
A.甲点地理坐标是50°N、60°E
B.乙点位于东半球、北半球
C.丙点位于西半球、南半球
D.丁点位于南温带、东半球
21、台湾岛所属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_,台湾省产量居世界第一的物产是________。
22、青藏高原是我国重要的牧区,分布最广的三大牲畜是 、 和藏绵羊。
23、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结构图可以揭示地理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某同学构建了长江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影响的认知结构图。请你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写出结构图中数字所表达的内容。
材料一:长江干流纵剖面示意图
材料二:我国水资源空间分布图
长江中下游的水文特征及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的认知过程结构图。
①____;②____;③____;④____;⑤____;⑥____;⑦____;⑧____。
24、长江三角洲地区有许多著名的旅游景点,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________古典园林和________西湖,就是其中的杰出代表。
25、北方地区的农业以旱作为主,在熟制上,长城以北的农作物一般________ , 长城以南大部分地区一般________ 或________.
26、珠江三角洲地区独特的经济合作模式是_______。
27、华北平原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冲击而成,故又称黄淮海平原.
28、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北方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 、 、文化传统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
29、在西北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天山山麓,人们利用________和高山冰雪融水,发展了________农业.
30、澳大利亚的首都是 ,最大的工业城市和海港是 。
31、郑州某地理小组为探究影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及治理措施,利用网络搜集了大量图文资料。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下图为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探究任务单
(1)在相应序号处填出序号所代表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特征。
(2)综上判断,影响当地水土流失的自然因素有、土壤、和等。
材料二小组成员在探究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的过程中发现,我国从1994年开始对黄土高原进行大规模全方位治理,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几十年来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经过长期不懈的治理,目前黄河的年均输沙量已从16亿吨减少到3亿吨左右,减幅达80。
下图中左图为1999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示意图,右图为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示意图。
(3)与1999年相比,2013年黄土高原植被覆盖率 (减少/增加)。
(4)植被覆盖率的变化对黄河下游河段产生的有利影响是 。
(5)为黄土高原治理水土流失提出一条合理化建议。
32、读图“黄土高原图”以及“西南地区局部图”,回答下列问题。
(1)黄土高原南至A____________山脉 , 东至B_____________山脉。该地形区存在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__。
(2)黄河是我国的母亲河,治理黄河重在中游治沙。结合所学的知识,请你提出一条治理措施:__________。
(3)黄土高原的传统民居是___________,冬暖夏凉,是有名的绿色建筑。右图中成都平原水热丰富,主要油料作物是___________。
(4)左图区域中主要的能源矿产是______,右图区域中主要的优势能源是____________
33、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从资源总量看,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品种丰富,一些重要资源拥有量位居世界前列.但从人均资源占有量看,我国又是一个“资源小国”,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水资源状况:我国虽然是一个水资源大国,但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目前有1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低于国际公认的1700立方米用水紧张线,其中有10个低于500立方米严重缺水线.能源资源状况:我国化石能源资源探明储量中,90%以上是煤炭,人均储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即使储量最丰富的煤炭,人均储量也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79%.矿产资源状况:我国矿产资源品种多、总量大,已查明的矿产资源总量约占世界的12%,仅次于美国和俄罗斯,居世界第三位.但人均占有量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58%,居世界第53位.耕地资源状况:我国人口多,人均耕地少.人均耕地面积仅1.43亩,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在2000多个县(市)中,目前有600多个县(市)人均耕地面积在世界公认的人均耕地警戒线0.8亩以下.
材料二 中国的能源利用率较低,单位GDP的能耗约为世界平均值的2.2倍(2011年).
材料三 我国众多企业生产的多为劳动密集型和附加值低的产品,许多核心技术都依赖进口,企业缺乏自主创新的能力.
(1)上面的材料说明了哪些问题?
(2)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如何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4、我国国土辽阔,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为解决这一问题,我国开展了多项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读“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示意图”回答问题。
(1)线路a、b调配的是_______资源,是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_______工程,该资源的调配主要输送方式是_______。
(2)该项工程的一期a线是把A_______(省级行政区)_______(地形区)资源,向东输送到我国B_______(工业基地),该工程的二期工程b是引进中亚地区的资源,最南输送到我国C_______工业基地,该工业基地南临_______海;此项工程意义重大,对于输出区A的意义是_______;对于输入地区B的意义是_______
(3)工程a、b线的西段经过了四大地理区域中的_______地区,该地区气候_______(特点),生态脆弱,若破坏地表植被,易导致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所以,所以该项工程采取施工严格规定沿线28米宽的施工区域,尽量不破坏地表植被,废弃物全部回收处理,土石方全部回填等措施,力争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4)该资源输入地B是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该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是_______,该城市对周边地区乃至全国都有_______作用。B区域的发展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请简要分析B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_______(至少3点)。
(5)线路c、d调配的是_______资源,这分别是我国的_______工程的东线和中线。c、d线均把资源调往我国D_______(地形区),请从自然和社会经济角度简要分析D区域该项资源短缺的原因_______。
(6)东线工程c的起点在江苏_______(城市),利用_______向北输送该资源。
35、读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A是______地区,有我国面积最大的______盆地,B是______地区,畜牧业很发达,有______和______两大牧区。______河地跨三个地理区。
(2)C、D两个区域分界处的山脉是______,与______毫米等降水量线大致吻合。
(3)你学校所在的地理区域是______(填字母),属于_________气候。
(4)比较我国南北方农业生产差异,完成下表。
地区 | 耕地类型 | 作物熟制 | 主要粮食作物 | 油料作物 |
秦岭淮河以北 | 旱地 | ___________ | ___________ | 大豆、花生 |
秦岭淮河以南 | ________ | 一年两熟到三熟 | 水稻 | ___________ |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