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平潭综合实验区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试题(卷)初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段,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

    ①百般不能排解思情,不妨往这类诗文中寻个消遣处。

    ②没有什么再像乡愁一样令我悲伤,这么美丽的文字,这么伤感的情怀,只有诗人才能表达。 

    ③王维的乡思亦有画意: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④从古至今,乡愁是诗人的惆怅。 

    ⑤诗云: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A. ①③②④⑤   B. ②③①⑤④   C. ④①⑤③②   D. ⑤③①②④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清明去海南度假,我们在飞机上俯瞰祖国的沧海桑田,不由得被眼前的美景所陶醉。

    B. 为了激发同学们学习的热情,迎接即将到来的中考,班主任老师没日没夜地想尽各种方法,真可谓处心积虑

    C. 夏洛克对女扮男装、充当律师的鲍西亚说:“您懂得法律,您讲的话也很有道理,不愧是法律界的中流砥柱。”

    D. 你刚乔迁新居,房间宽敞明亮,只是摆设略嫌单调,建议你挂幅油画,一定会使居室蓬荜生辉

  • 3、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童年》,展示了他那苦难而难忘的童年生活。

    B.母爱、童真和对自然的赞美,是《繁星》和《春水》的主题歌。

    C.《格列佛游记》中,格列佛乘冒险号救出了土著黑人星期五

    D.《朝花夕拾》原题叫《旧事重提》,是鲁迅先生留给我们的优美的散文珍品。

     

  • 4、下面语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电子化阅读带来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浅阅读”的盛行和阅读的“碎片化”。

    B. 我们要养成爱读书,特别是读经典,读名著,让书香满城成为天津的城市特色。

    C. 一部作品是否真实,不在于它是否如实地描写了事实或现象,关键在于通过对生活现象的描写反映生活的真实面貌。

    D. 历代不少石碑为名家撰写,因此石碑上的刻文成了书法大家真迹的集中场所。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目。

    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1)又何________

    (2)小惠未________

    (3)小大之________

    (4)故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肉食者鄙,未能远谋。

    3下列对文章内容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曹刿与乡人的对话表现了曹刿作为一介平民对国家高度的责任感。

    B.本文第2段运用对比,表现了曹刿和鲁庄公指挥才能的高下之别。

    C.本文在剪裁上别具匠心,详写论战,略写作战,意在表现曹刿的“远谋”。

    D.在曹刿心目中,士兵的勇猛无畏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先决条件。

    4阅读以下链接材料,并结合本文内容,说出你探究的结论及理由。

    链接材料:公元前260年,在长平之战中,赵军与秦军对峙。赵王急于求胜,不听蔺相如和赵括母亲的劝告,执意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代替老将廉颇指挥作战。赵括一到长平,立即改守为攻,全线出击,结果中了秦军佯败之计,导致四十余万赵兵被坑杀。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古诗阅读。

    村夜

    白居易

    霜草苍苍虫切切,村南村北行人绝。

    独行前门望野田,月明荞麦花如雪。

    1请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霜草苍苍虫切切”。

    2这首诗的后两句描绘了什么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走近名著】走进《朝花夕拾》,我们可以追寻鲁迅先生思想变化的轨迹。请你概括鲁迅先生在南京的矿路学堂毕业后和在日本仙台学习时分别做出了怎样的人生选择,并简述其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走近名人】学校为弘扬传统文化举办了一次书画展,其中有一幅丰子恺的画(如下图)特别引人注目。请欣赏这幅画,并按要求作答。

    ⑴请描述画面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请说说你对这幅画主题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默写。

    (1)日月之行,若出其中;________________。(曹操《观沧海》

    (2)刘方平《月夜》中写出乡村春夜的清新活力,表达欣悦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3)杜甫《旅夜书怀》中以壮阔之景反衬诗人孤寂、悲愤心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对一朵花微笑

    ①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摊草惹笑了。

    ②我正躺在山坡上想事情。是否我想的事情———个人脑中的奇怪想法让草觉得好笑,在微风中笑得前仰后合。有的哈哈大笑,有的半掩芳唇,忍俊不禁。靠近我身边的两朵,一朵面朝我,张开薄薄的粉红花瓣,似有吟吟笑声入耳;另一朵则扭头掩面,仍不能遮住笑颜。我禁不住也笑了起来。先是微笑,继而哈哈大笑。

    ③这是我第一次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

    ④还有一次,我在麦地南边的一片绿草中睡了一觉。我太喜欢这片绿草了,墨绿墨绿,和周围的枯黄野地形成鲜明对比。

    ⑤我想大概是一个月前,浇灌麦地的人没看好水,或许他把水放进麦田后睡觉去了。水漫过田埂,顺这条干沟漫漶而下。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我虽不能像一头牛一样扑过去,猛吃一顿,但我可以在绿草中睡一觉。和我喜爱的东西一起睡,做一个梦,也是满足。

    ⑥一个在枯黄田野上劳忙半世的人,终于等来草木青青的一年。而这一小片的草木会不会等到我出人头地的一天?

    ⑦这些简单地长几片叶、伸几条枝、开几瓣小花的草木,从没长高长大、没有茂盛过的草木,每年每年,从我少有笑容的脸和无精打采的行走中,看到的是否全是不景气?

    ⑧我活得太严肃,呆板的脸似乎对生存已经麻木,忘了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新叶欢欣和激动。这不容易开一次的花朵,难得长出的一片叶子,在荒野中,我的微笑可能是对一个卑小生命的欢迎和鼓励,就像青青芳草让我看到一生中那些还未到来的美好前景。

    ⑨以后我觉得,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真正进入一片荒野其实不容易,荒野旷敞着,这个巨大的门让你努力进入时不经意已经走出来,成为外面人。它的细部永远对你紧闭着。

    ⑩走进一株草、一滴水、一粒小虫的路可能更远。弄懂一棵草,并不仅限于把草喂到嘴里嚼嚼,尝尝味道。挖一个坑,把自己栽进去,浇点水,直愣愣站上半天,感觉到可能只是腿酸脚麻和腰疼,并不能断定草木长在土里也是这般情景。人没有草木那样深的根,无法知道土深处的事情。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⑪我从草木身上得到的只是一些人的道理,并不是草木的道理。我自以为弄懂了它们,其实我弄懂了自己。我不懂它们。

    1文章开头写了“我”两次在荒野草地上的感受。第②段中作者“在荒野中,一个人笑出声来”的原因是什么?第⑤段中作者为什么感到“满足”?

    2下列对这篇散文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文中“枯萎多年”“终于等来一次生机”的荒草,象征着“劳忙半世”而等待“出人头地”的人生,它让人看到“未来的美好前景”,表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体悟。

    B. “我成了荒野中的一个。”这句话既表现了我对人与自然相融为一的渴望,又暗示了一种无法相融的孤独。正因为如此,我才努力要“真正进入一片荒野”。

    C. 文章从对草木的亲近写到草木其实无法亲近,从过去我对生存的麻木写到草木唤醒了我对生存的热情。“对一朵花微笑”,是一种既带有几分无奈、却又满怀虔诚的赞美。

    D. 作者笔下荒芜的大自然充满了童话色彩,是人的精神家园。在这片精神家园里,作者渴望人与自然可以无滞碍地栖居在一起,可以自由地进行灵魂的交谈。

    E. 作者通过鲜活朴素的语言、独特的视角,对朴素旷远和优美宁静的大自然的描绘,引发人真切的记忆和悠长的思绪。看似乎静却发人深省,节奏舒缓却撼人心肺。

    3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⑴文章第⑩段中“出来”一词如何理解?

    人埋在自己的事情里,埋得暗无天日。人把一件件事情干完,干好,人就渐渐出来了。

    ⑵本文语言很有表现力,请结合文意,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下面这一句话加以品析。

    枯萎多年的荒草终于等来一次生机。那种绿,是积攒了多少年的,一如我目光中的饥渴。

    4阅读下面的链接材料并回答问题。

    【链接材料】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

    刘亮程和宗璞都是独具个性的散文大家,他们用和谐的眼光、善意的眼光、爱怜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因而他们在和自然的交流中获得独特的人生体验。请结合文章第⑪段和链接材料分别说说刘亮程和宗璞在和花朵的交流中获得什么样的人生体验。

    《对一朵花微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紫藤萝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阅读《西游记》片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①猴王只顾苦战七圣,却不知天上坠下这兵器,打中了天灵,立不稳脚,跌了一跤,爬将起来就跑;被二郎爷爷的细犬赶上,照腿肚子上一口,又扯了一跌。他睡倒在地,骂道:“这个亡人!你不去妨家长,却来咬老孙!”急翻身爬不起来,被七圣一拥按住,即将绳索捆绑,使勾刀穿了琵琶骨,再不能变化。

    (选自《西游记》第六回)

    ②行者仔细观看,乃二郎显圣领梅山六兄弟,驾着鹰犬,挑着狐兔,抬着獐鹿,一个个腰挎弯弓,手持利刃,纵风雾踊跃而来。行者道:“八戒,那是我七圣兄弟,倒好留请他们,与我助战。若得成功,倒是一场大机会也。”八戒道:“既是兄弟,极该留请。”行者道:“但内有显圣大哥,我曾受他降伏,不好见他!你去拦住云头,叫道:‘真君,且略住住,齐天大圣在此进拜。’他若听见是我,断然住了。待他安下,我却好见。”

    (选自《西游记》第六十三回)

    (1)结合原著说说语段②中“我曾受他降伏”指的是什么?

    (2)根据两段文字,分析孙悟空这一形象前后各表现出怎样的特点。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这世上没有你不行

    ①人为何而生?每一个人,既生于世,必有他独特的用处。

    ②这是一位老太太教我的,她晚年因战祸而家破人亡,卖掉了大房子,只留下偏处旧地产一隅的小茶室自住。

    ③这件事发生时,老太太正在伊豆山温泉旅行、有个十七岁的男孩在伊豆山投海自杀,被警察救起,他是个孤儿,愤世嫉俗,末路穷途

    ④老太大到警察局要求和男孩见面,警察知道老太太的来历,同意她和男孩谈谈。

    ⑤“孩子,”她说时,男孩扭过头去,像块石头,全不昧她,老太太用安详而柔和的语调说下去,“孩子,你可知道,你生来是要为这个世界做一些除了你没人能办到的事的吗?”

    ⑥她反复地说了好几次,男孩突然回过头来,说道:“你说的是像我这样一个连父母都没有的孩子?”

    ⑦老太太不慌不忙地回答:“对,正因为你没有父母,所以你能做些了不起的妙事。”

    ⑧男孩冷笑道:“哼,当然了!你想我会相信这套?”

    ⑨“跟我来,我让你自己瞧。”她说。

    ⑩“老糊涂……”男孩嘴硬腿不硬,还是跟着走了出来。他当然不愿意留在警察局,但也别无去处。

    ⑪老太太把他带回小茶室,叫他在菜园里打杂。虽然生活清苦,她却对男孩爱护备至。男孩也慢慢地不像以前那么倔强,内心变得安稳平和了。

    ⑫为了让他培育些有用的东西,老太太给了他一些生长迅速的萝卜种。十天后萝卜发芽生叶,男孩得意地吹着口哨。萝卜熟了,老太大把萝卜腌得可口,给男孩吃。

    ⑬后来男孩用竹子自制了一支横笛,愉快地吹奏自娱,老太太听了也很高兴,赞道:“除了你没有人为我吹过笛子,乔治,真好听。”

    ⑭男孩似乎渐渐有了生气,老太大便把他送到高中念书。高中毕业,乔治白天在地下铁道工地做工,晚上在大学夜间部深造。毕业后,在盲人学校任教。

    ⑮学生们常用手摸着乔治健壮的肩膀说:“啊!你真是又高大又健壮!”

    ⑯“你因为胸部这么厚实,所以中气足,吹起笛子来能一口气吹那么久,是吧?”

    ⑰“你吹笛子,能使我知道很多东西的形状和颜色,简直像看到了一样。”

    ⑱听了盲学生的话,乔治对老太大说:“现在,我已相信,真有别人不能,只有我才能做到的妙事了。”

    ⑲“你瞧,对吧?”老太太说,“你如果不是孤儿,也许就不能领悟盲人的苦处。只有真正了解别人痛苦的人,才能为别人做美妙的事。你十七岁时,最需要的就是有人爱惜。你大声呐喊,说你要的根本不可能得到,根本就不存在——可是后来,你自己却有了慈悲之心。”

    ⑳乔治心悦诚服地点点头。

    (21)他们两人已把身受的痛苦化为仁慈。因为悲痛在心灵深处造成的创伤,能增强一个人的体会与体贴他人之心。

    (22)老太大说:“尽量让那些不幸的人知道活着的快乐——也就是知道有人爱护自己的快乐。等到你从他们脸上看到感激的光辉,那时候,甚至于我们这样精疲力竭、对生活不满而又厌倦的人,也会感到有了活下去的意义。”

    (23)在老太太的茶室里,年轻的乔治利用假日自撰笛曲,吹奏给他的盲学生听。把流水、浪潮以及绿叶中的风声,都谱了进去。那些孩子眼虽不明,手却能写,为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选自《意林》,有删改)

    1选文第④-⑳段,乔治见到老太太后,发生了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结合选文,补全下面横线上的内容。

    冷漠怀疑→______→愉快自信→______

    2选文第⑦段和第⑲段中先后提到了“妙事”,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它们的含义。

    3作者为什么写老太太让乔治种生长迅速的萝卜?

    4选文第⑮段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选文第(21)段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该段在内容和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6选文中盲学生为什么把那首乐曲题名为《清风流水》?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请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作文。

    题一:请以“变化总会发生”为题目写一篇文章。

    题二:初心,既是原点,又是目标,回望的是过去,指向的是未来……请以“初心”为话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在所选题号后的括号内打“√”,然后再作文。②若选题二,请自拟文章题目。

    ③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套作,不得抄袭。④字数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等与考生信息相关的表述。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